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俄国的农奴制残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不可避免地要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就直接引发了这场革命。1905年1月22日,在彼得堡爆发了20万人的要求实行民主改革的请愿运动,沙皇政府却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镇压,枪杀1000多人,打伤2000余人。然而,血腥的镇压引来的却是更加激烈的反抗。在布尔什维克的直接领导下,彼得堡和莫斯科等中央工业区成千上万的工人群众举行了罢工和政治示威游行,并波及全国各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最后发展成了声势更为浩大的工农运动。一时间,革命烽火蔓延全国。在此情势下,军队也发生了动摇。这年的6月,黑海舰队“波将金”号水兵起义,最后虽然归于失败,但沙皇专制统治支柱出现的巨大裂痕却暴露无疑。
1905年4月,布尔什维克在孟什维克拒绝统一行动的前提下,召开了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的革命任务是消灭农奴制残余,打倒沙皇专制制度,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由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联盟,举行武装起义,以推翻沙皇制度,建立临时革命政府,最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会后,布尔什维克以此为方向和动力,积极推动革命的继续发展,工人的罢工运动高潮迭起,斗争中心也由彼得堡转向了莫斯科,终于在10月于莫斯科爆发了200万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总罢工。期间,各地都产生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这个机构起着临时革命政府和起义的地方领导中枢的作用,到后来则转变为武装斗争的领导机关。
全国总罢工导致了俄国社会的瘫痪,使沙皇政府极为震惊。为了摆脱危机,沙皇政府不得不在10月17日作出以退为进的妥协决定,允许人民有言论、结社、集会、出版等自由,并扩大选举权,同时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这使孟什维克和资产阶级十分满意。而布尔什维克则揭露了沙皇政府之所以这样做的本质,沙皇此举是要在俄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其目的是要企图积聚反动力量,伺机破坏革命,并要求工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制度。
12月18日,在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委员会的发动和领导下,全市15万人举行政治总罢工,并于22日发展成持续9天的武装起义。起义斗争很快蔓延到全国其他城市,但是,12月起义还是在残酷的镇压下遭到失败。
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首先是沙皇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最高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和权力,并召开了两次杜马会议,从而又向君主立宪迈出了一步。对工人阶级来说,1905年的革命丰富了他们政治斗争和组织工作的经验,武装和训练了无产阶级,为1917年的十月革命埋下了火种。
日本
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后期,日本资本主义获得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形成了帝国主义,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过,它的帝国主义和沙俄一样,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明治政府为了在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一项叫做“殖产兴业”的重大经济改革政策。它的具体方针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大力推行扶植与奖励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政府接受幕府和各藩的军工企业,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以改造和扩充,创办了东京炮兵工厂、大阪兵工厂、海军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等大型军用工厂。
在纺织业方面,明治政府开办了十几家“模范工厂”,借以推广先进技术和促进纺织业的发展。
在大力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明治政府从1880年开始,通过现金出售、分期付款和无偿赠予等形式,把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企业,处理和转让给私人资本家,使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政商”,如三菱、三井、住友、大仓、浅野等分别在航运、煤矿、金融、制丝、纺织等部门获得了经营特权,他们都逐渐扩大为财阀集团。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七八十年代,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首先开始实现工业化的产业革命,到90年代初,轻工业部门已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日本资本家为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80年代就出现了与政府相结合的垄断组织,如三井银行、邮船公司、纺织联合会、制纸联合会等。
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使日本从中国割去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强索战争赔款库银2.3亿两,取得了掠夺中国资源、倾销商品和开设工厂的特权。日本把赔款的75%以上转化为资本和军费,使经济力量明显地膨胀起来,各种企业数随之激增。与此同时,生产与资本的集中也非常迅速,企业数目减少,每一企业的资本却大为增加,垄断企业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以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四大财阀为首的垄断资本集团,控制着银行、海运、造船、煤矿、有色金属、铁路、纺织等部门的大企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因其自身的种种历史和经济条件,发展成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地主阶级和封建军阀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存在着天皇制,同时,天皇权力很大。另外,大的财阀都是政府扶植起来的拥有特权的“政商”,他们几乎同时又是封建地主。封建军阀和官僚,贵族、地主与财阀三位一体,控制着日本的政治生活。日本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购买力很低,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阶级力图通过对外侵略战争来夺取国外市场和殖民地。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又具有强烈的军事侵略性。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增大了,他们不满于政治上的无权地位,尤其是中小资产阶级对明治政府更深怀怨懑。这是因为明治政府在经济上依靠大商人和大资产阶级,给予他们种种特权和经济上的扶植,而中小资产阶级却一无所得。中小地主也对政府的政策不满。明治政府的土地法令虽然确认了他们的土地所有权,他们是受益者,但是高额地税对他们非常不利,因而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另外,部分士族(中下级武士)也不满政府的改革措施。明治维新后废除武士制度,使他们不仅失掉了往昔的荣誉,甚至连生活也失去保障。封建武士在1877年2月曾发动了一次史称“西南之役”的士族暴动。还有部分士族,特别是他们中间的知识分子,倾向于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并成为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言人。在1873年,因主张“征韩论”而被萨、长藩阀排挤下野的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副岛种臣等人也站在反对政府的立场上。
