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出的知识服务业的主要内涵,也是从产业功能角度出发,将知识服务业作为知识产业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中对知识产业进行了定义。知识产业就指是知识要素地位与作用的增强特别明显、知识要素的主导地位对于该产业的发展特别重要的那些产业。并提到,知识产业涉及知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知识产业涵盖第一产业的一部分(如基因作物种植)、第二产业的一部分(如信息通讯设备制造、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如通信业)及第四产业的全部(教育、咨询、医疗、设计、软件、文化传媒和广告等等)。知识服务业是提供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产业,即是指知识产业中的第三产业部分和第四产业部分,以教育、咨询、医疗、设计、软件、文化传媒和广告等产业为主体。主要目的是以尽可能理想的方式为服务对象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支持,主要手段是依托高科技和专业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主要的经济特征在于服务的高交互程度和顾客个性定制,即高知识含量和高个性化的交集,并不强调与传统服务业在资本和劳动力使用程度上的差别。
根据上面的论述,如果我们再加上知识使用程度,即知识密集度这一指标,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知识服务业。图31的X、Y、Z坐标分别表示劳动密集程度、服务交互程度和知识密集程度。
坐标轴X上的A点,对应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如餐饮、修理、建筑承包、旅游、运输等;坐标轴Y上的B点,对应的是高交互程度的服务产业,如家庭理财、机器维修、医院等;而坐标轴Z上的C点,对应的则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如计算机软件、法律服务、技术咨询和工程设计、会计服务等。
三、知识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关系
知识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服务业仅是服务业的一个新兴分支,与传统服务业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人为地把两种服务业割裂开来或刻意去寻找它们的分水岭,是不明智也是徒劳的。因为这两种服务业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正如工业的发展不能替代农业一样,它们是相互补充的。
新科技在迅速促进知识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进和方式的变革。传统服务业也在利用新兴科技的益处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空间。所以,目前很难区分哪种服务是纯粹的知识服务,哪种服务单纯的可归为传统①苏斌,李建新,刘合理.知识性服务业及其在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上海科技网站服务。它们之间的界限正在磨合,部分是因为知识服务业来源于传统服务业这一母体,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是高科技的应用、服务提供者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使得理论界限不再适用。
四、知识服务与生产性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学术界对服务业研究的关注,从制造业到信息处理,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英国经济学家M.J.Healy和B.W.Ilbery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如市场研究、R&D等;①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会计、法律服务、R&D等。②另有一些权威学者将货物存储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生产性服务中。
1.生产性服务业与知识服务业的相通之处
(1)所包含产业有所相同,如咨询、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会计、法律服务、R&D等,都是为企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2)是大都市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产业附加价值高,具有集聚和扩散性。
(3)区位选择也有共同处,倾向于都市中心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例如,经济学家Bayers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集中的问题,结果表明,1985年有90%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了大都市总就业的83%。而除了银行以外,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墒低于1.0。经济学家Coffey和Bailly分析了大都市的“公司活动综合复杂性”(complexofcorporateactivities),认为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具有高度交织的投入——产出网络联系,类似于以“新产业空间”为特征的制造业综合体④。
(4)知识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与产品生产和其他服务活动的复杂联系,在提高生产率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扩大了劳动分工,并都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生产性服务业与知识服务业的不同
(1)知识服务业的界定依据是产业主导要素,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依据是产业功能,因而知识服务业包括医疗、教育等知识密集最终消费型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发点是为企业和生产者服务。
(2)知识服务业中的企业服务业部分类似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知识消费的趋势——知识服务业发展的直接体现
一、知识消费的迅速崛起
知识消费是指人们对知识产品或知识劳务的消费。由于知识含量密集型产品代替传统的物质产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知识消费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知识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现代消费体现在以下几点: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活动以知识产品的消耗为主,知识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消费方式和消费资料均有新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掌握知识,进而利用知识和智力开发自然资源,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使消费对象极大地扩大;知识服务成为都市人未来消费选择的必然目标;人们在对知识产品消费的过程中,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均发生了新变化,文化品位不断提高,选择能力不断增强,医疗、教育、文化、旅游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日渐上升。
在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知识服务业也不断走向繁荣与昌盛。美国《商业周刊》1998年5月4日一篇署名文章写道: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性行业正在美国的城市中蓬勃发展,作为银行业、证券业、会计业和广告业最重要的中心,曼哈顿拥有世界上所有城市中最多的连接各座大厦的光纤数量。
美国的一些技术性咨询公司发展迅猛,仅1995年,该行业就带来了12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在美国经济1996年创造的260万个就业机会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就占了240万个,约占92%。这么高的比例反映了知识服务业对新增就业的作用,虽然各国统计口径存在一些差异。
服务行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在服务业中,其他私营服务业包括商务、金融、研究和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长最快,在1985~1992年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其他私营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6.9%,到1992年合计达到3050亿美元,是所有产品和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
正如彼得·申汉教授所指出的:“世界经济的本质发生变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密集度的提高以及对服务业需求的增长。产品和服务界限正在日益模糊,产品中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使得提供某种技术专长、专业性知识基础和管理技术的服务活动不断发展。制造商在提供产品的同时,均提供了有关咨询、支持和后期服务。在电脑软件业和计算机通信业中,服务、咨询等技术支持成为合同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趋势,一方面表明了知识服务业的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由于产品中知识含量的提高,客户更多注重知识性消费,或者说产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包含在实物形态中的知识及知识扩散与使用权。实物形态,仅仅是这些高价值知识的载体。
二、居民的知识消费趋势——以上海为例
上海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居民消费的收入需求弹性见表35和表36所列。从此两表可以看出,上海居民享受的各类服务产品在近5年增加了2.68倍,价格指数的上涨是重要原因。1995~2000年服务项目类价格指数年均增幅接近20%。1998年以来,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总体日趋下降的背景下,服务类项目价格指数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当前上海居民消费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如下。
1.上海居民消费的特点
从表3-5和表3-6数据分析来看,当前上海居民消费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食品、服装、家庭设备支出等传统消费项目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服装支出的绝对消费额也出现下降。相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的上升速度则远超过了消费支出的总平均速度,尤其是医疗保健消费1990~1995年增速达到58.2%,1995~1999年增速达到32.4%。2000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在消费支出中比重达到13.84%,成为食品之外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2)知识服务类消费需求旺盛。服务类产品,尤其是医疗、交通、教育文化娱乐的收入弹性远远高于传统的衣食住,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这些服务类产品的市场前景广阔。从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上也可以反映上海居民对各消费项目的需求状况,食品、服装和一些耐用消费品类的价格指数逐年递减,反映了城市居民对这些项目的需求相对降低;而医疗保健等项目的价格指数逐年递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居民对这些消费项目的需求相对上升。
(3)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需求差异巨大。2000年,上海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5.68%,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当年消费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呈有规律的下降,最低收入户的99.08%用于当年消费,最高收入的53.37%用于当年消费,相差近46个百分点,显然,增加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强弱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