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情况下,租赁商品部为现有零售商店所采用,目的在于将经营范围拓宽到零售商自身不具备的,需要高度专业化技能或知识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因此,租赁商品部经营的往往是围绕商店主要产品线的相关的产品类别。最常见的租赁商品部有店内美容院、摄影室、珠宝手表部、眼镜部、化妆品部等。目前,在国内许多百货商店中,许多专柜也租给某品牌服装商,作为其专卖点,形成大量店中店现象。
租赁商品部的优点是:可以减少财务风险,节约经营成本;能扩大商品经营范围;可以解决人才不足的困难;可以扩大销售能力。其缺点是:商品售价由承租者制定,与本店经营的价格政策不一致,会影响商店形象;无法控制进货质量和服务质量;由于本店人员不参加经营工作,会导致自身管理、竞争、服务功能的萎缩,不利于本店人员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一些传统百货商店由于不能适应新形势,自身经营效益不佳,凭借优良的地理位置热衷于将柜台出租,有些甚至全店划割出租,靠租金生存,这种过分依赖租赁商品部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是有害无益的。
5.垂直营销系统这类商店是由单一所有者自行负责商品生产和零售一条龙工作,一般为厂商的直营零售店。例如目前国内许多服装连锁专卖店,往往是由制造商投资建设的。制造商直接经营零售,出于几个目的:一是为商品寻求新的营销渠道,扩大销售;二是通过零售直接获得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信息,使产品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三是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四是控制整个商品营销渠道,实施整体营销策略。
垂直营销系统的优点是:自给自足;无中间环节,可以降低成本;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能够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对外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可控制生产至零售的全过程。缺点是:多元化经营,不利于企业集中力量搞好生产;自建零售网点投资较大,降低了投资效益。
三、零售业的发展和生命周期
人类由穴居走向宅居,是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零售由露天移入室内,是零售业的深刻革命。居屋设备的完备,是人类生存不断追求的目标。店堂的扩大与更新,是商人们的迫切愿望。店堂的状态常与零售方式密切相关。零售业发展的历史显示,每次革命都与这两者紧密相连。百货商店、专业商店、杂货店、超级市场、方便商店,都曾阶段性地统治过市场,你争我夺,各不相让。它们像一个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共处于市场之中,以自己的独特优势争夺一席之地。
1.西方零售业态演进理论简介
从百货商店到超级市场,从专卖店到自动售货机,零售业的每一次变化都带来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深入,零售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全书共分九章论述了零售业的概况、零售战略规划、零售区位选择和店铺设计、零售经营的商品管理、零售销售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连锁商店的经营管理、超级市场的经营与管理等。
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并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正在酝酿第四次重大变革。从这几次变革来看,引发零售业四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是以某一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如百货商店的出现引发了第一次零售变革,超级市场的出现引发了第二次零售变革,连锁商店的出现引发了第三次零售变革,网络商店的出现引发了第四次零售变革。由此可见,零售业态的演进和创新对整个零售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零售业态的发展与演变有没有规律可循?西方学者对一百多年来零售业态的创新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挖掘出了以下几个理论。
(1)零售轮转理论。这个理论认为,零售机构变革有着一个周期性的像一个旋转的车轮一样的发展趋势。新的零售机构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政策。当它取得成功时,必然会引起他人效仿,结果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策略,诸如增加服务、改善店内环境,这势必增加费用支出,使之转化为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的零售机构,与此同时,又会有新的革新者以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为特色的零售机构开始问世,于是轮子又重新转动。超级市场、折扣商店、仓储式商店都是循着这一规律发展的。
(2)零售综合化和专业化循环理论。这个理论认为,零售企业经营范围是不断从综合化向专业化再向综合化方向循环发展的,每一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了不同的零售组织。按这一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零售业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一是杂货店时期;二是专业店时期;二是百货店时期;四是超市、便利店时期;五是购物中心时期。
