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出现之前是否有一些明显的迹象?换言之,在环境变化之前有没有出现什么线索能显现出该儿童有准备性缺失?这一个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多种答案。“这孩子不太注意卫生”,说明他的日常生活都是母亲帮他打理的。“他一向胆子有点小”,说明他对家庭或家人有很深的依赖心理。“他从小就体弱”,那可能意味着他有着先天性的器官疾病,或者因为这种虚弱让家人对他过分溺爱,或者因为长相问题受到家人的忽视,甚至可能智商有一些小问题。
这些加起来会带给他被宠爱和被限制的感觉,即便后来他的情况有所改观。而当他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这些感觉会成为他尝试着融入新环境的障碍。比如,如果这个孩子胆子比较小,那他就肯定需要和确保被人关注。
如果一个孩子右手做事不灵活,老师就有必要了解他是否习惯左手做事。如果他表现出了与自己性别不符的举动,老师就应该研究一下他是否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还没有弄清楚。比如,那些长期在女性环境中成长的男孩会倾向于和女孩子交往,并且常常会因此被嘲弄,别人有时会把他当女孩子看。而他们也逐渐习惯自己的女性角色,虽然在将来会在心里产生激烈的矛盾、挣扎。这样的孩子会选择忽视男女器官的性别差异,相信性别可以改变。当然,最后他们总会发现不同性别的身体构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于是便会出现一种心理倾向来补偿先前形成的认知差别:男孩会有女孩心理,女孩会有男孩心理。具体在他们的穿衣、举止上面有所体现。
有的女孩希望从事更男性化的职业,因为她们认为传统女性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什么价值。这其实与我们的文明发展上的失误有关。现在依然有些职业排斥女性,男性在其中拥有特权。而我们的文明一直以来都更倾向于男性,并默许了这种特权。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男孩在家庭中比女孩都更受欢迎。但这并不是说就完全对男孩有利,实际上对男孩女孩都有不利影响。对女孩而言,自然是从一出生就受到了这种自卑感的刺激,将来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而男孩被强加太多的期望。现在,虽然在有些国家,如美国,在男女平等方面做了很大改善,但在社会关系方面,仍然不能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在这里,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了儿童身上,确切地说,是儿童身上反映出的人类整体精神。对于女孩子来说,完全接受女性角色代表着需要承受很多的艰辛,因而也容易招来她们的反抗,表现出来就是不服管束、行为固执、懒惰等。这些也和她们对优越感的追求有关。但是,当一个女生身上表现出了这些特点时,老师应该去了解一下,她是不是存在对自己性别不满的心理。
一旦有,那么这种不满也会渗透到其他方面,使得整个生活对她都变成了一种负担。所以有时候我们能够听到有孩子说自己想要到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星球上生活。这种错误思想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些荒谬的行为举止,如严重的冷漠、犯罪,甚至是自杀。如果大人不能理解,反而因此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那孩子的这种不安感会越演越烈。
上面这个孩子如果从一开始就自然的被灌输了有关男女差异的知识,能够从根本上认可男女性别的平等,就可以避免这一不幸的发生。在一个家庭中,父亲通常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掌握着家庭的财政分配权,可以指定内部规则,而母亲只能够听从丈夫的指导,遵守丈夫解释的规则和决定。一个家里的兄弟也不时地会向他们的姐妹展示他们作为男性的优越感,女孩子们在经常受到他们的批评和嘲讽后,滋生了性别不满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兄弟们的这种行为反而透露出他们内心的一种虚弱。看起来能做什么和实际上能做什么是有着很大差别的,我们也不能把女性没能做出什么伟大业绩归之于性别原因,因为她们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教导和要求去做那些伟大的事情。就像男人总是习惯性的把穿破的袜子递给女人修补,并且告诉她这是她分内的事。这种情况在现在也许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不得不说,在今天的养育和教育中,我们对女孩也没有显现出像对男孩那样异常重大的期盼。
