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没有能够得到想要的,那么就变着法子威胁弱者,以求从谈判中得到补偿,从而达到目的。这就叫小人,欺软怕硬。
君子有君子的行为,小人有小人的伎俩。孙权派出官员向刘备提出了荆州的主权要求。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说在东面的墙角下碰了一鼻子灰,他又对这个墙壁很无奈,于是只好去找桑树榆树的麻烦,从这个柔弱的树枝上找补回来。
云长说:“我们兄弟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有毫无理由地将帝国的土地让给他人的道理?”
孙权大怒。鲁肃献计说:“今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云长赴会。若云长肯来,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如彼不肯来,随即进兵,与决胜负,夺取荆州便了。”立即召集吕蒙、甘宁作出部署。他们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设宴。同时派遣使者,送达请柬。
历史其实就是由阴谋构成的。
关羽说:“既然是子敬相请,我明天一定如期赴宴。”
他望着透射出诡秘色彩的黑夜,听着长江汹涌的涛声。他知道这样的邀请并没有多少诚信,也感到那种隐隐中逼近的敌意。月亮早已隐去,只有几颗星星仍在固执地闪烁着。江面上风起浪涌,拍击着停泊在港湾中的船只的舷壁,桅杆上的旗帜在风中招展。
关平说:“鲁肃相邀,必无好意。”云长说:“我怎么会不知道?这是孙权命令鲁肃屯兵陆口,邀我赴会,索要荆州。我如果不去,他们会认为我内心害怕。我明天独驾小舟,带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又能把我怎么样!”关平劝阻说:“父亲何必以万金之躯,亲蹈虎狼之穴?”云长说:“我于千军万马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哪里会在乎江东鼠辈呢!”马良也劝阻说:“鲁肃虽然有长者之风,但是如今事势危急,不容不生异心。将军不可轻往。”云长说:“从前战国时赵国蔺相如,无缚鸡之力,在渑池会上,视秦国君臣如无物;何况我曾学万人敌者乎!”马良说:“既然将军要去,也应当有所准备。”云长说:“只选快船10只,埋伏精壮水军五百,在江边等候。看到我的旗帜,就过江接应。”
有文斗,必有武备。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的支持,没有人会有耐心听你闲聊。
他新组建的荆州军团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依礼相请就当赴会,推辞不去不仅失礼,而且显得懦弱,不是大丈夫的行为。
鲁肃与吕蒙商议,如果关羽带军马来,就由吕蒙与甘宁各率领一军埋伏在长江岸边,待其上岸,当即搏杀。如果不带军队,就在内庭埋伏刀斧手50人,在宴席之间杀之。谋划既定,分头准备。
和平,其实是武力抗衡的东西,当双方谁也不能拿下谁,都处于一种精疲力竭状态,需要喘口气时,就会举起这个橄榄枝,欺瞒民众。
第二天,天气晴朗。辰时。
长江,风平浪静。
太阳照射在江面上,反射出粼粼波光。
一叶轻舟远远驶来。旗帜招展中,显出一个“关”字来。船渐近岸,云长青巾绿袍,坐在船上;旁边周仓捧着大刀。
迎接他们上岸后,鲁肃设宴相待,举杯劝饮。云长谈笑自若。
饮至欢畅时,鲁肃说:“有句话幸蒙君侯垂听。此前借荆州给皇叔,约定取得西川后归还,如今西川已得,荆州却未归还,不能失信吧?”云长说:“国家大事,酒席之间不宜讨论。”鲁肃说:“我主只区区江东之地,而肯以荆州相借,因为顾念君侯等兵败远来,无以立足之故。如今既然已经得到益州,那么荆州自应归还。”云长说:“乌林之战,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怎么能够徒劳而无尺寸之土相资?”鲁肃说:“君侯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如何推托呢?”周仓在阶下厉声说:“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又怎么能说是你们东吴所应当占据的?”云长变色而起,夺过周仓所捧大刀,站立庭中,目视周仓而叱责说:“这是国家大事,你怎么敢多嘴!立刻出去!”
