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11100000005

第5章 过失心理学(4)

当然,你们这次的反驳看来雄辩而有力。我能想象得到那位不相识的演讲者,他或者是哪位贵客的助理,或者是位年轻讲师,或者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年轻人。我要问他,自己内心好像不那么尊敬他的领导,就定会有一场争吵发生,他会不耐烦,会怒气冲冲对我说:“你也问得够多了吧,你要再说,莫要怪我不客气。你这样说将毁了我一生的事业。我只不过说了两次‘auf’,才把‘anstossen’说成了‘aufstossen’的。这只是‘留置’的口误,梅林格说过的,绝没有什么恶意。你明白吗?你够了!”这种反应真让人惊讶,这反抗也确实有力。我明白我无需对他再有怀疑,然而我觉得在说这个错误没有恶意时,他似乎未免太起劲了,对纯粹的科学研究暴跳如雷大可不必。或许你们也赞同这一点,但是你们坚持认为,那个人明白自己要说什么,不要说什么。

他一定知道吗?恐怕这也是一个疑问吧!

现在,你们认为已经驳倒了我。我听到你们说:“你的技术就是这个了!失误者的说明要是与你的理论相符,你就宣称他就是这一疑问的最后的证人,因为他本人是这样说的。假设他的解释与你的观点不相符,你便立刻宣称他所说的不足为凭,让大家不必相信。”

事实的确如此。我可以再举出一个相仿的事例来。比如在法庭上,被告认罪,法官便相信他;被告不认罪,法官就不相信他。不然的话,法律就无法得以实施。尽管有时候难免有失误,然而你要承认这个法律体系的功能是有效的。

“噢?但是难道你是法官吗?说错话者就成了被告吗?口误变成犯罪了吗?”

你们大可不必反驳这一比喻,对于过失的问题,你知道我们的观点存在分歧,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来和解这些冲突。因此,我才以法官和罪犯作比,把它当做暂时和解的基础。如果被分析者肯定了过失的意义,你们就应当承认它是无可怀疑的。我自己也承认,被分析者若是不肯直说,不肯见面,那么就无法获得直接的证据。所以,我们不得不暂时充当审案的法官,采用其他证据来帮助推断。在法庭上,为了判决的需要,也可用间接的证据。精神分析却无此需要,然而这一类的证据也是可以考虑的。如果你相信科学只存在已经证实的命题,就大错特错;如果你以此来要求科学,则难免有失公平。提出这种要求的,只是那些有权威欲的,甚至要以科学教条取代宗教教条的人。事实上,科学作为教条只有极少数已经确立。它主要是不同程度的概率的陈述。科学家的特性就是以接近真理的东西为满足,尽管尚需继续证明,然而仍然进行着创造性的工作。

假如被分析者不愿意解释过失的意义,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求解释的出发点和证明的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作为出发点:第一,可依据那些不是因过失而引发的类似现象,比如一个人因错误而变式和有意而变式一样,都隐匿着取笑的意向。第二,也可依据过失发生的心理情境、犯错者的性格和犯过失之前的情感,而过失或许就是这些情感的反应。一般来讲,我们以一般原则为依据来查问过失的意义;当初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或暂时的解释,直到后来心理情境研究法的发展进行。然而,有时候要在研究了过失意义才有进一步的表示,以此证实我们的观测正确与否。

若是仅限于口误,恐怕不太容易给你们提供这种证据,虽然我也能举出几个很好的例子。要“送辱”某女士的那位青年,实际上很害羞;说丈夫要吃她喜欢的饮食的那位太太,我了解她治家严谨、精明干练。再举一个实例吧,某俱乐部开会,一青年会员在演说中猛烈攻击别人,称委员会的成员为放债者,即放债者(Lenders)代替了委员(members)一词。据我猜测,在他大肆攻击别人时,脑袋中正活跃着与放债有关的干涉倾向。的确,我了解到这位演说家常有金钱拮据之感,此时他正打算借债。因此,这里的干涉倾向可以翻译为这样一个念头:即“你抗议的态度稍微温和些吧,这些人都将是你想要找他们借钱的人啊”。

