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8100000008

第8章 论语(2)

十分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在当时,孔子还提出了纳仁入礼,将仁礼相结合的主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离开了仁德,只是空谈礼乐则自然没有任何意义。而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当时堪称是相当尖锐的。孔子倡导仁德,专门主张要纳仁入礼,使“礼”不仅仅是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有“仁”作为其内在灵魂,这样就进而产生了理性自觉的力量与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的这一思想,不久被孔门的一些聪颖弟子领悟了。据本篇第八章记载,有次,子夏向老师讨教,具体讨教的是《诗经》中描写女子美貌诗句的涵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答曰“绘事后素”。也就是说绘画是先有白底,然后加上五彩色。才思敏捷的子夏马上联系到仁与礼的关系说:“礼后乎?”换言之:在仁德修养的基础之上,加以礼仪的文饰。这正好合乎孔子所强调的“文质彬彬”,也就是文与质、礼与仁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因此孔子听了以后对子夏大为赞赏:“起予者商也!”里仁(一)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4],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5],能恶人[6]。”(四)子曰:“苟志于仁矣[7],无恶也。”(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8],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9]?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0],造次必于是[B11],颠沛必于是。”(六)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B12];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B13],我未之见也。”(七)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B14]。观过,斯知仁矣[B15]。”(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九)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十)手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B16],无莫也[B17],义之与比[B18]。”(十一)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十二)子曰:“放于利而行[B19],多怨。”(十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B20]?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十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十五)子曰:“参乎[B21]!吾道一以贯之[B22]。”曾子曰:“唯[B2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十六)子曰:“君子喻于义[B24],小人喻于利。”(十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十二)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B25]。”(二十三)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B26]。”(二十四)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B27]。”(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二十六)子游曰:“事君数[B28],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1]里:居住。[2]处仁:择居求有仁厚风俗之乡。[3]知:同“智”。[4]约:穷困。[5]好(hào):喜爱。[6]恶(wù):厌恶。[7]苟:如果。[8]不以其道得之:此句历来多有歧义,朱熹释为“不当得而得之”。[9]恶(wū):何处。恶乎:在哪里。[B10]终食之间:一顿饭时间。[B11]造次:匆促的时候。[B12]尚:超过、胜于。[B13]盖:大概。[B14]党:类别。[B15]仁:同“人”。[B16]适:亲近。[B17]莫:疏远。[B18]比(bì)适从、靠拢。[B19]放(fáng):依照。[B20]何有:有何难。[B21]参:孔子弟子曾子名参。[B22]贯:贯穿。[B23]唯:是。[B24]喻:知晓、明白。[B25]逮:及。[B26]约:约束。[B27]讷(nè):说话迟钝,此指谨慎。[B28]数(shuò):烦琐。

[鉴赏]《论语》第四篇着重论仁,整个思考过程层层深入,进入到了孔子思想体系之中的核心。因此理解本篇内容对理解整个孔子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开篇,孔子说:“里仁为美。”里含有居住的意思,难道孔子真的以为”择居”如此重要,是成为成仁之首么?有人引孟子所论函矢巫匠之术而据此认为孔子所强调的是“择业”,但是未必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实,这里还是顺第三篇而来谈礼与仁之间相结合的关系。荀子曾云:“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非仁也。”(《荀子·大略》)荀子用“里”、“门”来喻“礼”,以此来强调“礼”的重要。在这里孔子也是以“里”喻“礼”,而衬托出“仁”的重要。在首章既然提出了“仁”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深入阐述。在往后各章主要展开了以下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仁与智的统一。孔子往往以仁智并举。在本篇开始就有多次记述孔子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孔子认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之人必将自觉实现道德原则,有知识的人也会懂得怎样去实现道德原则。在这里,知识与道德是相互统一的。孔子认为,只有达到仁与智的统一,才是达到了理想的人格。此后,后学儒家也时常以“仁且智”来称颂孔子的人格。

第二个问题是义与利的统一。开始时,孔子把义、利作为一对统一的伦理范畴,规定了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间的关系。“义”所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利”所强调的是个体利益。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第五章)。这些话表明,他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他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但是,私利不能背离仁道。他认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无止境地“放于利而行”,偏离于“义”,必将招致“多怨”(第十二章),从而引发多种社会矛盾。究竟是将“义”摆在第一位,还是将“利”摆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也就是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十六章)。

第三个问题是为仁在己。“君子”与“小人”,“好仁者”与“不仁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前者是“义以为上”,后者则是“利以为上”。在孔子看来,造成二者不同的基本原因之一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努力为仁。如果以行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标,就能从内心“好仁”而“恶不仁”。好仁者既然是以追求仁德为最高理想,那么就应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那些“不仁者”,而不能受那些“不仁者”所左右。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从求仁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是否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谁,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这里面已经蕴涵了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思想。因此,之后的孟子对此加以发展,自然就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