周仓会意,先到岸边,把红旗招展。关平立即过江接应。云长左手挽住鲁肃手,右手提着青龙偃月刀,佯装酒醉说:“我现在已醉,不要提起荆州的事。恐伤朋友情意。待以后再作商议。”两人携手而行,亲密地一同走到江边。吕蒙、甘宁欲引军出击,但看见云长手提大刀,紧握鲁肃,恐鲁肃被伤,只得按兵而不敢动。
虽然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但是在这个人的气势之下,鲁肃在内心中感觉到矮了三分。尽管此前已经作了周密的部署,但是理智告诉他,不宜轻举妄动。会面中的细节确实发生了变化,超出了预想的设定。
来到江岸边,关羽上船与鲁肃告别。鲁肃痴痴地看着关公的小船乘风远去,只留江中浪花朵朵盛开。江风起处,吹动鲁肃的衣襟,他怅然伫立。那叶小舟,渐渐驶出视线之外。江天一色。
英雄,就是这样的一些人,是那些经过血与火淬炼的人。只有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人,才配称为英雄。
英雄的名字就是魔力,就能震慑一切。
谁也不知道此时鲁肃是怎样的心境,谁也猜测不出此时他在想什么,或者想要说什么。没有人能够知道。
一只生长在长江边的水鸟高叫了一声,振翅向远处飞去。
轻舟,单刀,来去自在。
天高,江流,任由往来。
只要我们内心无所愧疚,何在乎宵小的诡计。
一个人,一把刀,一叶小舟。独往独来于天地古今之中。
来得轩昂,去得豪放。
只留一线长江,水波浩荡,江风猎猎。
五虎上将与五星上将
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修房子,有的人喜爱绘画,有的人擅长写作,还有人崇尚英雄,痴迷战争……
一些人生来就是英雄,大多数人都很平庸,但是并不注定就是懦夫。
在人类文明史中,争夺与占有,就是一条重要的发展主线。于是,军事斗争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
毋庸讳言,战争具有极端的破坏性。但是,战争又是革命的最为有效的手段,是推进社会变革,推进人类进步的最有力的杠杆。
人们以正义与非正义来区分战争的性质,强调战争的合理性,使发动战争的理由合法,试图掩盖其反人类的性质,减轻战争发起者的罪责。但是,这样一来,更令人们看清了战争的本质就是“争夺”,就是“占有”。任何战争,其终极的目的就是把不属于自己圈子的人都抹去,然后把他的东西抢过来据为己有。
所谓和平,只是一种暂时的平衡,是一个准备的过程,是参与争夺的各方力量都需要的一个缓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各自都在发展自己,进行另一种形式的竞赛,通常表现为经济的发展。其实,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战役的胜败,而是取决于战争之前的经济力量的积累;在于战争进程中,相应经济体制的效能。
在战争与战争之间的这个中间过程,能够加快发展步伐,建立起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那么就取得了未来战争的主动权,就具备了相应的威慑力,就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拥有足够的发言权。也就是说,战争往往不是败在了战场上,而是输在了起跑的瞬间。经济的发展,是保障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就如同人生,表面来看,人生的失败是在最终的时间,其实,从开始就已经播下了失败的种子。因为,在人生的过程中,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因而输掉了奋斗的过程与时间,所以才会导致输掉了人生。
所谓的维护和平,其实都是欺骗人的谎言。是战争贩子发动战争的借口或是争取喘息的时间所施放的烟幕。
和平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是一个准备的过程,是一个磨刀的过程,是一个强大自己的过程。只有紧紧抓住了这个过程,并且作出了有效的努力,那么,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用平和的眼光静观世界,用战争的手段争取和平。这是战略家理性的行为准则。
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个阶段或是哪个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骄傲的军人,他们通常被人们称之为英雄。在这样的英雄之中,更有卓立杰出者,他们被授予各种荣誉,以表彰他们的功绩或是确立他们的历史地位。在三国时期,称之为“五虎上将”,在现代社会,称为元帅或是将军。
他们的一个共同特质,就是为了理想中的事业,竭忠尽智。他们都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并为这个信仰付出一生的不懈努力。他们是军人这个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更是同时代中的无可替代者,他们所在的时代,无法绕开他们的功业。
他们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激情和梦想,雄心勃勃地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并认为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职责。他们总想以自己的力量左右历史的进程,并掌握自己的命运。因而,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态度。他们绝不做自己所在时代的旁观者,无论成败,都试图将自己的思想施加于这个时代。
一些民族因此而兴盛,另一些民族也因此而衰亡。
历史上所有的国家也正是这样从兴旺走向陨落,还没有一个政权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夺取益州,任命自己为益州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于是封拜将领僚属,成为一个正规的割据集团,与中原政权分庭抗礼。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与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翊军将军赵云并列为“五虎上将”。关羽位列“五虎上将”之首。
诸葛亮说:“黄忠的名望,平素并不显著,关羽听到与之同列上将,内心恐怕不高兴与之为伍。”刘备说:“我自当解释。”刘备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前去为关羽授衔。
