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德二十一年,腊月初八,皇宫乾元殿哭声哀声一片,一直在为圣真宗把脉的太医院院首王太医哆哆嗦嗦的宣布:“陛、陛下,驾崩了!”
一听这话,文武百官,后宫嫔妃哭的更加带劲了,至于是真伤心还是假伤心,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时候最为淡定得就属三个人,一个是帝师孙太傅,一个是刚刚逝去的圣真宗的皇弟皇塑,最后一个就是太子皇奕。
而其他人边哭边关注着这三个人,一个是历经两朝的帝师,其余二人是最有可能当上皇帝的人,而他们自然要选择好队伍,抱好大腿。
按常理来说,皇位基本上应该是属于太子皇奕无疑,但是众位大臣心知肚明,其实皇塑做皇帝的希望可能比太子来的还要大些。
至于原因,还要从圣真宗那一辈说起。圣真宗的皇后,也是圣真宗还是太子时的太子妃。是大将军贺山独女,名婉容,虽出身将门世家,却贤良淑惠,嫁与太子后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堪称一段佳话。
后太子皇瑜登基为帝,却依然十分宠爱贺皇后,后宫嫔妃单薄。可是几年后皇后却无所出,大臣们联名上折要求皇帝纳妃,充盈后宫,以子嗣为重。
圣真宗皇瑜迫于压力,纳了两位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在纳。大臣们也见好就收,不在强迫皇帝。
两名妃子,一名是丞相之女李妍,封为淑妃。另一名是户部尚书之女赵岚,封为德妃。两年后德妃被太医验出喜脉,圣真宗大喜,晋封德妃为贵妃。同年贵妃诞下一子,圣真宗赐名皇奕。
原本无所出的后宫,平静却被打破,皇奕刚满周岁就被人下毒,万幸被太医诊断出来,且毒性不强,这才保住一命。
贵妃为了保护儿子,可以说是草木皆兵,出事后圣真宗也加强了对皇奕的保护,并下令彻查此事。
但是此事随后就不了了之,而圣真宗却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皇奕交由贺皇后抚养,并且将皇奕立为太子。赵贵妃虽然不愿意,却敢怒不敢言,心中充满了怨恨。
有了皇子后圣真宗将两名妃子视若无睹,而且似乎是为了弥补皇后所受的委屈一样,此后圣真宗天天夜宿皇后寝宫,与皇后和太子在一起。
每当赵贵妃看到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尤其是看到皇帝宠溺的表情,和被他们抱在怀中的儿子,心中的怨念更深。
最后赵贵妃向皇后下剧毒,皇后消香玉损,皇帝震怒,赵贵妃疯了,逢人就要儿子。皇帝下旨将赵贵妃白绫赐死,灭了赵家满门,为皇后陪葬。
而皇奕虽然还是个孩子,却被圣真宗所憎恶,因为他觉得这一切的过错都是因为皇奕。圣真宗原本是想废太子,但是皇奕已经过继到皇后名下,是嫡子,又是唯一的皇子,加之他本身没有犯任何错误。加上赵家抄家灭门之事,众大臣死活不同意废除太子,圣真宗也只能作罢。
此后,皇奕就被送往东宫,圣真宗也不闻不问,就好像忘记有这么个儿子一样。
有这样的纠葛,跪在皇帝床前的众大臣心里盘算着,怎么都觉得皇位应该是皇塑的。毕竟圣真宗对这个弟弟可比对自己的儿子好上太多的了。但是也有人觉得,皇帝既然没有废太子,说明皇位还是要给自己儿子的。
很快皇塑和皇奕身边就围上了大臣开始巴结,也有一部分老成精的人,比如丞相,就依然跪在皇帝床前,装作哭泣的样子,似乎没有看到其他大臣站队的行为。
这时候,身为两朝帝师的孙太傅从宽大的袖袍中,拿出了一卷黄色的卷轴,慢悠悠的开口道:“先皇遗诏再次!”
众人纷纷下跪,孙太傅略带苍老的声音响起:“先皇遗诏:太子皇奕,人品贵重,文武全才,必能克承大统。着继联登极,继皇帝位。封塑王为塑亲王,留守京都,与丞相周温,共行监国之职,至太子亲政。”
别说大臣们一脸震惊,就连原本一脸淡然的皇塑都微微的眯起了眼,似乎是没有想到圣真宗把皇位传给了最不待见的儿子。但是毕竟是只老狐狸了,很快就换上了一副略带高兴的表情,来到皇奕身边祝贺:“恭喜皇侄儿了,哦不,以后该要成为陛下了。”
皇奕一脸淡然的回道:“皇叔这是哪里的话,侄儿尚且年轻,而且朝政方面还有诸多不懂的地方,以后还有劳皇叔帮衬了。”
塑亲王佯装生气:“这是说的哪里话,再怎么说,我们都是一家,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
皇奕略带一丝微笑:“这是自然!”
两人又客套会儿,便散了,皇家规矩,皇子皇女需要守灵三日,彰显孝道,太子也不例外。三日之后皇帝出殡,七日后新皇登基。
圣真宗子嗣只有太子皇奕一人,所以这三日守灵也必须由他一人完成,而且还不能掺水。毕竟他身后还有个虎视眈眈的皇叔,在背后盯着他,他不能出任何差错。
三天的守灵生活,让皇奕憔悴了不少。不过皇奕知道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离登基大典还有三天的时间。这三天之内,他皇叔肯定会在底下有小动作,到时候一个不注意,他就有可能折在里面。
不过,万幸的是,他那个刚死了的父皇,还是把明月阁交给了他。明月阁是历代皇帝的心腹,里面负责情报,暗卫以及暗杀。明月阁永远只听命与遗诏所立的皇帝,也负责在新皇继位之前的生命安全。
要不是那个自己本该称之为父皇的男人把明月令交给自己,自己肯定会以为父皇是想借皇叔的手,来除掉自己!
有明月阁在,皇奕也算是有筹码和自己的皇叔,还有那些成精的老狐狸斗智斗勇了。皇奕正思索着将来的路要怎么走的时候,却觉得一阵阵晕眩感袭来,很快,眼前一黑,他就没了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