公冶长(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六)子使漆雕开仕[4],对曰:“吾斯之未能信[5]。”子说[6]。

(七)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7],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8]。”(八)孟武伯问[9]:“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0]也,不知其仁也。”“求[B11]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B12],百乘之家[B13],可使为之宰也[B14],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B15]?”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十一)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B16]。”子曰:“枨也欲[B17],焉得刚?”(十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B18],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十三)子贡曰:“夫子之文章[B19],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B20],不可得而闻也。“(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B21]?”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十六)子谓子产[B22]:“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十九)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B23],无喜色;三已之[B24],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B25],陈文子有马十乘[B26],弃而违之[B27],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二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B28]。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二十一)子曰:“宁武子[B29],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B3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二十二)子在陈[B3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B32],斐然成章[B33],不知所以裁之[B34]。”(二十三)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B35],怨是用希[B36]。”(二十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B37],左丘明耻之[B38],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B39],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二十六)颜渊、季路侍[B40]。子曰:“盍各言尔志[B41]?”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B42],敝之而无憾[B43]。”颜渊曰:“愿无伐善[B44],无施劳[B45]。”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二十七)子曰:“已矣乎[B46]!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B47]。”(二十八)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注释][1]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2]雍: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佞(nǐng):能言善谈。[3]御:对付。口给:善于言辞,应对不穷。[4]漆雕开:孔子学生,姓漆雕,名开。[5]斯:此,指出仕。信:自信。[6]说:同“悦”。[7]桴(fú):小筏子。[8]材:同“裁”,裁度事理。[9]孟武伯:鲁大夫孟懿子之子。[10]赋:兵赋,古代兵役制度。治赋:治军。[B11]求: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B12]千室之邑:春秋时大邑,只有卿大夫才有此采邑。[B13]百乘之家:春秋时诸侯车千乘,卿大夫车百乘。[B14]宰:大夫采邑之总管。[B15]赤: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也称公西华。[B16]申枨(chěng):孔子弟子,姓申,名枨。[B17]欲:嗜欲,意为欲望多。[B18]加:凌辱。[B19]文章:指诗、书、礼、乐。[B20]性:人的本性。天道:自然现象及其运行规律。[B2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为其谥号。[B22]子产: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侨,字子产,执政二十二年,使郑国力大增。[B23]令尹子文:春秋时楚国大夫。令尹为官名。子文为名。[B24]已:罢免。[B25]崔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于襄公二十五年杀了齐君庄公。[B26]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B27]违:离开,[B28]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为其谥号。[B29]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武为其谥号。[B30]愚:意为韬晦装愚。[B31]陈:周分封的诸侯国。其地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B32]狂简:进取有大志。[B33]斐然成章:文采斐然。[B34]裁:裁剪,裁正。[B35]伯夷、叔齐:殷封国孤竹君之二子。[B36]是用:因此。希:稀少。[B37]足:十足,过分。[B38]左丘明:鲁人,与《左传》作者恐为二人。[B39]匿:隐藏。[B40]侍:立侍。[B41]盍(hé):何不。[B42]共:有断句在“共”之前,两意相近。[B43]敝:坏。[B44]伐:夸大。[B45]施:表白。[B46]已矣乎:算了吧。[B47]内自讼:自责。

[鉴赏]本篇与前四篇相比较而言,存在二个鲜明的特色:一是通过评论孔门弟子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臧否,来对“仁”的思想进行阐发。一是通过师生对话以及孔子自评,来抒发孔门的人生志向以及学术旨趣。由于前者有具体的实例,话语就较易捉摸;而后者则由对话者敞开心扉,通过生动的言谈来使人如入其境,领悟他们的智慧。

评论弟子是否贤良,往往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风尚,对某一弟子的言行进行分析,以此来解答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以本篇所列为例:

(一)“以佞为贤”。“佞”指的是能言善谈。在当时并不算是贬义词。例如,春秋时晋厉公自称:“寡人不佞”(《左传·成公十三年》)。这里的“佞”即“才”。“有口才”与“有才能”是相通的。这在那样一种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是毫不为怪的。孔子十分推崇的弟子冉雍(仲弓)恰好不善言词,于是有人认为他“仁而不佞”,怀疑他是否真的有才能。孔子则认为快口利齿,反而会导致“屡憎于人”。他退一步说“不知其仁,焉用佞?”(第五章)虽然不能断定冉雍是否能够称得上为仁人,但并不是只有有口才的人才算得上人才呀(二)“好勇为仁”。好勇也是当时所流行的风尚。“勇”是武士与勇士所必不可缺的一种重要品质,也应该是文士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孔子以“勇”与“仁”、“智”相提并论。他也肯定了子路的好勇,所以,对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的称赞(见第七章)。但是,孔子并不认为仅仅好“勇”即达到了“仁”德。这是二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孔子认为好勇固然值得赞许,但还是需要因时因事而有所取裁。

