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300000029

第29章 尼克松对华政策的终结(1)

(1973—1974年)

1972年是尼克松对华政策的顶峰之年。尼克松访华曾给许多人带来希望,特别是中国领导人相信,既然尼克松已经答应在他的第二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那么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973年到1974年本该是正常化之前的又一个准备期,然而,形势的发展却出乎人们的意料。虽然中美关系真正的冷淡期是在1975—1976年,是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和中国国内的政治变化所致,但1973—1974年中美关系出现的所谓的“冷冻期”和“平台”现象,则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尼克松的对台政策也充满矛盾,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1973年年初到1974年8月,在尼克松总统任内的最后18个月里,除了在双方首都开设了联络处以外,中美关系没有取得任何大的进展。中美之间的贸易在继续进行,但这基本上不是由于政府的促进,而是由于民间的努力。尼克松的辞职为他的总统生涯画上了休止符,也使他的对华政策被迫中断,成为令人遗憾的结果。

一、尼克松的对台湾政策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的结果,也是美国在远东的冷战政策的产物。台湾位于太平洋西部,中国大陆南部海岸线的东部。在台湾岛的周围还有15至20个小岛。早在1万年前,台湾岛上就有人类居住。从历史上看,尽管从17世纪到19世纪它曾经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占据,但台湾仍然是中国的一部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失败,日本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攫取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所谓“永久所有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及其盟国的政策是不能让日本继续保有它包括台湾在内的海外领地,于是,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美国与中国国民党政府达成一致,中国收回被日本攫取的台湾和其他领土。这一政策在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宣言》中得到确立。日本战败投降后,1945年10月25日,中国国民党政府收回了台湾的主权。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宣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前后,美国的杜鲁门政府曾经决定放弃支持在台湾的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等待“尘埃落定”。10月6日和8日,美国国务院召开了一次由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和政府官员共同出席的有关美国的远东政策的会议。会上,大多数与会专家都认为,国民党政府已经“完结”,其中,费正清说,美国不可能阻止台湾最终落入中国共产党之手①。

①Hungdah Chiu,ed.,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New York:Praeger,1979),pp. 148 -149.

到1949年12月,中国共产党已经控制了整个中国大陆,12月8日,国民党政府迁到台湾,伺机“反攻大陆”,夺回政权。此时,在美国国内,有少数政客和军人叫嚣要“保护”台湾使之不受到来自中国大陆的“侵略”,这些人包括来自新泽西州的参议员亚历山大·史密斯、来自加利福尼亚的参议员威廉·诺兰、前总统赫伯特·胡佛等。12月下旬,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莱德利的主持下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建议帮助国民党政府“保卫台湾”,并派美国军事代表团到台湾。但是,国务院坚持原有立场,认为派多少军队也不能挽救台湾,而对台湾的过多干预只会降低美国的威望,并损害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一周以后,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上,杜鲁门总统拒绝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12月23日,国务院向远东地区的各美国使领馆发出了关于台湾的秘密备忘录,通知美国将对台湾采取“松手”的政策。12月29日,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认可了国务院的观点①。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对于台湾的讲话,他指出,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规定和日本投降的条件,美国对台湾及其他中国领土没有掠夺的企图,美国不想在台湾享有特殊权利和待遇,也不在台湾设立军事基地。美国政府“将不从事可能导致卷入中国内部冲突的行动”,并“不向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军事顾问”②。

①Tang Tsou,American Failure in China,1941 - 50(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pp.528 -31.

②U. S. President. Public Papers 0f Harry S. Truman,1951(Washington D. 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5),p.11.

195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功地在海南岛登陆,并很快解放了整个海南岛。此时,人们普遍相信,人民解放军很快会攻打台湾。但是,一个月以后,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迅速改变了它对台湾的政策。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宣布他已经下令美国的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以保持海峡的中立。这一行动与美国出兵朝鲜一样,“是阻拦共产党向别处推进的一个步骤,是要使冲突当地化,并通过宣示美国的力量与决心,迫使共产党退出朝鲜”。按照邹傥的说法,“国内政治以及为了赢得共和党全力支持国务院的朝鲜政策”,杜鲁门政府改变其对台湾的政策“是极其合乎需要的”。与此同时,美国也要求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停止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让台湾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从而制造出了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①。

1954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在1954年、1958年和1962年发生的三次“台海危机”中,美国对台湾当局的支持,使它深深地卷入了中国事务,虽然中美之间从1955年起开始进行了大使级的会谈,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其中一个症结就是台湾问题。中国领导人相信,台湾问题不能解决,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干预。美国要求中国保证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则坚持这是对中国主权的干涉,是决不能答应的。

①Tang Tsou,American Failure in China,pp.558 -564.

②MacFarquhar,Sin0-American Relati0ns,1949 -1971,pp. 222 -225.

