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就又陪同玄德前往拜谒。时值深冬,正在途中行进,突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风雪阻滞,增添了骑马行进的难度。张飞说:“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却远远去见无益之人!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说:“我正想让孔明知道我的殷殷诚挚心意。如果你们怕冷,就先返回。”张飞说:“死且不怕,怎么会怕冷!只是恐怕哥哥又白走一回。”关羽默默地骑在马上,只是专心致志地冒雪前行。此时此刻保持沉默才是最佳方式,沉默,也只能沉默。任何人都不能脱离集体而独立存在。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尤为重要。只有同心同德,才能成就事业。
在这个寂静的冬天,面对天地皆白的环境,关羽心头油然升起一番感慨,春秋交替,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生还有多少个春夏秋冬可供虚掷呢?做什么事都不容易啊,都需要耐下性子,认真去做,一步一个脚印,踩在这大地上,走过去,只让脚印留在后面。什么也不要说,也不需要说,这一路的行程就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他们在风雪中来到卧龙冈,举目望去,白雪覆盖的大地上丘陵起伏,如同大海中的波涛,显示出博大深远的气势。他们把马匹拴在庄前大约半里远处的一座小树林里,三人步行来到庄上拜谒。
关羽随刘备两次前往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然而,他们的运势还未到来,虽然出现了转机的先兆,但是仍然需要经历一番曲折。孔明的弟弟诸葛均说,孔明又于前一天去与朋友聚会,并没有回家。他们只好又返回了驻地。
或许他们的诚意还不足以感动天地。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事实上,正如东汉名将马援对光武帝刘秀所说:“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是的,正是最为经典的平等的双向选择。
这是滋生了美好希望的一年,但是却以惆怅而终。两次拜访都未能相遇。
光阴荏苒,岁月已悄悄置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到来了。正月,玄德决定再一次前往拜访孔明。于是,选择吉日,斋戒沐浴,表其诚意,以应天地。
岁月催人,随着春天的萌动,形势更加变化莫测,时局在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危机即将来临了,一切都显出了动荡不安的迹象。
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以礼而言,已经显得很郑重了。由此可以想见,诸葛亮恐怕也只是徒有虚名而无实学之人,所以避而不敢见。”玄德说:“从前齐桓公为了拜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得以见一面。何况我所拜见的是当世大贤啊!”张飞说:“这样一位村野农夫,何足为大贤;这次不必哥哥去,我只用一条麻绳捆缚来就行!”玄德生气地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周文王拜谒姜子牙的事吗?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敢这样无礼!今天你就不必去了,我与云长去。”张飞说:“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够落后!”玄德说:“你如果愿意同去,就不可失礼。”张飞慨然作出承诺。兄弟三人第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
他们于黎明时分启程,于正午时分到达卧龙冈,踏上了先生躬耕的土地。天空中太阳温和地照耀,将它的光辉柔和地倾注在泛起青绿色的大地上。
他或许很骄傲,因为他有骄傲的理由,那么,我们应该给予尊敬。
在离草庐半里之外,关羽他们便下马步行。
道路两旁的树木,新绿的嫩叶正在探头探脑地萌出。田园里已经有人开始了春天的劳作。
来到堂前,孔明正在午睡未醒。刘备拱立阶下,关羽和张飞在门外等候。
几经波折,这场旷古的会见就发生在隆中的这个普通农家小院里。
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孔明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流着泪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如此诚恳,就说:“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屏退其他人。
诸葛亮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玄德喜不自胜,命令关羽、张飞进入相见,拜献礼物。孔明推辞不肯接受。玄德说:“这不足以作为敬聘大贤的礼物,只是表达我的心意。”
人生的三岔路口无时不在,走近或错过,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见,所隐伏的历史性契机,不可估量。
26岁的诸葛亮出山了。
历史的轨迹从此拐弯。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在隆中卧龙山下绿树掩映的这个小村庄,他悄然躬耕,以避开乱世的纷扰。只是偶尔将他的目光扫过蔚蓝色的天空,投向远天之上那如龙般变幻莫测的云霓。收回视线,他的目光又被绵延的山丘所吸引,他知道上天不会让他在这里静静地度日,那个日子在一天天地临近了。他也必须回应上天的召唤,负起一份责任。但是他也只能是静静地关注着、等待着。
在春天缓缓到来的时候。
他是很自负的,在他的眼中,只以管仲、乐毅为友。在他的朋友中,也只有那么有限的几位。也只有这样的几个人才能理解他,世俗之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谁。
当然,当一个人别无所求的时候,他是骄傲的。他的眼中只有蓝天、白云和在这样的天空下的自在的思考。只有思想就已经足够。既不会失去什么,也不必要保护什么,那么又有什么可以令他折腰呢?