现在的矛盾就是,我们没有,甚至阻碍给女孩提供一些做大事的准备的同时,又来指责她们成就低微。很大一部分人在这方面目光短浅,更看不到其中的因果关系。但是,要改变这种情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对孩子来说,父亲本身,包括母亲都把男性的这种优越视为理所应当,然后再把这样的观念教给自己的孩子:男性拥有权威,男性有权要求女性顺从,女性也理应顺从。但是作为孩子还是应该尽早明白自己的性别,并且了解自己的所属性别是不可以再改变的。前面我们提到,有的女孩子会产生憎恨男性权威和男性优越的心理,当这种憎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女孩就会拒绝遵从自己的性别属性并尽力模仿男性的行为特点。这一现象被个体心理学称之为“对男性的抗议”。还有一种情况是,当男女第二性征出现问题,如身体畸形或者身体某一器官发育不全也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怀疑,如女孩身上出现男性特征,男孩身上出现女性特征。这种怀疑产生的根源与我们的文明体制的虚弱密切相关。在这方面,男性要比女性更为明显。如果一个男性身体出现构造稚嫩、发育不全,就会被认为其具有女性特征。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男人更像一个小男孩。因为我们的文明一直把高大威猛、成就突出、驯服女性的男人定义为标准的“男人”,所以那些身体发育不全的男人常常会有痛苦的自卑心理。同样,一个发育不全或长相不够漂亮的女孩也经常会对生活产生厌烦,容易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是因为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过于强调女性外表的美丽。
性情、脾气和情感一般被视为人的第三性征。性格敏感的男孩会被认为像女生,而那些自信、从容的女孩会被认为是有男生的性格。不过,人的第三性征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后天习得的。拥有这些异性特征的人在成年以后也大都认为他们童年时就比较古怪、另类,举止像个女孩(或像个男孩)。后来,他们带着自己对性别角色的不同理解逐渐长大成人。问卷的另一个问题是儿童的性发育和性经验发展到什么程度才适合让他们了解性?关于这个问题,至少90%的父母和教育者都认为不存在固定的标准,确定是否要告诉他们性方面的事情,要根据一个孩子对这种解释的接受和相信程度的大小,而大人也无法预知这种解释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所以,如果孩子询问到有关性的问题,大人最好仔细分析一下孩子当时的实际情况或心理之后,再给予解释。这里,我们不提倡过早开始对孩子作这方面的解释,即使这并不一定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问卷中提到的,另外相对也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关于收养和过继孩子的。因为这样的孩子会自觉地把别人的善待当作很正常的事,如果受到了苛责和严待,就会把原因归到他们在这个收养的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比如,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对父亲的依恋要远远超过父母健在的孩子。所以,当经过一段时间父亲再娶时,这个孩子就有一种被抛弃感,并下意识抵抗继母对他的好,也拒绝向继母示好。有意思的是,有些孩子因为亲生父母教育不当总是对自己恶言恶语,于是就把自己的亲生父母当作继父母来对待。这也是有原因的,我们童话故事里总是把许多继父母描述为性格阴狠、歹毒的人,使得现实中的继父母也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这里要提醒一句,儿童早期阅读神话故事可以从中了解一些人性的知识,但并不是所有的神话故事都适合儿童阅读,比较保险的是,应该在这些神话故事读物中附上正确的评论,防止他们阅读那些含有残忍描述和扭曲幻想的故事内容。也许有人会说,那些表现强者残忍手段的故事能够磨砺儿童的心性,让他们从小变得坚强,减弱那种温柔情感在性格中的比重。但这其实是一种源自英雄崇拜的错误观点,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男孩子会认为温柔的同情心是缺乏男子汉气概的表现。但是,只要不被误用和滥用,温柔的情感也是有其价值所在的,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情感之一。
与其他孩子相比,私生子的处境可能更加艰难。这种状况下,一般都是女人和孩子在承受着一切,而男人则没有负担,仍旧过着正常的生活,这是很不公平的。特别是孩子,所付出的代价和承受的痛苦是最多的。因为无论人们如何想去帮助他们,常识和现实都会随时提醒他,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作为私生子,他们可能会经常受到他人的嘲笑,也可能国家的法律规定把他们定义为私生子,在权利的限制上会使他们处境艰难。所以,他们通常会比较敏感,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对周围的人和世界怀有敌意。我们的世界,每一种语言都用一些带有侮辱性和鄙视的字眼来称呼这些私生子。就是这样的环境造成很多孤儿和私生子更容易有反社会的倾向,最后成为问题儿童和罪犯,但并非他们天生就有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