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79700000021

第21章 新时期村经济发展的范例(9)

元坊村的事业方兴未艾。五年后果树进入盛果期,人均收入水平起码可达1200元。目前,他们又兵分两路,一路抓成果的巩固,一路抓新生产领域的开发。以元坊精神武装的元坊人,正巧执生花之笔,续写着更为辉煌灿烂的锦绣篇章。

(资料来源:潘振同,王晶.太行山区的一颗明珠———河北省平山县元坊村.经济日报,1990年7月6日。)

九、八年实现工业化①

———山东省牟平县新牟里村

山东省牟平县新牟里村共有427户1370口人,原来是一个人均分配60元左右的穷村,在最近的八年中,这个村实现了工业化。1985年产值5000万元,纯收入1250万元,以80%的比例积累,公共积累总值达2650万元,人均集体分配达2500元。与1978年相比,产值增加97倍,纯收入增加3倍,公共积累增加55倍,人均分配增加41倍。

新牟里村的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是:

———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99%。

———劳动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97%的劳力由农业转入工业。

———工业企业有了相当水平和规模。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三个,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三个,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三个。这些企业有定型产品50多种,其中与国营厂联营的卡盘厂,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厂家第二位,产品为部优,40%的产品销往国外。

注释:①这里记录的是1987年前的新牟里村的发展。

———全员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达到人均17000元,超过国家平均水平。

———村民的知识水平显著提高,村里规定达不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一般不吸收就业;考上大学的给予奖励,对文化技术低的进行培训,职工队伍基本达到了国营企业的文化技术水平。

———村民生活已经城市化,75%的住户搬进了水、电、暖、煤气配套的高标准住宅楼,户均80多平方米。多数家庭有了家用电器和成套高档生活用品。

新牟里这样一个普通的穷困农村以短短八年时间奋斗出了一个工业化,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在村办工业上找路

1976年,31岁的常宗琳担任支部书记,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群众的温饱。开始,他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入手,希望通过创高产摆脱贫困,全村大干了一个冬季,来年粮食亩产达到800多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粮食自给有余,群众的生活有了改善,但一算经济账,除了还投资款所剩无几,仍没摆脱一个“穷”字。

是继续在农田里下功夫,还是另辟蹊径?正在这个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党的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全村人均不到一亩地,提高单产投资大,难度大,算总账也赚不了多少钱,但村地处县城,靠近烟台,交通方便,人多地少,搞工业副业生产能够扬长避短。于是,党支部决定,在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上,向村办工业进军。

搞工业遇到的难题首先是资金。新牟里人靠汗水进行原始积累。他们动员了一帮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成立了工地板车运输队,给建筑单位拉沙运砖,到烟台车站码头扛大包。全村老少也不落后,捡工厂扔掉的边角废料“打团铁”;办小饭店、小旅馆;开小食品、小缝纫、小修理店,有收入就干。汗水终于积成财富,他们购进一台旧车床,一台旧电焊机,一台旧钻床,三台机器一摆,就办起了村里第一个工业项目———小修配厂。小厂赚了钱,他们不用做分配和生活消费,而是开拓新的工业项目,就这样滚雪球,第二个、第三个工业项目接连开工了。

到1983年,全村共建起17个工副业企业,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人均集体分配1183元,公共积累达到906万元,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二)横向联合,变“小船”为“大船”

“船小调头快”,这是农村第一步改革对乡镇企业特点的形象比喻,后来成为人们对乡镇企业的普遍认识。新牟里村的领导成员在商品生产的实践中体会到,乡镇企业力量还薄弱的时候,“船小”对于求生存和发展有利;但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仍囿于“船小”的成见,就会弊大于利。乡镇企业也需要有适度的规模,也需要有定型产品、拳头产品,这样才能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里站稳脚跟,经得住竞争风浪的冲击。

村办工业的底子薄,基础差,要上一个档次很不容易。常宗琳从一家报纸的一则新闻报道中看到了这样几句话:“跨地区、跨行业;打破所有制界线,搞横向联合。”常宗琳越看越觉得有道理,这个提法也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吸引住新牟村里其他领导成员。他们果断决策,第二天就派出四名领导骨干到东北和内蒙古联系。不久,与呼和浩特铁路局联合办起了铁路建筑材料厂,一年半拿回22万元纯利,跨出了横向经济联合的第一步。