(3)零售进化理论。这个理论是把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用来说明零售业态发展的规律。它认为零售业态必须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否则就不可避免地被淘汰。例如,当城市居民纷纷迁往市郊之后,原坐落在市中心的百货商店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而郊区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却得以蓬勃发展。
(4)零售辩证过程理论。这是根据黑格尔哲学中的正、反、合的原理来说明零售业态发展变革的规律。把这个理论应用到零售业来说,正是指旧零售业态,反是指它的对立面,合则是前两者竞争的产物。在新旧零售业态竞争过程中,两者相互融合,最后产生了兼有前两者零售形式的经营特点,但又与它们有明显不同的一种更新的零售业态。
这种理论认为,如同产品生命周期一样,零售业态也有生命周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个零售业态都将经历引入、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这种理论分析了各零售业态从产生到成熟的间隔期,并对各个阶段零售业态的特点作了描述,提出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各业态零售企业可采取的相应策略。
上述几种理论都从某一角度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的道路,但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缺陷,不能解释所有零售业态演变与发展情况。例如,零售轮转理论不能解释便利店的出现;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不能解释大型综合超市与专卖店并存的现象;辩证过程理论不能解释网络商店的出现;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大型专业店的兴起;进化理论过于空泛,应用范围太广,不能看作是零售业态特有的发展规律。当然,零售业态的演进不是偶然的或无根据的,而是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技术发展的产物。如百货商店的出现是适应西方工业革命大量生产、大量销售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而产生的,连锁超市是适应商业降低成本、方便顾客的要求产生的,购物中心则是城市空心化、居住郊区化的必然反映,而无店铺销售则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应该说,零售业态的每次创新都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更好地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动力无非来自两个方面:消费需求与工业生产。零售业态实际上受到消费需求和工业生产两股力量的制约。在供给力量大于消费力量的卖方市场下,谁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谁就能生存和发展,此时的商业只是“桥梁”和“渠道”的作用。而在买方市场下,尤其是在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获得相对满足,供给日益过剩的情况下,消费者已成为主宰市场的绝对力量,只有那些胜任消费需求的零售业态和企业才有生命力,此时的商业已不仅仅是“桥梁”和“渠道”,而是起着一方面开发需求,另一方面引导生产。谁能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谁就能获得发展,这正是零售业态不断演进变革的真正动力和规律。
2.西方零售商业的三次革命
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总体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零售业中的某些变化之所以能提升到重大变革的高度,必须满足三方面的条件;一是革新性,即这一变化应产生一种全新的零售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并取得支配地位;二是冲击性,即新的零售组织和经营方式将对旧组织和旧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影响着顾客购物方式的变化和厂商关系的调整;三是广延性,即这场变革不是转瞬即逝,而是扩展到一定的空间、延续到一定的时间。从这几个方面考察,我们来看西方零售业历史上曾出现的三次重大变革。
(1)百货商店的诞生: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当今西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商业巨人”的推动。而西方“商业巨人”的成长,则伴随着零售商业的三次销售革命。百货商店,可谓妇孺皆知,它的产生成为西方零售商业第一次革命的标志。学术界称之为现代商业的第一次革命,足见其划时代的意义。19世纪中叶以前,零售商业受商品生产的制约,其主要组织形式为规模小、品种有限的杂货小店。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不仅开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客观上要求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必须做相应的改变。人们追逐财富和享受,商品的日益丰富,刺激着消费量的增加。如何在一个屋顶下或在一个店铺内,让顾客买到衣、食、住、行各类消费品,以改变传统的商业经营类型呢?于是在1852年,法国巴黎街头出现的“BonMarche”商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BonMarche”商店的开业成功,使其获得丰厚的报酬。并迅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时至今日,仍然为零售商店的主要经营类型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种类繁多的商品、店中有店的营业空间、明码标价与专职营业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使百货商店把零售商业从狭窄矮小的店铺中推向大市场,完成了西方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换句话说,第一次零售业的革命,是商店经营品类扩展的革命,这与以后的几次革命侧重点不同。