如果我可以讨论其他类型的过失,便可举出很多这种间接证据的例子。

有人忘记了一个很熟悉的专用名称,即便很努力也不能长时间记住它,我们就可以判定他对此定无好感,因此不愿记住它。如果记得这一点,就可以来讨论过失的心理情境了。

Y先生爱上了某位女士,而这位女士对他并没有什么感情,不久这位女士和X先生结婚。尽管Y先生早已认识X先生,他们又有业务往来,然而现在Y先生却多次忘记X先生的姓名,每当写信给他,就要向别人询问。显然,Y先生是想忘掉那个幸运的情敌,永远不想他。

再有,某女士向医生询问他们都认识的一位女朋友的事。她就用女朋友未嫁以前的姓名,她结婚后的姓氏就不记得了。她承认自己对这桩婚事非常反对,并且非常厌恶女朋友的丈夫。

对遗忘专用名称,以后我们再详细论述,现在,产生遗忘的心理情境则是我们要关注的。

遗忘了“计划”,大概是一种相反的情感阻挡着“计划”的执行。这一见解不但精神分析家赞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是在理论上不肯承认而已。赞助人遗忘了被赞助人的请求,即便赞助人道歉,被赞助人也不会因此息怒。被赞助人认为,显然赞助人觉得他无足轻重,答应了请求,却没有履行之意。因此,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遗忘有时也会引发怨恨。对于过失的概念而言,精神分析学家和一般人也没什么分歧。假如有人对他的恋人说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们前次所定的约会,事实上他是不会承认的,他定然在一瞬间凭空编造各种甚至是荒谬的事情,致使他无法赴约,而且直到现在他都无法给她消息。我们都了解,在军队里,遗忘是不能作为借口以免于惩罚;这是大家承认的公平的制度。既然如此,大家都愿意承认过失是有意义的,而且也了解它的意义。然而,是何原因让他们没有把这一认识推之于他种过失,并公开承认呢?关于这一疑问自然也会有一个相当的答复了。

遗忘“计划”的意义既然已经为一般人所深信不疑,难怪作家们也借用它来表达相似的意义。如果你读过萧伯纳所著的《恺撒与克利奥佩特拉》,应该记得恺撒在最后一场的告别时,他感到深深的不安,觉得自己忘记了一件要做的事。到最后,终于想起是还不曾与克利佩奥特拉告别。借用遗忘这一技巧,作者是想表达恺撒的自负,其实恺撒既不曾有此感情,也不会有此渴望。通过历史我们可知恺撒曾经偕同克利奥佩特拉一起前往罗马,而且当恺撒被刺时,克利奥佩特拉和她的孩子仍然住在罗马,后来他们才逃出城去。

这些“计划”被遗忘的实例,其意义都很容易懂,因此对我们而言用处不大。我们的目的在于,从心理情境之中找到过失意义的线索。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不容易了解的过失——物品的遗失。人们都认为遗失物品只能引发烦恼,当然也不相信物品遗失也是有目的的,而这类的例子却多得很。比如,某青年遗失了一支喜爱的铅笔。在几天前,他收到了姐夫寄来的信,在结尾处写道:“如今,我可没鼓励你东游西荡的时间和兴趣了。”而铅笔恰是这位姐夫送他的。当然前期如果没这一事件,我们也不能说此次失物有遗弃赠品的意思。类似的事实多得数不胜数。某人遗失物品,或者是因为和赠与者吵架而不愿记住他,或者因为厌恶旧物,希望以此作为获取新物品的借口。再比如物品的失落、毁坏或损伤,都是用来实现这一目的的。在生日前一天,一个孩子把自己的手表或书包弄坏了,当然不能被看做是偶然事件。