这期间,他们听说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想在沿海地区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展销窗口”,常宗琳马上带人登门了解,商谈条件,双方很快草签了在新牟里村兴办联营分厂的协议。办工厂需要办一系列审批手续,国内还没有国营部属企业与村办企业联营的先例,联营双方都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压力。但他们不灰心,努力做解释说服工作,终于被批准。按协议规定,新牟里村每年能得纯利30万元,从表面看油水不大,但经过商品生产洗礼的新牟里村领导成员,已经不是只看到鼻子尖的小生产者了,他们盘算的是这样四笔大账:可以把村里现有的小铸造厂带动起来;可以帮助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上能力,上水平;联营厂答应帮助村里办一所200人规模的业余技校,设置车、刨、镗、磨、铣、设计、计量、化验等急需专业;村领导骨干可以向大厂有经验的同志学习,更新管理知识,使老式“火车头”换上新型“发动机”。这种智力开发是远非几十万元的眼前效益所能抵得上的。他们争分夺秒办来的这个联营厂,1986年产值500万元,成为全国第二大卡盘生产企业。

由于他们思想敏锐,捷足先登,到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时,这个村已有四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营企业在发挥效益。1984年新春,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新牟里,看了他们的联营厂,非常高兴,称赞他们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依靠横向经济联合,发展新型联营企业,改变乡镇企业面貌,实现农村工业化,新牟里村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到1985年底,这个村共发展了21个工业项目,其中“三跨”(跨地区、行业、所有制)式联营企业就有8个,产值占全村工业总产值的80%。

(三)“大船”向国际海洋进发

通过艰苦的努力,上技术、上质量,新牟里与部属厂联营的卡盘厂生产的“环球”牌卡盘,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年产5万台,畅销于东南亚为主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又打入美国市场。这个厂每年创汇40万美元。新牟里村受到启发,增强信心,认为作为开放城市的乡镇企业,只面向国内市场不行,只搞“三自一加”更不行,要盯住国外市场,要搞外向型企业。

他们了解到,高级毛纺织品在国际市场日益风行,出口前景广阔。1985年8月27日,常宗琳以中国农民企业家的身份前往英国、意大利考察,同英国名牌毛纺企业———英亚毛纺工业有限公司草签了补偿贸易意向书。接着签订了合同,规定英方提供总值为346万美元的20世纪80年代第一流毛纺设备,新牟里在五年内用高级毛纺织品偿还英方设备投资。这个总投资2200万元的现代化毛纺厂投产后,每年外销1/10的产品,五年时间即可全部偿还英方的设备投资。

颇有点像“土八路”、“游击队”的乡镇企业,能不能成为“正规军”?这支队伍在商品经济的战场上能否打阵地战?能不能远征?新牟里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以及他们积极兴办“外向型”企业的尝试,对此做了肯定的回答。1985年3月,经县政府批准,新牟里村“改名换姓”成为“山东牟平新牟国际联合企业总公司”,这艘村办企业的“大船”正式向国际海洋进军了。“船员们”决心在国际商品市场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为祖国的四化大业作贡献。

(四)从“学大寨”班子到企业领导集团

新牟里村在发展商品生产,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上之所以能迈出这样迅速而坚实的步伐,关键在于有一个思想解放、勇于开拓、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和胆识的领导集团。

同其他乡镇企业的领导干部一样,新牟里村的领导者也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办工业,搞商品生产,靠原来那点知识是无法适应的。常宗琳说:“我原来拉过车,扛过袋,十年‘文革’‘学大寨’,就是没办过工业。我们领导班子的其他同志和我一样,不认识机器,更不懂得企业管理,商品市场,不会就学,来个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把小农生产管理者改造成了工业商品生产的企业家。”他们边实践边学,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聘请了专家学者来村讲学;订阅了上百种报刊,分期分批到江苏、上海、广州、深圳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学习。他们还请回乡探亲的华侨企业家讲国外商品生产知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克服了小农意识,掌握了工业生产、企业管理、市场预测,科学决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集团。

新牟里村的领导者打破了管理就是管人,甚至“调理人”的旧观念,树立了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提高素质,促进人的现代化的新观念。这是一种富有革命意义的转变。在劳动就业管理上,新牟里村从1981年开始就实行了劳动合同制,从全国各地招工。企业可以辞退不合格的职工,职工也可以另谋自己喜欢的职业,每个职工都有迫切需要提高素质的压力,都有拼命学技术的动力。在干部的选拔上,惟才是举,能上能下,谁有真本事谁就上来掌权负责,没有真本事就让出位子来。

