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以澄
义利之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圣人的谆谆教诲是“舍利取义”,认为两者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靠着对“义”的孜孜追求,中华民族从远古蛮荒时代顽强、艰难地行至现代文明的门槛之前。但轻视“利”,也让古老的中国付出了不应有的代价,难以数计的社会财富在一次次王朝更迭中灰飞烟灭、白白流失了。社会发展过程就这样一次次被打断,又一次次重新回到起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困扰中国数千年的义利关系难题的破解。******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与义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不存在孰重孰轻、孰取孰舍的问题。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构建新的经济运行秩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价值观念的重塑。这是因为过去的所谓“义”,多指仁义、道义,是为适应小农经济、封建等级制度而存在的;而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正义和公平,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精神文明建设和观念转型方面相对来说则要艰难许多。新闻工作者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也参与了创造历史的过程。作为新时期的新闻人,他们勇敢地揭露错误、鞭笞丑恶,有力地弘扬了正气、彰显了公义。舆论监督之所以较一般新闻报道更具社会影响力,之所以虽然充满风险却仍然吸引着无数新闻工作者,原因正在于它不仅守望社会环境、记录重大新闻事件,而且时时告诫人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上荡垢除污,排除社会发展阻力,从而推动历史进程。
以上所言,是读了王梅芳同志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一书之后的一点感想。该书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众多精彩案例,又从价值观念、社会转型等理论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是我国舆论监督研究的一项新收获。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独辟蹊径,将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准确地把握住了舆论监督在历史发展中的脉络;其间新意迭出,令人回味。
舆论监督是我国新闻实践的焦点,也是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在这一领域中已经积累起了为数可观的学术成果,其中不乏有相当分量的作品。王梅芳同志的这本书相信将会占有一席之地。不管是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还是作为一名新闻理论研究者,我都乐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