春天已经悄然来了,虽然还不是很暖和,但是,夜空中的星星多起来了。也就是说,这个日子已经到了。明天会是非常晴朗的一天。
他必须离开这里。因为,历史对他提出要求了,这是上天的旨意。
历史是由所有人共同参与合作的结果,当然关键时刻是由个别人左右的,具有不可预测的随意性和可变性,然而一旦发生,就成为不可改变的必然的事实。
时代的每一步推进都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
识时务者为俊杰。俊杰深得进退之机宜。
他现在静静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当然,他知道他们已经来过几次了,只是因为他要选择一个时机,所以他避开了他们。
为了维护帝国的统一,为了重振帝国的统治,为了重建帝国的辉煌。
关羽跟随着刘备又一次踏上了去隆中的路。对于刘备来说,这就是他的水,而自己是鱼,鱼与水怎么可以长期分开呢?内心中的那种渴望,令他们急切地想要见到他。
今天就是一个好日子。
刘备沐浴更衣,将自己的灵魂高举,向上天卜问。易曰:“宜。大吉。”
得到上天的允许,刘备立即带上他的兄弟,去赴那个上天注定的约会。
这个历史性的会见,对于历史具有何种意义,虽然已历千年,但是仍然有待评估。
关羽跟着刘备“三顾草庐”,请得诸葛亮出山。
当然,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这是他们奋斗观念彻底转变的标志。从崇尚以武力定天下,认识到了尊崇文略谋求未来的重要性。
一篇《隆中对》,为他们的未来发展画下了蓝图,从而成为立国纲领。
诸葛亮指着地图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寥寥数语,“顿开茅塞,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在这个战略框架之下,荆州成为整个局势的支点。
然而,形势的发展会如何呢?有没有实施这个战略的条件?曹操、孙氏集团都在做什么?他们同样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他们答应吗?他们才是这个战略实施的最有力的阻击者,也是当然的合作者,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当然是以独特的方式。必然引发战略的碰撞,历史就此展开,历史也就如此形成。
没有战略目标,一切行为就只能是盲目的,是听天由命式的放任。其结果必然是半生以来的奔波,一无所获。既然确定了战略,那么如何实施?
“必须建立自己的基础,有一个出发征战的基地。”他说:“为自己的这个根据地而战斗。”
“应该怎么做?”刘备急切地请教说。
他仰起头来,注视着天空的星星,似乎又什么也没有看见,只是注视着宇宙中的某个神秘之处。
“必然要注意到这样的两个可能的现实。”诸葛亮缓缓地说:“第一,如果赶走或杀掉曹操,那么很快,东吴集团就会成为这里真正的主人,那时你所面临的局面将会相当严酷。第二,如果东吴孙权集团被曹操征服或吞并,那么,你就必须应对更加强大的曹氏集团的战争进攻,那时,帝国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很难预料了。”
他停了下来,敏锐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刘备。
刘备说,是的,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也无力应对这样的局面。
诸葛亮说,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达成我们自己的目标而意气用事,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我们的战略。这就是当前局势的最核心的问题。
诸葛亮继续说,这两大集团即将展开决斗,但是当前,是要阻止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独占这块土地。从目前的实力现状来说,曹操最为强大,东吴集团也比我们强大,所以我们所能采取的行动就是必须保存并壮大自己,并使他们双方两败俱伤,从而形成三方共存的局面。因为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我们不可能同时吞并他们。这样我们就争取到时间,那么就有机会实施我们的战略,从而在未来的战争中,逐步达成我们的目标。
刘备说,那么,是否有这种可能。
诸葛亮说,天命有定,但也在于人为。在于我们的姿态和战略取向。
月亮将奇异的光芒洒向大地。
历史是天下人的历史,并不是某个人的简历。所以在这段历史中,进入人们视线的不可能只是关羽一个人,他和他的朋友以及敌人共同成就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如果忽略别人的存在,那么,英雄也会显得寂寞。
在这个战略转折期,关羽只是静静地注视着,全力合作着。因为,在这个集团中,他不是主角,但是他又不可或缺。因为战略的制定,是最高决策层的职责,关羽只是实施者。当然他也是一个参与者,有时或许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是,他不是决策的主要谋划者。而这个阶段又是必然的进程,不容忽视,更不能绕开。所以,我们就让他站在侧面吧。总之他是这个战略的一个执行者。他是一个在场者。
