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8100000008

第8章 论语(2)

十分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在当时,孔子还提出了纳仁入礼,将仁礼相结合的主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离开了仁德,只是空谈礼乐则自然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当时堪称是相当尖锐的。孔子倡导仁德,专门主张要纳仁入礼,使“礼”不仅仅是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有“仁”作为其内在灵魂,这样就进而产生了理性自觉的力量与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的这一思想,不久被孔门的一些聪颖弟子领悟了。据本篇第八章记载,有次,子夏向老师讨教,具体讨教的是《诗经》中描写女子美貌诗句的涵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答曰“绘事后素”。也就是说绘画是先有白底,然后加上五彩色。才思敏捷的子夏马上联系到仁与礼的关系说:“礼后乎?”换言之:在仁德修养的基础之上,加以礼仪的文饰。这正好合乎孔子所强调的“文质彬彬”,也就是文与质、礼与仁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因此孔子听了以后对子夏大为赞赏:“起予者商也!”里仁(一)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4],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5],能恶人[6]。”(四)子曰:“苟志于仁矣[7],无恶也。”(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8],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0],造次必于是[B11],颠沛必于是。”(六)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B12];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B13],我未之见也。”(七)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B14]。观过,斯知仁矣[B15]。”(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九)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十)手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B16],无莫也[B17],义之与比[B18]。”(十一)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十二)子曰:“放于利而行[B19],多怨。”(十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B20]?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十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十五)子曰:“参乎[B21]!吾道一以贯之[B22]。”曾子曰:“唯[B2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十六)子曰:“君子喻于义[B24],小人喻于利。”(十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十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B25]。”(二十三)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B26]。”(二十四)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B27]。”(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二十六)子游曰:“事君数[B28],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1]里:居住。[2]处仁:择居求有仁厚风俗之乡。[3]知:同“智”。[4]约:穷困。[5]好(hào):喜爱。[6]恶(wù):厌恶。[7]苟:如果。[8]不以其道得之:此句历来多有歧义,朱熹释为“不当得而得之”。[9]恶(wū):何处。恶乎:在哪里。[B10]终食之间:一顿饭时间。[B11]造次:匆促的时候。[B12]尚:超过、胜于。[B13]盖:大概。[B14]党:类别。[B15]仁:同“人”。[B16]适:亲近。[B17]莫:疏远。[B18]比(bì)适从、靠拢。[B19]放(fáng):依照。[B20]何有:有何难。[B21]参:孔子弟子曾子名参。[B22]贯:贯穿。[B23]唯:是。[B24]喻:知晓、明白。[B25]逮:及。[B26]约:约束。[B27]讷(nè):说话迟钝,此指谨慎。[B28]数(shuò):烦琐。

[鉴赏]《论语》第四篇着重论仁,整个思考过程层层深入,进入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之中的核心。因此理解本篇内容对理解整个孔子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开篇,孔子说:“里仁为美。”里含有居住的意思,难道孔子真的以为”择居”如此重要,是成为成仁之首么?有人引孟子所论函矢巫匠之术而据此认为孔子所强调的是“择业”,但是未必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实,这里还是顺第三篇而来谈礼与仁之间相结合的关系。荀子曾云:“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非仁也。”(《荀子·大略》)荀子用“里”、“门”来喻“礼”,以此来强调“礼”的重要。在这里孔子也是以“里”喻“礼”,而衬托出“仁”的重要。在首章既然提出了“仁”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深入阐述。在往后各章主要展开了以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仁与智的统一。孔子往往以仁智并举。在本篇开始就有多次记述孔子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孔子认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之人必将自觉实现道德原则,有知识的人也会懂得怎样去实现道德原则。在这里,知识与道德是相互统一的。孔子认为,只有达到仁与智的统一,才是达到了理想的人格。此后,后学儒家也时常以“仁且智”来称颂孔子的人格。

第二个问题是义与利的统一。开始时,孔子把义、利作为一对统一的伦理范畴,规定了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间的关系。“义”所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利”所强调的是个体利益。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第五章)。这些话表明,他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他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但是,私利不能背离仁道。他认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无止境地“放于利而行”,偏离于“义”,必将招致“多怨”(第十二章),从而引发多种社会矛盾。究竟是将“义”摆在第一位,还是将“利”摆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也就是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十六章)。

第三个问题是为仁在己。“君子”与“小人”,“好仁者”与“不仁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前者是“义以为上”,后者则是“利以为上”。在孔子看来,造成二者不同的基本原因之一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努力为仁。如果以行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标,就能从内心“好仁”而“恶不仁”。好仁者既然是以追求仁德为最高理想,那么就应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那些“不仁者”,而不能受那些“不仁者”所左右。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从求仁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是否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谁,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这里面已经蕴涵了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思想。因此,之后的孟子对此加以发展,自然就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

