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头终于算是给大家找了一个能插嘴的话题。于是在场的气氛瞬间热烈了起来。
太学院的席位中先是有一位弟子站了起来,朗声说道:“吾辈在求学一途中,便是靠着那诸位大家的指点,才得以今日小有成就。而在下心中,最为记忆深刻的便是王有伦前辈的那一曲《水龙吟》了!诸位应该都知晓这首词,闻名天下的好词是人人都应该知道的。”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乃是王大家当年登临楚地赏心亭之时,有感而发,所写出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词。词从写景入手,先写楚地风光无限,继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内心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却又含蓄委婉。那壮志未酬的情感,令我辈闻之泫然欲泣。试问,天下大丈夫,有何人不想为国家效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惜是天总不遂人愿,世间诸事怎会是你想便能实现的?所幸的是,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尤重视人才的培养,我辈生逢其时,何所幸哉!于是学生便将这一曲词铭记心中,时刻提醒自己,既有一身的本领,又有满腔大志,万万不可重蹈王大家的覆辙,空有抱负却报国无门啊!且词中那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学生读之,心向往之,就想在文修一途上,成为王有伦大家那样的人,能写出如此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
太学院这只出头鸟高谈阔论的抒发了自己感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这次的寒学宴应该算是不留什么遗憾了。
“不错。”那太学院的学子刚一坐下,便立马有一位国学院的学子站起来接住话头说道:“王大家的诗词确是气势恢宏,大气天成,令我辈观之心生仰慕。但真要单单论雄伟,论大气,我想李成峰大家的作品,要更为脍炙人口吧。”
“那一首念奴娇,岂非令天下文人皆为之倾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曲念完,我真是新潮澎湃啊。李大家的潇洒气魄,酣畅淋漓的泼墨于大毫之下。看那千古风流人物,岂非终是黄土一抔?到头来不过是留下了一个名字为后人所记。可是江山仍长在,江月亦长流,我辈便只应举杯相酹便好。”
这时国监院以为学子站起来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如同兄台所说,我辈只好举杯相酹,岂非是心灰意冷,壮志未酬?何况兄台也不曾提到李大家在诗中对于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感慨?”
这才是寒学宴应该有的样子,一方谈论起学术方面的问题,立刻有另一方上来辩驳,两方互掐才是好看的。
看这寒学宴慢慢的往正常的轨迹发展,陈汉青长舒一口气。
可是就当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站着的这两位学子身上的时候,一个声音冷不丁的传来,打破了场上那种学术讨论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稍等一下,我就想问一问了,这两位大家,或者说全天下那些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的文人们,他们的‘壮志’究竟是什么……”
这问题问得实在是太好了。
于是在场的所有人都不说话了。没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啊!
倒是问出这个问题的楚林枫旁边的苏陌似是有所感悟,停下了手中的筷子,开始思考起来。
场间这种尴尬的气氛持续了片刻,便是被那关北周长青所打破。
周长青并未起身,只是坐在那里,开口解围道:“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大家们有,普通人也有。只不过大家们的本身学识修为要比普通人高的太多,自然而然的抱负便也更大。而恰恰因为抱负太大的原因,他们的理想实现起来便是愈发的困难。于是乎,那失意之感便也愈加的明显。故而在写下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情不自禁的便将这些失意的情绪流露于作品之中。而这种失落的感觉加诸与本就大气巍然,磅礴壮丽的诗篇之中,更是多了一份英雄迟暮的寂寥之感。且不去论这抱负究竟为何物,这些作品的本身便是瑰宝。”
周长青这番话,犹如金石相击。或许是他本身身处关北,常年与北方蛮夷的军队打交道的原因,对于这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心理格外的了解的原因,他对于这种豪放派的诗词格外的有自己的感触。说出来的看法自然而然更加的准确。
在座的大多数人本以为周长青只是一介武夫,来参加大科考只不过是靠着赫赫军功换取的机会而已,没想到他却是真的腹有经纶,不自觉的便对周长青刮目相看。
可是楚林枫仍旧是不合时宜的不依不饶道:“不不不,我现在只是好奇这种抱负究竟是何等的抱负。”
周长青也无法解答他的这个问题,于是便装聋作哑的就当不曾听到楚林枫的问题一般,自顾自神态自若的坐了下来。
在场众人都是翻了一个白眼。心想这小子从刚一进场就没事找事,这寒学宴好不容易开始了大家都拿手的学术辩论了,他居然还这样吹毛求疵!好,他计较的细就罢了,可是他咬着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问题一遍一遍的问是怎么个意思?
苏陌这时候却是对于楚林枫的这个问题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若说王有伦真的是有一身骑马打仗的本事却无法纵横沙场与那北地蛮夷一较生死,无法为国家创下一番丰功伟业算是一种遗憾的话,倒也真算是说得过去。可是对于李成峰以及别的其他的一些有抱负却得不到一展才华的文人们来说,他们的那些“抱负”就似乎是有些问题了。
天天做着梦都想让皇帝能够听取自己的意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如何如何治国,如何如何攘外,说的似乎就好像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就一定能像他自己所想的那样,取得那么丰厚的成果。可是即便是皇帝听了他的建议,如何如何去做了,为的当真只是国家?确定不是为了自己以后的青史留名?确定不是为了那种自己的想法能得以实现之后的那种爽快感?
说白了,明明就是自己的私心和私欲得不到实现,便仗着自己的好文采将这种情绪写的合乎情理,搞得好像整个天下与他有负,还整得自己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说那些真正有抱负的文人。而那些根本就没有抱负还在自己的诗词里唧唧歪歪有意无意说自己的远大志向没有得到实现的家伙,就纯属跟风的无病呻吟。
这些读书人的酸腐,换汤不换药的一样令人恶心。
苏陌心知自己的这种想法一旦说出来,肯定就会立马成为千夫所指。他一定会被这些文人们口诛笔伐。文人杀人可不比武夫,杀人不见血,杀人不用刀。越是这样,越是可怕。
于是他便默默的将这种心思压在心底,心想,打死都不会说出这些让天下文人觉得“大逆不道”的话来。
(这一章写起来实在是太费劲。对于诗词的赏析,我完全可以拿出初中高中时候用来做阅读理解的能力来做。可是关于诗词的选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比方说这一章里选的两首词,确实是豪放派很出色的作品,可是里面引经据典的东西实在是有点多,光那些个人物吧,什么张季鹰,刘郎啊,公瑾啊,小乔啊。我总不能真的再编一个三国故事加进这个故事里吧。但是没辙啊。既然已经挖了坑,以后早晚都会填好的。另外,就这一章,就让我头昏脑涨的了。现在一想起接下来的几天,都是关于学术方面的讨论,我就觉得天空很灰暗……想轻轻的一笔带过却也是不太合适。毕竟大科考是整本书中都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我算真的是明白了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