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100000002

第2章 访谈录童兵:“一分天赋,两分勤勉,七分机遇”(1)

访谈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晓静

被访谈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

(引子)

在新闻传播学的圈子里,如果问起谁是咱们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相信都会脱口而出“童兵”这个响亮的名字。在这个“第一”背后,蕴含着多少活色生香的故事与丰富感人的经历!2003年3月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办公室里,我有幸倾听到了童老师这个“第一”背后的灿烂,和着他那童心未泯的灿烂笑声。

下面,是师生一问一答的访谈记录。

2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

李晓静:童老师,我知道您的家乡是浙江绍兴,一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可以谈谈您是怎样在那里度过您的童年的吗?故乡对您的童年以及现在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在您的性格和学养方面?

童兵:绍兴的确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绍兴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自古以来就很发达,培养了许多人,一个重要的乡土规则就是重教,家里无论多穷,都要培养孩子读书,所以绍兴自古以来像陆游、徐文长、蔡元培、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据史书少说也有500多个。第二就是绍兴人生活很艰苦,绍兴没有很大的产业,它主要靠“三缸”:酒缸、染缸、酱缸,这就养成了绍兴人靠勤劳创业的品质。我出生在绍兴,但5岁时就随父母来到了上海,所以乡土的熏陶并不很持久。但故乡在自己的心目中一直是非常神圣的,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一种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因为自己是绍兴人,所以也应该为绍兴添光加彩。有一次我在香港碰到吴小莉,她也是绍兴人,大家说起家乡都是无限神往,我们都很愿意为家乡做些事。家乡现在还没有大学,只有一所绍兴文理学院,如果有一天家乡办了大学,我会去义务教学,这也算是我为家乡的进步发展想做的一点贡献吧!

李晓静:现在在您的记忆中,青少年时代求学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个时候您有自己最大的愿望和理想吗?

童兵:我上学比较晚,因为我是家里惟一的男孩,父母的思想比较保守,怕我念书太早会在学校受欺侮。所以我9岁才进小学,并且也不懂事,在学校里非常调皮。大概从五年级我才开始懂事,还当上了班里的中队长,毕业后考进了上海中学,在那里读了6年书,3年初中,3年高中。现在回忆起来,中学给我打3下的基础非常坚实,她教给了我怎么做人,怎么学习。换言之,关于做人的基本道理、做学问的基本方法,我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在中学期间我参加了很多学生工作,接受了很多锻炼,我从初二开始就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到高中就担任主席,在学生会一共工作了5年,获得了很多经验和营养。我在中学时爱好很广泛,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小组,像美术、文学、航模、戏剧等等,当时自己的愿望是非常想成为一名勘测队员,因为可以到处走走看看,为祖国找寻宝藏,挺有意思的。我当时想学理工科,不想读文科,因为文科总要坐办公室。

李晓静:童老师,您本科就读的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我想知道,在考大学之前,您的兴趣爱好是在新闻领域吗?还是选择了这个专业以后才对它产生兴趣的呢?

童兵:其实我读新闻也很偶然,几乎是在最后短短的几个月内报考的,之前对新闻并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想学理工科,当个工程师或者勘测队员什么的。但到1963年时,我们国家开始“反修”,希望学生干部能考文科,做“反修”、“批修”的一线战士,所以我突然之间就开始考虑读文科。而当时文科最好的就是复旦的新闻系,并且记者对我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当时一句流行的关于记者的口号就是:“相机胸前挂,任我走天下。今朝名记者,他日大作家。”记者可以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我的志趣也比较符合,所以就这样选择了读复旦新闻系。选择了这一行后我对专业还是很用功的,既然学了,就应该把它学好,这就是我当时的一个目标。在我进校时,复旦新闻系已经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在各个新闻工作岗位上都干得十分出色,让我特别羡慕,所以我就一心要向他们看齐。我觉得复旦新闻系的大学课程设置对我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比如老师经常带着我们读报评报,还搞课堂讨论,给了我很多启发和锻炼。系里还鼓励我们写文章,参加实际训练。当然读大学时我们这一代人受到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也特别大,但对新闻系的人来说,这又有偏得的地方,因为对新闻系学生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际工4作能力的锻炼。我当时参加了两次“四清”,担任小组长,了解贫下中农,学做宣传、做记录、做家庭访问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切身体会。我1964年还到《解放日报》去实习,叶春华老师的夫人就是我的指导老师,让我们用铅笔改稿,反反复复,直到满意为止,这些锻炼都让我获益匪浅。

