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八五”计划建议提出:“逐步扩大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并严格加强管理。……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建立和完善证券交易所。”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和开业。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尤其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和股票公开发行试点扩大到全国后,我国股票市场有了迅速发展。1999年7月1日,酝酿已久的《中国证券法》正式颁布实施,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
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上海、深圳两市政府分别颁布了“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也称境内上市外资股或B股)及其实施细则,沪深交易所也制定了交易规则,1992年2月21日,上海电真空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月28日,深南玻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宣告了我国B股市场的诞生。
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的发行作为中国股市对国际投资者开放的窗口,同时也作为中国企业引进外资的一个渠道。B股投资主要面对境外专门投资H股、红筹股和B股的中国基金。1993年4月开始设立B股交易专用席位,境外券商进入证券交易所,6—7月沪深两市建立B股信息中心,以保证境外投资者能及时了解B股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同年12月,推出了B股可转换债券和B股托管凭证(ADR)。由于只对境外投资者开放,使B股的投资者有限,交易量萎缩,市场低迷。
2001年2月21日,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B股的有关问题发出通知:允许境内居民可以利用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从事B股交易,外币现钞不能入市交易。2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中心发出《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若干问题的通知》,具体明确,符合资金要求的境内公民,只要缴纳19美元手续费,就可以按规定开立B股资金账户和资金划拨,规定要到6月份才能开始交易。但国内真正拥有外币的人并不多,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外汇黑市交易出现了火爆现象,B股开户数量骤增。从2月20日起外汇黑市美元对人民币的比价暴涨,比价达到了1∶8.6,而3天前还是1∶8.4。
随着B股操作具体办法一步步公布,由于A、B股的价格差异,引起股市波澜起伏。急于进入B股市场的人认为B股比A股价位低很多,如深万科,A股是14元,B股则4元。实际上,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国内公司,大多数也只是几元的价格。低迷多年的B股从1999年开始引起了政策的关注,有过一次尝试性的解决。随着1999年以后B股市场出现市场化的底部构筑成功,管理层配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B股也一路上扬,一直到2001年开放B股,引起井喷行情。
2001年6月境内资金正式可以交易,沪市B股的日均成交量曾经达到过30亿元人民币以上。但是随后开始一路下滑。2001年8月8亿左右,12月5亿,到了2002年3月只有3亿,7月份2亿。2003年1月的反弹中,更是缩到了1亿。可以想象,资金在一点一点地抽离B股市场。
2001年6月沪市B股指数最高241.61点,而2003年8月份最低为96.23点;沪市2001年的第一高价股东信B股当时最高价2.080美元,而2003年8月份最低只有0.480美元,已低于其净资产值。
从时间上来看,2001年6月B股见顶以来,经过两年多的下跌,B股已经从最初的高位腰斩,市场出现了一波一波逐级下探。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与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中的证券市场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和监管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它表现在:
(一)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形成
邓小平南方讲话后,股票热遍全国,但是因为监管没能及时跟上,这就引发了许多问题,如未经批准擅自发行股票、擅自设立证券公司和擅自开办股票交易业务等。1992年8月10日,由于出现股票申购的违规行为,深圳发生了“8·10”事件。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的问题迫在眉睫,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继成立,前者负责证券市场的协调和决策,后者负责日常监管和决定执行。国务院有关部委也承担对股票市场的一定的监管职能;地方政府则具有一定的审批和监管职能,各地基本上都成立了证券期货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从1995年开始陆续对地方机构进行了监管授权。同时,成立了证券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1997年8月,国务院宣布深沪证券交易所由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1998年,国务院证券委并入中国证监会,从而形成了由中国证监会、地方证券监管机构、行业性自律协会和证券交易所组成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股票市场的法制建设日益完善。中国证监会成立后,针对当时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股票市场运作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和证券管理部门先后颁布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以及对上市公司、证券经营机构、专业性中介机构的管理法规和境外发行上市、境内上市外资股等有关法律法规。
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提供了依据,保障了证券市场有序和规范地发展。
(二)股票发行方式不断改善
我国股票发行方式经历了最原始的内部认购、排队认购,到发售认购证、专项存单、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以及上网定价发行和按股票二级市场市值配售等发展演变。1990年前,人们对股票认识不足,许多股票卖不出去,当时往往是采取摊派性的内部认购和机关干部认购等方式进行的。随后,股票发行公司较为优厚的分红派息方案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股票相应变得供不应求起来,从而引发了股票发行的许多问题。1992年初,上海率先采取无限量发售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购的方法来发行新股。1992年12月1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认可了这一方法。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1993年股票发售与认购办法的意见》,规定股票发行为无限量发售申请表,与银行储蓄存款挂钩两种方式。1995年10月,中国证监会专门就股票发行方式问题,发出《关于股票发行与认购办法的意见》,作为对此意见的完善,1996年12月颁布的关于股票发行与认购方式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现阶段股票发行方式为三种,即上网定价方式、全额预缴方式和与储蓄存款挂钩方式。但规定同时指出:“各地如有更好的方式,可将方案报证监会批准后试行。”为推动股票二级市场的发展,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减少短期炒作行为,同时一级市场上网定价发行引起巨额资金的流动,2002年开始实行按二级市场股票市值配售和上网定价发行相结合的新股发行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以前一种方式为主,以后一种方式为辅。可见,我国股票发行方式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三)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1990年3月,国务院确定上海、深圳两市作为我国股份制改革、公开发行股票的试点城市,1991年扩大到广东、海南、福建三省,1993年,股票公开发行试点扩大至全国。按照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要在国家下达的规模内,选择股份制企业公开发行股票。1994年7月,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股票市场过于低迷。一级市场筹资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国务院证券委决定暂停新股发行。1995年初,新股发行重新开始,当年发行规模为55亿元。
