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6700000008

第8章 意识论(6)

从个体发育过程来看,我们每个人也曾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自我意识到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初生儿只有自发的整体活动,但这属于遗传的本能活动。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不断成熟,身手动作趋于协调,本能性整体活动逐渐分化,开始抓弄他身边的所见之物,并重复一些能引起兴趣的动作,这是有意活动的开始。但此时,儿童的心理世界仍是一个纯粹的一元性的主观世界。既无主体与客体之分,也无自我与非我之分,他们吸吮自己的手和脚就像吸吮自己之外别的东西一样。随着随意运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到了一岁前后,儿童逐渐把能够直接支配的东西视为自身,而把不能为自己的意愿直接支配的东西视为外物,儿童的主客体分化由此产生,最初的自我意识也得以发端。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性的一步。当然,此时的儿童并没有关于“自我”的明确概念,只是在行动上把身体“设定”为自身。以后,通过语言学习,大约到了2—3岁期间,掌握了人称代词“我”,并能准确地使用“我”字的意义时,说明儿童心目中已有了一个“我”字的“对应物”,即把“我”字与“我”字所表达的东西联系上了,这又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不过,他们心目中的“我”字还只是一个含义贫乏的代词。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丰富,随着语言成熟和人际的频繁交往,他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了解,促进了对自身的整体性认识。尤其是成人的表扬和批评及其引导,儿童逐步自觉地注意到自己的行为特征和内心品质。儿童成长到5—6岁,便能初步意识到自己的个体性,有了个体水平的自我意识。在此后的小学学习阶段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有分析地吸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主动、独立地评价他人和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调节,使个体水平的自我意识进一步提高。当个体步入青少年后,开始对内心品质感兴趣,经常注意自己的内心活动,反思能力得以增强,各种心理特征也渐趋形成,对自己的社会性、个体性、心理品质等特征的了解逐渐汇合成一种关于自己的总体性自我意识,此时的自我意识已达到成人水平。可见,自我意识的萌芽尽管在人的孩提时代就已显露,但严格意义上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像幼儿对自身、他人的评价那样肤浅,而应涉及对自己的感知动作、行为方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认识,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的对象是人自身的主观世界,由于主观世界纷繁复杂,因此自我意识的内容相当宽泛,但主要涉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分析与自我调控等。

(1)自我认识

人能认识多样而复杂的客观世界,也能认识多变而潜隐的主观世界。人通过对自身的思想、愿望、能力、情感、动机、性格特征的认识,才能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才能客观评价自身在社会、集体中的位置与角色,才能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一般认为,要实现自我认识可通过三条途径。

第一,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效果来认识自己。我们主观世界的心理品质与特征会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表现出来,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效果,因此以自己的行为效果为依据往往能获得自我认识。例如,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尽管它不同于物理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不能直接进行度量,但一个人的能力却能反映在解决各种问题的活动之中。一个学生如能正确而迅速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作业,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一个作家如能创作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说明他有较强的创作能力;一个管理干部如能合理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单位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说明他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力与行为效果的内在联系为一个人自己了解自己提供了良好途径。当然,通过观察自己行为效果来认识自己,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经常自满和骄傲的人,容易把自己的行为效果看得过高;而具自卑感的人则又常常把自己的行为效果看得过低。为了克服主观偏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需要利用自身之外的可比因素——他人的行为与评价来认识自己。

第二,以他人为镜,与别人比较中认识自己。人在实践与交往中,会表现出个体所特有的心理品质,这能为人与人之间的认识、比较与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如要认识自己,还可以以他人为镜,与他人的比较中来认识自己。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个人想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与组织管理才能,只有通过工作实践,并与他人比较中才能确定。如离开实际工作与可供比较的对象,也就失去了衡量的尺度与照鉴的镜子,结果无法实现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诚然,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必须要确立恰当的可比对象。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常常对自己作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原因就在于用作比较的模式有较大偏差,以至于无法客观地认识自己。为了克服自我认识中的偏差,须与广泛的对象接触与比较,才能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自我表象。所以,对他人认识得越客观、全面,通过比较才能对自己认识得更完整、更正确。当然,比较往往是双向的,当我们把自己同他人比较的同时,他人也会将自己与我们作比较,在某种场合中他人甚至将这种比较结果以言语形式反馈给我们,于是便形成了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相比较,这将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准确。由此可见,人正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并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所以,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

