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斯大林任命叶若夫为内务人民委员,以加紧镇压“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集团”。叶若夫不辱使命,他上任伊始,就将大清洗推向全国各地。原托洛茨基反对派成员以及被认为是与他们有联系的人悉数被捕。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持异议的人,甚至对领导不满者也遭拘禁。
“托季联盟”这张牌打得实在太顺当了,于是,1937年1月23日,最高法院对前“托季联盟分子”进行第二次公开审讯,罪名真是离奇得层出不穷,竟无中生有地将皮达可夫、拉狄克等人定以秘密组织“托洛茨基平行总部”罪名,指控其不仅组织暗杀活动,而且接受“托洛茨基指示,将乌克兰出卖给德国”,以换取德国支持托洛茨基回国复辟上台执政。皮达可夫等13人因此被处以死刑,拉狄克、索柯里尼科夫等被判处10年徒刑。
对于斯大林的“肃反”,斯大林的挚友,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忠实贯彻者、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奥尔忠尼启泽是个坚决反对者,他激烈反对内务人民委员部滥捕滥杀,拒绝批准逮捕许多工厂的领导人。2月17日早晨,他向斯大林抗议逮捕和杀害干部,和斯大林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第二天,他便愤而自杀,以示对肃反运动的抗议。
然而,奥尔忠尼启泽的死并未唤起人们良知的清醒。1937年2月—3月,中央全会以后,镇压的浪潮却波及到了军队系统。内务人民委员部说军队里存在一个“反革命军事法西斯组织”,为首的是苏联红军元帅、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同时被指控的还有基辅军区司令雅基尔、白俄罗斯军区司令乌鲍列维奇、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科尔克、曾任西伯利亚司令的埃德曼、曾任远东渤海军队集群司令的普特纳、红军中央机关部部长费尔德曼等高级将领。
同年6月17日,他们被一起处决。红军元帅、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克则在行将被捕时自杀身亡。
像这样一大批显赫的将帅们也都无故被杀,斯大林还嫌不够。1937年6月,他在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又作了主题为“揭露反革命军事法西斯组织”的讲话,为滥捕滥杀推波助澜。此后,对军队干部和地方党政干部的大规模镇压更是愈来愈凶。人杀得差不多了,接着又轮到布哈林和李可夫走上刑场了。
1938年3月2日至13日,苏联法庭举行第三次公开审讯,指控布哈林和李可夫等人组织“右派和托派同盟”,不仅充当外国间谍,图谋推翻苏维埃政权,而且要赤裸裸地复辟资本主义。于是,布哈林和李可夫等19人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在斯大林的大肃反大清洗中,无辜遭到迫害的人实在难以数计。据西方材料估计有30万至40万人被处决,500万人受牵连。
在1936年至1939年间,有一半以上的党员被逮捕。参加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就有1108人被捕,占了一半以上。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正式和候补委员中有98名被逮捕和枪决,占总数的70%。会后选出的17名政治局成员中有5人被害,1人自杀。军队的损失更是十分惊人。第一批被授予红军元帅军衔的5人中,有3名被杀害;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杀。总共有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中高级军官遭迫害。乌克兰、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党政领导人几乎被处决殆尽。许多著名学者和作家被害。生物学家瓦维洛夫、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和恰扬诺夫、喀秋莎炮的发明设计者朗格马克、喷气技术研究所所长克雷伊苗诺夫、坦克设计家札斯拉夫斯基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惨遭杀害。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火箭之父科罗廖夫等科学家被捕入狱。即使是共产国际各党在苏联的领导人也难逃肃反运动的厄运。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共产党领导人大多遭到镇压。匈牙利共产党的创始人、1919年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实际领导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贝拉·库恩也于1937年6月29日深夜被捕,1939年11月30日被枪杀。
这场历时多年的大肃反大清洗的逮捕处死浪潮到1938年末终于平息。
德意志风云
德国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财富,劳动人民却承担了战争的一切灾难和所有的损失,因而,德国国内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柏林等地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1918年11月3日,驻扎在基尔港的德国舰队8万名水兵拒绝出海作战并举行起义。他们与基尔城的工人一起建立苏维埃,从而拉开了德国11月革命的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200万德国人在前线被打死,约有550万人被俘或受伤。战争使德国的国民财富消耗殆尽,军费开支达1500亿马克,公债额从50亿马克增加到1600亿马克。工业生产急剧下降,1918年的工业生产仅为1913年的57%,由于缺乏劳动力、农业机器、肥料和饲料,耕地面积缩小,农产品生产急剧下降,牲畜锐减,人民生活状况日益恶化。而物价不断上涨,工人的实际工资比战前减少了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由于粮食危机和瘟疫猖獗,有近100万人死于饥饿和瘟疫。这一切加剧了德国的社会矛盾,德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对现存制度和使国家濒于覆灭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日益高涨。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1918年1月,柏林等地发生了有100多万群众参加的罢工斗争,到了夏天,罢工浪潮几乎遍及全国。
这时候,因为1918年夏季攻势失败,德国军队中的反战情绪日益增长,西部战线和巴尔干战线已开始瓦解,士兵成批逃跑,临阵投降的人数日益增多。东部战线德国士兵赶走军官,选举出士兵代表苏维埃,还要求立即停止战争。到1918年10月底,德国在大战中的败局已定,但德国统帅部想挽回颓势,命令基尔港的舰队出海同强大的美国舰队决战,以求一逞。并声称如果战败,休想回国。
