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6500000012

第12章 中国新闻媒介格局的战略转换(2)

2000年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41%,近3000家电视台数量已远远超过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数量上升过猛,而电视台的建立和运行又需高额成本,这使得电视业结构散乱和效益低下的矛盾更加突出。2000年初我们曾提出对中国电视业架构的基本构想是:一个区域内无线、有线、教育以及卫视台并为一个公司,以企业模式运转。强化中央和省、市(包括计划单列市)两级电视台。为了加强竞争,可以考虑把省会城市的电视台升格为准省级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即四级电视台)基本取消,并入地市级(即三级电视台)电视网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电视台可以考虑并入省级电视台,成为省级电视台集团公司的分公司;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级电视台可以考虑单独组建广播电视公司。但所有地市级电视台以转播中央、省级电视台节目为主,同时也制作、播出本地区的新闻。

这个构想就是使中国电视业基本上以两级电视台的模式运作。

近几年,我国广播电视开始的大规模整合基本体现了这一思路:截止到2001年,全国已减少了236个台(216座有线广播电视台,5座经济电视台,6座教育电视台,4座广播电台,5座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全国的广播电视台数总量由2219座减至1983座。

从2001年7月1日到2002年上半年,全国已基本完成了无线有线的合并。2001年12月2日和12月17日,广电总局和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市(地)、县(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转变职能工作的通知》、《关于市(地)、县(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转变职能工作的实施细则》,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和经济实力较强(如GDP达到1000亿元)的城市,条件具备的逐步发展成立广电集团,地(市)、县广播电视机构原则上的主要职能是转播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一般城市只允许保留一套电视节目,在各省开办一套公用频道播出各城市新闻和地方科技节目。

当然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从目前运作的情况看,二级电视的总体框架是符合国情的,但需要根据广电系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思路,主要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频道化和解决跨区域前提下,实行有线无线的再度分离,把有线专业频道进行较大规模的整合,成立全国性的有线电视公司(这点我们将在以后讨论频道化时专门论述);二是在整合中正确解决中央台、省台和各地市台的利益分割问题。任何改革都是利益结构的调整,二级电视在实际推进中碰到的最大阻力也来源于此。虽然目前二级电视基本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进,但为了降低改革成本,应在二级电视基本形成后,更多引进市场机制,按市场原则在中央台、省台和各地市台之间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既产生规模效应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三级报纸。

即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县级报纸和县级市报,改为中央、省、地(市)三级建制。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报刊结构调整中主要精简的是“小机关报”(即中央和各地方部委厅局所办报刊),县级报刊的调整直到2003年才正式着手。2003年7月1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滥散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8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实施细则》,规定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只统一主管主办1份党报1份党刊,市(地、州、盟)由党委主办1份党报,而县(市、旗)和城市区报刊将基本停办,只保留解放前由我党创办的报纸和民族自治县(市、旗)的报纸及民族文字报纸。这是正式改变四级办报体制的开始。

据2003年11月28日新华社报道,中央报刊治理工作协调小组公布,在已纳入治理范围的1452种党政部门报刊中被停办的有677种,报纸282种,其中不少是县报。城市化和高密度集中居住的人口是现代日报的必备条件,而县级市和大多数县,城镇化程度普遍不高,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比例较高,这批报纸的发行量往往只在1万份左右。就内容看,50%以上也与上级党报重复,信息含量低,质量不高,常出现拼凑版面的状况,以地方有限财力维持其刊行,无疑是一种浪费,而且分散了地市报的销数。

虽然取消县级报的工作已经开始,但涉及人、财、物资源整合时仍需慎重,一则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二则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因此县报可尝试并入地(市)报业集团,反映当地情况可由广播台承担,或可由当地记者站发稿,必要时,可在地(市)报内加夹一份专登当地新闻的增刊。另一条可供考虑的策略是,基于其距离农村近的特点,县及县级市可着力发展一批面向农村的周报或周刊,既保留一定的新闻性,又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接近性,而农村交通不便和居住分散的特点不适于日报发展,恰可提供周报、周刊的发展空间。

四级广播。

广播投资少,且更适宜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地方接近性强,这对农业人口占70%左右的我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在压缩省级以下电视台和地市级以下报纸的同时,可维持并发展四级覆盖的广播建设。但鉴于技术发展趋势和现有覆盖状况,乡办广播站应由县广播台指导,以转播县台节目为主,不搞独立建制。