其实,任何人并不总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主角,也不一定总是处在主要位置。很多时候,往往都是以配角的形象出现。即使你坐在主席台上,也并不是主持人,更不是做重要讲话的那一位。所以当好配角,也就是成就自己的人生。
历史也正是如此,人生也同样。在特定的时空下,一些人一些事处于主要位置,上升为重要状态,自然也有一些人一些事暂时远离人们的视线,但是并不是忽略,只是一种过渡,只是重要性稍微显得次要了一点而已。随着历史的推进,他必然适时从幕后走向前台,担任起自己的责任。那时就由你讲话了。
当然,天下之事,并不是全由上天决定,主要的决定权在人。谁的决定,都是结论,上天也都有可能接受,只在于你是否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奋斗。就如同拍卖场的竞拍,取决于谁愿意付出更多。因此,不要被动地等待上天的裁决,应当努力争取。“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天地坦荡,谁的胜利都无所谓,都可接受成为历史。天地就是以这样的坦然与透明,包容一切。
面对远去的历史背影。正如人们常说: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天意只是托词。
命运总是掌握在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手中。他们会说,替天行道。
命运总是掌握在那些充满希望而不息奋斗的人的手中。他们所行之道,就是上天的旨意。
那些懒汉与悲观者最终都将受到命运的嘲弄。他们也只会感叹,天不佑我。
其实,命运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并不对谁特别青睐。但是对于那些坚定的奋斗者必然给予肯定,如同雪花,公平地降落下来,并不厚此,也不薄彼,均匀地降落。所不同的是你以怎样的心态承载。
那些经历了命运砥砺的人,是上天的幸运儿。
命运流淌在青春的阳光里。无论国事或是人生,其实就可以归结为几句话: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
历史上的火光
真正的金子,必须经历烈火的熔炼。
但是,每一场大火并不都是为了冶炼黄金。
形势突变。曹操平定北方,建立了稳固的大后方,迅速完成了战争准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命令夏侯惇率10万大军向南推进。战争的第一个目标,直指荆州门户——新野。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就成为曹操南征战争必须清除的第一个障碍,是必须拔除的外围据点。只有占领新野,才能踏入荆襄大地。
刘备集团此时只有数千人马驻扎在新野县城,主要是维护治安,根本没有多大的作战能力。但是,在突变的形势下,转入战时状态,必须承担起正规军团的守御之责。
如何应敌,大家窃窃私议。
张飞说:“何不使水去?”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敬以师礼,关羽、张飞内心感到很不以为然。刘备曾说:“我有孔明,如鱼得水。”
玄德说:“运筹智谋依靠孔明,冲锋陷阵还需二位兄弟,为何互相推卸?”
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御敌,而不是互相观望。
夏侯惇已经推进到新野境内,正在快速逼近。危难之际,刘备委任诸葛亮为军师,并以佩剑赠孔明,以号令全军。
暂时还不能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因为必须把眼前的事办好。必须应对战斗。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你的身上,各种各样的眼神都在注视着,在看你如何做。
孔明从容不迫地调动有限的军马设伏。面对强大的曹操先锋兵团,必须给予有力的打击,从而达到震慑敌胆,鼓舞自己士气的目的。
诸葛亮将主战场设定在曹军必经之路——博望坡山谷的狭窄地段。
关羽奉命率领1 000人马埋伏在博望坡左侧的豫山,主要作战任务是在战火燃起之时,出兵切断曹军后勤补给线,焚烧粮草,夺取辎重。张飞率领1 000人马埋伏在右侧的山林。关平、刘封等引500军士,准备足够的引火之物,在曹军到达时放火焚烧。赵云率领所部人马诱敌深入。
所谓诱敌之计,就是让一部分人作出牺牲,使敌人产生错觉,让他觉得胜利触手可及,以至于失去理智,忘记了自己还有脑袋。当然脑袋被别人砍了下来,就没有脑袋了,也就不必用脑袋思考了。失去理智的人永远不会得到理智的结局。诱敌的目的,就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而由我来收获胜利的果实。
整个战役总攻时间确定在黄昏之后。各部发起攻击的信号是曹军到达博望坡预定设伏地点时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