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有了本质的变化,对自然和社会无论是认识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从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变为科学。知识研究逐步成为专门的职业,出现了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既不附属于体力劳动者,也不附属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独立的行为主体身份出现。智力要素第一次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没有形成物化知识的“纯知识”形态存在(例如专利技术)。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第一次以商品的形式独立参与市场交易,这时才产生了真正的智力要素与物力要素和体力要素的分离。随着分离的出现,融合作为矛盾的另一方面也相伴产生了。各类要素能否结合、采用何种方式结合就成为影响生产力实现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分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与经济的融合。而融合的最主要方式是市场方式,即交换方式。知识与经济融合的形式经过了从商品向资本的转变,融合的程度也由浅到深。在知识与经济融合的高级阶段,知识独立地作为商品参与交换,而不再依附于物化的商品中,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来实现知识的价值。这时的知识产业正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知识经济时代正是知识要素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而知识产业也成为该时代的产业支撑。
三、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知识经济的实现
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时代区别于其他经济时代的显着标志。任何一个时代的产业结构都是一定技术水平、资源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综合反映,并在技术、资源和需求因素变动的影响下不断演变。知识经济是科学技术和资源、需求结构变动的结果,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产业结构在新层次上演变的开始。产业结构演变和知识经济的关系,是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的关系。知识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因为:
1.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结构变化加速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从而导致了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更。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如农产品的需求量相对下降,而对需求收入弹性高、知识含量高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量上升。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环节影响生产和供给。对生产的直接作用就是资源配置结构发生变化,在总产值来源的产业分布上,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业的份额相对上升,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份额相对下降。
2.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
(1)结构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条件,如不能产生必要的结构性变化就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其主要观点是:①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中心;②结构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③结构变化的实现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④结构变化并不是一定能实现的。结构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系统中,市场不完善、竞争不充分、信息传递不畅通、价格不灵敏,因而资源不能在各个产业、部门间自由流动达到均衡,资源配置存在非均衡的刚性结构。资源处于非帕累托最优状态中,不同形态、不同程度的资源闲置,始终不能消除。但是,如果经济系统能够将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转移到其他产业和部门中去,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就可以变资源无效、低效为有效、高效,变资源损失为资源收益,经济就会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出现新的增长。
(2)产业结构调整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时,供求平衡关系被打破。一方面有的商品供过于求,有相当部分的产品卖不出去,造成产品积压、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生产该类产品的产业部门使用资源的效益,该类产业的生产需要压缩;另一方面,有的商品供不应求,造成产品短缺、价格上涨,该产业部门单位资源的使用效益上升,生产需要扩展。一旦出现上述情况,由于经济系统存在不均衡性,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如果经济系统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各产业重新配置,将需求下降的产业部门中闲置的资源转移出去,充分满足需求上升的产业部门对资源的需要,就会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从技术进步来看,一种新技术、新产品当被研制出来并投入生产之后,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应用新技术,投入少、产出大,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资源更为节约,因而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必然导致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由于新产品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比较优势,从而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造成同类其他商品需求量减少、产品积压,这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
(3)主导产业的更迭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整个经济的增长是以各产业部门的增长为基础的,经济的增长过程实质上是各产业部门的增长过程。经济增长总是以某一产业部门率先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始的。这种产业部门由于采用了新技术,生产效率提高、费用降低、产出量扩大,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从而成为主导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系有较高的增长率,它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因此,这种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越大,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然而,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生命周期,一种产业如果在采用一种现时的先进技术中获益越多,那么这种技术的生命周期就越短。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涌现、消费结构的改变、新产业的出现就成为必然。旧产业的衰落、新产业的出现意味着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资源的配置发生了改变,产业结构由此发生调整。新的产业取代原来的主导产业,必然会以更新的技术和更高的生产率推动经济更快地增长。
(第二节)知识产业的内涵
产业结构演变的结果形成了知识经济的产业体系,经济领域出现了知识产业群。知识产业又称“头脑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文化和经济生活全方位进步的结果。
一、知识产业研究的理论溯源
美国着名企业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