1874年1月,板垣退助(1837—1919)等向政府提出建立民选议院的建议书,并组织爱国公党,成为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端。同年4月,板垣又和士族出身的片冈健吉(1843—1903)等在土佐创立立志社,宣扬“天赋人权”论。
1875年,立志社与其它性质相近的地方团体代表在大阪集会,将爱国公党改为爱国社,在全国展开了宣传活动。
1880年3月召开第四次爱国社大会,成立“国会期成同盟”,表明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开设国会,此后掀起了一场请愿运动。
1880年4月17日,片冈健吉等人前往太政宫提交请愿书,遭到拒绝。后来,各地政社也都纷纷派出代表赴东京请愿,但均遭政府拒绝。1880年11月,国会期成同盟在东京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要以实力来争取主要目标的实现。会上有人提出组成政党的主张。12月中旬,沙野广中、植木枝盛等人成立自由党筹备会。1881年10月29日成立以板垣退助为总理的自由党。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为首成立了立宪改进党。与此同时,还成立立宪帝政党。
在党派林立中,明治政府认为主要危险是自由党,因而对它采取威胁利诱政策,导致了自由党内部发生分化。1884年9月,主张暴力斗争的大井宪太郎发动武装暴动遭到镇压,使板垣领导层很不安,于10月29日将自由党解散。后来,自由党的下层党员和农民斗争并未因此而停滞下来,相继发生了多次斗争事件,但都遭到镇压,自由民权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自由民权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广大民众中却传播了民主思想,迫使政府颁布了1889年帝国宪法。
1889年宪法名义上宣布是君主立宪,实际上是天皇总揽一切统治大权。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其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还规定:天皇是国家元首,具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统帅陆海军、对外签订条约等大权。宪法也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臣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及天皇特别任命的议员组成。众议院成员由选举产生。议会只有赞成政府所提出的法律和向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力,政府不受议会的约束。
宪法规定成立枢密院和内阁,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
这部宪法的公布实行,使日本从君主专制政体变成了君主立宪政体。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其本身尚未摆脱对欧美国家的屈从地位时,便开始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矛头指向琉球、台湾和朝鲜。1872年,日本把琉球国王绑架到东京,强迫琉球国王宣布他自己是日本的琉球藩王。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战争,迫使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继1875年的入侵,1876年日本又入侵朝鲜江华岛,逼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从此,日本侵略势力伸入朝鲜。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改名冲绳县。此后,日本政府进一步阴谋策划侵略朝鲜和中国。日本驻朝鲜的汉城公使馆成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阴谋中心。1882年,汉城爆发了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起义,日本出兵朝鲜。
8月,强迫朝鲜订立《仁川条约》,日本除获得赔款外,还攫取在汉城驻兵的特权。
1892年,执政的伊藤内阁为了准备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急需英美的支持;英美也力图利用日本排挤和对抗俄国在中国的势力,于是他们便勾结起来。1894年7月,日本与英国签订条约,宣布五年后废除原在幕府时期英美等国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随后,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也与日本签约。这些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在亚洲成为第一个摆脱了不平等条约奴役的国家。这次条约的修改,又是伊藤政府利用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的矛盾,进行交易的结果。所以,英国在签订条约后马上宣称:如果日本和中国发生冲突而不损害英国在华利益,英国将采取“中立”。这显然是鼓励日本侵略中国。
在取得英美的谅解和支持后,英日条约签订后第九天的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即“甲午战争”。日本不但把军队开进朝鲜,而且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东北。战争过程中,中国的士兵及部分爱国将领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给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投降卖国,中国最后遭到失败。1895年,中国被迫接受奴役性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朝鲜变成所谓“独立自主国家”,实际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从中国割去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以及赔偿战费白银2亿两。这个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使日本与妄图独占中国东北的沙俄帝国主义发生了利害冲突。因此,《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便联合德、法,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这时的日本已无力与俄、德、法三国抗衡,结果要中国再交白银3000万两为代价,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活动。1905年底,日本政府迫使清政府同它签订了《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又强迫清政府开放吉林、哈尔滨、满洲里等为商埠。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从此,日本日益走上了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军国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