公冶长(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六)子使漆雕开仕[4],对曰:“吾斯之未能信[5]。”子说[6]。

(七)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7],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8]。”(八)孟武伯问[9]:“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0]也,不知其仁也。”“求[B11]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B12],百乘之家[B13],可使为之宰也[B14],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B15]?”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十一)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B16]。”子曰:“枨也欲[B17],焉得刚?”(十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B18],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十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B19],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B20],不可得而闻也。“(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B2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十六)子谓子产[B22]:“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十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B23],无喜色;三已之[B24],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B25],陈文子有马十乘[B26],弃而违之[B27],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二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B28]。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二十一)子曰:“宁武子[B29],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B3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二十二)子在陈[B3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B32],斐然成章[B33],不知所以裁之[B34]。”(二十三)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B35],怨是用希[B36]。”(二十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B37],左丘明耻之[B38],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B39],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二十六)颜渊、季路侍[B40]。子曰:“盍各言尔志[B41]?”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B42],敝之而无憾[B43]。”颜渊曰:“愿无伐善[B44],无施劳[B45]。”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二十七)子曰:“已矣乎[B46]!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B47]。”(二十八)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注释][1]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2]雍: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佞(nǐng):能言善谈。[3]御:对付。口给:善于言辞,应对不穷。[4]漆雕开:孔子学生,姓漆雕,名开。[5]斯:此,指出仕。信:自信。[6]说:同“悦”。[7]桴(fú):小筏子。[8]材:同“裁”,裁度事理。[9]孟武伯:鲁大夫孟懿子之子。[10]赋:兵赋,古代兵役制度。治赋:治军。[B11]求: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B12]千室之邑:春秋时大邑,只有卿大夫才有此采邑。[B13]百乘之家:春秋时诸侯车千乘,卿大夫车百乘。[B14]宰:大夫采邑之总管。[B15]赤: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称公西华。[B16]申枨(chěng):孔子弟子,姓申,名枨。[B17]欲:嗜欲,意为欲望多。[B18]加:凌辱。[B19]文章:指诗、书、礼、乐。[B20]性:人的本性。天道:自然现象及其运行规律。[B2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为其谥号。[B22]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执政二十二年,使郑国力大增。[B23]令尹子文:春秋时楚国大夫。令尹为官名。子文为名。[B24]已:罢免。[B25]崔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于襄公二十五年杀了齐君庄公。[B26]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B27]违:离开,[B28]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为其谥号。[B29]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武为其谥号。[B30]愚:意为韬晦装愚。[B31]陈:周分封的诸侯国。其地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B32]狂简:进取有大志。[B33]斐然成章:文采斐然。[B34]裁:裁剪,裁正。[B35]伯夷、叔齐:殷封国孤竹君之二子。[B36]是用:因此。希:稀少。[B37]足:十足,过分。[B38]左丘明:鲁人,与《左传》作者恐为二人。[B39]匿:隐藏。[B40]侍:立侍。[B41]盍(hé):何不。[B42]共:有断句在“共”之前,两意相近。[B43]敝:坏。[B44]伐:夸大。[B45]施:表白。[B46]已矣乎:算了吧。[B47]内自讼:自责。

[鉴赏]本篇与前四篇相比较而言,存在二个鲜明的特色:一是通过评论孔门弟子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臧否,来对“仁”的思想进行阐发。一是通过师生对话以及孔子自评,来抒发孔门的人生志向以及学术旨趣。由于前者有具体的实例,话语就较易捉摸;而后者则由对话者敞开心扉,通过生动的言谈来使人如入其境,领悟他们的智慧。

评论弟子是否贤良,往往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风尚,对某一弟子的言行进行分析,以此来解答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以本篇所列为例:

(一)“以佞为贤”。“佞”指的是能言善谈。在当时并不算是贬义词。例如,春秋时晋厉公自称:“寡人不佞”(《左传·成公十三年》)。这里的“佞”即“才”。“有口才”与“有才能”是相通的。这在那样一种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是毫不为怪的。孔子十分推崇的弟子冉雍(仲弓)恰好不善言词,于是有人认为他“仁而不佞”,怀疑他是否真的有才能。孔子则认为快口利齿,反而会导致“屡憎于人”。他退一步说“不知其仁,焉用佞?”(第五章)虽然不能断定冉雍是否能够称得上为仁人,但并不是只有有口才的人才算得上人才呀(二)“好勇为仁”。好勇也是当时所流行的风尚。“勇”是武士与勇士所必不可缺的一种重要品质,也应该是文士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孔子以“勇”与“仁”、“智”相提并论。他也肯定了子路的好勇,所以,对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的称赞(见第七章)。但是,孔子并不认为仅仅好“勇”即达到了“仁”德。这是二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孔子认为好勇固然值得赞许,但还是需要因时因事而有所取裁。

