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位于地中海东海滨的一个狭长地带,也就是后来的黎巴嫩,海岸长100多英里,宽10余英里。它位于叙利亚与红海之间的一片土地上,背后有山作天然屏障,不怕好战国家的侵袭;前面是海,船出海很方便。由于受山限制,海岸窄狭,所以命定腓尼基人非向海上讨生活不可。在古代埃及的文献里,腓尼基称为“腓尼赫”。古希腊人称它为“腓尼基”,意思是“紫红之国”。原来,在当时的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贵族和僧侣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这种颜色很容易褪色。但他们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些人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衣服,然而他们的衣服总是不褪色,即使衣服穿破了,那颜色依旧很鲜亮。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腓尼基能生产这种绛红颜料,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有位腓尼基牧人,有一天从海边捡回一大堆海螺,煮好之后,他扔了几个给他的猎狗,猎狗衔了一个使劲地一咬,顿时嘴里和鼻子上都溅满了鲜红的汁水。牧人开始以为狗嘴巴被螺壳扎破了,立即用水给它洗伤。可是清洗之后,狗脸上仍然是一片鲜红。牧人拿起贝壳仔细观察,发现贝壳里面有两块鲜红的颜色。他想,如果用这种颜色染布,倒是个生财之道。他又捡回一大堆这种海螺,将贝壳砸碎,放在锅里煮,果然熬出了一种紫红色的染料。
从此,那里的人竞相到海里去捕捞这种海螺,用它的贝壳熬制鲜红色的颜料,然后用来染布。这种紫红色的布受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人民的欢迎,许多腓尼基人靠贩卖染料、布匹发了财,他们也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以经商为业。从埃及第六王朝起,腓尼基人的商船就已充斥海上。当埃及极盛时,它处处受到埃及的约束。
但自公元前1200年左右,埃及式微,它就成了地中海上的霸王。
公元前30世纪末20世纪初,腓尼基地区出现奴隶制,并有了城邦。每个城邦都是以某个港埠作为经济和行政的中心。比较著名的城邦有毕布勒(即巴格尔)、乌伽里特、西顿和推罗。这些城邦长期分立,重要城邦都面向海外,经商致富,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周围强国也常对腓尼基侵略和争夺,更使其统一难以实现。
公元前20世纪中期,腓尼基诸城邦受埃及中王国的控制,并成为赫梯与埃及争夺的对象。该世纪末期,海上民族侵入腓尼基和叙利亚,大肆掠夺,腓尼基的城邦乌伽里特遭到严重破环。公元前10世纪以后,埃及、赫梯相继衰落,腓尼基各城邦乘机恢复独立,并开始更勇敢地走出他们的城市,进行崭新的冒险生涯。他们在外面进行了探险,并在他们能够到达的最远地方建立了商站和殖民地。
腓尼基商人乘坐着他们的探险船经过西西里岛,搏击着西部地中海变幻莫测的海风、潮汐和洋流航行。他们在所到之处建立了新殖民地,例如,北非沿海地区、西班牙、马耳他、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巴利阿里群岛。他们还大胆地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探测了大西洋的欧洲和非洲沿海。他们甚至还可以环绕非洲大陆航行,这是在后来的2000年中都没有重复的丰功伟绩。他们成了古代最具冒险精神和决策精神的人。
到公元前8世纪前期,这些勇敢的商人水手们在地中海的西部已是如鱼得水般地自如了。他们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后,转向南开始与摩洛哥沿海地区的人做生意;然后又转向沿伊比利亚半岛的海岸线航行160海里,他们在西班牙的南部发现了一个轻易能够得到银矿的小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站;接着又向北航行到爱尔兰和英格兰,在那里从事锡和其他金属的贸易。他们从这些大范围的商业冒险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他们以较小价值的货物换取黄金、白银和铜等贵重的金属货物,其利润之丰厚可想而知。
腓尼基的海上商人用以做生意的货物,大都是由自己海岸城市的工匠们制作的精细工艺品,以及用棉花、亚麻和羊毛织成的绚丽多彩的布精心缝制的衣服、紧身短袖、飘垂的长袍、尖顶的帽子。
