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仰头看云的年轻人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在后来的一系列征战中迅速脱颖而出,并因为战功显赫被册封了爵位。不仅如此,他还在垂暮之年,率领台湾居民重创法国侵略军,从而扬名中外。他便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不过,正如曾国藩所言,性情耿直的刘铭传后来被小人中伤,黯然离开了台湾。
阅人无数的曾国藩从一个人的谈话内容、表情等,通过从“暗处”来客观地观察评价人,便能够一眼看穿他人的伪装直达真实内心,因此说,识人是社交活动中必备的一种能力。正确地认识他人,才能在日后的交往中,给对方正确的定位,恰如其分地利用这条人脉。
在我国古代,关于识人术的故事还有很多。苏轼的贤内助王弗便极会“幕后识人”,苏东坡在和客人谈话之时,王弗立于幕后,往往听得数言,就能断定客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哪类人,而且准确率相当高,可谓是闻言识人的典范。
比起夫人来,为人旷达的苏轼待人接物显然粗疏得多,但是他也擅长识人。今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苏轼也很会通过细节从暗处看一个人的品质。这里姑举几例。
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谢景温深得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他见王安石与苏轼不和,为讨好王安石,便加害苏轼,诬陷苏轼运售私盐,企图将苏轼治罪。
还有一位叫章惇的,早年和苏轼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两人相交的一则轶事,很能说明苏轼由细节看透章惇的智慧。
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任商州令的时候,两人在山中游玩,游到仙游潭的时候,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独木桥下深渊万丈,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墨迹,苏轼不敢。章惇神色平静地轻松走过,用绳子系在树上,以玩杂技般的高难度手法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了“苏轼章某来此”几个字,苏轼不由在内心感慨:“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苏轼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就是这位章惇,后来当上宰相,大权在握,整治政敌毫不手软,他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他因与苏轼政见不合,对苏轼也大下辣手,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苏轼在惠州以苦为乐,写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传到京城,章惇睡不着觉了,他嫌苏轼在逆境中也能这么逍遥,就再贬他到更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
在暗处识人,能够对人有更加全面、客观、真实的了解,就是让自己在交往中占据优势,也就避免了“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尴尬。睁开识人的第三只眼,那就是“识人”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了。
语言探底,摸清对方脾气
世界上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有人得出的答案是:人。
一则古老的希腊神话告诉我们,在忒拜城外,有只长着狮身、鸟翼、美女头的怪兽——司芬克斯。她蹲在悬崖上,强迫每一个路过的人猜出她的谜语,谁猜不了,她就将谁吞食。无数的人葬身其腹,连克瑞翁国王的儿子也未能幸免,司芬克斯所出谜语的谜面是: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黄昏三条腿。谜面暗指了人的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的特征,谜底自然就是人。
是的,人确实是一个千古难解的司芬克斯之谜。人能了解许多事物,却难于了解人本身。难于捉摸的是人的心理、人的需求、欲望和人的个体特征。
柴斯特菲尔德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学习乃是借助阅读书籍而有所收获,然而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却是如何洞察他人,同时善加研究各色各样的人物。”确实,人是社会的人,处于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只有知道如何洞察他人并善加研究各式各样的人物,才能在人的海洋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洞察人这一复杂的司芬克斯之谜呢?下面即向你介绍怎样通过语言探底,来摸清对方的脾气:
通过谈话来认识他人。谈话中经常涉及自己,谈自己的经历、看法、态度。这种人一般性格外向、感情强烈,自我意识突出;另一种人则恰恰相反,谈话中很少谈到自己,在必须用“我”时,通常用“我们”来代替。这些人大多性格内向,不注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不浓,具有雷同的性格。
