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4800000057

第57章 党报信息量扩大之我见

在当今硝烟四起、竞争异常激烈的媒介市场中,各级党报(指中央到地方的党委机关报,下同)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发行主要依赖公费订阅,财政得靠子报供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固然与党报在当前市场化环境中处于一个不公平的境地有关:我国党报在做好信息传播的同时,既要承负着繁重的政治教化功能,又要承负着商业化运作的功能,这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但是,不能不承认,不少党报新闻运作理念以及具体措施上的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工作要求,也是其一大症结所在。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下,发行量、自费购阅比率是衡量报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参数。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参数的数值高低取决于报纸质量与品牌的优劣。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产品,作为承载各种信息的大众媒介,信息量的多少是决定报纸质量和品牌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信息量可以提高报纸的质量,提升报纸的品牌,进而使发行量和自费购阅比率提升,报纸的市场竞争力自然得到增强。

一、着力改变新闻功能缺失、弱化的状态,以高新闻价值的“硬新闻”、“大言论”为主打,扩大党报的信息量

作为党委机关报,其功能定位于党的“耳目喉舌”,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不可否认,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极具浓烈的意识形态特性,极为强调政治宣传功能,势必导致党报的新闻功能呈现缺失、弱化的状态。

时至今日,新闻价值让位于宣传价值,版面上充斥着不具新闻价值的无用信息,仍然是一些党报难以克服的顽症。这表现为采用的通稿比较多、会议报道和领导人活动报道太多、带有布置工作性质的文章太多、工作总结报告太多、领导人讲话太多、稿件的时效性差……新闻价值在党报的版面上不能得以体现。

由于缺乏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稿件,党报的信息含量低,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也就无法获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中,能否获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注意力资源的多少决定着媒介的生死存亡。因此,为了换取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为了使党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了增强党报的市场竞争力,党报理应重视新闻价值,以新闻信息为主导扩大党报的信息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党报纷纷走上“扩版”之路,以换取信息量的增加,这当然是值得称道的,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当时《广州日报》周六的报纸扩到厚厚的48版,其结果是发行量超过100万份,且其中80万以上读者为自费订阅。再如,今年1月2日,《人民日报》第三次扩版:由原来的12个版扩为16个版(周六、周日仍为8个版),华东、华南地区版分别扩为20个版。《人民日报》致读者的说明称,此次扩版是“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新增加的版面主要用于增设新闻版,扩大信息量,其中11个版集中刊登国内外新闻。这次扩版后的《人民日报》

有了不少新的起色,也得到了业界和读者的一定好评,这是十分可喜的。

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报纸扩版增加的只是信息的流量,而信息流量只是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在赛伯空间时代,信息流量可以用字节加以度量;报纸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等都可转换成字节数。但字节数的多少与信息量的大小是不能画等号的。因为,所谓信息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情况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信息量的大小,最终是由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所决定。党报的扩版,增加的只是版面容量,而不是信息量本身。不重视信息量的扩大,扩版只能是一种“无用功”,徒劳而已。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信息传播渠道日益拓展、分流,一家报纸的信息量的大小还取决于其“异质化”、“特质化”程度的高下。因此,党报在扩版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同于其他媒体的市场定位,注重党报的固有优势,提供具有高新闻价值的、关乎全局、大局或具有前瞻视野的“硬新闻”、“大言论”,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的需求欲,从中也显示党报信息传递上的“高品质”和“权威性”。

二、贴近受众的实际生活,构筑广泛的多层次的信息空间,以扩大党报的信息量

虽然党报一直强调要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强调党报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加之新闻观念的不到位,不少党报满足于“官办、官订、官看”,远离群众的实际生活,所提供的信息空间极为有限,自然使群众与党报产生了疏离感。进入社会转型后,随着国家对党报采取渐进式的“断奶”政策的实施,党报的这一“陋习”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总体上仍不能令人满意。这主要表现在——1.对社会热点问题反应迟钝