改变以往四级建制的媒介格局,其意义在政治上主要是为了强化媒介集中统一的管理,减少行政分权下多重隶属关系给主管部门带来的工作困难,尽可能减少信息传播中的噪音和信息污染,同时也为减少媒介发展中的不必要的过多的地方干预,为正确、有效行使舆论监督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经济上,则主要是立足于减少数量,优化品种,使全国范围内的媒介资源由平均布局向重点布局转移,由分散配置向重点配置转移,突出规模效应。从长远目标看,则在于使中国媒介真正走上规模经济和成长经济相结合的道路。

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是在横向上关于媒介总体格局的设计,在纵向上,报纸、广播、电视系统内部也有一个格局转换的问题,即如何在本行业媒介市场上形成合理的竞争结构,达到效益目的。关于广电系统的结构调整我们将在第五章中结合频道化的问题进行探讨,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报业结构的调整。

关于中国报业竞争结构的探讨

——早与晚、大与小、综合与专业、厚与薄

竞争是手段,效率才是目的。

中国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竞争结构,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近年来的结构治理使报刊数量有了一定的减少(2001年报纸数为2111种,比高峰时有所减少),部委厅局所办“小机关报”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也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报刊结构,但离理想尚有较大的距离。着眼于效益目标,报刊市场今后结构调整的任务除了实行三级办报,压缩县级报,解决数量问题之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要尽可能避免过度集中的同质化竞争,减少无谓内耗,走更符合效率目标的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之路,其中主要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早与晚

这里主要指的是早报与晚报的关系。目前报业市场上大众综合性报纸最主要的竞争是晚报和早报的竞争。

当代中国的晚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兼有机关报和晚报双重职能的晚报,这是20世纪80年代由省会城市创办的,如《南昌晚报》、《兰州晚报》、《福建晚报》等,另一类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纯晚报,如《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近1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晚报已逐渐走衰:1990-1996年,美国238家晚报相继倒闭,1997年香港《新晚报》停刊,结束了香港晚报的历史。与此相反,这十几年中国内地晚报市场却十分火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初期社会多元信息需要萌生,以政策宣传为主的机关报不能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信息特别是软性的娱乐、消遣和服务性信息的需要,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的晚报乘时而起,特别是纯晚报“四大名旦”(《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一时风光无限,《扬子晚报》、《钱江晚报》等晚报新锐在市场上咄咄逼人,《扬子晚报》迄今仍宣称保持着150万份左右的日均发行量。但进入90年代后期,都市报特别是都市早报异军突起,由于定位的接近性,早报的突飞猛进必然伴随着晚报市场份额的流失,从整体看,晚报开始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媒介多元格局分割市场份额。

市场总是相对有限的,人们接触媒介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媒介多元化必然意味着市场的切割。对报纸,通常人们每天只会选择一份综合性日报,早报兴则晚报必受冲击。另一方面,电子媒体兴起,电视、广播、网络都分割了平面印刷媒体的市场,尤以电视对晚报冲击更为明显。“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截止到2002年9月,我国4岁以上电视观众的总数为11.15亿,占4岁以上人口的93.9%,观众日均收看电视的时间达174分钟,比5年前增加43分钟,比10年前增加56分钟,而看电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这毫无疑问大大减少了人们晚上的阅报时间,对晚报冲击很大。

现代大都市生活方式的改变。

与5年前、10年前相比,今天许多城市特别是报业发达的大城市里人们的作息时间有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带来闲暇时间等生活方式的相应改变,这对报业也有很大影响。过去早上8:00上班,人们早上的闲暇时间很少,早报市场基本空缺。而邮发的机关报以机关公费订阅为主,一般要到早上9:30左右才送到,供机关干部阅读。但这几年最典型的变化是在大都市早上上班时间从原先普遍的早上8:00改为9:00、9:30,相应地,下午下班时间延长至17:30、18:00左右,即人们早上的闲暇时间(包括用餐、上班路途时间等)延长了1小时左右,这宝贵的1小时成为媒介竞相挖掘的“宝藏”,尤其为早报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早餐桌、地铁上、公交车上、出租车上都为早报无形间“准备”好了读者,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早报繁荣的最主要原因。早些,早些,更早些,成了早报取胜的“法宝”。抢在上班前的7:00左右送达或上摊很普遍。《广州日报》为抢占市场根据广州人吃早茶的习惯推行早茶战略,号称“比太阳更早”:凌晨3:00开印,4:30印完,5:00发到报贩,保证早上7:30之前送达读者,硬是把投递时间缩短了一个半小时左右。有人计算,《广州日报》每提前1分钟需投资100万元,可见报纸抢早报市场的决心。2000年6月1日改版后的上海《新闻晨报》打出“上海每天最早的报纸”的口号,早上6:00上摊,7:00投送到户,让市民奏的改变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晚报市场“缩水”的最主要原因。

