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6700000025

第25章 认知论(1)

“认知”和“认识”在英语中是同一个词,因此“认知论”也可谓之“认识论”。不过,现代的“认知”概念是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而流行的。它的特定含义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过程。可见,现代认知论与哲学认识论既有类同又有区别。其类同点在于,两者都研究如何才能获得知识及使用知识;而不同点在于,哲学认识论是从宏观层面对知识的获得过程作原则性描述,而现代认知论则采用实验方法,取得经验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对获得知识的内在过程作具体、细致的描述。因此,现代认知论使我们对知识问题有了更为详细、深入地了解,这无疑使知识这一认识论长期研究的问题有了新的进展。所以,心理学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一”。

§§§第一节研究“物到观念”的三条路径

唯物主义认为,知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物到观念的转化过程。当然,在不同的科学背景之下,人类对“物到观念”的研究其路径是不同的。自古至今,人类曾从反映、反射、表征三条路径探索了“物到观念”的转化,从而为认识知识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一、反映

人对事物的反映过程,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19世纪末以前,人类研究“知识”的起源与形成实质上就体现为对“认识”的探究,即通过研究“反映”这一“从物到观念”的路径,去探索认识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由于受科学水平所限,古代哲学家对反映过程的理解相当浅薄,将其描述得过于简单,而且仅是思辨性的猜测。赫拉克利特较早地表述了“反映”思想。他把人的身体比作蛛网,灵魂比作蜘蛛,居于蛛网的中央。当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外部刺激时,灵魂便立即顺着蛛网到那里,与外物接触。这种素朴、形象的比喻说明赫拉克利特已朦胧地觉察到精神的产生有赖于外物的刺激,主客体相互作用是反映(认识)的开端。在此基础上,恩培多克勒将物到感觉的过程作了更为细致的猜测。他认为,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出“流射物”,如该物同人的感官孔道相接触,便能进入孔道而引起感觉,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论”。流射论肯定了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是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显然已具有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性质。此后,德谟克里特用原子论对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论”改造后,提出了“影像说”,即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透入我们的影像产生的。“影像”已不再是原子本身,而是原子与人体器官相互作用(反映)的产物,这种产物既可形变为感觉也可进一步转化为思想。可见,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已包含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亚里士多德也明确肯定人的感觉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他说:“感觉决不是感觉自身,而必有某些处于感觉者先于感觉而存在”古罗马时期的卢克莱修除坚持感觉是构成物体的原子射出的流刺激感官而产生的思想外,更重视理性的作用。他认为,感觉能够提供可靠的知识,而理性能起更大的作用。不过,理性必须以感觉材料为依据才是正确的。总之,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那里,“感觉”是反映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围绕“感觉”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感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形成感觉?感觉与理性(思想)的关系如何等。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尽管出于思辨与猜测,但这些天才的见解为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昏暗的中世纪将哲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天启论”将认识归之于上帝的启示,上帝成了知识的源泉,古代天才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思想受到严重压抑。当然,昏暗的时代并非漆黑一团,具有反映论倾向的思想火花仍时有迸发。司各脱就认为,人的认识是从个别实体开始的,先有感觉、尔后在感觉基础上经过抽象,得到一般概念。所以,概念是从感觉经验得来的,它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后。显然,其中蕴含有一定程度的反映论思想。

15世纪末叶,脱离“中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科学、社会的进步又开始重视认识论研究,并出现了经验论学派。经验论者明确指出,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弗兰西斯·培根强调,必须同自然打交道,才能获得关于自然事物的感觉经验。培根还认识到感觉经验是有局限的,感觉经验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阶段,而应用理性方式对感觉经验进行加工、整理,使其上升为理性知识。可见,培根所坚持的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不过,培根的反映论具有不彻底性。他的“双重真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有的来自自然,有的则来自神灵的启示。对于培根的反映论,霍布斯采取了扬弃的态度。一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与事物本身的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感觉,因此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另一方面,他对培根的“神灵启示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然而,霍布斯在主张知识、观念起源于感觉的同时,却否定了感觉的客观内容。他把颜色、形象等性质仅仅看成是感觉者的影像,而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霍布斯反映论中的这一矛盾为后来的洛克所发展。洛克从“白板说”出发,充分肯定“反映”在知识、观念形成中的作用。他说:“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得来。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这里,洛克所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但他同霍布斯一样,也否定感觉的客观内容,认为颜色、声音、滋味等并非是事物的真实反映。可见,16—18世纪欧洲的经验论哲学家虽有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但这种思想并不坚定。

然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都表现出较为坚定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拉美特利利用医学和心理学知识,说明了认识是“脑膜”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认为“没有官能,就没有观念”,“没有接受来的感觉,也就没有观念”。狄德罗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对象,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泉源,离开了感觉,理性思维就不能进行。霍尔巴赫肯定自然界是认识的对象、人的认识是对自然界的反映、真理是思想同客观事物一致的反映论观点。可见,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对反映的对象、本质与途径等都作了明确的表述,而且已初步涉及“反映”的可靠性问题,对“反映”问题的研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反映论也存在缺陷,往往把认识理解为是对对象的直观的消极的反映,因此带有明显的机械唯物论性质。

