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金融体制不健全,银行的产权制度不明,对企业监管不力,金融机制改革滞后,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管理松弛、内控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违规现象严重等,使金融风险有了赖以寄生的肌体。二是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发达,使金融机构防范和分散风险的能力大大减弱。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起到防范、减弱甚至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都与危机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与不成熟有关。主要表现为机构投资者不成熟,市场不规范,金融主管当局对市场调控能力和经验不足,金融市场规模较小,而又进入了较多的外资金融机构等。我国的金融市场同样不成熟、不发达,而各地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这使得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三是法律不健全,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失去了可靠的保障。在我国,金融法律不健全不仅表现在中央银行的监管法律不健全上,而且存在于规范金融机构经营活动和惩治金融犯罪等方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缺乏操作细则,没有规范与约束非银行性机构的法律,金融领域执法不严。四是用人机制不健全,用人不当,金融企业在关键岗位聘用了少数素质低下的员工,错用了品质恶劣的人当高级管理人员,引狼入室与让狼看羊引起的恶性案件不胜枚举。
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不发达,使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和聚敛于银行业。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基本上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典型模式,这些国家证券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的,近代工商企业的发展初期,也主要通过证券市场等筹措资本而对银行信用依赖较低。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证券市场刚起步,企业融资渠道和结构单一,使金融风险过于聚敛于银行业。如从国有企业高达80%的负债率来看,负债中85%是银行贷款,说明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超贷关系。
4.金融风险生成的微观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久推不进,经营机制转换慢,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资本金不足,亏损严重,出现大量“空壳”企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企业信用观念淡漠。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一些不法分子和不法企业恶意经营,侵吞银行资产;一些企业对银行资金只借不还等。
金融风险是一国经济领域风险的综合集中反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一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5.5战略性资源紧缺与危机已露端倪
5.5.1 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Q),针对20世纪70年代世界人口快速增长而粮食生产短缺的现象提出的,认为粮食安全是“保障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的粮食”。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形势出现了发达国家粮食过剩,而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的局面,于是,FAQ又给出了新的粮食安全涵义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的基本食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粮食安全的涵义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借鉴FAQ给出的概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实质,为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需要,并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我国的粮食安全应当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粮食营养安全”三个层面,其中,又以“国家粮食安全”最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宏观粮食安全角度,具体分析粮食安全的内涵,其基本点至少应包括:(1)国家应掌握粮食的主动权,对粮食生产、储备、进出口、一级交易市场保持有效的控制力。(2)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3)要保证粮食与其他食物不仅满足数量上的需要,而且必须符合卫生质量标准,满足人体的营养、健康需要。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主要面临着以下几大障碍:
(1)耕地和水等农业生产资源严重短缺。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也是保障粮食安全最主要的资源性障碍。因为,粮食生产是土地密集型产业,粮食又是需水性产品,粮食生产危机首先源于耕地面积的减少趋势和水资源的不足,所以说,耕地、水资源不足必然影响粮食安全。我国是一个耕地不足的国家,目前人均耕地仍居世界较低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有19.5亿亩耕地,而到2003年,这一数字已降低到18.9亿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距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危险线仅有0.4亩之差。而且耕地分布不均衡,耕地质量不高,耕地退化严重。另外,加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使我国耕地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除耕地紧缺外,水资源短缺也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农业用水约占全部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需求量较大,但农业用水方式极为落后,如现在农业灌溉用水多数仍沿用传统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方式,使得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单位水资源产出效益低下。
(2)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给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3亿,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最高峰16亿,如果按人均400公斤计算,届时我国的粮食需求量将达到6.4亿吨,而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仅有5亿吨,可见,粮食生产的压力巨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过去重数量到现在开始注重营养,讲求科学,期盼高质量、高规格、高品位、高档次的食品。此时,粮食供求的矛盾还表现为品种和品质不适宜而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仅要重视粮食总量,还要讲究粮食质量,粮食安全压力不小。