读者模糊。

虽然早报和晚报都是面向市民的综合性报纸,但由于早报和晚报阅读时间的天然差别,早报更适应现代大都市上班族。大都市人们居住地离上班地点普遍较远,途中时间长,上班节奏紧张,不可能读报,劳碌一天下班后身心疲累,更多用电子媒体(广播电视)放松,利用上班途中时间阅报既可尽早获知信息又节约时间,无疑最符合年轻的上班族“效率”概念。因此,同是市民报但读者已自然分化:很多都市早报的目标读者群锁定为30-50岁或25-45岁左右的都市上班族(有的报纸目标读者年龄范围更年轻,甚至偏向白领)。这个族群有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和相对旺盛的消费欲求和能力,是广告商看重的“黄金受众”。这对晨报是天赐“财源”,是晨报市场兴盛的经济支柱。相对晨报日渐清晰的“衣食父母”,晚报读者定位还长期停留在“综合”上:上到大市长下到小皮匠,从大学生到小学生,不分男女无论老幼,只要是市民就是晚报读者。覆盖面太广,读者虽然地域集中(我国晚报大多为城市晚报,一城一报),但群体区分度太大,信息偏好差异度大,这不仅给内容定位带来困难,在日趋细分的商品市场上对广告商也缺乏吸引力,这是近几年晚报广告滑坡的最主要原因。

特色不特,内容老化。

传统晚报特点是稳中有趣,雅俗共赏,既保留一定的大报的稳重气质,又以社会新闻、文体新闻、副刊等强调趣味性的软性内容和服务性内容见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期,相对机关报的严肃、枯燥和对老百姓的距离感,晚报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报刊结构的日趋多元,晚报的优点被已细分的各类报刊拿去“发扬光大”,本来集众家所长于一身的晚报内容优势却日渐萎缩:严肃的硬新闻是党报的优势,发挥指导性是党报的任务;后起的都市报打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口号,做彻头彻尾的市民报,把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发挥到极至。相较之下,晚报却成了小报中的“大报”,市民报中的“机关报”;在报业最发达的大都市,都市早报不仅占据发行时间优势,而且适应都市上班族阅读习惯,版面视觉冲击力强,大标题短新闻,节奏明快,重点突出,信息集中,版式简洁,方便阅读,适应现代读者阅读心理和习惯。而不少传统晚报版面几十年如一日,四平八稳但缺乏现代社会的动感,原先版式“曲径通幽”文雅标致,但对现在的读者却显得字号小、版式复杂,婉转有余流畅不足,阅读不便;至于文体新闻优势,在各类新锐的体育类、娱乐类报刊方兴未艾的市场上,晚报的文体新闻不仅信息量和深度难以和专业报刊相比,而且在语言、体裁、视角等报道和编辑理念上都显得较为陈旧,尤其难以吸引标榜追逐时尚、立意新潮的年轻人。晚报的优势被各家继承光大,回头却发现自己集众家之所长变成了一无所长,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鲜明的特色。

新闻不新。

同类推荐
  •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子女思想道德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有其标准,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而扫盲是教育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扫除文盲,提高成人识字率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出版后的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出版后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启示作用》、《更好地用党史国史教育全党和人民》、《二十年风雨写春秋》、《从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教训看国史研究》等文章。
  •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本书介绍了尖子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内容包括给学生一颗仁爱之心、发挥自身魅力使课堂讲解更精彩、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纠正学生的攀比心理、编排座位不以科学性为标准、带领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等。
  •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以及传媒实践者们看待媒体运营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传媒管理政策、信息及数字技术,以及中国媒体市场增长所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位、跨媒体经营、拓宽融资渠道、构筑核心竞争力等已成为传媒业界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上述方式不过是帮助媒体单位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媒体单位为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却未做出解答。
  •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在广大的通讯员队伍中,有些人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新闻专业教育,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但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采访写作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加强对新闻通讯员的正确引导,通讯员有意识地自学,对于提高新闻通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质和采写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在这种形势下,《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及时了。
热门推荐
  • 乡村的奇葩男

