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问题是当今报刊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报纸发行问题的研究早就是西方新闻传播学界的“显学”,成为西方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在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界,它还是个冷门,没有多少人问津,发行问题的理论研究非常滞后。众所周知,报刊的业务主要有采编、发行、广告三大块,对于采编,研究的著作既多且深入;对于广告,已经设有专门的广告专业,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报刊发行,至今还没有一本系统研究报刊发行的理论专著,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有报刊发行这样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2001年起,我们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报刊发行问题。为掌握一手资料,我们实地考察了广东、北京、南京、成都、武汉、重庆、长沙等地报纸发行的实际状况,搜集了国内外报业发行方面的最新资料,试图对当今世界报刊发行的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经过3年的准备,2003年12月开始写作。本来,我们并不打算过早推出。可是,事情的发展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2004年5月,当我们把书稿的提纲在网上发布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接到数百个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天津、河南、辽宁、河北、广东、湖北、重庆等地报社发行部、发行公司、科研院校的电话,他们有报社老总、发行公司总经理、发行部主任、发行总监、发行站站长、发行员、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以及大学生等等,从他们的话里,我们真切地感到:社会各界对报刊发行理论的需求确实太强烈了!自此,我们加快了进度,集中精力进行采访、调查、思考,到2004年7月,整理出了初稿。
报刊发行营销是一个朝阳产业,而报刊发行营销的研究更是一片全新的处女地,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垦。虽然本书着重阐述报刊发行营销问题,但报刊发行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就发行论发行”,因而本书有大量内容涉及报刊的管理体制、采编、广告等重要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发行和采编与广告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采编是报纸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故曰“无编不立”。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发行上不去,采编也难以顺利进行,没有一定的发行量,任何报纸都不可能成功,即所谓“无发不成”。广告是报纸的经济基础,是每个报社的衣食之源和利益指向,没有广告报纸就不能富裕,故曰“无广不富”。我国当前市场化报纸发展的驱动模式就是采编、发行和广告三轮共同驱动,三者缺一不可。“无编不立、无发不成、无广不富”,这是当前每个现代传媒企业经理人必须牢记的经验,是一家市场化报纸永葆生机的法宝。
本书写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思考,对我国当代报刊发行营销作一个宏观的理论架构,把报刊发行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要素和理念展示出来,把报刊发行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描述出来,把报刊发行的主要经验、教训和战略战术总结出来。同时,我们力求引入全新的理念,紧密结合国内外报刊发行的实际,既要遵守严谨的学术规范,把理论问题阐述清楚,又要尽可能采取浅显易懂的写法,让在发行第一线工作的发行管理者和发行员都能看得明白。总之,我们期望本书是一个写给全国上百万发行员的通俗读本,是一个写给发行管理人员的简明读本,是一个用整合营销理念来研讨发行问题的新锐读本。
我们对报刊发行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单纯的实践层面,而是力图探寻报刊发行的理论内核。“营销”和“物流”是贯穿全书的两个核心概念,我们希望借用这两个概念对报刊发行问题进行全新的阐释,这是本书的精髓。但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我们对有些问题还在探索之中:例如,报刊发行的逻辑理论体系究竟该是怎样的?如何把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的理念更好地跟报刊发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报刊发行营销管理究竟该遵循哪些基本规范?如何更全面地总结国内外报刊发行的案例?等等。这些问题都留待再版时进一步补充。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受到全国各地发行界朋友的支持和鼓舞。特别感谢重庆商报汇融集团副总裁谭军波先生,我们本来跟他从未谋面,但由于共同的事业和理想——报刊发行把我们的心联系到一起。在我们写作过程中,他多次打电话催促;书稿写完后,他在百忙中亲自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很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还欣然作序,给我们以极大的鞭策与鼓舞。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孟建教授,本来我们素昧平生,但他热情地为本书作了序言,让我们感到了学术界的温暖。同时,感谢湖北大学的陈阳凤教授、黄家雄教授、高路副教授、周德钧副教授以及武汉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崇义等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周德钧老师非常关心本书的进展,他通读书稿后,给我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厦门大学的何锋博士为书稿做了一些修改,湖北大学研究生敖先红女士认真校对了全稿,研究生李永道、李超以及武汉工业学院的部分学生也参加了校对。
同时,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章永宏编辑,虽然我们还没见面,但感觉他是一个知识面厚实、做事认真、待人诚恳的人。没有章编辑卓有成效的工作,本书就无法这么快地跟读者见面。此外,感谢武汉工业学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使我们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书稿的写作。感谢校领导、科研处、经贸管理学院、人文系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各界人士。
本书是合作研究的成果,第1-8章(20余万字)由吴锋撰写,第9章(3万字)由陈伟撰写。
由于成书仓促,加之水平有限,本书肯定有不尽准确和不完善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不吝赐教,您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支持。为此特附上联系方式:02783955679,tzf963@yahoo.com.cn;或者在报刊发行营销中心的网页www.wufeng.blogchina.com上留言。
吴锋陈伟
2004年11月于武汉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