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件事,有记者提问,“贵公司为何购进汇丰手上的普通股,为什么不一并购进优先股?”李嘉诚这样回答,“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家好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李嘉诚向新闻界反复说明收购和黄部分股权主要是鉴于和黄前景大有可为。他强调:“这次买卖纯粹是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商业贸易”,认为收购战功“对有关各方面和大市都有利”,只要汇丰处理得当,“对和黄的发展大有帮助,对长江实业更为有利——这次是长江实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事实上,长江实业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和记黄埔,是一次各方面均有利的正常贸易。对汇丰银行而言,获利回吐,因时制宜。它以1.5亿元获得和黄9000万股普通股和9000万股优先股。现在,以7.1元出售普通股,汇丰银行收回6.3亿元,加上手中仍有9000万股优先股,合共7.29亿元。在这项投资上4年获利5.79亿元,利润之大,今后汇丰将洗掉银行控制企业的不雅之名,怖复纯粹银行经营的良好形象。
对长江实业而言,它用6.93亿元,收购和黄22.4%股权。可以借此而“控制”一家规模减弱的大贸易与地产公司,使长实的业务基础加强,未来长实的发展将更具有灵活性并趋向多元化。尤其是它以1977年初略高的股价(和黄当年估值每股6.83元)购入如此庞大的土地,如此便宜的事,恐怕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李嘉诚满怀信心地指出:“现长实拥有的两大公司,届时长实是否购得适当的地皮以发展,是难以预料。但和黄现时即拥有足够而且理想的地皮可供发展,故此,长实在今后数年之中,将会因此而获利。”对和记黄埔而言,“汇丰何时‘计数清仓’出售和记黄埔股份”的最大心理压力已经解除,在长江实业成为大股东,李嘉诚出任董事局的执行董事,和记黄埔未来的纯利必将“大幅跳升”,一跃而为“行中之冠”。
对大市而言,由于长江实业以7.1元的现金价购买昨天仅仅5.18元的和黄股票,这无异于给股民注射了一支兴奋剂,投资者在有数可据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抢购和黄的股价,当然就大幅度的上扬。当晚消息发表后,第二天晨市,股民们、投机家和投资者蜂拥而至,集中于和黄、长实、汇丰、置地等股份之上抢购,迫使该等股份突然狂升十余价位,上午11时之恒生指数出现狂升25点之奇景,人们喜形于色,交易十分活跃。
李嘉诚跟汇丰的合作由来已久。除了最初的华人行之外,汇丰还多次帮助李嘉诚完成一系列收购计划。1985年李嘉诚属下之和黄埔,一举收购香港电灯公司的大部分款项来自汇丰,汇丰银行再一次为李嘉诚财团充当了一个主要“供血者”的角色。1987年9月,李嘉诚财团各上市公司供股集资103亿港元,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扩张收购活动。其中的供股集资项目,是由汇丰总行属下的获多利财务公司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等协助包销的。1988年10月,李嘉诚透过长江实业全面收购英资青洲水泥,再次得到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并由汇丰银行属下之获多利财务融资出面安排。1989年,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之国际货柜筹措105亿元贷款,也是由汇丰银行出面组织得以实施的。汇丰银行因此成为李嘉诚财团一系列庞大的收购活动和集资活动的幕后资金雄厚的支持者。
不仅如此,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李嘉诚个人就持有汇丰银行的股份,并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应汇丰银行之邀出任其董事局的副主席至今。李嘉诚属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来银行也是汇丰银行,在长实系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看出,长江实业主要往来银行是举世瞩目的汇丰银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大通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法国百达利银行;和记黄埔的主要往来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嘉宏国际和香港电灯的主要往来银行也都是汇丰银行。而得到汇丰银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诚财团,也由此为汇丰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存款基础和众多的业务机会。
创业感悟:从不居功、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作风。不仅表现在他的做人上,还表现在他的经商上。“商格”也就是“人格”,李嘉诚确实是一位德智兼备的大商人。李嘉诚获得汇丰的支持,显然是他事业上一个大的机遇。
5.大利不放欲擒故纵
李嘉诚如是说:有时你看似是一件很吃亏的事,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
有人就说,李嘉诚的精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小利全让,大利不放,取舍之间,张弛有度。李嘉诚认为,有时候还需要忍,急于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实上就是这样的。
成功收购与控制和黄,使长江实业成为声威赫赫的取得老牌英资财团控制权的首家华资财团,李嘉诚自然成为“入主英资洋行第一人”。兼并和黄,既是长实扩张发展的里程碑,又是英资财团地位开始下降、华资财团迅速崛起的转折点。
初入和黄的李嘉诚只是执行董事。其实,在李嘉诚掌控了和黄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心里不服气,当时香港的英商华商,都有人持这种观点:“李嘉诚是靠汇丰的宠爱,才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他未必就有管理好如此庞大老牌洋行的本事。”李嘉诚入主和黄并不是众望所归。关于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汇丰大班沈弼这样说,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颇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自摆脱1975年的困境步入正轨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理所当然的。……汇丰银行出售其在和黄的股份,将有利于和黄股东长远的利益。我坚信长江实业会为和黄未来的发展做出极其宝贵的贡献。”
即使有沈弼这样的解释,李嘉诚还是感觉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要立足和黄,第一件要做的就是理好人缘,赢得各个股东的信任。李嘉诚深谙“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让为盈”的战略策略。李嘉诚一贯的作风是谦让,于是,李嘉诚就有了欲擒故纵这一出戏。虽然说,可能李嘉诚并没有抱着以他的谦让来获取好感和信任的希望,到那时,结果就是因为他的谦让而使他逐渐立足于和黄。
按常规,大股东完全可以凌驾于支薪性质的董事局主席之上。李嘉诚却从未在韦理面前流露出“实质性老板”的意思。李嘉诚作为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发挥作用。李嘉诚没有这样做,他的谦让使众董事与管理层对他更尊重。
李嘉诚很快便获得了众董事和管理层的好感及信任。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量建议的口气发言,实际上,他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倾向他。渐渐地,韦理大权旁落,李嘉诚未任主席兼总经理,实际就已开始主政。后来,在股东大会上,众股东一致推选李嘉诚为董事局主席。