第三,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人反映客体时所形成的相应的心理活动被主体意识到,从而成为主体注意的中心,即为自我观察。自我观察也称为“内省”。笛卡儿首先肯定了“内省”的认识功能。他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了解他内部的意识世界。洛克则把经验分为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类,外部经验即人的感觉,而内部经验来自“反省”。他在《人类理解论》里写道:“外部的物质东西,是感觉的对象。自己的心理活动是反省的对象。”当前,承认人的意识具有各种功能,它既能认识外部客观现象,同时又能把认识主体从周围客观事物中分离和对立起来,使自身的主观世界成为意识的对象,从而进行有目的的审视和反思,在哲学界、心理学界已成共识。而有所争议的是,这种自我审视能否正确、客观地认识自身。依笔者之见,精神现象虽然是主观的,但一旦作为自我认识的对象,对主体而言,已经具有了对象化的意义,因而可以成为正确反映的客体,故其本身含有的客观性并不会因观察形式不同而改变。人能控制自己的冲动,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能使自己的活动合乎客观规律,这些正是自我审视的客观性反映。所以,鲁宾斯坦说:“自我观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观察自己和观察他人在原则上是同样可能的。它也能像对别人观察一样的客观,它应当而且可能满足一般来说任何观察所能达到的那些要求,它的结果能被认为是客观的,也就是科学的。”可见,观察结果的客观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观察形式,而主要取决于观察所依据的原则、所采取的操作程序以及具体的实施规则。如果在自我观察中能从事实出发,坚持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规则,那么自我观察同样能满足客观要求,达到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诚然,自我观察中由于观察者(主体)与被观察的自我意识活动(客体)同属一个本体,因此自我观察很难完全摆脱主体的动机、愿望、态度、情绪、经验等变量的干扰而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此外,自我观察容易受主体的注意特征的制约,一切对注意起干扰作用的主观因素,如主体自身的生理状态、思想情绪等都会对自我观察起不同程度的干扰。所以,自我观察必须与其他的认识途径相结合,才能对自身的主观世界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2)自我体验

当我们将自己的注意转向自身的情绪与意向活动时,所获得的自我意识,即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作为主观的意识经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之一。但它不同于感知觉和思维等反映形式。感知觉和思维是对事物本身的反映,而自我体验则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如没有自我体验,主体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产生了情绪、情感,不知道欢乐和忧愁,不能体会到幸福或苦恼,不懂得爱或恨。

自我体验总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当自然景象、生活事件、生理状态变化作用于感官时,便会产生相应的自我体验。但是,自我体验并不直接决定于客体事件,而决定于主体对客体事件的解释和评估。对同一客体事件的解释或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自我体验。例如,一只熊进入我们视野是否会产生恐惧,这就取决于我们对熊出现的情境的判断和评估。如是荒郊野外的熊,对人有威胁,主体容易引起恐惧;反之,如是动物园笼子里的熊,对人不会构成伤害,主体自然不会产生恐惧。可见,主体对刺激情境的判断和评估才是形成自我体验的直接原因。除了认知因素之外,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也是引起自我体验的两大要素。因此现在认为,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官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向大脑输入生理状况变化的信息;认知因素则提供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信息,来自这三方面的信息经过人脑的聚合便产生某种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对行为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适度的自我体验能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原因在于,适度的自我体验(如紧张、焦虑等)能使人积极地思考和成功地解决问题。但过强的自我体验则会干扰有序的动机性行为,妨碍活动的进行,降低活动效率。当一个学生在考场上体验到强烈的紧张时,双手发抖,并将原来熟记的知识事件忘得一干二净,此时头脑中变得一片空白,这就是自我体验对认知的反作用,结果干扰了理性行为,降低了活动效率。