如果曾经因为失物而感到不安,他必然不会相信这个过失是有意而为之。但是,我们有时候可通过过失的情境察觉暂时的或者是永久性的遗弃之意。或许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一个年轻人给我讲了他的故事:“几年前,我和妻子经常产生误会。我认为她太冷淡了,我虽然承认她的美好品德,然而我们之间很冷漠,缺乏感情。有一天妻子散步回来,为我买了一本书,她想让我高兴。她的关心我很感激,答应读它。我把它放在某处就再也找不到了。几个月后,我偶尔会想起它,仍然找不到。约莫过了半年,我母亲生病,她住的地方离我们很远,妻子去看护生病的母亲,母亲病情加重,妻子美好品德得以展现。有一天夜里,我满怀着对妻子的感谢回到家里,当我走到书桌前,打开抽屉,尽管不怎么明确,却颇有几分莫名的信心——遍寻不得的书竟然在我的面前出现了。”

动机一旦消失不见,失物自然便可找到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出无数个来,然而我可不愿再举例子了。在我1901年初版的《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一书中,你们可以发现很多有关过失的实例。它们都被用来证明同一事实。通过这些实例可得知过失错误都是有其用意的,还能够了解到怎么能从过失的情境中发现或证明它的意义。因此,我今天不想引用太多,我们现在的目的是把这些研究当做精神分析的入门。现在我要说的只有两点:一是重复的和混合的失误,二是我们的解释可由以后的事实来证实。

的确,重复和混合的过失是过失最好的代表。如果我们只想证明过失是有意义的,当以这些过失为鉴,因为即便是最为愚笨的人也能懂得它们的意义所在,最吹毛求疵的人也确信不疑。重复的错误它的意义显而易见,又绝非事出无因。而说到一种过失转变成另一种过失,更加能看出过失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要素;这一要素并非形式,也不是它所用的方法,却是利用过失来达成目的的倾向。暂且说几个重复遗忘的例子。琼斯说,有一次他把写好的一封信在桌子上摆放了好几天,也不知为什么,待到他决心邮寄了,又忘记填写收信人的姓名地址,而使得信被退回。补写了姓名住址后,却忘了粘贴邮票。于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内心有不希望邮寄这封信的意思。

另一个实例说的是,一位女士误取了别人的物品后又遗失了该物品。某女士跟她的名画家姐夫一同游罗马,一位信罗马教的德国人款待了他们,并赠送一枚古朴典雅的金质章。这位女士很不高兴,因为她的姐夫对这赠品不感兴趣。待到姐姐到来,她便回国了。她竟然把金质章带回了国,如何带回的,她并不清楚。她马上写信给姐夫说明这件事。然而到了第二天,金质章却突然遗失,怎么也找不到,使得她无法履约寄回。因此,她明白了她的疏忽是有用意的,即在内心里是想把它据为己有。

至此,我已经给了你们一个遗忘和过失同时出现的实例了。你们想必记得,某人忘记了约会,第二天他决心不再忘记,然而他却忘记了约会的具体时刻。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有个既爱好文艺,又喜爱科学的朋友。以他的亲历告诉我:“几年前,某一文学会选我为评议员,当时我想它可能对我的剧本在F戏院里公演有帮助。之后,我很多次都忘记了到会。在见到你对这个问题研究的作品后,我很自责,认为那些人对我不再有帮助,就不再到会了,这有点太卑鄙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参加其在下周五的会议,并多次提醒自己,后来履行了诺言。我到了会场外,惊奇地发现大门紧闭着,而且已经散会。原来今天已经周六了,我把日期记错了一天。”

