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效应是指通过引力作用,各类要素和人口向城市集聚的现象;扩散效应是指城市达到一定能量后要素的扩散和能量辐射的现象。这是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同时并存,辩证统一为城市成长的机制。
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发展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在1950年曾提出“发展极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发展而形成为“发展极”,发展极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由此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城市群中心城市极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成为发展极的过程。高密集度的城市化地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体系,能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
中心城市也同样具有扩散作用,对发展极的认识更能认识中心城市的作用。
发展极一般通过四个方面发挥作用:①技术的创新和扩散;②资本的集聚和输出;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④形成“群聚经济效果”。发展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运用发展极理论同样可以分析中心城市的极化与扩散作用。
五、现代都市聚集经济的特点——服务业的聚集
1.都市产业区位结构的变化
德国经济学家汉斯·于尔根·尤尔斯在他的着作《大城市的未来》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大城市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变化。他认为,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大城市处于巨大结构性转换的首位”,“它率先冲出工业年代进入信息年代”。关于大城市制造业的变化趋势,作者的结论是:大城市制造业有着比非大城市更高的操作成本。从发展的眼光看,大城市制造业的衰落可能是一种必然趋势。
也有证据证明了尤尔斯的观点,如英国学者运用1982年统计数字和其他的资料,证实了伦敦外部35个代表性产业的成本变化率。这些产业中3/5的企业毛利润相对于伦敦内部增长20%,如果让这些企业在距离伦敦200千米之遥以外选址,由于这里的操作成本较低,2/3的公司利润会增加30%。在美国,“渗下理论”
(filterdowntheory)将乡村产业化与一个行业中的成本结构和一个经过生命周期的产品成本联系起来,认为随着对大城市中心技术劳动经济和聚集的需要,由于作为竞争因素之一的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竞争和技术的标准化迫使传统产业和公司撤向低工资的乡村居住地。此外,制造业发展需要一定空间,而在大城市内,工厂不能像在乡村地区那样根据技术所需的容纳空间进行扩张,从而限制了现代技术的输入,这也是大城市制造业外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2.都市聚集经济中的产业类型
都市经济中的产业部门,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和行业本身的聚集效应,使得某些产业部门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城市集中趋势。
聚集经济中的产业部门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第一,空间上的密集成群。例如,日本的金融业主要集中在东京都,而东京都又主要集中在都心三区。东京都心三区的面积仅占东京都的2%,但银行存款占东京都的64%;批发业的营业额占到东京都的76.9%。第二,高附加值,即高的劳动生产率。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在30%左右,都市高度聚集的一些产业部门附加价值率达到60%,高附加价值才能支付高额地租。第三,耗费自然资源少。聚集必然限制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自然资源就显得更为稀缺,与之相适应,就要求产业部门尽量少地占用自然资源。
从以上这些特征可以看到,产业区位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分布和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必须配置在大城市,有些需要配置在小城镇,还有些是各种规模等级的城市都有的。在产业配置的过程中,聚集经济规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产业集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1)外部经济效应。集聚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从单个企业来看,规模也许并不大,但集聚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不断出口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聚区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
(2)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誉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区内拥有专业化的人才库,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减少了在雇用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集聚区内有大量的个人关系及种种社区联系使信息流动很快,这样就减少了企业的信息成本。重要投入品大多可以就近从集聚区内其他企业获得,可以节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因此,集聚区的企业之间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里,这种安排相对于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有效率。
(3)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聚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竞争激烈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及当地顾客的需求变化,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聚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4)品牌与广告效应。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后,会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有时,这种形象会波及到一些相关的互补性产品上,由此产生一个优势产业群。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给人们的印象是经济活动将更加分散化,似乎地理区位的选择在企业和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将下降。而产业集聚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经济全球化使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日益集中化。尤其是对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非常关键的高级要素与创新活动,日益集中在发达国家。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场重大挑战。
4.服务业的聚集
服务业对聚集效益的追求是城市服务业聚集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在都市中心区,不同行业之间特有的关联效应和行业本身的聚集效应,使得某些服务行业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大城市已经由过去传统的“工业中心”转向“第三产业中心”。都市中心区以它为其他任何地域无法替代的空间效率(spatialefficiency)正吸引着服务业的集中发展。
1956年,美国学者雷诺兹(JohnRannels)在他的《城市核心》(TheCoreoftheCity)一书中对城市中心区内各种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联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提出了城市中心区内各种活动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关联,它们是城市服务业集中于中心区发展的动因,即:第一,竞争性的关联(competitivelinkage)。这是面向同一市场的相同或相似活动的集结,表现为一种竞争性质的关联,如大型百货商店之间的关系。第二,补充性的关联(complementarylinkage)。这是服务于同一市场的相关活动的集结,是活动之间具有补充性质的关联,譬如律师行和法院的关联。第三,辅助性的关联(ancillarylinkage)。不同功能(活动)的集结导致了辅助或附属性质的活动以及成为城市某些产业的服务型产业,如城市中心区的展览中心、会议中心。第四,商务上的关联(commerciallinkage)。这是指不同的企业或机构由于依赖于同一供应者而聚集在一起,如报社、新闻社与法院和律师行的集结。由于存在着上述诸种关联,服务业的空间结构在客观上存在着三个特殊的点:第一个点是“零售引力中心”,在这一点上,零售业的密集型指数达到最高值,零售业集中分布在这一点的周围;第二个点是“办公引力中心”,在这一点上,办公的密集性指数处于最大值,是办公机构最集中的所在;第三个点是CBD(城市中心区)的中心点,它是城市的地理中心,在这一点上,服务活动的强度最高。
(第四节)知识经济对都市产业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