李晓静:童老师,您觉得自己大学5年中在学业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童兵: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到了知识。我在复旦大学念本科期间学到的许多知识对我现在都还很有帮助。我出去后当了10年记者,给通讯员讲课时用的讲稿就是大学的课堂笔记,像什么采访写作课、编辑评论课、新闻事业概论课等。这样,在当记者时我的专业基本没丢,所以考研时新闻理论我考了第一名,应该说这都是母校给我的知识营养。二就是学到了方法。读大学时老师和我们班上29个学生都非常熟,每天晚上都要到我们宿舍来带着我们读报评报,像余家宏老师、伍必熙老师给我们开了这门基础课,每次都要让我们分析当天的报纸,今天的头条是什么,这则新闻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等等。所以关于如何评价新闻的方法,老师都是手把手地教给我们,这给了我很多收获。

读硕与攻博

李晓静:童老师,您1968年本科毕业后选择的是去媒体做编辑记者,并且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的媒体工作对您今后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有什么影响和帮助呢?可以谈谈您那段工作期间的经验和体会吗?

童兵: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可以说是越学越有劲。但很可惜,我毕业时“文革”正值高潮。我毕业分配时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一定要搞本专业,不论被“工宣队”分到什么地方。当时有5一个北京军区的指标,它有报纸,有很多宣传工作,所以我就想到那里去。但大学生必须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要下到基层去,这样我就到了内蒙军区骑兵五师十五团,在那里干了一年多。后来我又分到地方锻炼,到了辽宁锦州铁路局的一家报纸《锦铁消息报》去做记者编辑,这在当时是一家比较规范的企业报,周三刊。我在这个小报干到1978年,收获是很大的,这份报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很细的分工,所以基本的新闻生产流程我都做过,从采访、写稿,到划版面、通联、给通讯员授课等等。

这些对我后来的科研和教学都有很大帮助,我自己觉得在大学做新闻系的老师需要有实践经验,这种切身体验很重要。另外,在这期间我还有两个主要收获:一是更热爱生活了。你不知道,“文革”期间的东北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人均一个月只有三两豆油,半斤猪肉,但工人、通讯员和我们相处得都非常愉快,让我感觉到艰苦生活中的温暖和美,所以在那以后,我的生活态度总是很积极的、向上的。二就是我深深体会到了“当记者决不能说假话”的道理。当时的很多报纸就遵循着“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路子办报,我实在无法忍受,这也是我后来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晓静:那您后来又是怎样决定去人大新闻系读硕的呢?

读硕期间您的专业方向主要在哪一块?后来读博呢?

童兵: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主观上想脱离“文革”时这种每天编假新闻的环境。但那时考研还有一个偶然的因素,我们报社一个记者是北大地球物理系毕业的,他当时一直想离开报社,很早就准备着考研。我当时压根不知道1978年恢复高考后新闻学专业也可以报考研究生了,这个同事来找我同他一起考。

就这样,我就产生了尝试考研的想法,手续也很简单,交了两张照片就算报了名,之后就开始看书。后来还是花了一些功夫,很6幸运地就考上了。读硕时我的导师是甘惜分先生,他是从延安过来的老新闻工作者,我跟着他一直致力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硕士3年我学得很辛苦,写了许多文章,我和郑保卫一起合作编了《马恩列斯论报刊》(上、下卷),有六七十万字,还有《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年表》,通读了50卷马恩全集,也写了40多万字。所以整个硕士阶段里我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这应当感谢人民大学,给了我很多机会。读博期间我继续做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研究,想写一本《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史》,不仅是马恩了,还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后的列宁、毛泽东等等,比硕士时做得更为深入和更为系统。

李晓静:能谈谈您在人大读硕、读博期间治学的体验、方法和收获吗?