(3)小规模经营组织方式已经构成粮食安全的制度性障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全面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小规模经营组织方式,虽然适合当时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但在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后,这种经营方式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因为土地规模小,既不利于降低粮食生产的单位成本,也不利于先进适用技术和机械的推广与应用。与农业现代化国家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劳动生产率上,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上都较为落后,这也是造成我国粮食价格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求克服来自小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4)粮食流通体制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市场性障碍。粮食安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粮食的流通体制和粮食市场交易活跃与否。从我国目前来看,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依然存在着非市场行为。一是目前的粮食流通主体还不是多元化和竞争性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重要的收购环节和进出口环节,还没有形成多元化和竞争性的主体。二是还没有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我国粮食市场发育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国家建立粮食安全战略的需要。三是政府调控下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形成,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人为痕迹,市场供求决定价格水平的高低,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适用,还没有扩展到整个粮食市场领域。这些都给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增加了难度。
(5)缺乏完善的粮食安全宏观调控体系和粮食安全预警体系。首先,我国缺乏对必要的粮食生产、粮食进出口量、粮食储备量的宏观调控体系,以便在需要时发挥出应急效能。其次,缺乏灵敏、准确提供综合信息的粮食预警体系。进行粮食安全预警,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号器”。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随时监测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预警指标,及时掌握国内、国际粮食生产、供应、储备等信息,以切实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在这些方面,我国还很欠缺。
5.5.2 石油安全问题
石油作为敏感的战略物资,素有“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之称,可见其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我国经济深受影响,国家的石油安全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严重损害。
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令人堪忧,我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只占很小的份额,人均石油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3%。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已经使石油占到中国能源消费的约1/5,而这几年中国的石油生产出现瓶颈,石油难以自给自足。石油消费量增势猛烈,2002年达到2.3亿吨,比1990年翻一番。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超过2.6亿吨,2010年可能突破3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石油资源供应紧张趋势正在加剧。一方面,我国石油消费持续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国内生产跟不上。在过去10年中,我国石油生产年均增长速度约1.8%,大大低于5%的年均消费增长速度。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0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0%,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9100万吨。专家分析,2005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2010年将达到1.5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7%和45%。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市场,使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5.5.3 矿产资源安全问题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矿产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矿产资源是国防安全的基础,现代化武器所需原材料及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矿产资源。(2)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矿产资源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令人忧虑的是,由于冷战的结束,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更由于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贸易全球化的片面理解,因而对国家拥有必备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战争胜负的矿产资源,在我国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危机,资源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具体表现在:
(1)我国矿产资源基础脆弱,无法满足21世纪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我国虽然矿产资源品种较多,总量较丰,但人均占有量比较少。我国除稀土、钨、锡等少量矿产的储量相对于需求比较富裕外,像富铁矿、铜矿等大宗用量的支柱性矿产则严重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因此,本质上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此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据国际经验,这正是一个矿产资源消费高速增长的时期。因此,仅凭本土的矿产资源不足以保障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2)我国矿产资源自然禀赋不佳。大型特大型富矿床少,中小矿床多,而且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生产力的分布不相匹配,这都给开发利用带来很大困难。以铜矿为例,平均品位仅有0.71%,而国外,智利四大矿山的平均品位为1.68%,赞比亚为3.5%,澳大利亚为1.8%。同时,我国多种矿产资源开采条件复杂,大多为小而薄的矿体,可见我国矿产资源自然禀赋较差。
(3)地质勘探投入严重不足,找矿难度不断增大。这都导致资源增加速度降低,而消耗速度却不断加快,如不尽早采取措施,将会发生矿产供应中断危机。目前,我国矿山大多在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探明储量的老本。随着过去几十年的开采,地表矿多被发现,找矿向地表下部延伸,找矿成本上升,而勘探投入又严重不足,所筹经费除用于支付工资外,所剩无几,完成的勘探工作量逐年减少。据国家有关组织的论证,在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只剩23种可满足需求,到2020年时则下降为6种,可见矿产资源危机已迫在眉睫。
(4)现有矿山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工艺技术落后,浪费惊人。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矿山23.9万个,而矿山的效率只及国外的几十分之一。有用矿物回收率在30%左右,比国外低20—30个百分点。
(5)现有矿业体制不顺,秩序混乱。由于盲目开采,经营粗放,即使是我们在世界上有绝对优势的矿产,其优势也在不断丧失。例如钨的多头竞相压价出口,已使国内钨业陷入沉重危机之中。
5.6环境污染和国土资源的恶化
5.6.1 中国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我国经济安全和永续发展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依据。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比任何国家都严峻的选择。
建国50余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多,而自然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作为“三废”白白浪费掉,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资源消耗与浪费的同时又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