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种商品给顾客留下比较满意的印象时,就会进一步诱发顾客的联想,例如有关商品特性、款式、功能、质量以及它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满足和享受的联想。这种联想有助于顾客在感情上产生喜好,并接受这一商品,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在商店,若顾客对某种商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联想起自己使用这种商品时的样子,于是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兴奋的感觉。当她看到一件漂亮的毛衣时,就会想:
“下次我穿这件毛衣去公司,同事一定会对我大加赞美,嗯,太棒了,我非买下它不可。”路过装潢店,看到鲜艳的窗帘布,便想:“这样的布料如果挂在客厅里,一定会使客厅增辉不少。”就这样,顾客常常会将商品和自己的日常实际生活联想在一起。联想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顾客是否会买这种商品。因此,在顾客选购商品时,营业员应该主动促使顾客提高他们的联想力,如把商品展示给顾客,让顾客触摸商品,把商品试用给顾客看,这些方法都是提高顾客联想力的手段。实际上,这一切莫不靠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
4.产生欲望
当顾客对某种商品产生了联想之后,他就开始想要这件商品了,但是,他是否会在这个时候就对营业员说:“我要买这件商品,你帮我把它包起来”呢?当然顾客的心理不可能这样单纯,在他产生拥有这件商品的欲望时,他会同时产生一种疑虑,如“这件商品对我合不合适”、“是不是还有比这个更好的东西呢”等等,然后在他的心中才会描绘出一种理想的图案,并形成一种愿望。这种疑问和愿望,会对顾客的心理产生奇妙的影响,从而使他虽然有很强烈的购买欲望,但却不会立即决定购买此种商品,而是在大脑中形成对这种商品的“拥有”概念,即想像自己拥有该商品。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拥有”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对商品性能、特征和款式等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个分析过程,大致上集中解决的是属于商品的外形、款式和性能的问题。
5.思考评价
除了少数冲动型或情感型顾客以外,大多数顾客在对某种商品产生好感以后,还不会马上做出购买决定,往往会运用记忆、经验和有关商品知识对可供选择的同类商品进行比较和鉴别,对个人的需要与商品的适用性、商品的质量、式样与价格等进行理智的思考和分析,衡量各种利弊因素,对商品做出综合评价。这一心理过程对购买决定的做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顾客对商品的评价准则因商品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价格和质量却是常用的普遍准则。在进行比较评价时,顾客往往要淘汰某些品牌的商品,然后再仔细推敲经过筛选的品牌的优缺点。
下面举例说明顾客的评价过程。
假设一位想购买照相机的顾客将在A、B、C、D四种品牌中做出选择。首先,他要根据需要,确定应该考虑的若干产品特征,假定他关心照片清晰度、曝光速率、相机体积和价格四种特性,但对某些特性有所侧重。其次,他对品牌的各种特性进行评价,形成对每种品牌的四种特性水平的信念。这里假定他用百分制评定各种特性,100分代表特性的最高水平。最后他采用某种评价方法,表明对四种品牌的偏好。
顾客可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
(1)期望价值法:即顾客将四种特性依次规定出代表重要性的权数,假定分别规定为40%、30%、20%、10%,然后将它与每种品牌的每种特性水平的信念值相乘,再求和,得出每种品牌的总分,得分最多的品牌就是他所偏爱的品牌。按照这种方法,他将选择品牌A。
(2)理想品牌法:即顾客根据自己的需要设想出一种理想的品牌,其特性的理想水平不一定是最高水平。假定他给四种特性规定的理想水平分是60分、100分、100分、50分,然后将四种实际品牌与这种理想品牌相对比,同这种理想品牌最接近的品牌就是他偏爱的品牌。按照这种方法,他将选择品牌C。
(3)结合法:即顾客规定出可接受品牌必须具备的最低限度的特性水平,比如要求四种特性必须分别多于70分、60分、70分、20分。考虑这些最低限度要求,他将选择品牌B。
(4)分离法:即顾客只考虑一种或几种特性超出规定水平品牌,而不管其他特性如何。
(5)顺序法:即顾客按重要性顺序排列特性,然后根据最重要的特性比较品牌。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顾客不会进行这样的数量模型分析,但他们一般表现出类似的决策方法。例如购买一般商品时采用分离法,购买昂贵商品时先采用结合法,排除一些供选择的品牌,然后采用理想品牌法做出最后的选择。
顾客在评价阶段,通常喜欢看看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试试商品。所以营业员应该特别注意商品的陈列方式,一定要排列整齐、美观,而且容易看清楚。另外在向顾客介绍商品时,也要注意顾客评价方法的采用问题,如对一般商品要投其所好地介绍某一方面的特性,而对昂贵商品则要向顾客全面介绍其特性。