话题总是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属安乐型的人。这类人较为关心生活安排,注重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
喜欢谈论国家大事的人,属事业型的人,经常读书看报,讲求工作效率。
经常谈论自然现象,热心于诸如飞碟、火山、地震等自然方面的问题。这类人的生活有规律,办事严谨,注意事物的精确性。
热衷于谈论社会现象,关心人与人的关系及社会问题。这种类型的人生活不很规则,办事粗枝大叶。
不愿总把持话题,常希望讨论对方的话题。一般说,这些人具有宽容的精神,谦虚讲礼仪,有些人大多深谙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之相反,总不断地扯出自己话题的人,属于具有较强支配欲和显示欲的人。
通过谈话内容的重点来认识他人。谈话是概括性的,注重事物的结果,关心宏观问题,属领导型人物。人际交往多为亢进型与控制型,有较强的独立性,有支配欲、主观性。
叙事具体,注意具体细节及过程。这种人适合于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交往类型多为支持型与分析型,支配欲不强,交往中有顺从性,独立性不强。
通过讲话方式来认识他人。讲话决断明了,表明他的自信心强。
讲话爱用命令式口吻的人,怀有优越感,办事主观,其中有些人也不乏魄力,但另一些人说明了他的幼稚。
说话声调很高的人,性格浮躁,同时也任性。
通过讲话速度来认识他人。讲话速度快而急,一般是个脾气急躁之人。办事虎虎有生气,但瞻前顾后不够,有粗枝大叶的毛病。
讲话速度快而不急的人,办事果断,富有远见,不易改变主张。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口头语了解他人性格。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都有口头语。口头语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却是在日常说话时逐渐形成的。之所以形成某一口头语,和一个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不少人常说的口头语“差不多”,便反映了“随便”、“圆滑”等性格。
人的口头语虽不相同,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种类型。
“说真的”型。
我们常听到:“我存够了10 万元便结婚,说真的。”、“这事要拜托你了,说真的。”等等。常说“说真的”一类口头语的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所以在说话时加说“说真的”,以表明自己的重视程度。说这种口头语的人,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其他想法,故用“说真的”来表白。
这一类型的口头语还有:“老实说”、“的确”、“不骗你”……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有此类口头语,能反映他博取信赖的心理。
“应该”型。
常说“应该”的人,也常说“不该”。这类人自信心极强,显得很理智,为人冷静。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另一方面,“应该”说得过多时,反映了有“动摇”的心理。
“必须”、“必定会”、“一定要”……也属这一类型的口头语。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易有此类口头语。
“听说”型。
“听说她和人同居了,是不是这样我不清楚。”
“听说”这一个口头语不少人常用,具有一种给自己留有余地的心理。
常说这种话的人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明明是事实,如果是他人说的话,便会是“听说……”。
类似“听说”的口头语有“据说”、“听人讲”……很多处事圆滑的人,都有这类口头语。
“可能是吧”型。
“小帆和小刚闹翻了,可能是性格不合吧。”“2号宿舍有个女生喝药自杀了,可能是因为失恋吧。”
说这种口头语的人,自我防卫本领很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很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而且,“可能是吧”这类口头语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事情一旦明朗,他们会说“我早就估计到这一点了”。从事政治工作的人多有这类口头语。类似的口头语有“或许是吧”、“大概是吧”等等。这一类口头语往往隐藏了自己的真心。
“但是”型。
“我虽然很想去,但是……”“这事好是好,但是,我不能做。”
常说“但是”这一口头语的人,有些任性,所以,总提出一个“但是”来为自己辩解,“但是”这一口头语,也是为保护自己而使用的。从一方面看,“但是”也反映了温和的特点,它显得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
类似的口头语还有“不过”等。从事公共关系的人常有这样的口头语,因为它的委婉意味,不致令人有冷淡感。
“啊”、“呀”型。
“啊”、“呀”,常是词汇少,或是思维慢,在说话时利用间歇的方法而形成的口头语,年幼时受到宠爱,也会养成说这种口头语的习惯,因此,说这种口头语的人,应是较迟钝的,也会有骄傲的性格。
总之,要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途径还是交谈,因此,通过对方的谈话习惯和谈话内容,能够最快地摸清对方的性格喜好。有的人,说上几句,就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有的人,谈不了两三句,便心生厌烦。所以,在社交活动中,多试着跟他人交谈吧,毕竟语言传递的信息量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