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战后,英国衰落了。在西方大国中,它现在的经济总量已经滑到美、日、德、法之后,位居第五。也许因为这个“第五”,在国际事务中,它甘当美国的“哈巴狗”和“跟屁虫”。同时,因为缺乏反殖民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洗礼,它与美国一样有许多偏见。半个世纪以前,它们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如今又有了新发明:反恐加反共,它们又成了“后冷战时期”的先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力量均遭到很大的削弱。1945年7月的大选中,工党的克莱门特·艾德里取代了丘吉尔成了英国首相。工党政府执政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稳定和恢复经济。“马歇尔计划”
帮助了英国的经济恢复,出口有所增加,煤炭、电力、运输等工业都有所改善,并且每个英国人都免费享受医疗、药品、住院和护理等福利。
虽贸易逆差依然存在,但是50年代初的英国经济情况比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都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1951年10月,英国举行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温斯顿·丘吉尔再任首相。1952年2月,英王乔治六世逝世,其女儿伊丽莎白二世继承王位。
丘吉尔上台后,基本上保持了国有化政策,经济仍持上升势头。他在任上值得炫耀的事大约就是由他宣布的英国在1952年2月26日成功地试爆了一颗原子弹,使英国成了在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丘吉尔由于年纪过大,身体又有病,因此退休,38岁就当过外交大臣的艾登于1955年4月被选举为英国首相。可是艾登上台还没怎么施展拳脚,就因他的政府冒险出兵苏伊士运河的政策失败而导致他于1957年1月倒台。接任首相职务的是保守党人哈罗德·麦克米伦。他对保守党因苏伊士冒险失败受到各国谴责而对自己政府的前途毫无信心。然而英国在1957年5月爆炸了一颗氢弹使麦克米伦和英国渡过了难关。
1959年10月,英国提前举行议会选举,麦克米伦蝉联首相之职。不久,英国经济情况变坏,加之他的政府的一些政策失败和1961年6月国防大臣普罗富莫的风月丑闻曝光,令保守党的威信大损,麦克米伦也于这年的10月因病辞职。接任的是外交大臣霍姆伯爵。这个曾当过张伯伦私人秘书的首相思想保守,又是英国1956年出兵苏伊士运河的吹鼓手,令保守党威信大失,霍姆也在执政一年后因选举失利而下台。在1964年10月的议会选举中,工党获胜,哈罗德·威尔逊上台执政。在任上多有建树的威尔逊信心十足,在其要求下于1966年3月提前举行大选,并大获全胜。可此后工党执政的困难却日益显露出来,政绩直线下滑,其威信也跌到谷底,因而在1970年1月的议会选举中大败于保守党。保守党的爱德华·希思登上相位。这位牛津大学毕业生性格孤僻冷静,喜好音乐。他上台后,为给英国在新的世界中占有一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谋求加入欧洲共同体,并于1971年如愿以偿。但是他在1973年遇到了一件棘手之事。国际石油价格在这年上涨,英国煤矿工人看到机会,便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希思错误估计全国会支持他,因此他拒不向工人让步,并于1974年2月提前举行大选,结果工党仅比保守党多得五个席位,威尔逊勉强再次执掌英国权柄。
威尔逊这次任期正值英国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他采取严厉措施以防止危机的深化。同工会签订社会协定,把工资增长率限制在每年的10%。1976年3月,他以年迈为由宣布退休,其职位让给了比他还年长4岁的卡拉汉。
卡拉汉头两年的政绩还不错,石油产量奇迹般地连年增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对苏格兰和威尔士这两个地区的民族主义分子没有安抚好,工会对政府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1978年冬,罢工又起,使政府威信下降。众议院在1979年3月通过一项不信任案,把他赶下了台。
