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现德国阴谋
德军入侵苏联以后,除了初期的胜利以外,战争形势越来越不理想。苏军转入了强大的反攻,德军开始节节败退,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俄国人势如破竹的攻势。
1941年冬,德国的重兵集团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歼,这对希特勒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但他并不就此而甘心失败,遂下令加快研制新式“无声”武器,并打算在近期内就使用这种武器,为斯大林格勒城下的惨败进行复仇。法西斯武装力量的将军们也狂热地把报复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元首身上,他们相信他能够用这种“无声”武器把苏联从地球上抹掉。
希特勒制造细菌武器的消息传到了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大林十分震惊,立即下令查明“无声”武器的情况。前苏军总参情报部反间谍局局长卡尔涅夫将军受领任务后,马上召见其得力助手格里高利耶夫中校,要求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抓获的俘虏口中打开突破口。
格里高利耶夫在审阅战俘档案时,德军上校阿依泽巴赫的经历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上校调来东线之前;曾领导柏林附近的一个建筑工程队,格里高利耶夫立即审问了他。阿依泽巴赫坦白地说,他在建筑工程队时曾问过总工程师他们所进行的工程是干什么用的,以便计算出复面,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备齐有关的材料。但是总工程师没有告诉他。后来他再次遇到总工程师时,工程师叮嘱他,以后不要再问这样的问题了。著名的微生物家施泰尼茨,是这项工程的施工总监。世界著名的德国化学家施密特教授也在为纳粹的此项工程出力,施密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就失去了踪影,很可能是被迫为纳粹卖力。阿依泽巴赫和教授很熟,他向格里高利耶夫介绍了教授家人的一些情况。施密特教授和他的女儿一起生活,他的弟弟早年由于爱上一个歌星而去了美国。他对此很不满意,自那以后就没有和他弟弟联系过,他弟弟有个儿子,在美国一所大学化学系毕业。
阿依泽巴赫交待德国在柏林附近的黑林山建造了一个能容纳上千人的战俘集中营。他还供出,他的上司黑林山的特别工程警卫队队长法尔凯考斯上校现在也在苏联战俘里,他可能知道得更多。
格里高利耶夫据此推测,在黑林山附近正在建造的是一个用人做实验的大型生物实验室。或许这个实验室就是研制希特勒将要使用的那种“无声”新式武器——细菌武器的地方。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格里高利耶夫叫人带来了法尔凯考斯。此人一开始很顽固,但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他最终承认黑林山是德国的细菌研制中心。格里高利耶夫随后又审讯了曾在黑林山地区居住过的战俘里哈德·福雷托。通过审讯,格里高利耶夫又得到了一些关于黑林山的详细情况。著名的蒂费尔德施泰因男爵夫人的庄园坐落在黑林山附近。男爵的私生子巴雷姆迪克尔是德国党卫军中尉,现担任黑林山集中营的训导主任。黑林山东侧有一片森林,森林旁边有一个禁区,施密特教授就住在禁区附近,禁区里的设施是保密的。
晚上,格里高利耶夫把近日从战俘那里了解到的关于纳粹在黑林山附近研制细菌武器的情况向卡尔涅夫将军作了详细汇报。将军听后,沉思片刻,然后激动地从桌旁站起来,他说:“看来希特勒知道情况不妙,因此才急急忙忙地制造新的细菌武器。这个情况很重要,应立即报告最高统帅部。”
午夜12点,卡尔涅夫回到他的办公室。他马上召见了格里高利耶夫,严峻地说:“最高统帅部命令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希特勒在黑林山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格里高利耶夫,我决定由你拟定行动计划,并具体指挥这次行动。”
格里高利耶夫以前曾经学过微生物和化学,特别是在军事院校学习时,接触过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凭着他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从事特工活动的经验,他认为:要摧毁德国细菌实验中心,必须派遣一个破坏小组到那里去。因为,即使是最能干的侦察员,也不能单独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并且决定在细菌武器实验室安插自己的人,以便里应外合。
格里高利耶夫把这个行动计划汇报给卡尔涅夫将军,他打算挑选一些爆破能手,成立破坏小组。这些小组成员将装扮成被纳粹从白俄罗斯强行抓来并送往德国的劳工,打入德国建筑工地。
卡尔涅夫同意这项计划,并将这次行动命名为“极点”行动。他告诫格里高利耶夫:“行动细节要事前安排好,要注意人员的挑选。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格里高利耶夫挑选德国人海因里希·齐默尔曼担任破坏小组组长。齐默尔曼是德国共产党员,毕业于柏林大学建筑系,从30年代起即在苏联的冶金厂工作。他的儿子也在德国学习过,后来回到苏联,现在成了军队中的一名中尉,他们一家人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因此,齐默尔曼十分愿意参加这次破坏活动。
为了使破坏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德国战俘的口供,卡尔涅夫将军决定派一名年轻的化学家冒充施密特教授的侄子,打入德国细菌实验中心。施密特教授同他弟弟之间多年没有书信来往,也没有见过侄子的面。于是中央方面军反间谍局机关侦察员亚历山大·萨弗罗诺夫成了最好的人选。萨弗罗诺夫刚刚从大学化学系毕业,他长着一双浅蓝色的眼睛,外表端庄而漂亮,德语说得很流利,看上去很像德国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曾在柏林工作过,因此他对德国十分熟悉。当得知自己被委以重任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为把祖国从化学战中拯救出来而战斗!”
