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98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他发人深省地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80年代末邓小平在深刻思考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原因之后说:
在80年代初就已提出两手抓,“但今天回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
他认为:
“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改革开放以前缺少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导致文化建设出问题。改革开放后有了经济体制的变动,有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但文化建设依然出问题。原因就在于文化现代化比政治和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更为复杂和艰难,要求条件更高。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看,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既受制于经济、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搞得不好会牵制经济、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著名的现代化问题学者英格尔斯说过:
“那些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真正得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包括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代表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深刻变化,推动着社会的转型,并形成转型时代社会结构与文化结构的特征,由于转型时期新旧体系并存,因而这种特征就是新旧二元并存的局面,即兼有新旧两种社会文化类型的因素。变革的社会面临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整合的挑战。
一是传统农业经济与现代工业和商品经济并存,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城乡差别由过去计划经济下的二元结构转为市场经济下的二元结构。现代化的大工业商品生产、高科技的生产力与大量存在的乡镇或个体产业并存;沿海高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带与内陆老、少、边的自然半自然落后经济并存。从而形成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并存;城乡二元生活并存的状况。由于人的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加,生活在这些二元结构中的人们虽然在家庭、婚姻、道德、习惯、心理、思维方式等文化价值取向上发生着非常显著的变化,但依然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二元文化体系并存的状态之中。过去的因素与现代的因素同时在发挥作用,影响着社会和人的文化生活,从而造成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比如,一方面是与现代化和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法治环境要求和民主决策、自主经营、人才管理机制及其带来的守法、诚信、民主、平等、权利、竞争、效益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环境和惰性机制及其所产生的官本位心理、特权思想、长官意志、小农意识、任人惟亲的行为习惯、个人权利意识缺乏、法治观念淡薄等。
市场经济是消费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模式,因而需要人们对消费有新的认识,并形成相应的消费文化氛围。但转型时期我国还普遍存在着不成熟的消费观。勤俭节约、勤俭持家也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美德。节俭的消费观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一种美德,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意义而已。过去节俭动机主要有:首先,为了“养育下一代”而长期投资下一代;为了“防老”而准备丰厚的家底。其次,为了“建家立业”,将数量更多的财产传给子孙后代则属于“积阴德”的行为;而负债消费则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节俭与储蓄相关联,储蓄又意味着积累,积累决定着投资,投资则关涉到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持续发展问题。这种消费观转变为储蓄的倾向,就有利于资本形成,有利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以促进规模(投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消费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甚至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消费导向的经济,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过分节俭的消费观不利于刺激生产。提倡节俭并非拒绝消费,而是主张适度消费。但过度的消费尤其是当今社会上蔓延的狂乐行为、享乐主义的消费观不仅可能对储蓄具有消极的影响,而且会逐渐破坏社会长期形成的正常职业伦理规范。
我们还要认识到以小农意识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惰性对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作乃至社会主义法制的严重阻碍。在生产规模狭小、消费方式简单、生活封闭等社会环境条件下生长出的小农意识,其特征是注重血缘和情感关系、经验封闭、小富即安、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保守中庸、重形式、缺少科技教育知识、缺乏自由竞争理念、缺乏冒险精神、缺乏遵纪守法习惯和诚信交易规则,等等。不改掉这些消极落后的小农意识,发展商品经济和建立法治社会的进程会大大受阻,因为这些与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竞争机制完全不相适合,不符合商品经济法则,实践上会成为改革障碍,甚至会使许多领域的改革陷于流产或失败的境地。虽然我国已处于小康社会,但从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民,到踌躇满志的富豪,从市场大潮中的企业家,到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干部职工,都多少还留有小农意识的尾巴,如有的陶醉于小康境地不思进取,有的沉迷于物质和生理性享乐,畸形消费,玩物丧志,有的讲排场,有的经不起失败而变得颓废,有的本来是改革的受益者却害怕改革的深化,阻挠改革,等等。这一切充分说明文化的现代化必然遭遇传统化劣根性一面的羁绊。商品经济的发展将为根除这些小农经济的羁绊创造物质条件和规范要求,同时也将受制于这些羁绊。因而呼唤现代社会的文化自觉,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领航。
由于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价值体系根源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基础,依存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走向,现代化本身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体系的冲击、否定和扬弃,现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正在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而传统文化体系也会表现出对现代化变迁的排斥和抗拒,表现为旧的价值观念、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消极因素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因此,这种新与旧的并存交织必然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不协调关系,在新旧文化之间必然出现甚至非常尖锐和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因而必然需要相应的社会宏观调控,制定出有效的文化规范加以引导,以有利于新的东西逐渐地但尽快地克服旧的东西,现代性的社会因素逐渐并尽快取代传统性的社会因素,从而大力推进社会和文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社会在体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上面临着同一性、和谐性方面的巨大挑战。首先,现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还没有获得全社会的一致认同,需要一个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把握的过程。新的交往方式、伦理道德、家庭模式、人格理想、民主观念都还在形成之中,旧的一套人际关系、处世哲学、人格模仿、人治传统似乎还有其存在的理由。其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与交融错综复杂,中西文化和价值沟通还缺乏有机、内在的契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封建主义的剥离,西方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剥离,以及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剥离等一些重要问题上,还缺乏一种深入细致的理性自觉,从而造成中西文化交流多流于形式和浮于表层。虽然自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一直存在中国需要同时取西方之长、弃其文化之短的共识,但一直没有明确的取舍标准,加上过去经历过一个较长的对西方文化拒斥的阶段,开放后面对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短时期内难以作出正确而恰当的价值取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存在不同步协调的地方。目前,我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加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居主导地位。本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文化现代化的物质杠杆,社会主义应该产生出与商品经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新价值体系,然而,由于传统商品经济意识的先天不足,在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和新旧文化体系交织混杂的转型社会阶段,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引领机制相对滞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如封建意识的残余、资产阶级思想以及貌似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等不仅存在,而且伺机向马克思主义发起进攻,与社会主义争夺阵地。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三者之间形成共同一致的精神指向和现实机制,才能保证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向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方向稳步前进。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化现代化首先面对的是政治革命和为政治服务,因而政治文化革命尤为突出。中国文化在经过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最终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变革任务,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世纪末和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商品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层结构和社会观念,它来势之猛,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客观上已经为中国文化面向现代化发展迎来了以经济的市场化变革为主题的历史任务,其以经济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变革开始突出。它与前一次同样重要,同样具有历史意义。这是中国文化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也同时是面临的历史性挑战。它将影响今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道德伦理、价值尺度、人生信仰、生活观念等一系列的结构变迁,影响21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在尊重文化与市场关系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善于从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的传统中寻求支柱,善于从世界文化和进步文明中汲取养分,去创造中国的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