1979年5月,在英国的议会选举中保守党获胜,从而产生了西欧第一个女首相,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这位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入主唐宁街10号后,大刀阔斧地整顿和改革英国经济: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限制工会权力,进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改革福利制度,并把控制通货膨胀放在政策的首位,以期重振英国经济。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使英国的情况向好的方向转化。由于她经济政策的成功,保守党在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的两次大选中均战胜工党,使她两度蝉联首相,打破了20世纪英国政治史的纪录。
在对外关系方面,撒切尔夫人也有所建树,为她赢得了声誉。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第二任期内同中国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并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共同声明,规定英国在1997年将香港归还中国。
在其执政的末期,经济衰退的阴影开始笼罩英国,撒切尔夫人无力回天,1990年11月,她见大势已去,无奈地宣布退出竞选,并辞去担任了11年的首相职务,走出唐宁街。
1990年11月,英国自1721年以来的第50任首相约翰·梅杰走马上任。47岁的梅杰虽出身寒门,未上过大学,但他多方面的能力却令人不敢小觑。他上台后雷厉风行地收拾撒切尔夫人丢下的烂摊子。在经济上,奉行紧缩政策,利用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待通胀回落,再逐渐调低利率,刺激投资。半年之后,经济衰退有所缓解。梅杰还取消了不得人心的人头税,改革公共医疗事业和教育体制。外交方面,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倚重英美特殊关系,在海湾战争及其后的中东和平进程中,配合美国的行动,以恢复英国对中东的影响。另外,梅杰政府还在和平解决北爱尔兰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承诺将以法律形式确认北爱尔兰人民有自己决定未来的权利,从而使爱尔兰共和军于1994年8月底宣布完全停止长期以来进行的恐怖活动;10月,新教准军事组织也宣布放弃暴力行为。
梅杰的两届政府任满后,41岁的工党领袖布莱尔接任首相职务。这是一位年轻而干练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上台后,调整了同工会的关系,并毅然决定废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目标,以争取中间阶层的支持。他还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进行英国政治体制改革。其要点是英国政府向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下放权力;在北爱尔兰和谈中改革现有北爱体制,给北爱人以相当大的自治权和支配权等。
在外交关系方面,重点之一是发展中英关系,因为中国的广大市场对发展英国的海外贸易十分重要。况且,英国早在1950年1月就承认了新中国,是西方首先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布莱尔政府还兑现了撒切尔夫人政府对中国的承诺,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归还给中国。
英国特别重视同美国的特殊伙伴关系,以保持它在国际上的强国地位。在1991年2月打击伊拉克鲸吞科威特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3月北约干涉科索沃战争中,英国都是紧跟美国之后,积极参与,极力扩大其世界影响。尤其2001年9月美国突遭恐怖袭击事件后,英国更是第一个和美国站在一起坚决对恐怖分子予以打击。
其实,自冷战结束后,美英两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并且有着共同利益,它们需要互相合作。英国的对美政策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次大事件中和美国的成功合作,使得英美关系显得异常亲密。
法国
法国有个可敬可爱的戴高乐,还有一个不卑不亢的希拉克。作为开国英雄,又当了10多年的总统,戴高乐死后却像普通公民一样葬于他的故乡,没有鲜花,也没有哀乐,当今世界做到这样的能有几人?至于希拉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接受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在反恐中也不当“跟屁虫”,在西方大国中惟其独行独尊。民有斯者,幸甚!