在德国古典哲学史上,重倡反映论的是费尔巴哈。他继承与发展了唯物主义感觉论传统,对感觉的本质作了非常明确的阐述。他指出:“我们感觉是主观的,但它的基础或原因是客观的。”此外,他十分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思维只有通过感觉这一中介才能认识客观世界,从中也阐明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反映”仍带有直观、机械论性质。他把“反映”看作是客观事物硬是挤入我们身内来的一种消极被动的过程。原因之一是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含义。尽管他在著作中也讲到“实践”,甚至谈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但他把实践仅仅归之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忽视了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正因为如此,费尔巴哈不可能科学、辩证地说明反映论原则,没有把反映论推向更高的阶段。

人类历史上真正把反映论推到更高阶段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继承了以往反映论的基本立场,剔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中包含的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因素,同时把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使反映论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第一,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进程,不像照相或照镜子一样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而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第二,将社会实践引入反映论,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接触事物,使事物反映到主观意识之中,取得对事物的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认识经受检验,逐渐发展为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客观真理。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出发,解决了历史上旧反映论未能解决的难题,把唯物主义反映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诚然,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尽管是科学的反映论,但并不意味着它终结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因此,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样有待发展、完善。例如,马克思曾指出:“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那么,物质的东西究竟是怎样被移入人脑的?在人脑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最终被改造成人的观念?这类问题受19世纪末叶的科技水平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法作出解答。但却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物到观念”的转化指明了方向。这一方向的指明也意味着人类对“物到观念”的探索将深入认识主体内部,具体细致的研究将替代思辨性、原则性研究。

二、反射

观念形态的知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要客观、具体地阐明“物到观念”的转化,单纯依靠哲学认识论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列宁主张要深入到认识主体内部,研究人脑(包括人体神经系统)的活动机制,以探明人的神经系统究竟是怎样将物质的东西移入人脑,而人脑又是如何活动使其转化为观念形态的知识。因此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神经心理学的发展,人类对“物到观念”的探索逐步由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对主体内部的神经冲动传导过程的研究,去揭示主观感知觉形成的内在机制。于是,神经过程的反射性研究便成为探索“物到观念”转化的第二条途径。

“反射”概念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所提出,当时他把动物和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不随意活动称为“反射”。此后,193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谢灵顿对反射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由于受其二元论哲学观所限,他的研究也仅局限在脊髓范围之内。认为“反射”只是由脊髓自动实现的。

至19世纪下半叶,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反射”概念,把反射原理推演到脑的全部活动上,认为“全部心理活动毫无例外都是凭借反射而发展起来的”,为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谢切诺夫并把反射活动分为三个主要环节:(1)开始环节,指客体刺激作用于感官,通过传入神经将冲动向脑传导的过程。(2)中间环节,指人脑中枢发生的神经过程及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3)终末环节,指神经过程由中枢沿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官,引起效应器官的活动。

反射活动的“三环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认识活动的神经机制。当客体对象作用于人体感官时,客体刺激神经感官作用,使其在能量与形式上发生变化,转换成神经冲动,并由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大脑传导。这就是谢切诺夫所称的反射的第一环节。如离开了该环节,脑就无法感受客体刺激,因而也就无从产生人的观念、思想。所以,谢切诺夫说:“心理活动没有外来的感觉、兴奋是不可能出现于意识之中的。而思想也是服从这一规律的。”反射的第二环节形式上是神经活动,内容上则为信息传递,其产物是观念、思想。谢切诺夫认为,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产生观念、思想)之后,还会通过反射的第三环节起一定的效应活动,即作用于人类的再认识或改变主体的实践活动。当然,反射进入第三环节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效应活动的速度、强度、部位等又能变为刺激或感觉信号,由内向神经反转传入神经中枢,引起相继的神经活动,使神经中枢藉此对业已进行的认识活动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矫正。可见,谢切诺夫的“反射三环节学说”从神经心理的角度揭示了神经冲动的流向及形态转换,而这种揭示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更为深层、细致的阐述。

“反射三环节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感觉产生的神经机制,但不同感觉分化的内在机制又存在于何处呢?德国生理学家约翰·缪勒首先研究了该问题,并提出了“特殊感觉能量说”。缪勒认为,人之所以能对外界事物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人体的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它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比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便产生听觉。由于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引起的感觉也不同。所以就缪勒看来,感觉并不决定于客观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我们感受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我们自己的神经,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换言之,我们始终不能直接感觉外物自身的性质,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感觉。缪勒看到了形成主观感觉中的神经因素,即大脑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兴奋。就此而言,他将人类对感觉这一认识形式的探索,从单纯研究客体本身,扩展到对认识主体加以研究,从人本身的变化中去寻找形成感觉的原因,这无疑使人类对感觉的认识深化了一大步。但遗憾的是,缪勒在肯定神经对感觉起作用的同时,却走到了事物的另一极端,即只承认人脑对神经状态的直接感受,而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性质,这在认识论上不可避免地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同类推荐
  • 男性心理学