童兵:大学里的条件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书,一个是老师。

老师不能天天跟着自己,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学会利用书本知识来学习。我想结合自己的体验谈4点方法:一是对自己有用的书都应该读,而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书领域。我搞马克思主义新闻史,牵涉到世界近代史,我就去选了世界近代史这门课,跟着老师的课去读这方面的书,收获很多。二是要活读书,我读书时做了很多卡片,摘抄一些重要的内容,记录自己的心得等。书并不一定要全读,读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即可,只有特别好的才是逐页细读,否则就会效率低下。三是要读活书,不仅停留在读书上,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都应该参加,比如我学外语就不光是拿着一本书背单词,我还喜欢把一些外语知识做成卡片,在买饭排队时、等车时就掏出来看,一次和同学步行去香山玩,一路上大家用外语聊天,足足4个多小时,回来后感觉收获特别大。

四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1985年时《新闻学刊》

创刊号上登了我一篇文章:《从哥达纲领批判看马恩的舆论监督思想》,当时有些人说我这篇文章是“借死人骂活人”,我当时也很紧张,但我知道自己的文章所依据的事实是可靠的,又请教了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所以就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看来这种坚持就是胜利。你们做学生的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千万不能惟老师和书本是真理。

治学与思考

李晓静:谢谢您的建议!童老师,我知道您在新闻理论尤其是马列主义经典新闻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是现在有一些大学生认为马列新闻理论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甚至对之持一种不屑的态度。您能否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下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童兵:大学生学一点马列主义经典新闻理论是很有必要的,我想这种必要性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可以学一点知识,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它不仅是告诉我们怎么革命,它首先是一门科学,里面有很多真理,对新闻传播规律性的认识。其次可以从中学习方法,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毛泽东,他们总结出的新闻运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像现在的新闻改革、新闻竞争中的方法论是很重要的,而马克思主义中很多方法论的东西是值得反复揣摩的,如辩证法。三是学习规范,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中间是有道理的,我们一些学生在没学马克思主义之前认为它很枯燥,而在学习以后却获益不少,以前只知其然,现在更知其所以然,能讲出其中的道道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带给我们的收获。

李晓静:童老师,2001年新闻界进行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上海特意请您去做辅导报告,您如何看待这次活动?您认为马列主义新闻观当前对新闻从业人员从事传媒工作有什么意义?

童兵:从2001年到2002年初是我最忙的一段时间,全国很多地方都让我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像山东、江苏、北京、上8海、湖南、广东、广西、重庆等。我感觉很有意义,也非常高兴。

同类推荐
  •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是“纸上常春藤”系列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发掘其古老建筑和街巷,庭院和绿地,感受其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疯狂与浪漫,欣赏这里丰富的文化艺术及其独特的个性,追踪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著名的以及平凡的人物,同时也为有志于入读该校的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技术支持,为大家构建一个了解、熟悉该校的崭新视角。
  •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本书是60位亲历者讲述的发生在大地震中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他们当中很多是文学家,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真诚的创作激情和厚重的文学底蕴,但是它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第一手的地震灾害评估科学报告和减灾防灾的预警书,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的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地震灾难。
  •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无限:微时代娱乐景观管窥(“微时代漫步”系列丛书)

    “微”风所向,无限精彩;本书以“微文化”的精神流脉为纲,以“微娱乐”的发展肌理为目,引领读者管窥一个异彩纷呈的“微家族”。
  •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有关奥运与媒介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关注方向。作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盛会,2006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联合召开了“2006传播论坛——体育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中国研究者共聚一堂,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奥运传播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与研究的路径。
热门推荐
  • 世界穿越器

    世界穿越器

    普通学生沐易被流星带走穿越了,然后被流星告知只有成为这个世界最强者后才能回去。于是沐易只能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奋斗了。
  • 终末的剑刃

    终末的剑刃

    我起初不明白,当混沌在大地上肆虐,秩序的火种摇摇欲坠,光与暗不在有任何分别时,凡人的坚持显得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力,什么也改变不了。却总有人站在那些需要承担一切的位置上.......但是后来我才明白,有些事,不是能够因为前路漫漫没有希望而放弃的。但在那个时候.....我......已经不再,也不能回头了。萨忒尔转过身,漠然的看着面前坠落的世界,摇摇头,转身离去。
  • 光之盛宴