他们还出口相当重要的建筑技术,为一些外国元首修建豪华雄伟的宫殿。另外,他们还把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和习惯带到他们的商站和殖民地。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高效的书写体系,是腓尼基文化中一个较为出色的方面。书写语言已经从需要数以百计的文字图形体系发展到各种各样的字母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个音。后来被叙利亚的书写员简化到仅有30个楔形字母,腓尼基人继承并简化了这种字母形态。从此,腓尼基文字体系成为后来几种字母的模型,包括后来成为整个西方书写基础的希腊字母。也可以进一步说,腓尼基字母是现今世界一切字母文字的共同祖先。腓尼基字母表能用来表达不同种语言的声音,这是古代腓尼基人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像西亚其他国家一样,腓尼基人也有许多神。大体上说,每城都有一神。在腓尼基人的观念中,此神是城的守护者,也是国王的祖先,是人民生活资源如谷米、酒、无花果及亚麻的赐予者。
在古时的西亚,无论国家大小,只要它觉得强大了或事实上强大了,大都要去入侵别国,这几乎是一种规律。即如腓尼基各城邦中曾一度强大的推罗,国王希拉姆一世(公元前969年—前936)在位时,利用人工扩大推罗岛的面积,开辟水源,加强防卫,使推罗岛成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堡垒。他觉得自己强大了,就逼迫毕布勒和西顿等城邦归顺自己。更强大了,又大肆对外用兵,几次远征非洲。
等到国力摆弄弱了,问题成堆了,内外交困了,接下来当然必走下坡路。待到公元前8世纪以后,亚述帝国和巴比伦王国相继侵入腓尼基;到公元前6世纪,新兴的波斯帝国也对腓尼基展开攻击,极度衰弱的腓尼基终于招架不住了,乖乖地纳入了波斯的版图;公元前332年,经过7个月的围困之后,推罗被亚历山大大帝摧毁。
犹太·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是个很小的地方。单从面积来看,谁也不会相信,它会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里诞生了希伯来文明,它对于后世的影响,不但巴比伦、亚述、波斯赶不上,甚至与埃及和希腊相比,也毫不逊色。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南部,北边是腓尼基,西南面是西奈半岛,东面是叙利亚草原。境内多山,只有沿海平原和约旦河谷地带较为适于农业,山地和草原则适于畜牧。
巴勒斯坦不偏不倚正位于尼罗河各大都市和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各大都市之间。由于地当要冲,兵家必争,商业固属发达,而战争亦难避免,因此,一次次战祸不断向它袭来。希伯来人周旋于诸大国之间,时而向这边输诚,时而向那边纳贡,时而被这个征服,时而又被那个占领。它变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及埃及的磨心,被磨来磨去地折腾。这还不算,还有那些蛮族,也时不时地环视着它,蠢蠢欲动。
然而,它的生存条件倒是得天独厚。虽无河流足资灌溉,但它雨量充沛,空气潮湿,很适于农作物生长。古时的巴勒斯坦,入春即雨水不断,水或储于池,或蓄于井。境内有着纵横交错的运河沟渠,农田需水,就运河沟渠即可灌溉。这些,可说就是希伯来文明诞生的基础。
巴勒斯坦土地肥沃,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平地盛产葡萄,坡地几乎处处可见橄榄、枣及无花果,无怪乎希伯来人要把它描绘为“牛奶与蜜之地”。
巴勒斯坦的历史颇为悠久,由于新石器时代的地板和火炉的出土,这一地区的历史可上溯到中青铜器时代。在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巴勒斯坦及叙利亚诸城市所积蓄的财富,已足以使埃及帝国嫉妒。
早在公元前3000年,迦南人已在巴勒斯坦定居,从事农业,也有了城市。公元前16世纪后期,埃及新王国向亚洲进行军事扩张,巴勒斯坦陷于向埃及纳贡的从属地位,长达200余年。大约在同一时期,在阿拉伯沙漠游牧的希伯来人部落进入巴勒斯坦,他们在长期斗争中战胜了迦南人,同时也接受了迦南人的影响,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希伯来人分为以色列和犹太两大部落联盟,以色列部落联盟住在北方,犹太部落联盟住在南方。犹太人夺取了迦南人的土地,分给了部落内的各家族,还把一些迦南人变成了奴隶。希伯来人的内部也在分化。
