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职务职数及级别的确定。首先,领导职务。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职务设置,分别按有关组织法的规定执行,各级政府内设的司、厅、局或处(科)机构的领导职务按“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方案的规定执行。
其次,非领导职务。各级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规格,不得高于所在部门的领导职务,设置职数时上级机关应多于下级机关,综合部门应多于专业部门,不得突破规定的比例限额。具体比例限额为:国务院各部门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得超过该部门司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得超过4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75%;省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巡视员和助理巡视员职数,不得超过厅(局)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巡视员不得超过30%,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市(地)级人民政府机关设置的调研员和助理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调研员不得超过30%,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得超过科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县级人民政府各部门,设置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得超过科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
再次,级别的确定。公务员的级别共有15种,分别对应12种职务,职务与级别对应关系成反比,即职务越高,对应的级别越少;职务越低,对应的级别越多。确定级别有三个基础,其一是职务,它决定某一公务员的级别范围;其二是职位,每个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不同,由此决定同一职务不同职位上的公务员,其级别有高低之分;其三是公务员的个人条件,主要包括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工作经历(工龄与任现职年限)以及受教育程度等。
(二)考核奖惩制度
1.考核制度。从人事管理角度分析,考核是考查和评估个体与其从事的职位之间的配合程度,通过对个人在一定工作期间内政治表现、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和工作态度的考察和评价,发现个人的发展潜能和存在的不足,做到“知人善任”。公务员考核制度,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和管理权限,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评估,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规定的总称。
考核公务员要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在实施中,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要注重实效,简便易行,宜于操作,防止繁琐。
公务员考核分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两种,平时考核按需随时进行,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年度考核的基本程序是:(1)被考核人个人总结;(2)主管领导人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平时考核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3)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对主管领导人提出的考核意见,进行审核;(4)部门负责确定考核等次;(5)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本人有异议可以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起十日内向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申请复核,后者在十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者。
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种,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部门总人数的30%以内,最多不超过35%。
2.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依法给予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公务员一定荣誉或物质利益鼓励;给予玩忽职守、违反纪律的公务员行政处分的一系列规定之总称。奖励要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公平合理,奖励得当及时;行政处分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过罚相当。对公务员的奖励,分为嘉奖、记功(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和授予荣誉称号三种类型;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
奖励和处分都必须具有法定条件,按法定程序进行。
(三)培训制度
培训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职位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任职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工作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当今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的方法是判别个人潜能发展空间的标尺,公民尤其是公务员接受再教育不仅是一项义务,也是一项权利。培训有利于开发公务员的智能,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达到提高行政效能,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受经济成本和工作成本的双重制约,公务员培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从目标方向的确定到内容方法的设计,都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对职位与公务员提出的新要求。培训的种类分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四种形式,其中初任培训对象是正式上岗前的新录用人员,任职培训对象是准备晋升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专门业务培训对象是即将从事某一专项工作的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对象是所有在职公务员。
国家行政学院和地方行政学院是承担公务员培训的专门机构,院校联合和出国培训是公务员培训的辅助方式。
为提高培训的效果,不仅要将培训期间的成绩和鉴定作为公务员任职和晋升职务的依据之一,而且要对受训后的公务员进行跟踪测评,同时引进成本-效益控制系统,保障培训预期目标的完成。
(四)离职、退休制度
1.离职制度。离职制度是公务员被调出和辞退,以及辞职的规定的总称。我国公务员不论是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均不实行常任制,所以公务员失去公职身份、离开公务员队伍的情况,从制度上看,其发生的频率相对于西方国家要高。
调出和辞退公务员不带有制裁性质。《暂行条例》规定,行政机关每年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公务员进行交流,而调出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即人事部门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调出公务员到行政机关之外任职。公务员调出行政机关后,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1)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2)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3)因单位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4)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5)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多次教育仍无转变,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被辞退的公务员对处理决定不服,适用申诉规则,可以在接到决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被辞退的公务员享受待业保险。