    光之盛宴

    一个出生豪门的少年,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身受重伤,记忆全失。究竟发生了什么?家人父母又身处何地?大千世界又隐藏了什么秘密?一起走进《光之盛宴》,来看少年如何拯救家族,又何如解开世界之秘!
  • 放开那竹马让我来

    放开那竹马让我来

    塔罗牌的命中注定.是咖啡.果汁.还是牛奶.阴差阳错的告白.无数次的邂逅.一见钟情.还是青梅竹马."你知道我是谁吗!易小千!""1加1等于几""等于2""不对!等于易小千!""……""易小千.你为什么喜欢我.""因为..因为我喜欢吃汤圆..""……""我喜欢你""然后""我们在一起吧""我们是在一起丫.这又没有别人.""……""易小千.以后我来保护你""干得漂亮!""易小千.你吃了多少东西.""不多.两碗杂酱面.一笼小笼包.一碗稀饭.一碗混沌.一碗重庆小面.还有两个茶叶蛋.'嗝~'"“…………”然而当超能力觉醒…易小千离开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三小只又当如何!敬请期待~
  • 历史真相

    历史真相

    本书内容包括:高墙深宫里的帝王、汉武帝晚年的悔与痛、刘备的陵墓在何处、李世民为何篡改国史、拔开迷雾窥真相、周公为何没有取周成王而代之、神秘离奇的死亡之谜等。
  • 重生之资本皇帝

    重生之资本皇帝

    刘祝雄,社会无业游民,一天因女朋友嫌他没工作没靠山没背景和别的男人跑了,他心烦意乱之下喝了几瓶白酒,大指苍天不公,大怒的老天爷一道惊雷劈死了他,却让他回到了1979年。。。
  • 绯色南朝

    绯色南朝

    【虽然卡文。自己开的坑跪着也要填完。一月中旬起恢复每日更新。修仙类新坑已开。内容讨喜存稿丰盛。望大家继续捧场。(星星眼】十六岁那年,曲绯跪在桓府门前的石板上,呆呆地望着飞檐上的风铃,在杏花微雨的春风里,清亮亮地响。十九岁那年,姜简从宫中回府,路过桓府门前,听见英实塔上的风铃响得好听,便叫停下了车,推开了窗。她撞进了他的眼,他闯进了她的心。本是起于微贱,步步为营,只为不再受人所困,嫁一寻常郎君,无波无澜度完此生。奈何高门大阀贵比云端的佳公子,狡猾自私,步步紧逼,与她纠缠不断只叫她常伴身侧。-“阿珩爱我乎?”-“不爱。”-“为何?”-“因为得不到。爱了还白白惹人烦心。”-“呵。得到得不到,不是你应该操心的事情。“-“你爱我足矣。”不想成为小说,只想写一个能够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小故事。诚意之作,敬请期待。
  • 易烊千玺,我的信仰

    易烊千玺,我的信仰

    本书不是故事,而是易烊千玺成长的一点一滴。从2013.8.6TFBOYS出道后,我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纸鹤(易烊千玺的铁杆粉,是理智粉,不是脑残粉)。转眼间,我已追千玺快3年了!千玺成长的一点一滴都被我看在眼里,相信其他的千纸鹤也一样吧!【全书意见都只属于本人立场,某些意见也是网上的,但我自己写的会多一些。希望大家喜欢】!!!『不喜勿喷』
  • 睡错了,SORRY BOSS

    睡错了,SORRY BOSS

    寻找暖男助理结果却在大BOSS的床上醒过来,拖着诸多油瓶的黄叶选择狼狈逃离。前男友深情难忘,处处纠缠;总裁未婚妻百般刁难,无限设计;公司业务繁忙,问题多多;几大拖油瓶轮翻轰炸,花样百出,黄叶深陷虐海自顾不暇。优质大BOSS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为她解决难题的时候贴面暧昧,墙角拥吻,甚至……逃不得,爱不得,黄叶在避与忍之间悄然沉沦,迎接的却是更大的风波……
  • 天下潮商:“东方犹太人”财富传奇

    天下潮商:“东方犹太人”财富传奇

    本书全景式地展现了潮商在经商过程中所展现的“东方犹太人”的睿智、沉稳、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全面解读了潮商赚钱的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