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78100000009

第9章 中国古代都城与建筑(1)

课堂导入

中国的古代城市文明起源很早。古代城市建筑一方面强调建筑平面布局上共性思维的方位思想,突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体现“东西南北中”的“城中有城”、“宫中有宫”、“园中有园”的核心;一方面又以庭院深深的纵向布置、街坊里巷的横向铺开和叠高层次的不同礼数、强化居室建筑等级的个性张扬。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大气地领略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实质,就无法知道中国的“城邦文明”和“安居文化”。

教学目标

掌握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布局规则

熟悉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规制、特点以及古代著名城关城门建筑

了解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历史和长城的积极意义与时代价值

§§§第一节中国古代都城建筑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堡建筑。2000年,在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时代城址发现有内外两重城垣,城内发现夯土台基的大型回廊式建筑。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面积达17万平方米,城中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和大型廊庑式建筑在中原地区的龙山时期城址中十分罕见。在我国已发现的50余座史前城址中,是最典型的龙山文化城址;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市建筑遗址,是坐落于安徽凌见滩古城遗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一些城市和都邑。河南郑州偃师村的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现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王都遗址,都城长方形,长108米,宽100米,面积大约是1万平方米。周围筑墙环廊,大门面南,大殿立北,殿顶无瓦而用茅草。

奴隶社会的商周早期,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具有防御功能设施的都城。经考古发掘,著名的有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陕西岐山与扶风的周原遗址、西安的丰镐遗址等。安阳的殷墟是殷代后期的都城,其规模宏大,规划合理,总面积在24平方公里以上。都城布局已经出现以宫城为中心,官府、民居为外围的内城、外城和郊外墓地的城市建筑形式。西周时期,城市建筑已基本模式化了。都城建筑的严格等级规范,虽然强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但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直到春秋时期的城市和乡村还没有多大差别。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规制,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深刻反映当时当地的建筑理想与文化思维。但凡京城都府,其基必阔大,基既阔,则宜以河水辨之,河水弯曲呈龙形聚龙气为吉祥之地,隐隐与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对者,则大吉之宅、大利之所。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规制、布局,既受宗法关系的约束,也受政治关系的制约。但从考古记载中,将整体环境的经营放在建筑设计的首位,是中国建筑大度之气和经营之道,从而成为等级社会的“礼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古资料表明,至少从周代起,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自觉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里、闾、邑、丘、甸、市等的规划制度,说明当时已有了整齐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二里头遗址具有的明确都邑布局严整、缜密规划,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如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许多土木建筑技术等。二里头宫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此后的中国古代宫城连续演进,在明清时期营建的北京紫禁城达到了顶点。

殷商都城

殷都是沿洹水而建的,它便于用水和防卫。紧靠洹水南面是宫殿、宗庙区,迄今考古发掘了50多座宫殿、宗庙遗址。这些遗址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小屯东北。它的东面、北面毗邻洹水,且地势较高,不仅在水源上占据有利地位,而且可以防御洹水泛滥。宫殿区的西面、南面挖掘了环绕宫殿的壕沟,既可以分流洹水,又可与洹水连成一体作为防御设施。