(三)刚者多欲。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他十分重视刚直、刚毅的品德。但是在当时,他难觅具有刚毅品质的人才。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有人举出了他的弟子申枨性刚。孔子则说:“枨也欲,焉得刚?”(第十一章)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之中,贫富贵贱变迁迅速急剧,一个物欲十分强烈的人,是很难抵制种种诱惑的。就算是生性刚烈,也不一定能养成真正刚毅、刚直的可贵品格。

同类推荐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典籍,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亦非一人所写。《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本书是《山海经》的白话文全译本,且对生僻字词、名物有适当的注释。此外,还配有大量古本《山海经》中所绘的插图。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随园诗话(中华国学经典)

    随园诗话(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诗经(中华国学经典)

    诗经(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热门推荐
  • 恶魔不吃天堂草

    恶魔不吃天堂草

    “只是因为站在低处,就必须一直抬头仰视着他人活下去吗……”“只是因为站在高处,就必须一直低头俯视着他人活下去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哥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从这里出去啊?”少年怀中的孩童用稚嫩的童声问道,眨巴着眼睛仰头看向那个被自己所尊敬的兄长,眸中泛着天真的光芒。“很快了,如果你困了就先睡觉吧。”少年有些宠溺的刮了刮孩童的鼻尖,抬头望向窗外的星空,星光映照在他的脸上,显得格外静谧。星空底下,却满是暗红的残肢断臂与哀嚎着的,行尸走肉……【正文是第二卷,请别理会第一卷】
  • 百里,百里

    百里,百里

    “百里,有我在。”“百里江湖,携手共行。”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凡人道旅

    凡人道旅

    懵懂孩童被选入仙宗,看他在求道之旅中会演绎出怎样的传奇!这是我心中的修真世界!希望大家喜欢!
  • 洪荒混沌记

    洪荒混沌记

    是否看过的小说套路一样?是否主角总是各种奇遇让你不在有了新鲜感?是否NPC的智商总是让你感到着急?没关系现在有了洪荒混沌记、让你感觉小说不在千遍一律。让我带你去见证真正的修仙之路的放纵!!敬请期待,不一样的修仙之路
  • 倾听心灵的天籁

    倾听心灵的天籁

    起这个我人生路途中早已消失的故事。我的责编催我写一篇后记时,这个故事强烈地跳了出来。我想我没办法不把它写出来,它和《我短暂的贵族生活》一样,都属于我生命中的东西,是一种“不是为了什么去写”,而是生命中的鼓点和舞步,是不期而至的暗示,是“必须写出来的小说”。《我短暂的贵族生活》和我上面讲的鑫子的故事一样,是一个在于丢失爱情、期望遗落的故事,它需要安静地体味,用心去对话,那样,故事的结论肯定是不同的。几千年,无论场景和道具如何更换,我们总在重复一个相同的主题,因为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谁也没办法把它扔在身外。
  • 诛仙列传——田不易

    诛仙列传——田不易

    是谁踏遍大千世界,看破红尘。是谁历经生死,理明是非恩怨。是谁为天下苍生放弃这一世修行,放下这半生牵挂,毅然决然只身赴入死局。那座破庙前,那片竹林里,那座虹桥边......那些丝丝缕缕的记忆是否在诉说着那段惊天动地的故事呢?QQ群号:584815769
  • 我武乾坤

    我武乾坤

    乾天漫漫,坤地茫茫,我命由我,武炼巅峰!天元帝国,以武为尊,弱者命如蝼蚁,强者万人景仰!少年方胜,从小习文,才华卓越,但却一心求武!偶得家族传承一颗黑色的神秘种子,从此逆天出世,武道飞升!“他日,我武乾坤,必定横扫苍穹,复我易家之名,必定天地皆知!”少年,逐步登天,武掌乾坤!
  • 沙盘之我的世界

    沙盘之我的世界

    再次醒来,地球和另一神秘星球都被卷入一场浩劫,辰星被选中救世,这是巧合还是注定?神器出,天地动。这会造就怎样一段传奇。
  • 吟三生

    吟三生

    纵使情难却,相思不可惘梵歌总是想,前世所做的事情,会不会影响这一世的命运。天后的生辰宴上,她遇到了九渊。之后的一切,便是谁都无法预料到的。毒樟林,前世梦,长安夜,妖界情,天罚路梵歌在她寻回的三生石上梦忆前世,也引出了消逝几十万年的神界,封印几十万年的魔界当年,被尘封的往事瑟雪说:你该好好把握今生梵歌摇头。万法说:往事如烟,你又何必拘泥于前世。梵歌说:你不懂。寒临说:前世再多不舍,你终究也该放下了。梵歌说:我不愿放下。闫炼说:前世苦痛,你当真愿意承受?梵歌说:是。莫璃说:我不是梵歌。九渊苦笑,说:对,你的确……不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