6.决定购买
在经过分析评价之后,顾客的购买欲望会进一步转化为购买决定,并开始实施购买行动。有些顾客在这一阶段十分迅速果断,树立了购买信心;而有些顾客则十分迟疑或反复犹豫,甚至丧失购买信心。
一般来说,顾客产生购买信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相信营业员的介绍:营业员如果能对顾客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顾客便会采纳。例如,营业员对顾客介绍“这种新型电饭锅非常好用,煮一次饭可以保温全天,让您每天都能吃到热腾腾的三餐饭,而不必为了洗米、煮饭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介绍时要尽量诚恳,语调清晰,要站在顾客角度,打动顾客的心。
(2)相信商店或制造商:一般来说,年轻顾客迷信品牌,而年纪大的顾客则注重商店的信誉。这和商店平时的宣传、商店的服务形象、商店与制造商的知名度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商店本身的信誉,因为即使是迷信品牌的年轻顾客,如果他受骗几次,那么他也一定会对这种品牌的商品及其经营商店产生厌恶感。所以商店与制造商都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保证商品质量与服务质量。
(3)相信商品:顾客如果用惯某种商品,并觉得它不错的话,就会一直用下去,这就是对商品有信心的表现。这种相信商品的人,大多是自认为擅长挑选商品的顾客。
顾客经过分析评价后,失去购买信心,放弃购买意愿,最大的原因是没有他真正需要的、称心的商品。但也不完全是这样,还有如下种种原因:
(1)营业员不了解商品知识:若营业员对顾客的询问一问三不知,那么这样的销售99%不会成功。
(2)顾客对售后服务感到没有保证:顾客对商品坏了能否保修、在哪里修理、能否退换感到没有保证。营业员要很好地迎合顾客的这种心情,当看到顾客的这种顾虑时,一定要说:“您如果感到不称心时,可以退换,什么时候来都可以。”这样就能使顾客产生信心。
(3)同购买计划相矛盾:这主要是由于顾客先购买了别的商品,而这种不能购买最需要的商品的情况在一般零售商店经常发生。
(4)商品的陈列方法不当:顾客总是希望从许多商品中自由选择,不受任何约束地、愉快地购买商品。但是在商店,无论怎样挑选,很难选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7.采取行动
顾客一旦对某种商品形成一定的信任与偏爱,并决定购买,一般都会做出购买行动。他会对营业员说:“我要买这个商品,请你帮我把它包起来,”并当场付清价款。这种购买行动,对营业员来说,叫做成交,也是双方交易完毕的一种表示。成交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巧妙地抓住顾客的购买时机,假如能把握这个时机,就能很快地把商品销售出去,否则这就是一次失败的销售。
8.购买体验
顾客的购买行为结束以后,购买心理活动并未就此结束。顾客在欣赏和使用商品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和他人评价,会对商品本身以及购买行为形成一定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实质是顾客购买心理过程的反馈。如果顾客感到满意,会对这种商品或在这家商店进行重复性购买,并有可能向别人推荐;如果感到不满意,就会感到沮丧和后悔,导致换货或以后不再购买这种商品或到别家商店购买。因购买体验对顾客以后的购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零售企业应该充分重视。
对于如何判断顾客的购买体验,有人认为顾客购买商品或服务后总会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因为任何商品都有其优缺点,顾客往往惯于用别的商品的优点来同本商品的缺点相比较,因而产生不满。而有的人则认为顾客是否满意,取决于其期望利益的实现程度。如果商品符合买主的期望利益,则他一般会比较满意,否则他就会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讲,造成顾客不满意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是顾客的要求太多,他所期望的商品应具备的功能不太现实;其次是企业或营业员对商品的积极方面太过于强调,而商品实际上却不能达到所强调的标准;再次是顾客在购买商品后,由于受别人的不好评论或对于该商品信息的不好一面有所耳闻。
顾客对不满意的状况所做出的反应可能是私下的行动,例如转换商品或品牌,转向其他商店购买,劝朋友不要购买这种商品或不要到这个商店购买。另外也可能是采取公开的行动,例如要求有关厂家赔偿损失,或要求商店退货,向政府有关部门或消费者组织申诉,甚至对厂家或商店采取法律行动。然而,在一般情况下,顾客主要采取私下行动。
因此,减少顾客的不满意,是零售业服务的重要工作,营业员应该把商品介绍与商品属性的客观现实相结合,不要夸大其词使顾客产生很高的期望而又得不到实现,从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同时,商店应注意收集顾客意见,及时向生产厂家反映。