社会热点问题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和兴奋点所在,党报对于受众热切关心的焦点问题反应迟缓,有意无意地瞒报或者迟报,必然使得受众无法从党报获得相关热点问题的信息。受众的兴奋得不到回应,党报自然难以获得受众的青睐。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都是有较高的新闻价值,积极关注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报道、言论等予以迅速及时的反应与解读,这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党报展现自身优势、赢得受众信赖的最佳途径。今年春上的两次“战争”(伊拉克战争与国内的抗“非典”斗争),中央及许多地方的党报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给予了全方位的反应,受众的信息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党报的声誉从中也得到了重塑,这就是明证。

2.党报的宣传功能淹没了服务功能

长期以来,不少党报极为强调其宣传功能,把“突出政治”

作为稿件选择、版面编排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势必使信息空间异常狭窄,受众的多元信息需要自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运作体制,要求党报在强调宣传功能的同时,还要十分注意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为群众构筑广泛的多层次的信息空间,为群众的实际生活提供多方面的到位服务。

应该说,第三次扩版后的《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成功的。扩版后的版面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版、第二版、第四版为要闻;第三版、第七版为国际新闻;第五版为新办的视点新闻;第六版为经济新闻;第八版为体育新闻;第九版周一、二、四、五为理论、学术专刊,周三为文化新闻;第十版为政治、法律、社会新闻;第十一版为教育、科技、卫生新闻;第十二版为广告;第十三版至十六版分别是经济周刊、民主与法制周刊、党建周刊、国际周刊、假日生活周刊、读者来信专刊、文艺副刊,还新增了科教周刊和当代军事周刊。其中,新办的视点新闻版尤以社会热点、群众话题、基层新事为报道重点,力求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报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带有典型性的事件性新闻。另外,《人民日报》每日的全国天气预报图无疑是其服务功能的具体表现之一。

党报只有为群众构筑广泛的多层次的信息空间,不断拓展的服务功能,才能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使其产生亲切感;也才能以大的信息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党报的竞争力。

三、在具体的办报实践中,改进原有的报道方式,以扩大党报的信息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党报的版面上程式化的报道多,篇幅长且套路化;政治性语言多,说教味太浓;单向度的典型报道多,缺乏立体感;过量的虚化的新闻标题多,空洞且乏味……这样,党报的信息含量自然减少,“可读性”差,更谈不上“必看性”

(“欣赏率”)了。因此,扩大党报的信息量,还必须对党报的一些陈旧报道方式和手法加以改进。

1.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

邓小平同志曾批评党报上的“会议多,文章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①。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活动,一般有着程式化的模式,信息通常呈现出停滞状态。这种报道如果不注意“出新”、“出彩”,是很难引起大多数受众的兴趣的,也就是说很难夺得受众的注意力的。

2003年3月28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各省区市党委按此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所属党报的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举措。如,严格控制此类报道的字数;出席会议、活动的领导同志的名单尽量省略;不同部门多位领导参加的活动,只综合编发一条消息,不分别发稿……在精简领导同志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同时,进一步改进此类报道的内容,对重要领导同志参加的重要会议,新闻报道要深入挖掘会议和活动本身的重要意义;对领导同志参加的日常工作和调研活动等,一般不作报道;对领导同志参加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以其本身的新闻价值为报道依据,不要在报道中突出领导个人;各新闻媒体要鼓励记者深入采访,善于从会议和领导讲话中挖掘新闻,鼓励编辑在版面处理上不断创新等。这些举措是切中要害的,是切实可行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报道的价值的决定因素是新闻价值而非领导同志的职位高低;这类报道的看点是新闻事实本身的内容,而非领导同志的“光临”;这类报道的手法同样要求新颖、生动,富有生机,而非程式化和套路化的“规定动作”。

