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残疾人应该与其他公民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生活上享有平等权利。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是神圣的,残疾人的权利是不允许侵犯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世俗偏见的影响,社会上还存在对残疾人单方的不正确观念,侮辱、虐待、遗弃、伤害残疾人,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些甚至相当严重。近年来,我国围绕维护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了社会各界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
但是,我国残疾人法律服务和维权工作发展的历史毕竟不长,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快发展。残疾人作为社会困难群体特殊的一部分,遇到的困难往往比常人的更多、更难以克服。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和维权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国有3000多家律师事务所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据统计,2001年一年中各地获得法律援助而实现其法律赋予权利,维护合法权益的残疾人就达9万多人次,全国基层法律服务组织解答涉及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咨询达40多万件。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全国的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所依赖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扶助残疾人的规定没有得到切实落实;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许多残疾人还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公众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这同样也是残疾人权利保护诊所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残疾人权利保护诊所中,学员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为需要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的残疾人提供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包括提供法律咨询意见,支持提起诉讼,代写诉讼文书,提供公民代理服务以及参与诉讼外调解等各项活动,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在国外的诊所教育实践中,耶鲁法学院的法律诊所课程所依赖的JeromeN.Frank法律服务社就包括了相应的为了维护残疾人正当利益的代理行为。在我国,武汉大学法律诊所所依托的弱者保护中心,也同样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而不断的努力着。
(第六节)老年人权利保护诊所
老年人权益保护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老年人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
根据1997年10月1日起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年满60周岁以上的公民称为老年人。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亿。事实上,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我国已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而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世界性问题,尤其是面对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老年人口如此巨大的现实,要使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合力支持。
作为维护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的机制之一,老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鉴于此,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均把解决老年问题、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作为社会安全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加之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各项保障老年人权益,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制度不够完善,人口老龄化必然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就会影响全局和社会稳定。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敬老爱老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这些对维护我国家庭结构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老年人权利保护诊所也同样具有其产生的广泛背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清华大学法律诊所拟成立“弱者权利保护诊所”和复旦大学筹备成立的诊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西北政法学院成立的“立法诊所”以关注弱者尤其是老年人的权益为己任,他们积极组织立法调研,探索我国立法中民众参与的途径和程序,在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当地立法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和进步。虽然,我国目前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法律院校之中尚未出现专门的老年人权利保护诊所,但是在已经设立的无论是民事、刑事诊所还是其他类型的诊所,均在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
(第七节)立法及社区法律诊所
我国引入诊所法律教育后,将其与我国社会的特殊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诊所模式。这些各具特色的诊所在各自的活动中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非诉讼法律服务。如西北政法学院的“立法诊所”和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
西北政法学院设立“立法诊所”,帮助当地省、市人大、人民政府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立法诊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立法调查、草案拟定、反馈信息分析和筹办、主持立法论证会议等活动,旨在推进中国地方立法中的民众参与和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目前,西北政法学院已经参与了西安市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参加立法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法律的理解,认识法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并培养提高学生的立法技术运用水平。
北京大学法学院诊所于2001年开始与河北省迁西县开展合作,成立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开始尝试乡村社区法律诊所项目。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开创了法律诊所与社会之间交流的新局面。所谓社区法律诊所,是运用诊所的教学方法,将法律诊所建立在社区之中,充分利用法学院各种专业特长,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针对社区多方向的载体和资源,进行法律实践教育,教育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诊所教育模式。社区法律诊所是一个立体完整的诊所教育模式,它提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了解法律制度、法律运作,了解社会结构,理解法制含义的空间。社区法律诊所运作的模式是以项目化工作、专家论证会、可行性报告、建议性方案等为内容和形式,背后的理念是“本着现代法律精神,立足本民族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法律的社会管理功能与维权功能,向中国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不断进行理论反思,参与构建中国社会基层法律制度的理念。在微观方面,诊所学生在社区内进行普法宣传、义务法律教育、义务法律培训、代理诉讼、帮助调解民事纠纷和帮助社区居民从事合法的群体性法律行为与法律活动等;在宏观方面,诊所学生积极进行基层法律制度构建尝试,为法律援助的民间构建行为与国家权力的现代化法治建设行为寻找结合点,如帮助拟定社区法律制度运行与发展方案、帮助拟定社区社会治安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方案等。“北大-迁西社区法律诊所”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力图达到“送法下乡”的目的,并增强自己对于基层法律现实的思考。
社区诊所的特点是它的触角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诊所学生通过参加广泛的社区法律服务活动,如社会调查、普法宣传、调解争议、起草规定、司法文书写作、提供法律意见、制定完善法治社区的规划、参与诉讼等,使所学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从而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社会生活的了解。
综上所述,诊所法律教育的专业化,是诊所教育发展的方向。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化,能够提高诊所法律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法学院教师在专业方面的优势,指导学生在某些法学专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解决法律和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弱者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