进入60年代以后,中美之间业已存在的矛盾并没有解决,美国企图迫使中国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而中国要求美国停止占领台湾。但在1964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1966年4月16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代表美国政府提出了10项对华政策:①保持对台湾当局的防御承诺;②援助亚洲反共国家;③继续援助发展中国家;④维持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阻挠大陆政权进入联合国;⑤美国无意进攻中国大陆;⑥对中国问题避免任何假设;⑦邀请大陆科学家、学者、记者访美;⑧继续华沙中美会谈;⑨愿意讨论裁军和防止核扩散问题;⑩收集和分析大陆情报②。

此项政策出台后,在世界上及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引起了注意。为此,1966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抵台并会晤蒋介石,声称美国对台政策不变,尊重台美联盟及《共同防御条约》,维护台湾在联合国的地位。7月20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在电视讲话中称,美国对华政策不变,继续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1967年5月6日,台湾“副总统”严家淦启程访美,11日,严家淦与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声明,同意双方相互交换大陆情况,美方重申将继续向台湾提供军事装备。1968年6月21日,腊斯克发表谈话,称美国无意抛弃台湾及与大陆改善关系。这虽然给台湾当局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它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一些美国的政府决策人认识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而他们之间的对抗则有可能把美国拖入到一场它不想卷入的战争中。因此,将这对冤家拆开成为他们的主要想法,也就是说,他们希望在世界上制造“两个中国”,或者“一中一台”。而一部分台湾的领导人也认为,如果不能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实现对中国大陆的直接进攻,那么“光复大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同时他们认为,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差异在增大,因而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湾能在短期内实现统一。“两个中国”的观点于是开始大行其道。

尼克松对台湾是有着特殊感情的,自50年代起,他曾6次访问台湾。1967年,尼克松对台湾进行了他的最后一次访问,他再次会见了还在梦想着要“光复大陆”的蒋介石。蒋介石还是竭力拉拢尼克松,希望美国能支持他的计划。尽管尼克松觉得蒋介石对“光复大陆”的痴迷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实用主义的分析”①。1968年11月6日,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当月26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就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会期问题发表谈话,指出,13年来,中国政府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一贯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美国政府保证立即从中国领土台湾省和台湾海峡地区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拆除它在台湾省的一切军事设施;第二,美国政府同意中美两国签订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协定。但是,尼克松一方面在考虑实行对华政策的突破,另一方面又希望尽力保持台湾的现状,于是,尼克松在台湾问题上玩了一出跷跷板游戏,试图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搞平衡,并在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问题上,采取“两个中国”的策略。

①Nixon,RN:Mem0irs,p.282.

(二)尼克松的平衡政策

尼克松上台后,虽已有意发展与北京的关系,但他首先还是安抚台湾。这不仅表现在尼克松政府的各项政策声明中,也表现在许多具体事务上。1969年7月,在尼克松于关岛的非正式的谈话,及1970年2月18日向国会提交的外交年度报告中,都表达了他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即信守对台湾的条约义务,但同时“寻求促进建立一种对双边有利的新型关系”①。1969年8月1日—3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访问台湾,在台期间,与蒋介石会谈美台关系。在离开台湾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罗杰斯保证美国将继续履行对台湾所承担的义务,同时也要求台湾在谋求亚洲和平方面进行合作。10月11日,台湾“外交部长”魏道明在纽约会晤罗杰斯,罗杰斯重申,对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美国的态度不变。12月24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声明,美国将随时撤换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但变更部署毫不影响美国对台湾的承诺。12月26日,尼克松又在加利福尼亚发表谈话,保证履行对台承诺,再次让台湾当局放心。

1970年4月,台湾“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访美,向美国方面表达了几项“原则”:①在任何情况下,台湾都不会放弃其“反攻大陆”的目标;②为此目的,台湾要努力建得强大和繁荣;③“中华民国”将继续寻求美国在精神、道义和物质方面的支持。罗杰斯代表美国政府正式表示,遵守对台湾的条约义务,支持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及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利。基辛格及尼克松本人也与蒋经国进行了会谈,并保证美国不会出卖朋友②。1970年1月和8月,美国副总统阿格纽两次访问台湾,在台期间曾多次与蒋经国会谈,并会晤蒋介石,重申美国对台湾的承诺,解释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Richard Nixon,“First Annual Report to the Congress on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Nix0n,1970,p.182.

②Kubek,The Red China Papers,p. 189;James C. H. Shen,the U. S. and Free China:H0w the U. S. S0ld Out Its Ally(Washington D. C.:Acropolis Books,1983),pp. 48 -58.