(资料来源:燕言,赵丰田.八年实现工业化———山东省牟平县新牟里村.经济日报,1987年1月5日。)

十、小村巨变①

———黑龙江省密山县铁西村

自从历史把地域划为城市和乡村以来,城市一直为农民所向往。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那些富裕起来的乡村,却使城里人为之动心。农民正以商品生产者的状态跃上历史舞台。密山县铁西村就是个突出的典型。

(一)小村巨变

铁西村是密山县城西一个人均只有1.1亩耕地,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普通村庄。1976年建立大队时,集体底子很薄,仅有2.4万元资金,社员手里也很紧,是一个有名的“三靠队”。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短短几年,全村就改变了穷困的面貌,成为各业兴旺发达、农民富裕幸福的勤劳致富的典型,198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00元;1984年达到了1700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多。

的确,这是一些闪闪发光的数字,引人注目,令人振奋。而下列事实,更会使人惊叹不已。

第一,富得快。1982年全村总收入为201万元,1983年达到260万元,1984年达到600万元。从1982年起,人均收入以几何级数增长:1982年400元,1983年达到800元,1984年达到1700元,两年翻了三番。

第二,富的面广,共同富裕。全村438户,到1984年末止,户收入万元以上的84户,占总户数的19%;收入6000元到1万元的61户,占总户数的14%;收入4000~6000元的220户,占总户数的50%;收入2000~4000元的63户,占总户数的14%;收入不足2000元的10户,仅占总户数的2%。

注释:①这里记录的是1985年前的铁西村的发展。

在铁西村,人均收入400元的就被视为贫困户,列为扶贫对象。

第三,集体、个人一齐富。在家庭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全村集体固定资产300万元,公共积累达100多万元,以建筑、运输、养殖业、林业为骨干产业的多种经营正朝着产、加、销、农、工、商综合经营方向发展,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铁西村连续3年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为经济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说,铁西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个高速致富的典型,一个打破停滞状态,进入持续、稳定增长阶段的典型。

(二)致富之路

一个过去的“三靠队”,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短短的几年竟奇迹般地富起来,这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铁西村是怎样富起来的呢?

第一,彻底放开经营,人人都搞商品生产。

过去铁西村90%以上的劳力都被束缚在田里,尽管劳力轮班干活,也不许越雷池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4年以来,村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1984]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经营,让农民放手发展商品生产。一是从思想上放开。把富字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确信社会主义是要消灭贫穷,勤劳致富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奔向共同富裕。二是从政策上放开。农民只要不违反国家法令,不破坏自然资源,接受国家计划指导,经营什么都可以。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赢利就干什么。三是从经营方式上放开,可以自营、合营、联营,允许资金、技术、劳力高度自由流动。这样放开以后,农民中长久蕴藏的致富热情,犹如大坝拦截的水闸门一开顿时欢腾奔流而下,全村形成人人动手致富、家家谋划生财的局面,涌现出各类专业户、重点户103户,各种经济联合体30多个。70%以上的劳力从菜田中转移出来,绝大多数农户都从单一的蔬菜经营转为复合经营,经营项目少的三四种,多的十几种。他们还打破乡城之间、行政区划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线,与国有企业联营,同外省联营,和本县、邻县村镇联营,打进县城盖起商业大楼,开起饭店、旅馆、商店,挤进兴凯湖、虎头镇兴建旅游中心,承包鱼池建设,整修文物古迹,并利用自己的技术、资金优势,搞技术、资金输出,联合发展养鱼业。彻底结束了过去那种靠种地维持生计的局面,打开了致富进财的门路。全村仅1984年以来,就有100多人从事建筑业,有15辆载重汽车、80台小四轮拖拉机从事短途或长途运输,有18台大型推土机对外承包土建工程。仅这几项,农户的收入就可达200万元,是过去单一经营收入的6倍。

第二,放开经营给铁西村带来了两大变化。

同类推荐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超越“中国威胁论”

    本书对中国经济大国化的真实情况、大国化对中国与东亚关系和中日关系带来的变化问题,结合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对东亚国家如何与崛起的中国合作、实现共同的繁荣提出了建议。
  •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特征及价值判断标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周期和总量调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结构变化和增长的效率。
  • 中国利用FDI的经济效应及对经济安全影响的评价