我原本要搜集更多的这种例子,然而现在要进行下面的讨论了,倒不如让你们去看看那些将来需要证实的实例。

或者这些实例的要点是我们所能猜测到的,而它们的心理情境尚未可知,甚至无法测定。因此我们之前的解释仍是一种假说,没什么说服力。只是后来发生一些另外的事情,能够用于证明以前的解释。有一次,我拜访一对新婚夫妇,年轻的妻子笑着讲述了她最近的经历:蜜月归来后的第一天,她邀姐姐一起买东西,此时丈夫上班去了。忽然她看见对面的一个男人,就拿胳膊肘碰着姐姐轻声说:“看,那是K先生。”原来她竟然忘记这人就是她刚结婚的丈夫了。这个故事让我深感不安,让我不敢往下想。几年以后,他们的婚姻不幸破裂,我不禁想起了这个小小的故事。

梅特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女士在结婚前一天,竟然把试穿结婚礼服忘记了,这让制衣匠很着急,后来想起时已经深夜了。结婚没多久,丈夫就把她抛弃了。梅特认为新娘忘记试穿礼服与此有很大关系。我所认识的一位与丈夫离异的女士,在金钱往来时,常用她未婚前的姓氏签字,多年后,果然人们又称她为小姐了。还有几位别的女士是我所知道的,在蜜月中她们都遗失了结婚的戒指,我还知道她们的婚礼导致了戒指的丢失。到现在,我还不能找到有美好结局的例子。在德国,有位化学家,竟然在结婚时没有去教堂,反而去了实验室,他把婚礼忘记了,后来,他就永远不再结婚了。

或许你们会认为,这些例子中的过失,就好像是古人所说的征兆。实际上,征兆确实就是过失,比如失足或跌倒。其他的征兆固然是属于客观的事件,并非主观行为。然而你们或者不相信,要判定某个特例究竟属哪一种,有时候也不那么简单。那是由于主动的行为常常伪装,显现出被动的特征来。

如果我们把过去的生活经验回顾一番,必然会认为或许自己能避免很多的失望和痛苦,只要有勇气,有决心,把一些小过失当成预兆,在它们不明显的时候看成某种倾向的信号。通常,我们缺乏这样的勇气和决心,而怕被他人讥笑为迷信。更何况预兆未必就能变成现实;我们常说的将可以向你解释,它们为什么不一定完全成真。

同类推荐
  •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的,他们可以从书中对儿童教育的新的洞见中获益。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书出版70多年来,在欧洲特别是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的中国,对于为人父母者或者教师,或者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们,它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本书的出版有益于从深层次提高我们对儿童教育的方法,培养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更好地挽救问题儿童。
  • 缺失的心理课

    缺失的心理课

    本书前两课是基础课和认知课,通过一些真实有趣的故事,将心理学知识结合到生活中,让读者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类似心理现象的影子,从而强化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其余的课程则从心态、修养、情绪、梦想、职场、逆境、社交等方面展开,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建议。
  • 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

    心理哲学作为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在我国才初露端倪,而本书因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涉足广泛的知识容量,成为国内第一部专论心理哲学的著作。全书客观地评价了中外近现代活跃在心理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具有哲学意义的精神现象,诸如意识的层面与要素、智能的发生与发展、认识活动的微观机制、言语反映与表达等,作了系统的阐释;还就人类历史上争论数千年之久的所谓“神秘”的意识状态,如“做梦”、“催眠”、“灵感”、“意念”、“超感知觉”等,作了透彻的剖析。这对于现代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精神现象,转变陈旧理念,将会有所助益。
  • 没有人可以不说谎

    没有人可以不说谎

    为什么你总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骗人,又为什么被人骗?为什么很多时候说真话招人嫌、说假话反而惹人爱?为什么太诚实的人常常原地踏步、而不太诚实的人却步步高升?为什么你常常纠结于要不要说谎或要不要诚实的问题?“德国最励志的交际心理学传播者”告诉你:说谎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是高智商的表现,没有谎言就没有这个交际的世界。诚实地回顾一下:这辈子,就因为太老实,你吃了多少亏?《没有人可以不说谎》通过解析人际交往、职场上位、两性对话等方面的谎言,引导你重新认识谎言,进而学会破解谎言、驾驭谎言,让事业更成功、爱情更圆满、人生更幸福。
  • 生活心理操控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生活心理操控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心理操控术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自己心理的支配。不同的心理会促使人们采取不同的活动,即使在相似或者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们的心理不同,所选择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
热门推荐
  • 明末基地

