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易原谅孩子的过失,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犯了错误之后,不必承担什么责任。而让孩子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则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别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样,孩子才会在将来主动地、自觉地负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
正在上国小三年级的刘鹏,父母虽然都是普通职员,但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却很讲究方法。有一天,刘鹏在楼下玩耍的时候,与邻居家的小朋友发生争执,将对方推倒在地,撞伤了手肘。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正要吃饭,父亲却大声说:“先不要吃饭,坦白地告诉爸爸妈妈,今天你犯了什么错误?”他把与邻居小朋友争执的事说了,父亲拿出一瓶药水,递给他,说:“今天的事情,不管谁对谁错,打伤了人就是不对。这是你的责任,你必须马上把这瓶药水送到邻居家,并向他们道歉。不去就不准吃饭!”
刘鹏拿着药水去了邻居家,按照父亲所说的做了。回家后,父亲还是板着脸,母亲也不作声,这使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小小年纪的他,开始思考自己在什么事情上应该承担责任和如何承担责任。而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父母的教育的确取得了很好效果。
当年,华盛顿为了试斧子,劈了院子里的树,父亲问起是谁干的,他非常坦白地告诉父亲是自己干的。父亲并没有因此单纯原谅他,而是同时罚他在院子里重新种一棵树,并保证能成活。华盛顿能够成为一位伟人,这个细节对他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
也许,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会因为舍不得让孩子负责任,更舍不得惩罚孩子,所以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代替孩子向对方道歉,回头又对孩子说“没有关系”。这是对孩子的纵容,这种纵容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最后,还要让孩子经常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觉,不要让他有“自己是多余的”这种想法。
根据我平时的调查来看,长期被忽略的孩子责任感比较淡薄。这种忽略,并不是物质生活上的忽略,而是精神情感上的忽略。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不会被父母忽略物质生活,但在精神情感上,他们需要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而父母恰恰不能满足他们这种需要。
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处于“被给予”的地位,长期生活在这种感觉中,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只会取予而不被人需要的。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主动为别人付出,没有责任感。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时,就会变得很积极,充满精力,关注自己周围的人,会为亲人朋友付出,能够主动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