    中国利用FDI的经济效应及对经济安全影响的评价

    本书内容包括: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利用FDI的总体概述、FDI进入中国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利用FDI引发的争议、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FDI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利用外资的对策与建议等。
  • 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本书从经济学中的“数字”入手,比如GDP、基尼系数等等,话题从这些关系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数字开始,介绍这数字、指数、常数的渊源等的作用,我国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和老百姓的关系。
  • 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

    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

    教育、医疗、养老,为什么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房贷、车贷、外债,为什么我们总是入不敷出?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市场进入了增长性衰退的大滞胀时期,物价上涨、购买力萎缩、投资率下降接踵而至。继《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后,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我们指点迷津。读完《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你将从容应对中国经济大滞胀!
热门推荐
  • 我的霸道腹黑王子

    我的霸道腹黑王子

    这是由一个男主引发的爱情故事,强势的上官陌不跟她的名字一样优雅。由一系列的误会而引发!腹黑的隐天意会不会坚持到底继续爱她那?
  • 制造抢购的200个促销手段

    制造抢购的200个促销手段

    我们这本《制造抢购的200个促销手段》最大特点是内容全面,共有二十一章,涵盖了200个有创意的促销方案,从服务促销、主题促销、节日促销、氛围促销、价格促销等21个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讲解。另外,几乎每一个小节都配有生动的实战案例,这就摒弃了以往枯燥的讲解,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 朱雀赋诗

    朱雀赋诗

    一位毫不受宠的清纯公主,是怎样在尚有兄长姐妹的情况下,成为了一位冷血女帝,她本毫不受朝局纷争所扰,为何会心甘情愿搅这一摊浑水。朱雀降临,朝局必将大乱,欲知详情,还请看本书《朱雀赋诗》。
  • 希腊神话故事·上

    希腊神话故事·上

    希腊文化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他们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的想像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炼,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公元前十一二世纪到七、八世纪间则被称为“神话时代”。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公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江左一品纨绔

    江左一品纨绔

    文坛浊酒,一半被李白喝进诗里,另一半让魏晋文人就着寒食散干了,些许化作率性癫狂,余下的遁入愁肠。当代律师王衡穿越到了东晋宁康三年,成了‘书圣’的孙子,谢玄的女婿。只是天意弄人,前任逛青楼,喝花酒,气跑了尚未洞房的新娘子,眼见着一顶天大的纨绔帽子就扣下来了。人道琅琊王宣之风流不羁,堪称江左纨绔第一品。
  • 甜蜜哈密

    甜蜜哈密

    为了传承哈密绿洲的甜蜜传统,弘扬哈密盆地的甜蜜之风,歌颂哈密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甜蜜新生活,繁荣东天山文化,我们特编辑出版《甜蜜哈密》一书。文稿共收录各类书籍、报刊公开发表的有关甜蜜哈密的散文、特写五十三篇,歌颂哈密甜蜜生活的诗歌辞赋二十六首。选文和诗歌除几首古诗外,绝大部分皆为当代作者的作品,特别是土生土长的哈密作者的作品。愿此本集子为哈密的甜蜜事业、甜蜜生活增光添彩!
  • 《一封休书何值君昭天下》

    《一封休书何值君昭天下》

    “落儿,朕希望,有一天你会明白朕。”凤帝看着杀进来的敖父,拔剑自刎。这是他作为一个帝王,最后的尊严。“皇上,我有了心爱之人,你休了我吧!”落后倔强的看着凤帝,凤帝挣扎,将落后囚禁。“敖洛,你不会爱上落璃的对吧?”陆吟雪小心翼翼的问着。“传朕旨意,落皇后祸国妖妃,九日后,火焚。”傲凰帝不认去看落璃凄惨的样子,头也不回的离开。
  • 战,便战

    战,便战

    文字浅薄,咀嚼憧憬,望每天添上数笔,勾勒人生。
  • 觉醒,破晓之光

    觉醒,破晓之光

    假使你身处绝望,是否会期盼一楼曙光照耀梦想。假使你无力前行,是否期待一双手伴着你风雨无阻。如果有一天,稚嫩的肩膀,被赋予使命,小小的梦是否愿意放手一搏。流过血的灵魂才会绽放最美的曙光。照耀着前方,坚定不移。握紧手中的梦想,直到希望之花完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