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进行审理。监察机关在调查取证终结后,如果发现有证据证明被调查单位或被调查人违反行政纪律,需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作出其他处理的,监察机关应当进行审理。监察机关在审理案件时,认为需要对案件进行补充调查或补办手续的,经监察机关负责人同意,可以再行调查或补办手续。监察机关应当就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意见是否恰当、程序是否合法等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审理报告。审理人员经过审理,应当将重要复杂的案件、审理人员和调查人员意见不一致的案件、审理人员认为需要提交审理委员会审议的案件提交审理委员会审议。
4.作出决定或提出建议。即根据审理情况,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
另外,《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结案;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办案期限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1年,并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应当听取被监察部门和人员的陈述和申辩。
(三)行政监察机关调查案件的撤销与移送
监察机关对于立案调查的案件,经调查认定不存在违反行政纪律事实的,或者不需要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应当予以撤销,并告知被调查单位及其上级部门或者被调查人员及其所在单位。重要、复杂案件的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备案。
监察机关在办理监察事项中,发现所调查的事项不属于监察机关职责范围内的,应当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接受移送的单位或者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监察机关。
(四)对行政处分不服的申诉与处理
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处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对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复查、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监察机关对受理的不服主管行政机关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经复查认为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建议原决定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监察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受理行政申诉是监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责。行政申诉与行政复议完全不同:第一,两者的提出主体不同。行政复议的提出主体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行政申诉的提出主体是公务员或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第二,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不同。行政复议是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这种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外部行为;行政申诉是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不服,行政处分是一种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第三,两者的受理主体不同。行政复议的机关一般是上级行政机关;行政申诉的机关是国家监察机关。
(五)关于监察决定和监察建议的规定
1.作出和提出。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同意。国务院监察机关作出的重要监察决定和提出的重要监察建议,应当报经国务院同意。这里所谓的“重要监察决定”和“重要监察建议”,是指监察机关就涉及政府所属部门及其负责人、下一级政府及其负责人的案件,案情复杂、情节严重的案件等所作出的监察决定和监察建议。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在对“重要监察决定”和“重要监察建议”进行审查后,认为正确无误的,应当用书面方式表示同意;认为有错误的,应当责令作出此监察决定或者提出此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进行重查或重审。
2.送达。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应当以书面形式送达有关单位或有关人员。监察机关作出给予行政处分及其他处理决定或者撤销案件决定的,应当制作监察决定书;监察机关建议给予行政处分及其他处理的,应当制作监察建议书。监察决定、监察建议可以以书面形式由监察机关直接送达有关单位或有关人员,也可以留置送达、邮寄送达,或者委托其他监察机关、主管机关代为送达。
3.执行与采纳。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自收到监察决定或者监察建议之日起30日内将执行监察决定或者采纳监察建议的情况通报监察机关。有关单位和人员向监察机关通报时,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4.监察决定的复审与复核。对监察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审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决定的执行。
5.监察决定的变更与撤销。上一级监察机关认为下一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不适当的,可以责成下一级监察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6.最终决定。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和国务院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或者复审决定为最终决定。我国监察制度实行复核终决制,即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是监察机关的最后决定。对于地方各级监察机关作出的监察决定,单位或个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审;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的监察复核即是最终决定。有关工作人员对主管行政机关所作的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向监察机关提出申诉;对监察机关的复查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复核决定即是最终决定。由于国务院的监察机关是最高监察机关,所以其所作出的复查决定或者复审决定即为最终决定,具有终局效力。
7.监察建议的回复与裁决。对监察建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察建议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监察建议的监察机关提出,监察机关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30日内回复;对回复仍有异议的,由监察机关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监察机关裁决。
五、行政监察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中的主体由于其违法行为,按照《行政监察法》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根据《行政监察法》的规定,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类。行政责任通过行政处分形式确定作出行政处分的机关采取何种行政处分的形式,主要是看在具体的行政违纪行为中,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的主观过错程度如何,以及行政违纪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程度的大小。
(一)被监察部门和人员违反《行政监察法》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1)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转移、篡改、毁灭证据的;(2)故意拖延或者拒绝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账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和其他必要情况的;(3)在调查期间变卖、转移涉嫌财物的;(4)拒绝就监察机关所提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的;(5)拒不执行监察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6)有其他违反《行政监察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监察人员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监察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六、当前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发展
现实运作中,我国行政监察体制存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监察机关抗干扰能力弱,缺乏相应的职能行使方式等。如何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工作,使之与监督行政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是当前行政监察机制改革的主题。根据行政监察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要求,以及国外监督制约机制的成功经验,我国行政监察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地通过健全和完善《行政监察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之在监督行政体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具体构想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监察机制相对于其他行政部门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性,这是行政监察有效运转和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监察机制的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监察机关在组织上相对于行政部门的独立性,即静态的监察机关的设置及其工作条件和设施应充分排除其他机关或人员,特别是监察对象干预的可能性;二是监察机关工作上相对于行政部门的独立性,即动态的监察活动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这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监察机制独立性的全部内容。
2.监察机关应拥有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权力和手段,这是履行监察职责的必要条件和要求,否则监察机关开展监察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局面,行政监察也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3.监察机制必须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促进行政监察的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4.监察机制要具备激励因素。应该从制度上保障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赋予监察人员执行公务的较大权力,以消除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后顾之忧,推进监察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5.监察机制应具备保护因素。对执行监察职能的监察机关和人员应给予切实有效的法律保护,如监察机关不得随意被解散,监察人员非因过错或者自愿不得任意调动,有效避免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受监察对象的报复侵害等。
思考题
1.什么是行政监察?其基本要素有哪些?
2.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对现阶段的行政监察理论与实践有何启示?
3.我国行政监察双重领导体制的内涵演变及其意义是什么?
4.我国行政监察机关履行监察职能的权限有哪些?各项权限的履行程序如何?
5.我国现行行政监察体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