卡尔涅夫将军最后给行动规定了期限:必须在半年内完成。
就这样,一场向德国细菌武器研制基地的作战渗透行动开始了。
2.潜入细菌基地
在到达黑林山之前,齐默尔曼声称自己是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德国人,刚从布尔什维克手中逃跑出来。在莫吉廖夫,他受到当地警察局的严格检查,直到柏林答复后,才被吸收为莫吉廖夫劳工处办事处的职员,专门负责招募斯拉夫劳工并送往德国。不久,办事处主任给他下达了一项任务:迅速挑选300名熟练的反俄罗斯劳工,然后送到埃尔伯费尔维克参加一项重要的工程。齐默尔曼感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招募工作很快完成了,破坏小组成员顺利地混进了由300人组成的反俄罗斯劳工队中。齐默尔曼很快地认识了他的两名助手——卢卡绍诺克和帕尔切夫斯基,他们还是游击队的领导人。
莫吉廖夫警备司令看到齐默尔曼招募劳工很卖力,就决定由他押送这批劳工到目的地。就这样,齐默尔曼终于来到了黑林山。
一到埃尔伯费尔德,齐默尔曼就把劳工们安置在各个临时工棚里。建筑工程队队长柳德尔中校很快就发现齐默尔曼办事灵活,很能干;同时,柳德尔还了解到齐默尔曼是德国人,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从那里逃了出来,便决定把他也留下来,负责管理斯拉夫劳工。
为了“不负”柳德尔中校的希望。齐默尔曼更加卖力地管理这批劳工,他建立起极严格的制度,任何人犯了微小的过失都要受到惩罚,他还按军队编制把劳工编成了100人队、50人队和10人队,指定可靠的人担任各队队长。卢卡绍诺克和帕尔切夫斯基分别担任了100人队队长。
德国人为看守这批劳工派了一个党卫军警卫班,班长是党卫军预备役军士卡姆普斯,他当时患有严重的脊椎神经炎。为了讨好这位军士,齐默尔曼把从白俄罗斯带来的蛇毒药膏送给了他,治好了他的病。军士因此对他十分感谢,并且更加信任他。
劳工们住在森林湖畔的3个很大的工棚里。湖两岸长满了灌木丛,离工棚不远的黑林山集中营里关押着1000多名战俘。在装有探照灯的望塔上,昼夜都有党卫军士兵值班。劳工们将在这里实施建造细菌武器工厂的大型工程,第三帝国强大而神秘的细菌武器将在这里研制。由于工程保密性很强,党卫军士兵得到命令:无需警告就可以向任何企图逃跑的人开枪。
尽管劳工们起早贪黑,拼命干活,但柳德尔中校仍然不满意他们的工作进度。齐默尔曼解释说,因为树根太深,影响工作进度,劳工们已竭尽全力了。要想加快进度,只有改变工作方法。最后他补充说:“我担心工程会误了元首和您规定的工程期限。”
“期限不能推迟!”柳德尔边说边注视着劳工费力地挖着树桩。突然,他自言自语地说:“要是用炸药炸怎么样?”