(三)刚者多欲。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他十分重视刚直、刚毅的品德。但是在当时,他难觅具有刚毅品质的人才。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有人举出了他的弟子申枨性刚。孔子则说:“枨也欲,焉得刚?”(第十一章)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之中,贫富贵贱变迁迅速急剧,一个物欲十分强烈的人,是很难抵制种种诱惑的。就算是生性刚烈,也不一定能养成真正刚毅、刚直的可贵品格。

同类推荐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四库全书精编1

    四库全书精编1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四库全书精华:经部(第一卷)

    四库全书精华:经部(第一卷)

    被称为“汗牛充栋,文化渊薮”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浩大,机构庞杂,人员众多,除以刘统勋、于敏中等30人为正副总裁外,下设总纂外、总阅处和总校官等,据“《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清单”所载,有362人在与了编纂工作,而其中又以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戴震为最有力。《全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百科全书,文化长城。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孝经(读好书系列)

    孝经(读好书系列)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热门推荐
  • 同城热恋

    同城热恋

    故事发生在一座犹如伊甸园般美丽的大型社区“立体城”中——她是脾气火爆的美丽空姐,他是精神洁癖的帅气医生,她是毕业就结婚的裸婚族,她是突遭拒婚的IT女,他是不求上进的广告男,他们背景迥异,个性十足,因为工作、情感、爱好等原因,他们每天都要朝夕面对、争风吃醋、争论不休、争执不下,他们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爆笑、感动、狗血、浪漫的故事他们最终能否达成共识,收获真爱,因为一个人,爱上这座城。《同城热恋》,国内首部浪漫都市情景小说,地产思想家冯仑欣喜推荐!同名电视剧开拍在即,精彩不容错过!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想说戒你不容易

    想说戒你不容易

    新书将于12月1日正式发布,古言,帅气长情的洛王爷,美丽温婉的王妃乐语芙,杀机重重的背景,错综复杂的人物,等着你们哦
  • 【已完结】天使不要哭泣

    【已完结】天使不要哭泣

    余晶莹像天使一样美丽,内心却无比坚强的女孩,跆拳道高手。简单的生活中闯入两个男生。性格冷酷地林枫第一次见到余晶莹时,就为她心动不己……尹熙杰的突然出现,却让她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令自己感觉不一样的男生……
  • 莫言有情

    莫言有情

    传说天地诞生之时天降无字石碑人类通过观看无字石碑逐渐开启灵智习得各类武学天下纷争当年第一人欧阳钰雄霸天下统一大陆建立了欧阳王朝数千年过去了欧阳王朝逐渐衰败众诸侯蠢蠢欲动天下纷争再起看莫少言如何报父仇,一步步登上权利巅峰。。。
  • 修魂传说

    修魂传说

    当你同时爱上几个女人的时候,你恨不得变成几个人,而主人公他做到了。
  • 杂纂续

    杂纂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家三小姐

    仙家三小姐

    一场穿越,成就一个传奇!这时代果真如同书中所写:“灵脉密集,天地万物皆有灵;洞藏宝藏,得者继传承;鼎出圣丹,丹出而天色变;卧虎藏龙,气运万千!”这里同样不缺的还有修士们的勃勃野心!且看我们的女主是怎样在这大千世界中走出自己的一条成仙之路!
  • 薄暮晨光

    薄暮晨光

    年轻漂亮的报社女记者方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具有黑道背景的韩睿,并发现韩的身份神秘特殊。在经过的几次接触之后,方晨怀疑韩睿可能与自己姐姐当年的意外死亡有关,遂有计划地接近韩睿,希望可以查出姐姐的真正死因。然而,在两人共同经历了某些事件之后,她却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高深莫测的男人。可也就在这个时候,方晨得知,韩睿才是杀死姐姐的真正凶手。为查明真相,她陷入韩睿敌人的圈套中,最终导致游艇爆炸,韩睿生死未卜,而她也被绑架,直到一切真相大白……
  • 从小兵到黄帝

    从小兵到黄帝

    大秦我的大秦我将以你为荣,我将把你重建你将是我的万世帝国
  • 掌天帝缘

    掌天帝缘

    这个世间,个人能做到的事只有一部分,要想称雄称霸你的手中要有一支让所有的人颤抖的利器------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