随着物价的走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下调,中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飞速发展,股票发行规模、市场成交金额、市价总值不断增加。有关指标分别由1991年的5亿元、43亿元和109亿元上升至1997年的1285亿元、30722亿元和17529亿元。到1999年,我国经历了第七次降息后,5月19日行情再度启动,形成著名的“5·19”行情,沪股最高指数达1756.18点,两地成交量800多亿元,6月份成交额4820.66亿元,占上半年55%。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股票市场概况:上市家数1287个,总股本6428.46亿股,市价总值42457.71亿元,流通市值13178.52亿元。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作为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在拓展企业筹资渠道、改革经营机制,提高公众的投资意识、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优化了企业融资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新增融资则主要依靠银行贷款,1995年以前,其所占比重在80%以上。
这种对银行资金的过分依赖,导致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当时,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在80%左右。近年来,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筹资发展迅速,1995年全国上市企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150亿元,1996年和1997年则分别达425亿元和1285亿元,筹资额分别增加2倍。1998年至2001年底,上市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在国内外筹集资本金2743亿元。企业股权融资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目前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0%左右。
(二)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果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企业都是使用国家资金进行生产活动,因为产权的虚置,企业的经营者与生产者对企业的盈亏发展都缺乏切肤的感受,这不能不是国营企业经营效果差的重要原因。股份制的改革则有希望解决产权的虚置问题。
此外,还有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改善企业的运行机制,调动所有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营企业走上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的功能。所以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证券市场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而成。到1997年,国家确定的512家重点企业中已有186家改制上市;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已有40家改制上市;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中已有59家改制上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上市,为国有重点企业筹集了大量资本金,使其资产负债率明显降低,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而更为重要的是,证券市场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发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极大地改变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企业管理机制,实现了企业制度的创新;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界定了国有企业产权,开始解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的问题。国有企业通过发行新股、增资配股、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为实现国有资产战略重组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改变经济运行机制,健全间接调控的微观基础
在股票市场出现前,我国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并未高度一致,他们缺乏与企业生存发展休戚与共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企业只是在上级部门和银行有关少数人的监督和干预之下进行的运作,他们比较容易规避这种监督和干预;居民只是出于保值而持有储蓄存单,而很少有风险投资意识;政府只能通过行政命令,进行直接调控,而无法通过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因为没有以股票市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利率决定和传导机制。
股票市场出现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他们不会再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企业的利益;企业将在整个市场和所有持股人的眼皮底下运作,他们规避监管的可能性明显下降;居民的风险投资意识大为增强,股票将成为他们资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间接调控,因为金融市场发育成熟,可以使利率发挥反映和调节货币供求的作用。
理论界一度有这样的认识,即股票市场所能筹集的社会闲散资金本来就为银行所筹集,股票市场的作用只是造成资金的分流,而不会增加社会资金的总量,因此似乎必要性不大。但实际上,股票市场的作用,如上所述,在于改变企业的资金筹集和经营机制,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健全间接调控的微观基础,而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在这个意义上,建立成熟规范的股票市场,是实现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四)证券价格指数逐步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作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衡量中国证券市场表现的权威统计指标,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并发布的上证指数系列是一个包括上证180指数、上证综合指数、A股指数、B股指数、5个行业分类指数、债券指数、基金指数等的指数系列,其中最早编制的为上证综合指数。为推动长远的证券市场基础建设和规范化进程,2002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原上证30指数进行了调整并更名为上证成份指数(简称上证180指数)。上证成份指数的编制方案,是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在原上证30指数编制方案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完善后形成,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股票,建立一个反映上海证券市场的概貌和运行状况、能够作为投资评价尺度及金融衍生产品基础的基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