较英国而言,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就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尤其在戴高乐时期更是如此。
1944年8月24日,戴高乐率领法军进入解放了的巴黎。1945年10月,戴高乐被推选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6月2日的立宪会议选举中,人民共和党成了议会第一大党,皮杜尔出任政府总理。1947年1月以后,法国政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7年多的时间政府就更换了13届。1954年6月,激进党孟戴斯—弗朗斯就任总理,政局似乎稍稳,可不到两年社会党的摩勒又上台组阁。法国政府为了摆脱困境,最后不得不给戴高乐以全权,请他创建新政体。
戴高乐主政后,立即进行体制改革,制定并公布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新宪法。新宪法公布后的1958年11月,进行第五共和国的首次议会选举,戴高乐以压倒优势当选为总统,并于第二年的1月8日就职。戴高乐重新上台之时,法国财政濒临崩溃边缘。为了有效地解决财政问题,他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计划,使法国在经济领域内重新恢复了国际地位。
戴高乐还以铁的手腕,果断地解决了拖了多年的棘手的阿尔及利亚问题,从而于1961年7月1日结束了法国在阿132年的统治和旷日持久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使阿尔及利亚获得了独立。这对法国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对外政策方面,戴高乐推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他坚持发展法国的独立核力量,于1960年2月试爆了原子弹,1965年发射了人造卫星,1966年退出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机构。他拒绝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其突出表现是于1964年1月27日正式和中国建交。他还公开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对第三世界国家也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
戴高乐的第五共和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经济迅速发展,暂时缓和了一些矛盾,政局相对稳定,但随着时日的递进,经济危机再现,罢工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逐渐强大的反对派也向他发出强有力的挑战。1969年3月,戴高乐建议将参议院同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合并,只起顾问作用。4月将提案交公民投票表决,如不通过,甘愿辞职。结果提案不幸被否决,戴高乐遂于次日辞去总统之职。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病逝,按照他的遗嘱,像普通公民一样葬于他的故乡科龙贝,没有鲜花,没有哀乐。
戴高乐辞职后,他原来手下得力的总理蓬皮杜就任总统,入主爱丽舍宫。这是一位戴高乐派人士,就任后推行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他沿袭了戴高乐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以此确保法国的独立性。忠于职守的蓬皮杜抱病坚守在总统岗位上,直到1974年4月2日因癌症逝世。
蓬皮杜猝然去世后,德斯坦当选为总统,他标榜要进行多种多样的改革,使法国进入“先进的自由社会”。但政府在社会改革方面缺乏热情,使德斯坦的政策很难实行,以致总统和总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因此总理希拉克在1976年8月25日愤然辞职。德斯坦又任命曾被人称为“法国首席经济学家”
的雷蒙·巴尔为总理。但这位“首席”也没多大能力,在他的努力下,法国经济复兴起色不大,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加深,对德斯坦的统治已深感厌倦。就在这种形势下,法国在1981年4月举行总统竞选,社会党人密特朗战胜德斯坦,于这年的5月正式就任总统之职。他上台后,大力推进经济和政治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问题也不少,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工人示威游行,使政府处境日趋被动。经过1986年3月的议会选举,希拉克重新出任总理,在他的努力下,经济、财政收入和就业情况均有好转,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相比,有了很大改善。
1988年法国大选,密特朗蝉联总统,任命自己的对手社会党非主流派代表人物罗卡尔担任总理。但罗卡尔推行的经济政策招致党内越来越多的批评,劳资关系也日趋紧张,矛盾尖锐,工潮迭起,导致社会党和政府间的矛盾日渐加深。
为“刷新政府形象”,密特朗于1991年5月改组内阁,任命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克勒松夫人。不过,这位女总理却有负众望,政绩平平,无所建树,未能扭转法国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从而导致社会问题增加,各行各业纷纷罢工游行。结果,克勒松夫人执政仅323天就被迫下台。
1992年4月2日,贝雷戈瓦出任政府新总理。当年秋,全国经济陷入萧条,更使社会党声望下降。在1993年的议会选举中,社会党惨败。
1995年5月17日,雅克·希拉克出任总统,任命他的亲密助手阿兰·朱佩为总理。至此,戴高乐派又一次执掌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希拉克上台时,法国刚刚走出经济衰退的低谷,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政治矛盾和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他首先将注意力放在国内,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力以赴地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政府财政赤字;推出一系列廉政措施;在多项涉及面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态度和做法。
在对外政策方面,希拉克继承戴高乐的传统,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努力提高法国的大国地位。希拉克于1995年12月5日宣布同已经中断了30年关系的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重修旧好。
希拉克从法国的首要利益出发发展美俄关系。他不接受由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或以美国为轴心的“世界新秩序”。在2001年10月的美国“反恐”战争中,法国虽然立场鲜明地反对一切恐怖主义行径,但并未积极参与美国的军事行动。
另外,希拉克认为,俄罗斯的稳定对于西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法国将同俄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作为外交优先目标之一。
德国
西方有人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八国联军”窝里斗,是先抢者与后抢者斗。德国挑起战火,属于后抢类国家,英、法扼其左,俄国阻其右,还有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美国,德国不能不败。但失败归失败,为了反“共”,美英法、德意日仍然是一家人,而且德国又处在反共的前线,所以西方都支持它发展,也支持它统一。现在德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英、法,居世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