自我体验的外部表现——表情能影响人际关系。自我体验能有意无意地伴随外部表现。这种与自我体验有关联的行为特征即为表情动作。表情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在许多场合下,人的喜、怒、哀、乐会通过表情在人际间传递,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成为人际互动的诱发因素。

(3)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是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行为反应和结果的剖析。自我分析是个体实现社会化后产生的。当人的自我意识相对成熟,并通过与他人接触,逐渐建立起自己确认的价值体系后,才能客观地对自我进行分析,即表现为对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进行反思,对行为过失进行反省,对成败原因进行反探。因而一个善于进行自我分析的人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朝着确定目标发展。一个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和品德的形成,多半跟他自我分析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孙子兵法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是以自我分析为前提的。一个人能否客观、全面地剖析自我,则取决于自身的种种条件。除知识背景、逻辑思维能力和价值体系之外,也会受到分析者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动机水平的影响。例如,就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而言,成就动机低的人往往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则相反,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把成功则归因于自己能力强。这种自我归因倾向的差异,使成就动机高的人能始终维持较高的动机水平,而成就动机低的人总是处于低的动机水平。可见,自我分析是否正确、合理对于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4)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是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从内化的权力与职责、义务感和责任感、荣誉感与道德感等观念出发,善于主动地调节、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言行。

自我调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在现实中,它除了有利于坚定自身的行为方式,以达到预定目标外,对自身的影响至少还能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减弱人的受示性。受示性是一个人易于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暗示或影响的倾向。现实生活中,能自我调控的人不容易接受暗示,凡事有主见;反之,则易接受暗示,受人摆布,轻意改变行为目标,盲目地从事不符合自己的观点和信仰的行动。其次,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克服自己的情绪冲动,抑制消极行为,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人的情绪、情感是随时随地能产生的,只是强度不同而已。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一方面取决于引起情绪、情感的现象对人的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大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的自我调控的能力。面对相同的事件,有的人情绪、情感发生得十分激烈,有的人则相对比较平稳,这与个人的自我调控有关。由于情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为自发地形成的动力,因而自我调控对于情绪、情感的作用,最终体现于行为上。表现为能控制自己行为,抑或让行为放纵自由。一个具有良好自我调控的人,无论受到外界事件的多大刺激,始终能把握着理智的方向盘,并遵循理智的要求,实现对情绪、情感、行为的制驭。反之,缺乏自我调控的人即使受到外界的微弱刺激,也可能因情绪、情感起伏而失去应有的理智,产生出一系列消极行为。再次,良好的自我调控有利于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相比之下,有的人缺点比较少,有的人缺点比较多,缺点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调控能力的强弱。有的人勇于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日积月累,自我就不断完善。而有的人平时决心很大,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因言行失控,一错再错,结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决心天天下,错误时时犯。长此以往,自我何时能完善呢?古语说的好:“人皆可以为尧舜。”要实现自我完善,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其实不难,关键在于要“有志”与“有制”。

综上所述,自我意识是人心理的重要特征,由于它的存在,才使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分析与自我调控,体现出人所特有的特征与理性。

同类推荐
  • 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本书以大量实例诠释了现代人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并从专业心理医生的角度向读者阐述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走出困境,重建健康美好的心灵家园。
  • 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哈佛之所以能培育出如此之多的天之骄子,一方面在于哈佛人致力于学业上的精细研究,另一方面则在于哈佛人对心理健康发展的极大关注。本书汇集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多年研究成果,与身边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是一本探寻各种常见现象背后的心理学秘密的妙趣横生的心理学读物。
  •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心理疾病尤其如此。你是否经常无意识重复同一行为?你是否每天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你是否总是认为自己身体有问题?难道得了绝症?你是否怎么吃都觉得不饱,还是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比自己胖?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他总是真诚地说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你有没有发现原本熟悉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你已经身处危机边缘,请对号入座。
  • 每天懂一点趣味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趣味心理学

    本书精选趣味心理学话题,介绍了你所不了解的真实自我——人格心理学、五光十色的绚烂世界——色彩心理学、是梦境还是现实——神奇的催眠术、身与心,你如何知晓——心理学与生活等内容。
  • 男性心理学