按照例规,董事局为他开支优厚的董事袍金,但李嘉诚表示不受。李嘉诚并不是靠袍金而生活,作为大股东和大户,股票升值,当然会得大利。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当然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所得的股息及增值。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共计有12.4亿港元,这还尚未计算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年息。不管怎么说,在香港这个拜金若神、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里,李嘉诚能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处处照顾股东和公司的利益,实在是难能可贵。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向来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的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还不及当时一名清洁工的年薪。他坚持20多年来只拿5000港元,而放弃了本属于自己的数千万袍金,这便意味着出让了数以亿计的个人利益。这且不算,李嘉诚为和黄公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从不在和黄的财务上报账。由此,李嘉诚赢得了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不仅如此,李嘉诚的“大方”还获得了众股东对长实系股票的信任。李嘉诚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虽然他不在乎袍金这样的小利,但是李嘉诚并不会放弃大利。李嘉诚要的是大利,众股东对长实系股票信任,长实的股票升值,对李嘉诚来说是获利颇丰。
李嘉诚不放大利,还表现在他不断增购和黄股份。因为和黄在李嘉诚入主之后,每年纯利都以倍数增长,盈利十分丰厚。据李嘉诚之子李泽钜1996年5月9日称,自本年2月16日起,至4月25日止,李嘉诚的长实四度增持和黄股份,斥资逾19亿港元,将持股量由44.18%增至45.23%。可见李嘉诚对和黄情有独钟。
创业感悟:商人以谋利为目的,这是商人的本质,一般商人不会做亏本的生意,更别说放着该得的利不拿了。但是,精明的商人眼光远大,在有些时候,就能做到放弃自己的利益。不过这只是小利而已,他们坚持的是小利全让,大利不放。这跟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相似,无为,实则有为。
6.以进为退暂放港灯
李嘉诚如是说: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挨得住。
以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华资进军英资共有四大战役,就是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李嘉诚成功收购了和黄,在这期间李嘉诚还依靠偷袭术收购得青洲英资。之后,李嘉诚又在酝酿另一次大行动,那就是收购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在这场战役中李嘉诚采取的是以进为退的战略,避免跟对手的正面冲突。
港灯公司是1889年由保罗?遮打爵士发起成立的,股东是各英资洋行。港灯于1890年12月1日开始向港岛供电。它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而且是香港一个英资上市公司之一,90余年来,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
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实行“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盈利自会递增。现代社会,无论如何都是离不开电的,故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李嘉诚瞄上港灯,更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港灯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不可能会有第二家企业在港岛与其竞争,能确保盈利稳定。不仅是李嘉诚一个人,除了他的长江实业,怡和、佳宁等财团都想染指港灯。竞争还是很激烈。
尤其是怡和系置地,在海外有大量投资,但回报不佳。于是眼光又转回来,在港大肆扩张,投入巨资,很快便购入了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自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地价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这一浩大工程。所以对港灯,置地当然不会手软。4月26日周一开市,置地公司便以锐不可当之势,一举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置地将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置地重拳出击,顺利完成了对港灯的收购。
面对置地的来势汹汹,李嘉诚明白,他在港灯的收购上老对手置地又成为长实的主要竞争对手。当时,李嘉诚并没有想非得要跟置地争个你死我活的,在商场上,他是最忌讳这一点的。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并不急于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他认为置地此时的收购行动,有志在必得之势,如果与之碰硬,置地必会竭尽全力而战,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未必能胜;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还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成蚀本生意。而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将会易如反掌。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置地的不惜重金确实造成了消化不良,加上当时的时势,大大影响地产行业,置地陷入空前的危机,置地的大班纽璧坚被迫辞职。李嘉诚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得到了港灯。
创业感悟: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精,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为情绪所左右。精明的商人也是这样,绝不会凭一时冲动而撒财使气。只有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到艺术的境界。做生意要懂得“忍”的含义,忍并不是放弃,而是静观其变,等准时机再一举攻破。面对不顾一切来势凶猛的商业对手,采取以进为退的策略,不仅能够避免两败俱伤,还有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7.避实就虚以逸待劳
李嘉诚如是说:大家在一方天空下发展,竞争兼并,不可避免,即使这样,也不能抛掉以和为贵的态度。
1982年,香港出现了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出港币套取外币。再加上欧美日本经济纷纷陷入衰退之中,更使得香港商界为愁云惨雾所笼罩——地产市道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这一切对香港的地产界打击颇大。
而作为香港的地产大王置地更是陷入困境,手头的楼宇由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团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1983年,地产市场全面崩溃,置地陷入空前危机。加上置地在香港的大肆扩张,不仅耗尽它的现金资源,还大举借债。如果不是时势的雪上加霜,以置地的实力来说,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明朗,坐拥中区地王的怡和系就不愁没钱赚。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1983年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也拖下泥淖,使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便向纽壁坚“兴师问罪”,在怡和置地大班宝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纽璧坚无奈之下,在1983年9月9日晚,宣布辞去怡和、置地两家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职务。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无比伤感地离开了他服务了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这简直就跟李嘉诚所料想的一样。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李嘉诚就应该趁机而入,一举收购港灯了。当时在怡和服务过14年的马世民也劝李嘉诚从置地手中夺得港灯。但是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