辞职是公务员的一种权利。根据本人意愿,在一定条件下,公务员可辞去公务员职务,解除与行政主体职务关系。公务员不愿意或不适宜在行政机关工作,可主动提出辞职,如果因此会导致原工作的中断或产生其他不利于行政管理的结果,所以要求辞职不得与法定限制性条件相冲突:它们是最低服务年限(一般为3至5年),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岗位而未过解密期限。公务员辞职要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当在3个月内予以审批,其间擅自离职,要承受开除处分的后果。公务员辞职后,两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者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任职的,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
公务员辞职或被辞退,在离职前应当办理公务交接手续,必要时接受财务审计。
2.退休制度。公务员退休是指公务员达到法定年龄和工龄,或因工作能力丧失,按法律规定办理离开工作岗位手续,并享受养老金。退休制度是有关退休方式、条件、待遇、审批、安置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公务员退休有强制退休和自愿退休两种方式,其中强制退休的条件是:
(1)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者(2)丧失工作能力,符合任何一条,都必须退休。自愿退休也称提前退休,其条件是:(1)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或者(2)工作年限满30年,符合任一条件,本人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公务员不论以哪种方式退休,均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各项待遇。
在公务员制度设计过程中,曾有不同层级职位的任职者最高年龄限制的建议。《暂行条例》第50条虽然规定了“公务员担任不同层次领导职务的最高任职年龄,由国家另行规定”,但迄今并未见正式规定公开,因此现实中总有一些公务员超过应当退休的年龄仍在工作。
四、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一)西方公务员制度发展
现代西方公务员制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的稳定关系。面临政府职能范围的增减与转化,公务员制度也随之进行了调适与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和美国1978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法》,综合其他国家的改革措施,主要表现为:
(1)重组公务员管理体制,使机构设置趋于合理化;(2)改革录用方式,使公务员素质趋于专业化;(3)调整考核方法,对公务员评估更趋业绩化;(4)完善更新机制,使公务员培训趋于终身化;(5)微调职务常任制,使公务员队伍趋于开放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交往电子化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各国政府面对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纷纷改革政府,其主基调是试图用企业精神来重塑公共部门这座管理大厦,这一时代被称作是“行政革新的黄金时代”(thegoldenageofadministrationreform),结果催生了“企业化政府”(entrepreneurialgovernment)这个新生儿。与官僚制政府相比较,企业化政府有十大方面的创新:催化性的政府,从划桨到掌舵;社区性政府,从服务到授权;竞争性政府,从垄断到竞争;使命性政府,从规制到任务;效益性政府,从投入到结果;顾客性政府,从官僚到顾客;企业性政府,从浪费到收益;前瞻性政府,从治疗到预防;分权性政府,从集权到协作;市场性政府,市场引导改革。
这股世界性的以缩减政府规模、提升政府能力为目的的改革浪潮,对公务员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1)引入人力资源概念,强调人性化管理(;2)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3)扩大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自主性;(4)简化职位分类体系,强化弹性管理;(5)能力主导的考核取向;(6)契约型的雇佣关系;(7)终身教育与培训。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自1987年提出建立公务员制度,到1993年《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再经过最近7年的实践完善,中国公务员制度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成绩。
首先,从“干部”到“公务员”的概念转换,本身就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众所周知,干部是一个外来词,是核心、骨干的意思,后来演变为组织中拥有一定权力和较高职务等级的领导者,干部和官之间在中国完全可以划等号,官又意味着管,有官来管,自然有被管的民,传统上官民关系在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官贵民轻”的官本位,由此制约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公务员”一词的引进,从概念形式上把“官老爷”的显赫尊位推翻,把“官”降为公民的服务员,并且从概念实质上,“公务员”一词更贴近于马克思主义者所倡导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之理念,从这个视角出发,“公务员”一词的引进,我们认为,其对中国政府人事管理的质变意义,既要充分肯定,又要继续发挥。
其次,从干部人事制度的政策性管理到公务员制度的规范化管理的转换,是中国政府法制水平的一大提高。《暂行条例》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完成了政府人事管理的法规体系构建,并由此加速了其他部门、行业人事管理的立法进程,使中国人事管理的整体制度迈上一个新台阶。第三,以指令分配用人到公开考试录用的转换,是中国人事制度的一次质变。过去的用人制度一直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的以官选官的窠臼,计划指令、分配定终身,阻碍了年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公职对社会开放,任职机会人人平等,一方面提高了政府公务员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塑造了社会的平等观念,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构一条良性的互动通道。
第四,从干部人事制度到公务员制度的转换,是中国政府人事管理走向国际化的一大标志。建立公务员制度是二战以后国际主流社会的共识,虽然各国的教训不少,但历史与现实证明,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人类制度文明的结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的命题之一,改革开放,使中国开始从经济上走向世界,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使中国政府人事管理开始与国际接轨。
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形成都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何况中国公务员制度在设计和建立过程中就面临“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的双重影响,其制度的不完善性依然明显,尤其是与当初的目标尚有较大的距离。以法律形式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是造就一支高素质行政管理专业化队伍的必然要求。
首先,普及“公务员”意识,切实转变“官本位”思想;其次,强化竞争机制,扩大考试录用的范围;第三,建立委任责任制,防范卖官买官之风气;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升公共管理国际化水平。世界正关注着中国,中国社会也立志要走向世界,让这种双向互动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是我们孜孜念兹。提高中国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公务员制度任重道远。尽快制定和出台一部比较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是势在必行。
思考题
1.西方公务员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
2.何为公务员制度的前提条件?
3.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功能是什么?
4.如何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