不过,那时的以色列人没有“王”,部落联盟的领袖叫“士师”,可能当时正处于国家形成的前夕。
公元前1200年前后,海上民族腓力斯丁入侵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巴勒斯坦”这个名称就是从“腓力斯丁”一词演化而来的。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同腓力斯丁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场斗争加速了以色列国家的形成。
国王应军事斗争的需要而产生了。不过,据说第一个国王扫罗(约公元前1020—前1000年在位)是以色列各部落中选出来的。
他虽打了一些胜仗,但未能完成驱逐腓力斯丁人的任务就死于战场。犹太人首领大卫战胜了扫罗的儿子,当了国王(约公元前1000—前960年在位)。据说他也是在公民和长老支持下即位的。在他统帅之下,希伯来人终于战胜了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并在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时期(约公元前960—前930年在位)臻于极盛。但是,以色列和犹太的统一并不巩固。
所罗门死后不久,北方的以色列独立。于是,巴勒斯坦分裂为犹太和以色列南北两个国家。犹太都城是耶路撒冷,以色列首都是撒马利亚。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时,巴勒斯坦已经普遍使用铁器,商业、高利贷活动盛行,阶级分化日益剧烈。东方兴起的亚述帝国又不时进行侵掠,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
这时,有一些下层的贫苦祭司在贫民间活动,他们假托耶和华神的所谓启示,指斥富人对穷人的剥削和奴役,预言巴勒斯坦将受到惩罚。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先知”。这种反映了阶级矛盾和斗争的运动,史称“先知运动”。
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灭以色列,犹太处境也岌岌可危。
可是,就在这种危急关头,犹太国内的阶级矛盾仍然很尖锐。新王约西亚(公元前637—前608年在位)被迫在公元前621年实行改革,其中有一条,如果希伯来人一旦沦为奴隶,就永远是奴隶。直到犹太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前夕,事实上仍有希伯来人当了6年债奴,第7年被释放后又被迫回去当债奴的。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报复性地攻陷耶路撒冷,灭犹太,杀国王,掠财宝,毁全城,城里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39年至公元前332年,巴勒斯坦是波斯的一个隶属国。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征服,亚历山大死后则被置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之下。公元前63年成为罗马的一个保护国。其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结束于公元70年。
希伯来人各部落原来信奉多神,但是,有一个共同的主神耶和华。国家形成以后,耶和华神崇拜得到广泛的宣扬。犹太人在做巴比伦的俘虏时期,产生了一种希望耶和华派遣一个“救世主”来复兴他们国家的思想。一个名叫以西结的“先知”,在俘虏中广泛传播“救世主”即将降临使犹太复兴的说教。到波斯灭亡新巴比伦并放回犹太人以后,“先知”的预言因这种历史的巧合部分地得到实现。因此,祭司集团规定除耶和华外不准信仰其他神。这样,信奉一神的犹太教最后形成了。
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圣经》。以后的基督教继承了一部分犹太教的思想,把《圣经》接受下来,称之为《旧约圣经》,而把基督教的新说教称之为《新约圣经》。如果没有《圣经》,以后人类的几乎每一支西方文明都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而希伯来人的所谓“正直”
守戒,关于有限治理、法律主权、尊敬显贵、尊重人格的思想,都对现代社会民主的形成发生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