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沿非洲西岸航行,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开辟了从西欧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葡萄牙舰队控制了印度洋水域,途经红海的商路急剧衰落,马木路克王朝丧失了过境贸易这个主要的财源,国力日趋衰竭。
15世纪末,奥斯曼人兴起,严重威胁了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
1510年,装备了新式火器的奥斯曼军队,在叙利亚北部的达比克草原大败陈腐的马木路克军队,占领了叙利亚。1517年,奥斯曼大军进攻埃及,占领开罗,埃及末代苏丹贝伊被俘身死,马木路克王朝终结。至此,埃及结束了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独立发展进程,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在埃及西部和撒哈拉以北地区,居住着马格里布的土著部落,罗马人将之称为毛里人或柏柏尔人、摩尔人。他们在7世纪末至10世纪还处于阿拉伯人的统治之下,12世纪至16世纪曾建立过三个王国,就是现在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疆域和国家的前身。这三个王国都存在了300余年之久,但由于互相之间争战不已,自15世纪起,葡萄牙殖民势力侵入,16世纪初西班牙大举进犯,处于内忧外患的三个王国不久就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
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
非洲的地理区划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地中海南岸、撒哈拉沙漠以北称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赤道以北的广大地区,以乍得湖为界分别称东非和西非;赤道以南称中非和南非。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曾出现过许多黑人建立的文明古国,如西非的加纳、马里、桑海,东北非的库施,东非沿岸的城邦国家,南非的莫诺莫塔帕等。
公元前200年之前,几乎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处于游牧、狩猎、采集的水平。扎根于迷信之中的宗教,依然根深蒂固地保留着万物有灵论。无论何处,人口密度都小得可怜,根本不需要大型的中央集权化的政府。因此,祭司或家族长老掌握领导权。由于荒无人烟的土地绰绰有余,非洲人觉得没必要定居;由于没有什么外部威胁,也就没有建立保家卫国的军事机构的压力。为了树立一种血统连续的观念,解释神的旨意并作为一种道德约束的手段,这里的许多氏族都奉行祖先崇拜。
现在的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一带地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最早诞生的地方。这一地区被古代埃及人称为努比亚。今苏丹在古代居住着努比亚人和尼格罗人,是东苏丹人的一部分。在古代埃及史上,他们被称为“库施”。公元前8世纪,库施王国强盛起来,国王庇安喜(前751—前716)进兵埃及,曾建立过古埃及史上的第二十五王朝。约公元前520年,库施迁都麦罗埃(今喀土穆以北100公里处),因此又称麦罗埃王国。公元4世纪,在阿克苏姆的打击下,库施王国开始衰落。6世纪中叶,信奉基督教的穆库拉和阿勒瓦两王国兴起。7世纪中叶,阿拉伯哈里发的埃及总督入侵,穆库拉向其纳贡。13世纪,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兼并了苏丹北部。16世纪初,苏丹西部出现信奉伊斯兰教的达尔富尔和东部的芬吉两个封建王国,分别存在了二三百年。
公元1世纪,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的领土上兴起了奴隶制的阿克苏姆王国。3世纪至6世纪,阿克苏姆势力强盛,除征服附近地区外,还于525年侵占也门。4世纪,自称涅古斯的埃扎纳进行文字改革,创立了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同时改革基督教。572年,萨姆波斯攻占也门,逐出阿克苏姆势力。710年,入侵的阿拉伯人夷平阿杜里新港。以后的几个世纪,阿克苏姆处于内部纷争之中。13世纪,封建制国家埃塞俄比亚王国兴起。16世纪,西班牙耶稣会教士侵入,阴谋夺取大权,1632年被皇帝驱逐出境。不久,西班牙军入侵,埃塞俄比亚王国在斗争中又存续了200余年。