(2)超级市场的诞生:零售业的约购买时间、刺激消费欲望、避免人际摩擦等特点。因而对消费者和流通企业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对超级市场而言,比感性柜台操作技巧更为重要的是理性的经营,资本运作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技术。超级市场的出现,促使包装、称重、记价等商业劳动预先在工厂阶段完成并物化于商品之中,实现了商业劳动与顾客购买活动的分离,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超级市场成为现代零售经营的主要方式。
(3)连锁商店的兴起:零售业的第三次变革。连锁商店的兴起与发展,被人们誉为零售商业第三次划时代的变革。如果说,零售业第一次、第二次变革是以零售业专业化经营与运用现代技术来推动商业的进步,那么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内容的零售业第三次革命,则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经营格局,推动零售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变。
1859年,世界上第一家连锁商店“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号”在美国成立。20世纪初,连锁商店以“经济商店”的形象在美国零售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在世界工业化国家传播,二次大战以后得到空前规模的发展,其所蕴藏的巨大连锁效应令人瞩目。1992年美国《幸福》杂志按销售额排名的世界前20名零售商店,无一不是连锁商店。在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几乎普遍获得成功,一般都占市场销售份额的1/2以上。连锁商店在百余年的发展演化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连锁体系,但其实质始终定义在“一个资本统一经营和管理众多零售店铺的商业企业组织”上。连锁商店的意义在于其创造了零售商业更多地获得规模效益的途径和机会,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的连锁经营本质要求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的经营操作模式、形成了规范化连锁经营系统的有效运作体系。
3.零售业态介绍
从西方零售业的变革来看,引发零售业几次变革的主要标志均是以某一种新型业态的出现为表征的,由此可见,零售业态的演进和创新对整个零售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零售业态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分类主要依据零售业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等确定。
零售业态的主要特征:第一,它是一种零售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外在表现,这种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能让消费者容易识别,诸如消费者很容易将一家店铺归类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业店还是便利店等形式;第二,这种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而存在的;第三,目标市场需求决定了零售商店的经营效率,只有采取与目标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零售业态形式,零售商店的经营才是有效益的,否则难以生存。
(1)百货商店。百货商店是指经营包括服装、家电、日用品等众多种类商品的大型零售商店。它是在一个大型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最早的百货商店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巴黎。1852年,有一位名叫布西歌的商人,开办了一家“博马尔谢”(BonMarche)的商店,这是世界商业史上第一次实行新的经营方法的百货商店。“博马尔谢”立刻获得了成功,营业额从1852年的45万法郎增加到1877年的6700万法郎。
百货商店与传统的小型店铺相比,有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①经营商品繁多,营业面积扩大,建筑富丽堂皇。②以时装和女士用品为主,包括十几个商品部,每个商品部都可成为独立的专业商店。因而称为“太太们的乐园”。③采用一价制,并且明示于顾客,改变了过去传统店铺的讨价还价。
尽管百货商店的革命性有诸多表现,最为主要的是商店类型的变化,即是出售全部家庭用品、服饰及其附件的商店。不同的国家对百货商店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我国原国内贸易部出台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试行)》,对百货商店的特点要求如下:
选址在城市繁华区、交通要道;商店规模大,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商品结构以经营男装、女装、儿童服装、服饰、衣料、家庭用品为主,种类齐全、少批量、高毛利;商店设施豪华,店堂典雅、明快;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开架)销售相结合方式;采取定价销售,可以退货;服务功能齐全。
(2)专业商店。专业商店是专门经营一类商品或几种互有关联的商品的商店。经营的专业商品范围有的很窄,只经营一类商品,例如鞋店、领带店、肉店;也可以经营若干种相互关联的商品,例如,食品店、文具店、工艺品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