    明末基地

    当天启坦克出现在明末的大地上,历史会因为主角的到来而发生巨大转变书友群:514597084新人求收藏、推荐
  • 修罗殿

    修罗殿

    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类受神魔奴役,他们是一群疯子,杀戮是为了守护。
  • 谁说凡人不如神

    谁说凡人不如神

    在所有种族看来人只是普通的生物,而神族则强大到毁天灭地,他们却认为人也能超越神!人类中的极道强者,能贯通天地元力、使用神鬼莫测之术的修道者,修炼成各种神通、体魄几乎超越神魔的修武者,还有各种因为血脉原因天生拥有神魔也得不到的能力的天赋者。卑微的凡人?你们引以为傲的神族、魔族身份?我只能告诉你:“谁说凡人不如神!我能超神,我我亦可灭魔。我仅仅是个凡人!”
  • 因为所以我爱你

    因为所以我爱你

    我们相遇,是缘是灾?我们相爱,是否长久?我们相对,又是否绝情?在一起,可这是否可以?但,我们的心里,却只装的下你……
  • 雌性的草地

    雌性的草地

    文革时期,一群年轻的姑娘被派往中国西北荒凉的大草原,她们组成了一个神圣而庄严的集体--女子牧马班,在恶劣的草原气候和环境下牧养军马。故事从"小点儿"这个有乱伦、偷窃、凶杀行为的美丽少女混入女子牧马班开始,从她的视角观察这个女修士般的集体。她们的青春和人生被荒诞的崇高与神圣所扼杀,年轻的肉体与灵魂最终都先给了所谓"理想"的祭坛。
  • 重生之大叔我不爱你了

    重生之大叔我不爱你了

    “苏天景,如果活着不能得到你,那要是死了呢?你是不是就不会忘记我了?”那夜,大火燃尽了整座别墅。宁悦以极其惨烈的方式抹消了自己的存在,为了那个求而不得的男人。机缘巧合,重获新生。“阿景,我想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独独忘了你的不情愿。”宁悦固执的缠在他身边,终于牵到了他的手。来不及炫耀幸福,就被推入绝望深渊。遇上顾城,是她没想过的事。这个男人强硬又霸道,在她最脆弱的时候,趁虚而入。他说,“不要怕,我在这。”沉稳的声音安抚了她的躁动,占据了她的心扉。呐,苏天景,我现在是顾太太了,我很幸福。那么你呢?
  • 骨刀

    骨刀

    偶得一块神秘血骨,废体少年的世界开始变了!内蕴古经,演变武学!肉身蜕变,变废为宝!从此,一名少年从苍茫山脉中走出...天才横空,独我耀九州!
  • 抱着空姐玩穿越

    抱着空姐玩穿越

    一次意外的空难使得屌丝王大宝和空姐李英子落入神秘困境,在脱困之后发生一连串的奇遇。未来世界?未来战争?僵尸异形?到底是什么在前方?背后又有怎样的阴谋?
  • 人生哲理枕边书1

    人生哲理枕边书1

    书中充满了智慧、温暖人心和震撼心灵的故事和哲理。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涤荡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经验,升华我们的人生。 谨以本书献给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愿意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迅速改善人生境遇的人。 要想让人生充实一点,让生活质量高一点,让职场生活丰富一点,为人处世潇洒一点,就要时刻把本书放在枕边,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
  • 两级阴阳

    两级阴阳

    异界大陆,一代将门之后,随师学艺。一段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一个阴阳两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