这种将海军官兵当作炮灰的行径激起了水兵们的无比愤怒。他们拒绝出海作战送死,11月3日,8万名水兵举行起义,夺取舰艇,镇压反动军官,建立苏维埃,拉开了德国11月革命的序幕。
革命之火迅速蔓延全国。从11月5日至8日,汉堡、吕贝克、科隆、德累斯顿、莱比锡、慕尼黑等地相继发生了暴动,工人和士兵占领了警察局、邮局、火车站等处,成立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由于威廉二世拒绝退位,社会民主党发动了几十万民众于9日上午举行总罢工。至中午12时,首相马克斯见大势已去,擅自宣布皇帝已决定退位,并将首相职务移交给艾伯特。威廉二世见大事不好,匆忙间出逃荷兰,霍亨索伦王朝就此覆灭。
在万众欢腾的皇宫广场集会上,著名的革命家卡尔·李卜克内西庄严地宣布:“从今天起,德国将是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着,起义的第一位组织者罗莎·卢森堡也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人们被她的话激励着,广场上不停地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与此同时,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艾伯特和资产阶级沆瀣一气,从皇室巴登亲王的手里接过权力,宣布成立“自由德意志共和国”,并组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在此紧要关头,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等发起成立了德国共产党,并向人民发出了响亮的战斗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1918年12月30日至1919年1月1日德国共产党举行建党代表大会,会议以卢森堡起草的纲领性宣言《斯巴达克同盟想要做什么》为基础制订了党纲。德国共产党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由于艾伯特政府纵容反苏维埃的部队,竭力排斥具有革命倾向的人民海军师,并调集政府军屯驻柏林以示威胁,还免去左翼独立社民党人艾希霍恩的柏林警察局长之职,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独立社民党和共产党组成了“革命委员会”,决定号召工人举行武装示威,使用暴力手段推翻艾伯特政府。
1919年1月5日,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响应号召,走上街头,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陆续占领了《前进报》社、电报局、警察局和火车站等要害部门和重要地点。6日,柏林爆发了50万人的总罢工,并举行武装起义,要求推翻艾伯特政府。艾伯特政府一面假意谈判,一面暗中调集大批军队向柏林集结,准备镇压革命。8日,谈判中断,血腥镇压开始。由于起义准备得不充分,加之力量过于悬殊,起义者虽经英勇奋战,但最终血洒街头,许多起义者遭枪杀,被逮捕。起义最后失败了。
接着,艾伯特政府就开始了大屠杀,尤其对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更是不能放过,悬赏10万马克以取二人首级,并在全城展开大搜捕。由于叛徒告密,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于1月15日被捕,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二人的遗体被德国工人安葬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
然而,11月革命的失败并非标志着这场革命结束。
在11月革命的浪潮中,巴伐利亚民众推翻了特尔巴赫王朝,成立了以独立社民党人艾斯纳为首的巴伐利亚共和国。在1919年1月中旬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独立社民党却遭到惨败,连艾斯纳本人也被人暗杀。根据选举结果,议会授权获胜的社民党人霍夫曼组建政府。
但是,以独立社民党人和社民党人为主体的工农兵苏维埃中央委员会根据民众的强烈要求,宣布成立“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然而这是一个冒牌的苏维埃共和国,共产党人以条件不成熟为由拒绝和其合作。
霍夫曼虽然在艾伯特的指示下逃往班贝格,却仍以合法政府自居,伺机反扑。4月12日至13日,在霍夫曼策动下,慕尼黑“保卫共和国同盟”和驻军在巴伐利亚首府发动大规模暴乱,但被共产党人领导工人和士兵以武力平息。共产党人、独立社民党人及社民党人共同宣告成立真正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并建立了红军和赤卫队,还采取解除资产阶级武装、工人接管企业和银行社会化等措施。但共产党人因故被迫退出了共和国行动委员会,另行组成了新的行动委员会。
心有不甘的霍夫曼集团于4月30日调动了6万兵力包围慕尼黑,围剿苏维埃共和国。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拼杀。5月5日,新政权被绞杀,许多工人被杀害,6500人被监禁,领导红军顽强抵抗的共产党首领之一勒菲内也被谋杀。至此,11月革命才完全结束。
11月革命失败后的1919年1月19日,德国进行了国民会议选举,社会民主党获得了最多席位。
国民会议选举结束后,于2月2日在远离当时革命中心的小城魏玛召开第一次国民议会。会议选举艾伯特为总统,谢德曼被任命为总理。
这次会议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制订宪法。7月31日,宪法获得通过,并于8月14日公布生效,这就是魏玛宪法。该宪法宣布德国为共和国,同时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规定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宪法规定在德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同时,宪法中还包含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内容,确认了人民经过革命斗争取得的一部分民主权利。
魏玛宪法实施后,德国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
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保皇势力抬头,图谋发动政变推翻魏玛共和国,建立军事独裁,恢复君主制,并于1920年3月13日发动了叛乱,艾伯特等人逃离柏林。叛军迅速占领了柏林并组成了临时政府。
对于这场恢复君主制、取消一切民主自由的政变,柏林工人举行总罢工,至3月15日,罢工即席卷全国;17日,政变被粉碎。工人保卫了共和国,但艾伯特返回柏林后,不仅不惩处叛乱者,却集中力量对付罢工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