公孙续说我一直认为,上天给我这一次重生到东汉末年的机会,就是让我挽救汉族的命运,不使五胡乱华,汉族险些亡族灭种的悲剧再次上演。
待我大权在握,以汉族在最为强盛的时期发兵灭掉这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的先人,让他们亡族灭种,纵然他们现在还没有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纵然他们现在对大汉帝国俯首陈臣,毕恭毕敬,那又如何?我还是要灭掉他们。
古人就教育我们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们都要百分之百的对待。
现在不趁汉族处在最鼎盛的时期发兵灭掉这些异族蛮夷,难道还要后人遭受苦难耻辱吗?
我汉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汉家儿女都是最可爱善良的人。但上天却戏弄世人,在我汉族的周围放养着有豺狼之心的异族,为了保卫家国,为了抵抗比虎豹豺狼还要狠毒的异族,我汉家儿女不知流了多少血泪,汉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想那大英雄冉闵皇帝,为除异族,忍辱负重积蓄力量,手下军队名字竟叫:乞活军,乞活,顾名思义,乱世中乞求活命自保也,其悲壮凄惨情形可见一斑。
为了抵御异族的屠戮,为汉族不被灭种,冉闵带领汉家子弟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上演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为了击败凶残的异族,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众所周知,以多胜少是非常困难的,兵圣孙子都在兵法中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可见,以弱胜强,以寡击众还能获胜是多么不容易,而且,胡人以肉食长大,身健体壮,性格凶狠残暴,在先天上我汉家男儿就处于劣势,就在这种劣势下,还能获得胜利,可见为了获得胜利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
当然,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面对汉族男儿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血腥报复惶惶不可终日,恐惧不已。
宁愿回到原来戈壁草原沙漠过苦日子,也不愿呆在土地肥沃的神州大地过着朝不保夕,随时面对汉族人的屠刀等死的日子,纷纷举族溃逃。
诸多异族举族溃逃准备的并不充分,一路饿死浮尸遍地,哪怕饿死在路上也不愿死在汉族人的刀下,为了争夺牲口粮食,诸族一路混战厮杀,回到草原的十不存一,灭族的胡族部落不在少数。
后来,城中无粮,百姓饥饿,冉闵不忍百姓饿死,易子相食的惨剧发生,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
结果被鲜卑的十四万大军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敌人拼命,一直杀到最后一人……
燕将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
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
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在史书上把冉闵大骂一顿,而后代又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
所以,某些太监史学家据此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
可见杀胡令是顺应民意的,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不可调和,亡族灭种之祸就在眼前,为了活命,但凡有男儿血气的汉家子弟都应奋起反抗。
在那段汉民族乾坤激荡,血雨腥风的苦难岁月里。华夏文明传承的香火即将熄灭,大厦将倾之际。冉闵,一代雄主横空出世。以自己的勇猛顽强,滔天的智谋,挽救了中华文明,对汉民族的延续有着不世之功,理应受到我们汉家万民的敬仰,是我们万千汉家儿女的楷模。
拯救民族于危难,造福万民为信仰,此为大丈夫,大英雄,亦是我公孙续的信仰。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总要在历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才不枉在世间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