建立马里国家的是曼丁哥人的另一支马林凯人。11世纪时,始有位于尼日尔河上游马里王国的历史记载,当时为加纳属国。1235年,国王松迪亚塔(1230—1255年在位)战败苏苏部落,1240年灭加纳,进而占领塞内加尔河流域及尼日尔河中游。松迪亚塔子孙曼萨·穆萨(1312—1337年在位)统治时期,马里臻于极盛。1324年,曼萨·穆萨到麦加朝圣,履行穆斯林的朝功。1326年回国时,聘来了阿拉伯建筑师,建造清真寺和王宫,同时请来了大批学者,在尼日尔河中游的商业大城市廷巴克图清真寺附设桑科尔大学,这时有几千名学生在此学习,其中有不少是西欧白人留学生。后来,马里东部的桑海兴盛后,马里就渐趋衰落。
桑海人原来生活在尼日尔河中游东段。15世纪时,国王桑尼·阿里(1464—1492年在位)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先后攻占贸易和文化中心廷巴克图和泽内,击败其他势力,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桑尼·阿里死后,大将穆罕默德·杜尔夺得王位(1493—1528年在位),继续对外扩张,占领了尼日尔河上游,从摩洛哥人手中夺得了西非北侧的特卡扎盐矿区,并派兵驻守,桑海趋于鼎盛。杜尔死后,桑海发生内讧。1591年4月,摩洛哥入侵并占领首都加奥和伊斯兰世界及全世界文化教育中心之一的廷巴克图和泽内。同年,迪奥果纳尼奴隶部落的奴隶举行起义,占领大片土地,坚持斗争到1652年。1680年桑海王国灭亡。
1482年前后,西班图人建立了刚果王国。
当时的刚果奴隶制已形成,但还带有很原始的特点。可是刚建国不久,葡萄牙人就来到了。他们一边传播基督教,一边干着掠夺和贩卖奴隶的勾当,使刚果丧失大量人力。经过100多年的斗争,葡萄牙殖民者在1665年被刚果人赶出国境。
公元5世纪,莫诺莫塔帕王国在今天的津巴布韦的土地上崛起,曾以其首都津巴布韦(意为“石头城”)作为国名。12世纪至16世纪国势强盛。当时的津巴布韦已有完整的政权机构,国王有特种卫队,国家有警察。首都建筑雄伟、坚固,石砌城墙高9米多。城内有住宅、库房、水井、宫殿、神庙,部分建筑由花岗石砌成,不用黏合物而咬合紧密。葡萄牙殖民者对津巴布韦垂涎已久,15、16世纪两次入侵,都未能使津巴布韦臣服,但到17世纪,津巴布韦在葡萄牙人的加紧侵略下,终于衰落了。
奴隶贸易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比贩卖人口更为耻辱的了。
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公开的奴隶贸易竟然延续了长达400年的历史!据统计,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从非洲运入美洲的黑人奴隶,约有1500万人至2000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
奴隶贸易发生在16世纪至19世纪末,这是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的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和巨额的财富或货币资本。要达到这个目的,资本家除了残酷压榨、剥削工人外,就是掠夺海外殖民地的大量财产。后来,美洲被发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美洲作为巨额财富的来源地。大量土著居民如印第安人被成批地赶往矿井,当他们被榨干最后一滴血汗时,他们又被成批地埋于废弃的矿井之中,仅在16世纪中叶的短短几十年间,海地、古巴等岛上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6世纪50—60年代,每年从美洲流入西班牙的黄金有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16世纪末叶,世界贵金属开采量中将近83%为西班牙人所有。
与此同时,欧洲殖民者还把非洲变成掠夺黑人的场所。他们把从非洲大量掠夺来的黑人贩运至美洲,作为奴隶高价出售给矿主和种植园主,可以得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葡萄牙人最早从事这一罪恶活动。16世纪后半期,西班牙、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国海盗商人都参与了贩运活动。18世纪英国商人夺得了垄断贩卖奴隶的特权,利物浦由原来的一个小村庄变成了奴隶贸易中心。
1783年至1793年间,利物浦的运奴船,从非洲贩卖到西印度群岛的奴隶有30万人,赚了1500万英镑。英国从非洲贩卖到美洲的黑奴数目,是其他国家贩卖黑人奴隶总和的4倍。英国的船主、商人和贵族,有许多人就是依靠这种罪恶活动发了横财。18世纪末,美国殖民者也开始从事这一罪恶勾当。
有资料显示,1730年,拿4码白布就可以在非洲换取一个黑奴,把这个黑奴运到牙买加,可以卖60至100英镑。18世纪末,一艘贩奴船往返一趟,运300多名黑奴就可获利1.9万英镑。1769年,殖民主义者贴出了一张贩卖黑人的广告,原文是这样的:
1769年7月24日,查尔顿,下月3日,星期四,将拍卖94个年轻、健康的黑奴。其中,成年男子39个,成年女子24个,男孩15人,女孩16人。这些奴隶是由戴维和约翰·狄亚斯公司刚从塞拉利昂运达的。