“炸药?”齐默尔曼谨慎地重复了一遍,随后附和道:“这是个好办法。只要两箱炸药就可以把树桩全炸掉。”
柳德尔思索了好一阵子,最后他下定决心同意采用炸药炸,但是他郑重其事地说:“你要亲自负责爆破工作。”
齐默尔曼“啪”的一声来了个立正姿势:“请您放心!1克炸药也不会从我手上丢失。”
第二天,一辆卡车运来了两箱炸药。炸药卸下后,堆成一堆,盖上帆布,由党卫军士兵看守。
齐默尔曼指派卢卡绍诺克在工地附近修建了一个存放炸药的仓库,自己与帕尔切夫斯基商量如何把这些炸药尽快取走,藏在安全地带。
为了掩人耳目,帕尔切夫斯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梯恩梯炸药压成一小块一小块,制成“砖”块状。由于这种“砖”与普通的砖颜色很相近,都是黄色,因而在搬运时不易被察觉,而且能够在工地上就完成这项工作。
于是,齐默尔曼向柳德尔建议,把梯恩梯炸药压制成砖块,以便在使用时不用现从筐子里凿出一块,这样使用既方便,又安全。柳德尔很欣赏这个主意,他们挑选了几名制作爆竹的能手,很快把炸药制成了砖块。这其中,最高兴的人是齐默尔曼。因为在他来之前,格里高利耶夫已答应等他到了目的地后马上给弄点炸药,但却一直杳无音信,因此齐默尔曼便一直在找寻机会,自己想办法弄到炸药,因为炸药是实施破坏行动的基本武器。现在,总部不必为炸药的事担心了。齐默尔曼把偷出的炸药藏到了安全的地方。
3.德国化学家和他的研究成果
在齐默尔曼领导的破坏小组成功地在工地上站稳脚根的时候,萨弗罗诺夫还没有达到德国。格里高利耶夫为了以防万一,拟增加人到黑林山,协助齐默尔曼完成任务。一周以后,萨弗罗诺夫以施密特教授的侄子——“勒勃沃尔”的身份出现在教授的家里。
当“勒勃沃尔”走下汽车时,受到了教授一家的热烈欢迎。对于侄子第一次从海外来到德国,教授显得格外兴奋。他紧紧地拥抱着这个年轻人,久久没有放手。在场的人都被这一情景所感动,流下了眼泪。
回到家后,“勒勃沃尔”和教授一家围坐在桌旁,一直谈到深夜。他激动地说:“伯父,我一眼就认出了您,您的模样和照片完全一样,见到你们我是多么的高兴啊!遗憾的是,我的父亲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勒勃沃尔”讲述了他的“父亲”费里茨·施密特的生活,教授的弟弟跟随歌星在美国一直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离了婚,一个人过着孤独的生活,最后得了不治之症。“勒勃沃尔”的叙述既动人,又富有戏剧性,因而使教授对“勒勃沃尔”一点儿也没有怀疑。
第二天早晨,施密特教授带着“勒勃沃尔”参观了自己的私人化学实验室。里面的情景令他惊叹不已:装备的全是现代化的设备和仪器,施密特就是在这里研制出了扬名世界的除萎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消灭田鼠的药剂。他们来到温室,温室里长着许多植物,有小麦、豌豆、玉米等,长势都很好。随后,教授又带他到用木板隔开的温室的另一边。一跨进门坎,他就闻到一股腐烂味。在一块地畦里,“勒勃沃尔”看到那些草本科植物和蔬菜全像得了一种古怪的病似的。黑麦和大麦的茎上都长了赤褐色的木瘤,茄子和西红柿胖得像长着绿色的脓疮似的,从破裂的脓疮里流出一种臭不可闻的黑色液体。教授说,如果在田地里不适当地施放除萎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便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授告诉“侄子”,他一直在试验多种有机磷化合物,研制新型杀虫剂。1936年,他发现了有一组化合物的毒性异常大,他用这种化合物的稀释液喷洒在植物茎叶上,结果茎叶上所有的寄生虫都被杀死了。1937年1月,他着手进行第一次生产性试验,但很快发现了这种化合物对人的副作用:它能使人的视力明显减退,并令人感到呼吸困难。这便是他最早发明的“神经错乱性毒气”——塔崩。
纳粹德国的毒气室柏林知道此事后将施密特教授调到鲁尔区的埃尔伯费尔德的新工厂,从事秘密的有机磷化合物的研究工作。
一年以后,他又发现了一种与塔崩有关的化合物——甲氟磷酸异丙脂,它的毒性几乎是塔崩的10倍,施密特把这种新毒剂命名为“沙林”。
1939年9月,德军对波兰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了帷幕。德国化学家再度处于实施国家计划的要害地位。希特勒于9月12日公开叫嚣:“德军已掌握一种令人恐怖的新武器,德国的敌人是无法防御的。”显然,希特勒炫耀的就是他研制的毒气。
当天晚上,他们从实验室很晚才回来。吃过晚餐后,他同女儿勒吉娜又陪“勒勃沃尔”一起聊天,教授对这位已成孤儿的侄子给予了父亲般的疼爱与关怀,勒吉娜也把他当成了最亲近、最关心的弟弟。此时,“勒勃沃尔”已成为施密特一家的成员了,并会时刻受到伯父的保护。
从此以后,施密特每天都到侄子的房间去一趟,他们经常谈到深夜。教授时常埋怨战争,并提到纳粹正迫使他研制威力强大的毒气武器,而他的学生施泰尼茨正在从事致病细菌武器的研制工作。了解了教授的心理之后,“勒勃沃尔”在一次谈话中故意表示要去东线,他说:“每个人都应当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我来这里是为了能与亲爱的同胞共同作战,反对俄国的异教徒。”
“你难道打算去东线吗?”教授惊异地问道。
“是的,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