2.改进党报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是我国党报特有的传统报道方式之一。通过典型报道,发挥党报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在历史上也起过很好的作用。问题在于,近些年来,不少典型报道的主观目的性过于强烈、显露,其结果导致报道选材上褊狭,加之语言表达上的滥情与空泛,从而使典型脱离现实生活,成为“高”、“大”、“全”的幻影。典型的单向度化,使典型的形象趋于概念化、扁平化,缺乏立体感,这样自然失去典型其他维面的信息,失去现实可感性,受众难免产生反感,也容易负面解读本是正面报道的典型。

改进这类报道,关键在于要让典型“立体”、“鲜活”起来,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可感的“这一个”。既要注意把握典型的时代特征,更要注意把握典型的个性特质。应该认真发掘先进典型特有的性格、气质,展示其血肉丰满、撼人心魄的情节、细节,讲述出其生动的、不可替代的“故事”。这样,典型报道就可避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信息扁平、单向、停滞的状态。以科学、理性的视角关注变化中的典型,才能使典型获得真实、持久的生命力。

党报在着眼于推出富有崇高性和理想色彩、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典型的同时,还应注意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专栏、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实践,使典型获得了新的诠释,这是值得借鉴的。

3.改进文风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发表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列数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并且提出,“党八股必须废除,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认为这种文风的显着特点就是语言鲜明、准确、生动、活泼。他主张文章要旗帜鲜明,尖锐活泼,幽默深刻,富有战斗性。他特别反对那种死板老套、四平八稳、令人乏味的写作风格。

毋庸讳言,党八股的文风至今阴魂不散,仍然附着在一些党报的版面上。如,政治性话语太强,说教味太浓;口号式语言多于事实性语言,抽象且空洞;篇幅长却无内容;报道手法套路化等等,这都让受众倍感厌烦。

党报的文风应从这些方面加以改进:1)报道要求短、求实,重在信息量的放大。2)事实性语言应在党报中唱主角,把自己的意见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尤其要注意忌用口号式语言、说教式语言。3)报道方式要力求创新,不同凡响;不同的党报、不同的记者都要力求铸造起自身独有的“可识别”的报道风格。

4.改进版面编排

党报的版面编排经过长期的积累、探索,已普遍呈现出严肃、端庄、大气的样式,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这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要求的变化,不少党报几十年一贯制的编排模式的弊端也愈来愈显露出来。比如,严肃有余,活力不足;过于端庄,更似于端架子;严格按领导同志的职位排序决定稿件的位置,编排方式僵化;版面语言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受众阅读需求,视觉冲击力不够;地方党报的设计风格与中央大报雷同,缺乏个性化……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应由稿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决定,而不能仅仅由领导同志的职位排序决定。

(2)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党报的版面编排应简洁明快,要讲究标题的制作,要注意在尊重新闻价值规律的前提下,适当营造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的视线。

(3)对党报的版式要注意总体的设计,在整体统一的版式风格中求不同版面的多样化编排,在和谐一致中求变异。

(4)对党报的版面要有一个较长久的设计,在稳定中求变动,在变动中求稳定;同时各家党报应力求自己的版面风格,以避免党报版式编排的同一性。

(5)随着报业技术的发展,党报对编排手段和排版元素要有正确的认识,恰当地、科学地运用好字体、字号、图片、色彩、网纹、线条、空白等。如,随着报业印刷技术的发展,可以出彩报,彩色印制的报纸和黑白印制的报纸相比,无疑扩大了信息量,但决不能滥用色彩,不要让党报的版面成为“调色盘”。要灵活地运用版面语言,造就富有生机的党报版面。

版面是承载信息的形式,但版面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用自己独特的版面语言传递着信息。改进党报的版面编排,无疑可以扩大党报的信息量。

(2003年5月)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本书从两方面来介绍成就好班级的秘诀,这两方面分别为在校学生的管理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热门推荐
  • 荣耀新生

