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以前各代,绘画遗产几乎没有什么记录,即使有大约都是商周青铜器上的花纹图案,人物却未发现。但到了战国时期,绘画艺术好似一夜春风,吹出了繁花似锦。其时,不仅青铜工艺品造型越发精巧,花纹装饰更为美丽,还出现了大量的人物。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战纹铜鉴”,就有40组图案,其中有392个人物,有格斗射箭的,有击鼓的,有划船的,画面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在长沙楚墓中还出土了《凤夔人物帛画》的绘画作品,是画在丝织品上的。画上人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笔力刚健,色彩谐调,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绘画作品。
战国时期的音乐,无论在乐理还是乐器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全套编钟、编磐、鼓、瑟、琴、笙、排箫和横吹竹笛等乐器,其中还是首次发现的编钟共有64件,上面镌刻有标名音阶的篆体铭文。编钟音色优美,音阶准确,已能演奏出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手法乐曲,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在文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春秋》一书中,对日月食的记载非常翔实,其中记录了在周平王五十一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20日)发生的日全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全食记录。还记录了周匡王二年七月(公元前613年)发现了哈雷彗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春秋末期创制了“四分历”,规定一年有365天零6小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天文的著作,在《天文星占》和《天文》两部著作中,就记录了作者甘德和石申观察发现的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以及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120颗恒星的黄金度数和距离北极的度数,它为中国的天文历法提供了基本数据。在另一本《天文气象杂占》的书中,有29幅各种形状的彗星图。
春秋时期出现了专业医生,巫医便日趋没落,医和、医缓是春秋时秦国的两位著名医生。到战国时期已有内科、外科、妇科和小儿科之分,并开始运用汤药、针灸、按摩、药酒和药膏来治疗疾病。齐国卢人扁鹊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医生,他精通各种病理,被人们誉为神医。他善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疾病,他的这些方法,2000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现存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总结了生理、病理、诊断、预防、药物性能、施治原则以及针灸疗法等方面的知识,还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人体解剖知识,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
秦始皇之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第一个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是古代历史上突出的伟大事件。它虽然短命,仅传二代、治15年,但秦始皇建立的统治机构及其创建的许多制度,却为后世所继承并延续了2000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异邦开始以“支那”称呼中国,而“支那”就是以他的王朝“秦”命名的。
建立秦朝的人姓嬴名政,他原是诸侯国秦的王。统一六国后,他自称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并取名始皇帝,后来人们就叫他秦始皇。
政权一旦建立,秦始皇和宰相李斯就开始铲除长期在乡村居支配地位的地方王公贵族的分封制结构,代之以强大的向皇帝本人直接负责的中央政权。他吸取以往中国沦于诸侯纷争局面混乱的教训,把所有的贵族调到他的都城咸阳,以便监视他们。
这个大帝国的行政统治方式采取郡县制,全国最初由36郡组成,后来随着被征服领土的扩大又增设许多郡,每郡又被分成许多县,依次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区或乡。这实际上是与传统彻底决裂,政府开始直接与人民打交道。因此,各县不像周朝那样由世袭贵族统治,而由皇帝任命的官员进行治理。皇帝的高级助手是宰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这位“大夫”负责监察政府诸官的行为举动。在这些人之下,是由九位大臣组成的内阁,分别负责诸如司法、礼仪及国库等方面的国务活动。