    乡村的奇葩男

    为了爱情痴狂一生,为了事业拼搏一生,女子无才便是德,聪明的女人遇上了奇葩男,饿狼瞬间化身温柔的小绵羊,眨着无邪的大眼睛,痴痴的望着,等待着他的临幸,等待着他的回心转意,再一次把他睡回来。。。。。。
  • 血族异类之转角殊途

    血族异类之转角殊途

    那年盛夏因一场意外她变成了吸血鬼,从此告别过往,即使她一点都不想。为了恢复人类的身份,她和朋友历尽坎坷:追杀、卧底、陷害、生死挣扎......“难道做吸血鬼不好么?”他问。“不好!假如我是个人类,我的那些尚是人类的朋友怎么会卷入你们的斗争?他们都不会死!”“那么,你要为你无辜死去的朋友向血族宣战吗?”“你说呢?”她终于抬头,眼里的恨意和愧意深无穷尽。当命运的轮盘转动,你所能做的,无非是在被碾碎或屈服中选择一条路。或许,会有柳暗花明,或许,更加万劫不复.......
  • EXO之人生如梦

    EXO之人生如梦

    打劫,绑架,FBI,这个风光无限的大小姐的背后究竟,藏了些什么。
  • 玄火焚天

    玄火焚天

    一个玄气家族的外围弟子,偶然融合一块红色石头,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了关于天火阵道的秘密。上古之时,万派林立,每门每派,无不穷尽全宗之力,研究各自道路。而天火阵道,则是天火宫先辈穷尽心力的结果,习者,被世人称之为,天火阵法师。须弥冰火火阵,三相雷霆火阵,四兽黄天火阵,五行焚天火阵,六脉封神火阵,七星斩月火阵,八荒独尊火阵,九转玄天火阵……。以我阵道,玄火焚天!……《浩然仙路》,《仙门圣尊》。已有两本百万作品完本,人品基本能够得到保障。求点击,求推荐,求一切……
  • 最牛法医NO.1:休了冷魅王爷

    最牛法医NO.1:休了冷魅王爷

    某男:“本王是中媚骨了。”某女:“扯淡,第一次是媚骨,第二次,第N次,还有这次你哪中媚骨了?”某男笑笑:“长效媚骨啊,时不时发作一次。”成亲一年,打打闹闹也还算恩爱,谁知竟是一场‘错把丑女当貂蝉’的大乌龙。真相揭穿,日日冷落,他却不愿撇清关系,OK,休书她来写,从此老死不相往来。时隔多年,喜迎第六春,却遭前夫横阻。看着血泊中的新郎官,女人瞬间炸毛:“晋王,你他丫已经毁掉我五桩婚了。”“怀着本王的孩子,你还想嫁给谁?”阴霾视线定格在那略凸起的小腹上。某女微愣三秒,一把掀起自己的衣服:“是肉,肉,我自己的肉。”
  • 叶落乔木

    叶落乔木

    在他爱上她的时候,她说,我爱的只有池彦非。他身心备受打击,他选择离开。在他离开后,她才发觉,不知何时,她的心早已为他沦陷,而他却不会再知道,他已经远远的离开了她。几年后,再相遇他已是当红明星。他对她说:“你骗了我,你要为此付出代价。”他说:“几年前你是我的奴隶,现在你是......”她仰着头,眼神定定的看着他,自信满满的说:“现在我要做你的女神。”“女神经还差不多。”他板着脸说:“我的女神已另有其人。”而他的到来也让她不知如何抉择。
  • 神虚天地

    神虚天地

    无尽的混沌,无尽的虚空,孕育一界,名为神虚。一张图画,一场大战,一局阴谋,就此展开。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菜根谭)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菜根谭)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古剑奇谭续集凤凰涅槃

    古剑奇谭续集凤凰涅槃

    百里屠苏,身具长琴仙灵,长琴本为凤来琴,虽被毁原身,其魂魄仍为凤凰。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完全接轨《古剑奇谭》电视剧,努力不改动任何人物性格)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