    男性心理学

    本书分别从男人的角色、生活、做事、处世、社交、婚恋、成功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男性在人生各方面、各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对男性的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快节奏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心理疲劳的状态,心理疲劳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书以此为主线,从解析心理疲劳出发,帮助人们认清疲劳之态,找到身心疲倦的原因,分析这种状态带来的后果,并提出最实用、最贴心的“药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自己内心的疲劳状态,找回工作的激情、家庭的和睦、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幸福。
  • 冷口味心理学

    冷口味心理学

    《冷口味心理学》这本书以心理学规律和理论知识为依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各种出彩的心理学领域中所涉及的“冷”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心理学规律、心理学依据、心理学效应、心理学现象等,同时用生活中的事例揭示了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性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交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内容让你听上去认为觉得很冷门,那么这本书就是对这些冷”知识最好的解读。本书用简练通俗的言语和生动有趣的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全面阐述了冷口味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道,帮助读者掌握并运用冷口味心理学的理念和规律引导自己走向成功,实现幸福人生。
  • 感官操控力

    感官操控力

    作者马努埃尔郝瑞特是欧洲著名的超感者。他可以通过五个感官的敏锐能力进行催眠、用意念弯曲勺柄、影响和解读别人思想……这本书里他揭示了五个感官的秘密,讲授了我们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可使其获得“超能力”,以得到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美好生活。
  • 家庭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心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家庭教育心理的理论基础、婴幼儿的家庭教育心理问题、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等。
热门推荐
  • 沙魔

    沙魔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丝毫动静,地上流淌的是鲜血,没有丝毫的生命气息,只有一个男孩,斜靠在身后的柱子上,眼里流漏出的是冷漠与淡然~~~~~~~
  • 汇神学院

    汇神学院

    一场别致的穿越,使得主角冷秋遥来到现代,获得不可估量的异能:九龙玄冰,冰凌镜,技能有木有?冰属性,雷属性,要不要?面对未知的旅途,主角立志要拯救世界“毁我家园者,死;亏我善战者,亡!”......
  • 月殇梦魇

    月殇梦魇

    耳畔听得春风落,屈指如今又几年。她爱了他一生,他在意了她一世,可,谁又知道呢?或许爱情,很多时候就是一剂毒药,让你虚无缥缈,甘心沉沦,甚至顾影自怜,杂念丛生,最终只是一场镜花水月,却又留下道道伤痕。只是,万事皆有因果,所谓因缘际会,逃不开,避不去,唯有承受。我在孤寂的时间里静静行走,坐看一世世悲凄的轮回,但我永远无法到达那火红的彼岸,三生石下,是否还徘徊着你的身影?
  • 赌命奇侠网游行

    赌命奇侠网游行

    用一只手,换取一件神器。用一双腿换取一个系统主线任务。用一双眼睛,换取系统里犹如BUG的权利。你敢和我赌吗?赌什么?赌命!
  • 和网络做个好朋友

    和网络做个好朋友

    如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已经势不可挡,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大。全面禁止青少年接触网络绝对是不可能的,唯有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网络,增强自控能力,健康、科学地使用网络,才能发扬网络便捷、迅速的优点,同时把网络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公文文种解疑;第二篇公文格式与行文解疑;第三篇公文写作技巧解疑;第四篇公文处理规范解疑。所列题目,均是长期研究和讲学实践中积累的,是与公文工作者及教学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中的经验总结。 这些题目反映的问题源自公文处理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全面地掌握公文写作中的规范与技巧,了解公文处理实践中的热点、 焦点和难点。
  • 怎样当好职工代表

    怎样当好职工代表

    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定基本形式,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企事业单位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管理,既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反映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特征。
  • 黑帮老大恋上绝情少女

    黑帮老大恋上绝情少女

    他-------文锐,一个在10岁死了母亲的豪门孤儿,因为母亲的遗言让她差点失去了自己今生最重要的人她-------依妍,一个没落豪门的养女,为了养父的企业能继续经营下去,狠心的继父竟然将他卖给了让人闻风丧胆的黑帮老大这是宝宝的第二篇文章,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啊宝宝的首篇文章是《错爱终生》http://novel.hongxiu.com/a/120529/希望大家支持一下
  • 記得

    記得

    真正相爱的人,无论分别多久,都会记得对方......
  • 迷途的仙人

    迷途的仙人

    仙者,上入九天掌日月,醉卧昆仑睨红尘。翻手为云窥天机,覆手为雨逆乾坤。白栋已经不记得在这个残酷的修真界呆了多少年了。但是白栋仍然记得那自穿越之初就铭刻在灵魂深处的执念,我要回家。爸,妈,等着我!如今儿已成仙,定能安然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