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生与教师对着干表明学生对教师和对自己极其失望。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心境,影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的他人,教师的态度被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欣赏是学生发现自我的重要途径,教育是师范性的,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终生的。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旦教师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建立起来,学生就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走向创造性。”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而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并针对其个体特征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这个学生很聪明,那个学生比较迟钝,这个学生善于思考,那个学生有音乐才能,那个学生绘画很出色,这个学生活泼好动,善于交际,那个学生沉默寡言,喜欢深思。
这里说的,就是人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个别差异。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称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心理特点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方面具有自己才能的生长点。蒲松龄屡试不第,写作《聊斋志异》却身手不凡;爱因斯坦很具有音乐天赋,若不发明相对论,完全可能成为大乐团的第一提琴手;柯南道尔行医无所作为,创作《福尔摩斯》却为世界上最为高级的侦探叹为观止;陈景润笨嘴拙舌,却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一个人的才能增长点,我们要树立多元智能观,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发展。
历来的教育家都很重视研究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孔子要求对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他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分析学生的心理差异而且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学生个性特点,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每个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只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材就是指教育对象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他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上的特点。“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研究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对于心理的个别差异形成,心理学中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由人的遗传决定的,有的理论认为这完全是由人的所谓环境决定的。实际上,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只是构成人的个别差异的物质基础。同样,环境也不是单独并机械地完全决定人的心理个别差异。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产生不尽相同的反映,从事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正是这些后天的决定因素,使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特点。
学生之间,不仅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在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乃至生理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区别这些差异,运用这些差异,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个性,在兴趣、气质、能力、爱好等方面各有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个性心理特征来做好教育的工作。
对于有过错且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有错误但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交谈,督促其行为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错误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道德认识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不良行为的改变,与此同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最后我们提出一个建议:能否设计出一套从青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各阶段的人格档案表,表中内容包括每个学生各自的血型、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有关非智力因素之外的相关内容及各个时期的家长、老师的测评意见,这样对因材施教这一感性的理念融入了理性的参考依据,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引导和帮助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一场剧烈的变化正向人类现存的一切袭来。在一代人之间破坏和创造的东西比过去几个世纪还要多。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以至于变化成了生活本身,如果我们本身不变化就无法适应变化的世界而被淘汰。
学习是使我们保持不断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成为现代每一个人的第一需要和生活方式。在一个学生不知道今天所学的知识明天会不会过时,工人担心自己所熟悉的工作过几年是否还存在的高速变革的社会里,从学校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相反,学习才刚刚开始,事实上,学习就是生存。所以在21世纪终身教育将贯彻到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并将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使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机会继续学习。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学习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读读写写,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是学校教育的同义词。学习的含义深刻和广义了许多,几乎可以说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就有多么广阔。
学习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学习的结果可以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可能是情感和态度的改变。
学习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行为经验的结果而得到改善。学习是指获得新的反应,也指增进或改变已经学到的行为的频率。或者说,学习是指由于与外界接触以及与他人交往而使我们的行为所发生的某些较持久的变化。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化的趋势,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必将对人才素质产生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这些素质教育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学校德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做人,要做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要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爱自己。
人类是地球上最善于学习的高等动物,所以他主宰了世界。对于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谁善于学习,谁就掌握了现在,拥有了未来。要学会生存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了学习还得学会关心,要看到,关心是完善自我的超越。对于学校而言,重要的不是学生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教会学生学习与关心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一理念的提出把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我们看来,未来的人才在素质上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二是学术性的素质;三是职业性的素质。
21世纪的新一代对变化应该持有一个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必须具备自信的安全感和处理危险与难题的能力。他们善于学习、善于交流、善于规划与组织,有信心而不朝三暮四,有主见而不总依赖他人。
他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从为私利而学习转变为为公共利益而学习,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中形成开放、多元、灵活、健康的综合素质。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素质,才能打造出魅力无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