关羽听说黄忠与自己并列,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愿接受任命。
费诗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韩信)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关羽当即感悟,于是拜受印绶。
历史推进到20世纪,世界各国的最高军衔有元帅、五星上将等。
授衔元帅的有中国、前苏联等国家。“五星上将”是美国特有的军衔。
在中国,自1992年十大元帅中的聂荣臻元帅最后辞世,至今再未授予元帅军衔。
1988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新颁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军衔条例设三等十级,最高军衔为上将。
五星上将是美国军队的最高军衔,正式设立于1944年12月,肩章上镶有五颗星徽,相当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元帅军衔。美国国会规定,美军的五星上将军衔由美国国会批准,只在战时授予。美国于1919年第一次将五星上将军衔授予约翰·约瑟夫·潘兴和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等人。最后一次是1950年授予切斯特·威廉·尼米兹等人。自1981年最后一名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去世以后,美军至今未授予五星上将军衔。历史上只有10人获得过这个特殊的荣誉军衔。
有人类,就必然产生战争。
人们向往和平,但是又无法避免战争。
没有经过战争锤炼的人生,并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只有经受战争的洗礼,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战斗,征服,或者死亡——将军就是这样炼成的。
鏖战襄阳
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历史的脚步匆匆走过了8年岁月。在这些远去的日子里,帝国的大地并不平静,仍然征战不断,徭役不止。野心勃勃的曹操,站在黄河岸边吟咏着《观沧海》的壮丽诗篇,抒发着他深刻的思古之幽情,同时,他更没有忘记成就自己的霸业,他挥军转战,攻城掠地,拓展疆土。先后兴兵征伐关中、汉中,大破乌桓,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
关羽镇守荆州,驻扎在南郡。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三方界域交错,所以边境冲突不断。
在这期间,关羽承受着内忧外患。对于来自联盟内部的争执,必须悉心周旋,和而不软。据《三国志·鲁肃传》说:“关羽与鲁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鲁肃常以欢好抚之。”出于利益的需要,双方既有争执又有所克制,维持了一定状态下的平衡。
然而,在北面同曹氏集团的小冲突则逐次升级,双方都在扩军备战,互不妥协,很快演变成了边境战争,战火蔓延。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六月,西线作战中,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迫使曹兵退出汉中。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建立了独立的政权——蜀汉政权。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都督荆襄九郡事。
关羽名为“襄阳太守”,但是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仍然控制在曹操手中。作为襄阳太守的关羽,就得行使他的职权,或者说为了他的政令能够及于襄阳全境,开始了他的悉心经营。
1. 策动隐蔽战线的斗争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为犄角。
《汉书·地理志》载:“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襄阳城雄踞汉水中游,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滔滔汉水环绕城北、东、南三面,形势险要,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是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襄、樊联南携北,是连接广袤的中原大地与肥沃的江汉平原的中间缓冲地带,因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曹军抵御孙刘联军北上的战略要地。曹操任命曹仁为征南将军驻守樊城,吕常驻防襄阳。又令平寇将军徐晃屯驻宛城(今河南南阳),互为相助,承担着守卫边境的战略任务。
持不同政见的两个实力集团,谁也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主张。都在作着准备,制造着有利于自己的形势或机会,正如那句警告:“敌人亡我之心不死。”所以谁也不会放松警惕。
双方都在密切地注视着对方的动向,并为预防各种意外事件各自全神戒备。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牵动对方敏感的神经,双方所面临的形势是相似的,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战争的幽灵盘旋在人们头顶。
经过数年的重建与发展,关羽的军队由弱渐强,扩编到十多万人。
同时,为了瓦解敌军,制造混乱,支持和策动曹魏统治区持不同政见者的抗议行动,关羽派遣人员,带着任命文书和番号,秘密北上,进入曹操所控制的区域内,策反被曹氏集团打压的中下级军官,又与聚众山林的反曹势力取得联系,互相呼应,配合行动。“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这些曹氏集团的反对者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反对曹操,杀曹操任命的太守以响应关羽,遥相呼应,中原地区民心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