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特别是柴油机发明以后,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10年拖拉机成批生产,促进了农用工作机的制造和应用,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垄断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直接的经济后果,便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业生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美国和德国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重工业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企业的规模扩大,要求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
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所谓垄断组织,一般是指资奉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昀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有多种形式,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并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祢为”卡特尔“;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建立的垄断组织称为”辛迪加“;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合并组成的垄断组织称为”托拉斯“;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资本集团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大企业赔款的来源和由美英向德国提供贷款等。
道威斯计划规定,德国于1924-1925年的赔款数额为10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到1928-1929年增到25亿金马克;德国支付赔款的主要来源是税收,一小部分为铁路和工业企业的收益。道威斯计划实行以后,法比从鲁尔撤军。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这一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
1924~1929年,德国仅支付100多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200多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后来还有一个修改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但是因为经济危机,德国赔款计划不了了之。
罗斯福新政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无力扭转经济颓势。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改善经济状况。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广泛支持,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历史上称之为”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上台后,下令全国银行进行整顿,淘汰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扶持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逐步恢复了银行信用。罗斯福政府还规定,国家在丰年收购农产品,歉收时出售农产品。同时,为减少农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但是,它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其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第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最早来源于拉丁文Fascis,拉丁文原义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斧头,是古罗马高官的权力标志,象征着万众团结一致,服从一个意志,一个权力“。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困境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以及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也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
20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就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
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反垄断资本的社会蛊惑宣传,并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狂热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以中间阶层为社会基础,实质上代表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
小知识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35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号召在工人阶级实现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七大决议上说:“努力争取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劳苦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各被压迫民族的劳动群众的斗争时,共产党人必须谋求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大会还决定,为了适应各国反法西斯斗争的具体需要,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轴心国协定
法西斯国家从对外侵略中获得了巨大的物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西方大国的纵容进一步暴露它们的软弱,法西斯国家更加有恃无恐,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发展。
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德国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意大利法西斯在非洲的侵略活动、日本法西斯在亚洲的侵略,与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了《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一罗马轴心”。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刺激西方大国,又都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这样,“反共”就成了结盟的最好招牌。在“柏林一罗马轴心”形成后不久,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德国突袭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58个师160万人、6000门大炮、2000多辆坦克的强大兵力,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波军奋力抵抗,但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力对抗德军的闪电战。波军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英法在对德国提出停止战争无效的情况下,被迫于9月3日对德宣战,苏联趁德军侵人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宣告了英美绥靖政策的破产。
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法宣战后,苦苦的等待德国进攻苏联,坐视德国对波兰的进攻。1940年4月9日开始,德军开始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奇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5月下旬,德军前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被德军追逼到法国敦刻尔克港附近的一块三角地带的40万英、法、比军队,在英国空军的掩护下,从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下午,实施紧急撤退。经过拚死奋战,约有34万人撤过了海峡,保存了有生力量。但武器装备几乎全部丢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不列颠之战
1940年7月10日开始,德国空军对英国港口和护航舰队展开轰炸,揭开了不列颠之战序幕。8~10月,德军共出动飞机4.6万架次,投弹量约6万吨,最多一昼夜达1786架次,炸毁建筑100万栋,企图迫使英国屈服。英国人民保卫国家,不屈不挠;丘吉尔政府坚决抵抗。历史上称为“不列颠之战”。
10月,希特勒准备进攻苏联,取消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粉碎了希特勒征服全欧洲的图谋。
德军突袭苏联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集中550多万人,4000多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强大兵力,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苏军猝不及防,初战失利,大片领土沦陷。德军分3路进攻苏联,分别指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等地。德军进展顺利,到11月,占领了苏联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有苏联约40%的人口和大部分工业区。苏联还损失了大量军队和大批武器装备。苏德战争爆发了。
莫斯科保卫战
苏联在战争未爆发时,尽管多次得到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但苏联领导人过分相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坚持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以前不会侵略苏联,没有作临战准备;大批优秀指挥员在大清洗中丧生,苏军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虽然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起到稳住日本,避免两线作战的目的,但是危险并不是亚洲方面的;苏军在防御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把主要兵力和军用物资配置在国境线附近,致使战争一开始,就遭到德军闪电战的沉重打击。前线防线一旦被突破,很难组织起纵深防御。苏联红军是在很困难的情况下开始卫国战争的。
1941年10月,德军开始进攻莫斯科。这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会战,希特勒企图消灭红军主力,占领莫斯科,在入冬前打败苏联。希特勒狂妄的宣称10天要攻下莫斯科。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45万人构筑起320多公里的防御工事,苏联人民克服了缺粮少柴的巨大困难,顽强的抗击着德国法西斯。
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纪念日,苏联红军在接受了斯大林的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增强了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的决心。12月6日,红军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中,红军共歼敌55万人摧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它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0年7月,日本近卫内阁正式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确定“南进”的战略,企图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这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是一个沉重打击。
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之际,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美国政府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小觑了日本的实力,对日本在东亚的侵华战争,采取绥靖政策,仅实行经济制裁,希望能以此约束日本的侵略野心,并不想过分刺激日本,更不愿“过早”卷入战争。但是,日本军部认为当时美英侧重于大西洋地区,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实力暂时占优势,一旦美国准备就绪,优势就会消失。只有先发制人,取得制海权,占领东南亚地区,夺取当地重要的战略资源,才能构成持久作战的有利形势。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在山本五十六大将指挥下,以六艘航母为主力,组成联合舰队,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以28架飞机的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若不是美国的航母“恰巧”不在军港内,后果会很严重。这是法西斯的又一次闪电战,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此后,日军占领了泰国、香港、关岛、威克岛、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