始皇帝在他的帝国内强行一律。他发布诏令,全国统一使用标准化的汉字,并统一了法典,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统一军事公路网,做到轮载运输工具的轨距标准化。这就是有名的书同文、法同典、量同衡、车同轨。他在帝位12年,出巡郡县凡5次,目的在“以示强威,服海内”,促进天下人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伦”。在首都(靠近西安,西周都城旧址),他建成了一座巍峨宏大的宫殿,长762米,宽152米,能住进1万人。
秦始皇最伟大的杰作是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他的指挥下,大将军蒙恬监督着一支超过百万的劳动大军,使长城扩展成为横跨中国北方边疆的坚固防线,从而挡住了经常劫掠的游牧民族,使其无法恣意南下。令人惊奇的是,东起辽东碣石,西到甘肃临洮,绵延5000余公里的城墙,竟能在短短的七年时间内完成。这条“巨龙”对保护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庞大的建筑工程似乎是秦的专长。百万劳动大军修筑了万里长城,另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开凿了一条32公里长的运河,从而沟通了两条流向相反的河流。这就是历史悠久的灵渠。这条运河使内陆水道2000余公里的航运成为可能,直至现在仍被正常使用。
秦军在征服了中原的所有土地后,又越出这一领域进击邻近的地区。在长城的北部和西北部,始皇帝的军团打败了游牧的马上武士匈奴人。在东北部,秦迫使统治朝鲜的王公承认了这位中国皇帝的权威。在南方,秦军征服了百越部落,横扫广西和广东地区,并进入越南。秦始皇还以免除12年劳役的奖赏,迫使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移民到新的土地上。从整体上说,他的政策是奖掖农业,不重贸易,助农人而抑商贾。他正式废除了农奴制,宣布耕者有其田。但秦朝的赋税(包括人头税)名目繁多,苛重如虎。
秦始皇的另一大“杰作”就是焚书坑儒。这连同他的另外一些怪诞甚至不可理喻的做法为他赢得了“暴君”的声名。
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秦始皇实行了野蛮的文化政策,压制批评意见,他特别不允许思想自由和不一致的存在。还处心积虑地要根除孔子和墨子的教诲,因为他们强调道德也能约束君王,并强调统治者应该依靠贤人学者的辅佐。齐人博士淳于越主张学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丞相李斯痛斥他和儒生不师今而厚古,诽谤朝政,蛊惑民心。政府控制着人民的行动,只要可能,就连人民的思想也尽可能地控制起来。法家所主张的高压统治、严刑峻法、制造恐怖,李斯都身体力行,还严禁私学。为了统一思想,罢百家之言,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外,别国史记一律焚毁;周代圣贤们所写的哲学、历史及诗歌等书籍,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籍也都一概送官府烧毁,只有医药、卜筮、农书不禁。规定下令一月后不送所藏私书到官府,罚筑四年长城,聚谈诗书者斩,厚古薄今者灭族,甚至议论被禁的书也被定为重罪。在执行这些荒唐政策的同时,秦始皇还鬼迷心窍,总想长生不老,许多方士乘机投其所好捞取好处。公元前211年,有一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潜逃。始皇大怒,借机在渭水河畔活埋儒生462人。这就是众人皆知的焚书坑儒。秦始皇这些伤天害理的暴戾行径,其实质是怕这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乱政,害怕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加剧了阶级矛盾。他在47岁那年,即公元前210年7月丙寅的一次出巡中,病死在沙丘平台。
秦始皇还有一大杰作是在地下,那就是举世闻名的秦陵兵马俑。
这位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为来生设计的方案与他现实的抱负一样宏大。他为自己的最终归宿极其详尽地创建了所期望统治的地下王国,这就是秦陵兵马俑群。
这个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俑群于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出土,共有四处,在地面以下2米左右。1号坑最大,有6000多个兵马俑———一支真人般大小的陶制军队用来保护他来生的安全。2号坑有真马一样的骑兵。3号坑显然是作为静默军营的指挥司令部。4号坑是空的,因为这项工程在公元前207年秦覆灭时还未及完成。以上各坑共有7000个武士俑,100余匹陶马,100余辆战车。其规模之大,陶俑数量之多,艺术价值之高,堪称迄今为止世界帝王陵墓之最。
始皇帝倒是按他生前的意愿在这支庞大的军队护卫下去主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他留下的那个摊子可就乱了套。
秦始皇死后,宰相李斯和宦官赵高设计出一项阴谋,他们决定对皇帝之死秘不发丧,让巡行队伍载着他的尸体返回都城。秦始皇临终前曾有手谕给他那诚实有信的继承人公子扶苏,令他返回宫殿继位。但李斯和赵高伪造了一份诏书,令扶苏自裁,循规蹈矩的扶苏不知其伪,只有遵照父命照办。李斯和赵高很快把被他们控制的恶徒公子胡亥推上皇帝宝座,是为秦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