根据目前的文献,经济学家们对知识产业的研究甚至早于对知识经济的研究。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1950年代末的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背景,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Industry)的概念,并对知识产业的外延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概念外延包括:①教育;②R&D(研究与开发);③传播业;④信息设备;⑤信息服务。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根据不平衡动力学,曾提出了着名的“发展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某些主导部门和创新行业应聚合起来,形成一种资本集中、技术集中、经济规模大、自身增长迅速的“发展极”,并通过它的优先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事实上,知识经济的出现,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知识成为新的经济资源和消费的基础,以人力资本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必将导致产业经济的深刻变化,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极。
另一方面,知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分工高级化的结果。伴随着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交易改变为市场交易,实现更高层次的市场分工。原来一个企业内部的多项职能,如生产、研发、销售、人事、财务等职能是通过内部交易而联结为一个有机的经营过程;而目前的发展趋势则表现为这些职能的市场化独立,即逐渐分化出专门进行某一项职能的企业,如专门的生产企业、专门的财务公司、专门的猎头公司、专门的研究开发公司等,专门的销售公司则出现得更早。原来与制造企业合为一体必须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一些专门服务,独立出来成为企业服务行业。咨询公司、各种中介专业企业以及专门进行专利转让和研究开发的企业成为知识企业的代表。分工和市场高级化使知识和信息经营部门实现市场化独立,实质上标志着知识产业的诞生。
二、何谓知识产业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知识产业的讨论,对于知识产业的定义,及知识产业的划分,在对知识经济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逐渐升华,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研究。但至今未形成为所有学者普遍接受的共识。
知识产业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于1962年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中提出,他认为,知识产业是指这样一些厂商或组织机构,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无论这种生产的目的为何。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的分类主要包括有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通信设备和信息服务五个分支,共30个产业构成。马克卢普估计,1958年,知识产业占美国GDP的34.5%,从业人数的31%。1980年,他重新估计,知识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36.5%。
另一种关于知识产业的阐述源自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的《知识经济》报告发表,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信息业,提出了“四产业划分法”,并提出第一和第二信息部门的概念。第一信息部门主要包括:通讯、银行和金融、专业服务和教育以及其他与信息相关的行业,马克·波拉特计算出第一信息部门占美国GDP的25.1%,产生的利润占所有公司利润总和的43%。第二信息部门包括政府和非信息部门内部消费而生产的所有信息服务,例如,从汽车销售额中提取部分以支付市场研发、管理和广告费用。估算第二信息部门占美国GDP的21%。整个第四产业(知识部门)占美国GDP的46%。
理论界根据波拉特的提法,对第四产业进行了新的探讨,总结起来,对第四产业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
(1)将第四产业定义为“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头脑性商业”,简称为“头脑产业”或“知识产业”。这种定义的优点是突出了第四产业主要劳动形式为脑力劳动,主要产品和资产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取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手段为开发利用智力资源等重要特点。缺点是在强调了第四产业“头脑产业”的同时,容易忽视传统第一、二、三产业,将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完全排除在“头脑产业”之外。
(2)另一种在原有三次产业基础上的第四次产业概念,有的学者定义为“信息产出”,即信息产业。这种定义的优点是突出了信息技术对当代产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将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呈现于人们面前。
缺点是信息产业是一个界定不清的产业,其本身就涵盖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既有新兴的工业,应属于第二产业范畴的电脑、通讯设备和设施的制造、安装和建设,还包括了各类信息传递服务,这属于通讯业,是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也包括了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整理、研究、利用,这才是真正的第四产业的组成部分。
(3)根据以马克思将“社会产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两大类定义为“精神产品再生产整个过程的各个行业”。按此定义,一、二产业是指物质产品生产环节的各类产业部门;一次产业是指广义的农业,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二次产业,是指广义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三次产业是指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的后三个环节(流通、分配、消费环节)的各个行业,它包括商业运输业、仓储业、通信业、金融业、消费服务业等行业;四次产业是指精神产品再生产过程的各个行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信息服务行业、咨询服务业、新闻出版行业、广播电视电影行业、文化行业、民间公证行业、法律服务行业等。这一定义理论界限表达得比较清楚、准确,而不易发生误解,并且很好地反映出时代特征。
在马克卢普研究之后,波拉特测度体系提出之前,对知识产业或信息经济做出成功研究的,首推日本经济学家正村公宏和增田米二。1971年,正村公宏在《知识产业论》一书中,对知识产业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论述。他认为,知识产业就是以靠知识生产谋生的职业为中心而形成的社会生产活动。他举出茶道大师的例子来说明其观点:如果茶道大师主要靠自己的活动谋生,那么,他的活动就属于知识职业的活动。正村公宏认为,知识生产的过程是一种能量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生产本身也需要对已有知识的获取,简言之,生产知识需要知识。知识生产的保存性、共用性、老化可能性和价值创造性,构成知识生产的四个要素,它们对于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鲁宾和休伯对1960~1980年美国知识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探讨;尼科·斯特尔在《知识社会》中也对知识产业进行了阐述。
关于知识产业的范围界定,除了以上马克卢普“知识产业”和波拉特“第四产业”两种较为权威的说法,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提法是信息产业。目前学术界对知识产业内涵尚未达成明确的一致。但关于知识产业的本质已经有很多的认同,知识产业以知识(智力)资源为依托,以新兴的高新技术为基础,向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基础,知识产业具有基础的广泛性,它包括科研、教育、高新技术行业等以及一些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资料显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是由知识型产业所创造的。无疑,对知识产业的认识是我们描述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特征的契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