由这张广告,我们可以略窥当年奴隶贸易之一斑。据史料统计,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从非洲运入美洲的黑人奴隶,约有1500万人至2000万人。在掠夺和贩运过程中,黑人备受各种骇人听闻的虐待,死亡率极大,十人中往往只存一人。它充分展示了当年惨无人性的殖民掠夺者赤裸裸的凶恶本质。
奴隶贩子捕捉黑人的手法也不断变化。最初他们赤膊上阵,亲自去非洲大陆掠捕,在掠捕过程中,有不少贩子遭遇反抗被打死打伤。后来他们改变策略,收买非洲本地的黑人头目去捕捉自己的同胞,这样更加安全,更加有利可图。
捕获到奴隶之后,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奴隶贩子把黑奴一个个用铁链锁起来,甚至用铁丝从黑奴的肩胛骨处穿起来,然后囚禁于牢笼之中,等待运往美洲。
奴隶贩子都打着上帝的旗号为非作歹,他们把贩奴船命名为“耶稣号”、“神的礼物号”、“圣母玛利亚号”等。这些船从欧洲起航后,直接开往非洲西岸距美洲最近的几内亚湾。在这里,他们用从欧洲带来的廉价商品换取奴隶。奴隶上船后,在每一个奴隶身上烙上所属奴隶主的姓名,尔后戴上脚镣手铐再串上铁丝,就像运送一头猪、一只大象那样把奴隶塞进拥挤不堪、污秽熏天的船舱之中。
他们根本不顾及奴隶的生命安全,更不考虑奴隶的健康状况,所以,在运送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凶猛的疾病,瘟疫还不时流行。为了防止传染性疾病损害奴隶主的利益,只要发现患病的黑奴,尤其是奄奄一息者,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投入大海之中。尽管如此,奴隶的残废率仍达30%甚至50%。
敢于反抗的奴隶,轻者受鞭打,重者被砍头、挖心、断其手足、以绳索活活勒死,尔后被葬身在大海之中。不少奴隶不堪忍受各种残酷的迫害,一有机会就奋起反抗奴隶主,殴打奴隶贩子,或者是逃亡,逃亡不成则宁愿跳海自杀。
在非洲大陆和美洲种植园、矿区中,奴隶们反抗频繁。有的则揭竿而起,共同反对殖民统治者,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一页又一页可歌可泣的壮举。从1700年到1845年,仅在英国和美国贩奴船上就发生了50多次奴隶起义,而在美洲广大奴隶遭受奴役的殖民地区,这种反抗就更加激烈。光是美国黑奴就举行过250多次起义。奴隶起义影响最大者,是1791—1803年的海地黑奴起义。
海地是美洲最先掀起反殖民斗争的地区。1492年12月,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时,曾在海地岛建立了一个名叫“圣诞寨”的西班牙殖民据点。勇敢的印第安人消灭了这个据点,粉碎了殖民者的统治。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直到岛上的居民全部英勇地牺牲,侵略者才得以重新占领这块地方。1791年,为了推翻法国殖民统治和废除奴隶制度,海地黑人发动了反奴隶主的起义,在图森·路维杜尔领导下反抗法国殖民军。1794—1798年间又先后击败入侵的西班牙、英国军队。1801年,起义波及东部的圣多明各,以全岛为范围宣布自治,废除奴隶制。1802年,拿破仑派遣庞大舰队和陆军3万人入侵,妄图复辟殖民统治和奴隶制,诱捕并杀害了图森·路维杜尔。但海地人民在德萨林(1758—1806)的领导下,继续浴血奋战。1803年11月最终击溃法军,并于1804年1月建立了独立的海地国。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由奴隶创建的国家,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它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贩奴运动的起因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需要,同样,贩奴制度的废除也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必需。因为奴隶经常反抗、怠工、罢工、逃亡,甚至破坏和起义,殖民者感觉到光靠压榨奴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另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需要的是自由劳动力,随着大工厂、大矿区的出现,这种自由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它客观上为奴隶自身的解放提供了条件。
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从此,废奴运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民族解放潮流。广大被压迫的奴隶迎来了他们的新生。然而,世界范围的贩奴活动并没有随之戛然而止,断断续续的贩奴活动又持续了近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