1970年9月1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接见被中国政府释放的曾以间谍罪被判刑20年的詹姆斯·华理柱主教时说:希望美中两国的大门能逐渐打开。9月25日,严家淦在华盛顿与尼克松会谈,尼克松表示,美国遵守对台湾的承诺,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优先向台湾提供军事装备。

1971年4月29日,尼克松发表谈话,说美国正在有分寸地谋求在对台湾承担义务的同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关系。同月,尼克松派退休的外交官罗伯特·墨菲去台北,向蒋介石解释双重代表权的提案。7月15日,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他次年将访问中国,他表示,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谈是为了寻求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但同时他也说道:“预见到在这次公告之后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情况发生,我将尽力使我们的政策保持连贯性。我们寻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型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为代价。这不是针对任何国家的。我们寻求与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任何能成为我们的朋友的国家都不会是其他国家的敌人。”①这实际上是再一次让台湾安心。7月17日,即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的第三天,他就写信给蒋介石,向他保证,美国将继续履行它对1954年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义务,并支持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②。7月27日,基辛格从北京访问回来两周后,会见了台湾最后一任驻美国“大使”沈剑虹,基辛格对沈剑虹说: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内部的日益增长的压力,美国必须采取步骤与北京接触,但美国将绝不会背叛老朋友③。

①Public Papers 0f President Nix0n,1971,pp.819 -820.

②Alexander,The Stran e C0nnecti0n:U. S. Interventi0n in China,p.221.

③Shen,The U. S. and Free China,pp.73 -74.

同类推荐
  •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本书记录2013年以来,中央、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生动、准确、客观、及时的政务决策信息,精彩纷呈的中国时政。书中内容包括:十八大开启中国改革新周期、三中全会与中国新改革经济学、中国新型城镇化、2014全国两会与全面深化改革清单等。
  • 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翻阅全书,我认为这本书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宣传了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来,有关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著述不胜格举。该书在大量吸收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推进。其最引人注意之处就是把邓小平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近150多年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近20年跌宕起伏、空前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我国近20年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宏伟实践
  •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本书主要讲述了邓小平的发展研究“发展是硬道理 邓小平发展观研究”。
  •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20世纪即将过去。回顾这百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除了俄国—苏联外,当属美国和日本。预计在下世纪,对中国安全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仍将是美日这两个国家。美日是头号和二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并扩大对外开放,为此就必须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而且还要打好交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求和平、图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需要,是一切进步力量的崇高事业。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应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 党的优秀儿女

    党的优秀儿女

    林祥谦(1892—1923年),福建闽侯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1923年2月7日,林祥谦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热门推荐
  • 红妆莫负,待君归

    红妆莫负,待君归

    那个少年曾几何时他愿意为了你做任何事,可是现在呢?不,现在也是一样,那个少年只是在远方,他一定会回来,会回来见她,会与她携手一生,不离不弃。
  • 小乞丐与女警花

    小乞丐与女警花

    李牧和是个乞丐,每天只能在天桥底下耗日子,因被人打断肋骨伤势严重没医治,对生活失望至极之后跳入冰冷的运河,被警察救起之后遇见了当警察的女警贺白雪然后决心改变自己努力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
  • 龙洲纪事

    龙洲纪事

    万物初始,宇宙一片混沌,世间有一片昏暗的蛮荒之地。在这里,日月星辰不再轮回,极西一轮苍凉明月,极东炽乌暴烈燃烧,明灭交界之处,怪石嶙峋,枯树连枝,遍地沟壑,一片死气沉沉中找寻不到任何生命的气息,直到一天,一条盘旋飞舞的巨龙定居于此,龙生九子,化为龙洲九部,神分五国,魔拓四界,以极中三千若水为界,毗邻而居。若水以极南万丈高山圣雪山为源,三曲九转二十八弯,入极北五杀山而终。若水之东,神族中天国,北海国,南岭国,西丘国,东岩国,五国分立,分而治之。若水之西,妖界,冥界,鬼界均对魔界俯首称臣,魔族独大,其势锐不可当,妄图灭神族,一统龙洲。人族混居于龙洲各处,受神魔统领。
  •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斗罗大陆三生武魂

    斗罗大陆三生武魂

    他是斗罗大陆的忠实粉丝迷,可没想到居然真的到了斗罗大陆。太好了,终于能见到我的偶像唐三了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见倾心,许生死

    见倾心,许生死

    片段一,“你怎么那么冷血,”林梦怡控诉道,“他是你同甘共苦的兄弟啊!”“那又怎样?他背叛了我,我为何要放过他。”方墨宸翘着长腿。是啊,一开始不就是吗?
  • 兵临幻想

    兵临幻想

    战士的荣耀之光,武侠的快意恩仇,仙侠的飘逸不羁……
  • exo之时空恋人

    exo之时空恋人

    她看着那副画不禁自言自语起来:我就要回来了。那副画中的十二位少年露着阳光灿烂的笑容,她的手情不自禁的轻轻抚上画,看着那个令她日思夜想的他还有带给她温暖的他们,“你真的愿意为了他而放弃一切吗?”目光一直留在画是毫不在乎旁边男子的话,眼神坚定的说:“那些我不在乎”。。。。。。。
  • 网游之天下风华

    网游之天下风华

    成败转眼荣光,祭天台上扬起的帜幡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执手永恒之光,立在你我心中的长幡也许一夜功成,刹那后脆骨焚身不悔哭过笑过痛过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