总之,一般情况下,顾客在购买商品时都会有上述心理的变化过程,但是由于顾客及其所选购商品的不同,购买心理过程也会有所差别,例如有人会跳过若干阶段,而有的人则会一再地重复某一阶段。
(二)众口难调:顾客购买的特殊心理反应
顾客在购买过程中会产生某些特殊的心理反应,这对顾客的购买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营业员在销售与服务中应当注意。
1.抢购心理
当某种商品一时供不应求或价格上涨,顾客就会产生心理紧张,担心以后买不到或价格持续上涨,因而会出现盲目超量购买。此时货源不足或硬性限制购买只能加剧顾客的恐惧心理。最好的措施就是保证货源,敞开供应,从根本上消除购买者的紧张心理,抢购自然会停止。
2.待购心理
当商品供应充足,价格下跌时,人们反倒不急于购买,希望价格能继续降低,如果价格一跌再跌,顾客的这种持币待购的心理会更加强烈,因此价格下调时最好一步到位,不要一调再调,反而不利于销售。
3.从众心理
对于无人问津的商品便认为一定不是好货,对大家争相购买的商品则会不假思索地购买,这种从众心理多见于那种没有明确的购买目的,对商品知识不甚了解的顾客。
4.逆反心理
当顾客感觉到营业员仿佛在急切地推销某一种商品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而放弃购买的欲望,因此营业员介绍商品时,最好同时推荐几种,给顾客留下自行判断取舍的余地,而不要强行推销。
5.择优心理
顾客在购买商品时总希望买到最好的,但究竟什么是最好的,往往没有客观标准,而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只能在其所能接触到的商品中选择最好的。因此,顾客在购买中普遍具有希望通过比较择优的心理,如果没有选择余地,顾客的购买欲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6.烦躁心理
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如果等候的时间过长,购货付款的手续太繁琐,卖场十分拥挤、闷热、嘈杂等,就会使人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破坏购物情绪。
7.好奇心理
由于人们具有好奇心,所以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新的售货方式、新的商品陈列、新的服务内容、新的服务项目等都能引起顾客的购买兴趣,因此,销售与服务过程当不断推陈出新。
(三)形形色色的顾客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以及不同职业的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分析不同顾客的心理差异,能够使营业员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顾客的购买行为,摸索出服务规律。
1.不同年龄顾客购买心理差异分析
事实表明,不同年龄的顾客,他们购买的心理差异会有很大不同。
2.不同性别顾客购买心理差异分析
3.不同性格气质顾客购买心理差异分析
不同性格气质的顾客,也具有明显不同的购买心理。
4.不同职业顾客购买心理差异
具有不同职业的顾客,也存在购买心理的巨大差异。
(四)消费模式探究
从目前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及其内容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揣摩消费者的消费模式:
1.时尚效应
时尚效应表现在如何满足人的物质消费上,这在服装、家庭陈设和仪容装饰等方面尤为重要。通常,它通过三个渠道形成自己的影响力:第一种是从上而下的“滴流”,即由社会的上层政治、经济界领袖人物带头使用,然后向下传播形成风气。中国20世纪50~70年代流行的列宁装、中山装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种是通过社会各阶层的“横流”,即由社会某一阶层在某场合首先发起,然后向其他阶层蔓延,形成风气;第三种是通过由下而上的“潮流”,即由社会底层首先采用,而后向上推广。
在高度发达的消费社会里,各种潮流汹涌而来,此起彼伏,人们来不及审视、判断,应接不暇。今年流行穿短裙,于是青春靓丽的少女们纷纷露出膝盖以下部位,明年风行穿“破衣”,于是个个在蓝(或白)色牛仔裤上剪几个破洞。
1998年中国的流行主调是“酷”,大家都说是英文“Cool”的中国化产物。姑且不论此说法正确与否,但只是大街上不少人穿戴简洁、整齐、严峻的面容,冷冷的眼神。猛看上去觉得怪怪的,再细一想便释然了:“噢!原来他在扮酷。”
对于时尚的出现及流行格调的此起彼伏,商家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普遍存在着求异和求同心理,具有求异心理的人们总是喜欢标新立异,时不时总要搞点什么花样出来,刺激刺激,而一旦被具有求同心理的人们所窥见,便会以最快的速度跟进。商战中的高手莫不深谙此道,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努力创造新的花样。一位某高级成衣店的老板戏言:“如果每年流行的衣服,其款式、颜色、布料都一模一样,那么我的衣服根本卖不出去。我的店铺过不了多久就要关门。”
2.名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