    荣耀新生

    昔日的荣耀已逝,今日的光辉峥嵘;上古的号角吹起,冒险的旅程开启。只为那心中久违的传承和信念。原大陆的足迹封印,原住民的英雄消逝,恶魔灵的蓬勃崛起,却依旧改变不了流淌在血液中的勇往直前和冒险精神。为了家人为了爱人他与魔鬼订下契约,却又成长为怎样的人?
  • 未来学家之中土乱

    未来学家之中土乱

    在大洋的中心,有一个由三个岛组成的国家,一百多年前由皇李氏同一三岛,新的帝国屹立世界地图中央,故称中土帝国,一百多年后,帝国面临分崩离析,多股势力在三岛角逐。与中土国隔海相望的原夏国,一行人误入中土乱局,在这乱局中寻找着历史的真相……
  • 伟奶爸和奶橙的小爱情

    伟奶爸和奶橙的小爱情

    “莫伟我们就这样吧,我承认和你在一起很快乐,你什么都好,但你对所有人都好,我常常有错觉我不是你的唯一,对不起,分手吧”“安橙我想重新追你,这么多年了,我们都变了,但我还是爱你,我想和你重新开始。这一次,我会紧紧抓着你的手再也不放开了
  • 混沌战典

    混沌战典

    修真与魔法的最强碰撞,当修真,魔法,科技三者结合。仙界才是故事的起点,神界会是终点吗?
  • 休克了七年

    休克了七年

    失眠是因为在另一个人的梦里出现。你是不是深夜不寐,不然怎么肯出现在我的梦里?你以一种淡漠的姿态一言不语的站在我面前,只露出静静的浅浅的笑。你一笑,我便哭了,明明是满心的欢喜,却抵不过无声无息无止无尽溢出的委屈——你不肯再懂,我亦不再提起。欢有时,哀有时,聚有时,散有时。记忆里是一张张曾经温暖到让人身不由己想靠近,却渐渐模糊到只剩轮廓的笑靥…………………………………………………………………………………………………只是…因为总是看不清你们明眸中隐隐流转的那丝暗淡所以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可笑,甚至是鄙夷果真都容不得我促狭中的沉默呢,人心终是难测…
  •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中国民间环保组织》是一套科普类图书,旨在通过介绍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来向大众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大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这本《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由刘芳主编,为其中之一。
  • 龙夕谣

    龙夕谣

    在传说中,龙有无限的神力,它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传说中,神住在高高的九重天,他们掌管着下界的芸芸众生,而龙则是他们的信使,负责神与下界的联系。这个城市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城市有很多属于我的故事……我叫林千山,不过四年前我又有了一个名字:龙,十三
  • 海归创业中关村

    海归创业中关村

    本书介绍了几十位在中关村创业的人物,包括北京艾普斯科技公司董事长蔡毅、北京联飞无线通讯技术公司董事长曹立宏博士、北京中农大康科技开发公司曹永国博士等,介绍了他们的创业历程、思想,展现了他们的风采。
  • 冰海仙缘

    冰海仙缘

    冰河时代,地球表面多被冰雪覆盖,绿洲稀少,气候酷冷,到处是寒风狂虐的地带。古陆北端突遇天灾,骤降冰山,无数生灵遭到灭绝。九个幸存者钻出冰缝,出现在冰山间。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改变酷冷险恶的环境,九者拼尽全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舍命的抗争。
  • 英雄联盟之英雄无奈

    英雄联盟之英雄无奈

    英雄,何为英雄?这是一个问题,一代剑圣终生都在寻求着答案,英雄到底是终止着杀戮还是带动着杀戮?英雄无奈,易,隐居起来,奈何却牵连了一村子人的性命,面对着那成片的尸体,剑圣迷茫了起来,尤其是那亲人般孩子的一刀,更是让他没有了方向,大笑中落向悬崖。而一代剑豪,亚索,却依旧执着着那十年之约。一切事情发生的太突然,英雄,为什么英雄就要这样!为什么英雄就要那样!看剑圣,亚索如何抉择英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