    男性心理学

    本书分别从男人的角色、生活、做事、处世、社交、婚恋、成功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男性在人生各方面、各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对男性的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热门推荐
  • 无赖神帝系列:鎮神天碑

    无赖神帝系列:鎮神天碑

    本文由花雨授权历庆年间,一个神界的创始者。转世轮回变成了一个懵懂的孩子在自己的幻想中拜在“宗山门”下修习道法长门的关门弟子。坐落在南方的一个名叫“平安村”的小小村落里,有一个敢于幻想的少年,他敢作敢当,竟然想成为能在天空中飞行的神仙,遭人耻笑终不悔。但他还是梦想成真,他拜了一个在修真界排名第一的门派“宗山门”下修习道法,最终有所成成为了创造了神界的创始者……
  • 王岩的两个世界

    王岩的两个世界

    王岩可以在现实和梦境间来回蹦达了,这个loser的人生会变好吗?现实和梦境,谁是梦境谁又是现实?王岩最后会在哪个世界醒来?欢迎进入王岩的梦-镜世界
  • 死亡病毒

    死亡病毒

    一夜之间,病毒末日一般的来到了城市中。人类、动物、植物,全部都被感染了。空气和水中也飘散着一种气体。哭泣、悲伤、害怕都凝聚在这病毒当中。感染者在地上如行尸走肉一般的走动,城市中陷入了危机。
  • 剑葬万古

    剑葬万古

    这是一个万古盛世!人人如龙,天骄扬名,妖孽惊世,至尊无敌!这也是一个千年乱世!凶兽乱世,诸强争霸,弱肉强食,强者为尊!在这里,神兵利器、奇珍异宝、神功秘籍、红颜知己,只要你是强者,便能拥有!
  • 梦河

    梦河

    “我可以进入你的梦中.”“我可以改变你的梦。”“也可以让你永远醒不来!”梦界,不知是否如盘古开天地那样,为上古大能者所创。天地不仁,世态炎凉,梦界,如世外桃源,世人皆向往而不得,却可入梦乡,一窥梦之道。梦不可长久,梦界却可长存,梦界,在期待它的主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且看杨日初在修仙中寻道,在世俗中坚定的追寻爱情。
  • 亲子游戏:1~2岁怎么玩

    亲子游戏:1~2岁怎么玩

    游戏对于孩子来讲,其意义与价值是颇为广泛的。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而亲子游戏恰恰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庭中家长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游戏中培养能力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启智方法,也是爸爸妈妈掌握科学育儿和快乐育儿的有效途径。本系列丛书根据幼儿成长的阶段,共分三册,涉及运动、认知、语言及情感培养等多方面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加强各种能力,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最强传承师

    最强传承师

    一场大火,大学生唐林开启传承。试验室里的尸体、已死去十多年的爷爷、来历神秘的传承组织,牵扯出位面之间的过往……千百年来关于这个世界的神秘存在,渐渐浮现出来……古老而悠久的传承、一桩诡异的神秘事件……
  • 爱也不容易

    爱也不容易

    茜茜喜欢少华,少华也喜欢茜茜,可是少华的爸爸不同意,茜茜的母亲也坚决反对,更让他们不解的是,双方的家长都不愿意说出反对的理由,这是一场误会,还是一场阴谋?
  • 权倾弃妇

    权倾弃妇

    在现代刚被未婚夫背叛抛弃了,连劫难后的穿越,还是一名弃妇,而且还是顶着贵妃头衔的弃妇,什么?不对?又成王爷的弃妇了?总之就是难逃弃妇的命运,汗,唉,为什么真心的付出,换来的总是利用、欺骗、背叛,那就让我从今绝情绝爱,做个爱情的旁观者吧。(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无限之世界拯救者

    无限之世界拯救者

    很多反派就这样被主角光环坑死了,论资源,势力无一不碾压主角的反派就这样死去,实在是让人心酸。此外很多配角也随之逝去,总归是一件悲惨的事情。所以主角将要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反派不是必死他们可以改造,我要守护大家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