战国时期都城

战国时期,规定国都的幅1为九百丈。卿大夫的都邑,是国都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以至九分之一。卿大夫都邑不能超过规定的规模,否则,将被视为一种越轨行为,是对国君的不敬和威胁。城市建设的这些规定,实际是奴隶制宗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人迫切需要把城市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奴隶主贵族用宗法等级制度控制的城市开始瓦解。随着各诸侯国势力的增长,各国都城亦有很大发展,已是幅1千丈、万家相望的城市了。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著名都市,如燕国的涿、蓟,赵国的邯郸,魏国的温、轵、安邑、大梁,韩国的荥阳,齐国的临淄、莒、薛,楚国的郢、宛丘、陈、寿春,郑国的阳翟等。这些城市中,尤以齐国都城临淄最为著名。战国城市的繁荣,显示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但同时也体现了春秋时代等级制度的破坏,并且为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布局规则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在选址、规划与建设上,特别重视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和“环境自然”观点的经营之道,并将这一思想巧妙地融入建设的设计、布局中。城要背山面水,要大地形。如秦咸阳,北揽北阪,南抵南山,中贯渭水,最盛时东西达300余里。长安、洛阳、建康(南京)、北京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66超过城墙以内;即一般的府、州、县城,也是将近郊包容在城市整体环境中统一经营,靠环境来显示其建筑整体艺术的魅力,是中国东方式审美思维的具体体现。都城选址除依山傍水外,还注意“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历代皇帝都委派大员近臣、诚请方士道师、听从阴阳先生等的勘天察地之“宏论”,甚至亲自“相土尝水”以知“端详”。然后对城市建筑精心策划布局,对宫阙正门精妙构想设计(如在帝王宫阙前建“宫廷广场”等的处心积虑),围绕着“中心皇权”的理想追求构思与策划。为此,总结出古都城建筑设计的如下一套规则:

1.围绕的墙垣

京城有皇城、内城、外城(也称郭)。内城、外城围绕着城墙,皇城也有宫墙围绕,每一座城都有重要的整体建筑与空间布局,体现疏密严缓的节奏性。

2.中轴线设计

无论是京城还是宫殿都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设计布局,主要的建筑物都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从属建筑或较低级的建筑则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以体现皇城的中心位置和皇权的核心地位等封建等级观念文化和统治思想。

3.坐北朝南

都城中轴线上的建筑都必须坐北朝南,以体现“面南为君,面北称臣”的封建礼制思想,体现“崇拜天神、地祇,敬祀祖先”的观念,同时也是适应环境季节的变化(中原地区冬天东北风强劲,夏天西南风温和,建筑坐北朝南可以冬暖夏凉)。

4.中庭配置

中庭建筑物通常都设计为矩形,安置在庭院中,并配置成系列,安置在大皇城中。如故宫就是这种配置安置体系的最大、最辉煌的体现者。

5.京城道路网络

京城的道路设计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交叉形成棋盘式道路网络。主要的街道为南北纵向,道路到城墙为止。主要的城门是南门,东、南、西、北各门直通各走向的道路,连通全城道路,构成都城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道路的棋盘式设计,还形成城市居民居住的基本单元形式,即里坊制,俗称“里弄”(在农村则称“乡里”),因此,道路的计量也以里为单位,一里路即一个里坊街区的周长路程。

6.京城功能区域划分

京城功能区域划分也是都市建设极为重视的方面,一般以城区功能相似性和生活方便性为规划原则,如手工业作坊集中在宫廷周围;居民居住区成片规划;有固定的市场区,所谓“东市西市”,今天我们所说买“东西”即源于最初的市场的区位代指。

二、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总体发展看,夏、商、西周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了商城、洛邑这样的规模宏大的都城。东周至秦汉时期,是都城建筑体系基本建立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数量和规模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魏大梁等盛极一时的都城,以及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曲阜鲁故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遗址和咸阳秦咸阳城遗址等。隋唐至明清,是中国都城建筑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都城建筑在基本体系的框架下向大、奢、伟、雄方面发展,以功能完善性和精良性为突出特征。但如果再进行一些细分,可以做以下之归纳:

———夏、商、西周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初阶段。商代、西周时期的都城建筑规模都不大,表现为“都城内有宫城,宫城内建宫殿”的都城建筑基本布局与形制特点。殷代后期的都城河南安阳殷墟(古称“北蒙”、“殷墟”)其规模更加宏大,众多建筑分成宫殿、祭祀、宗庙三个建筑区,总面积在24平方公里以上。

———东周时期的都城面积较前朝增大,一般为10~20平方公里。各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宫城与郭城都有各自的城垣。宫城内有高大的建筑群。有城门12个,平均分布在城的四面,与经由城门的大街形成三条平行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建筑已经呈现区分王城和外郭的棋盘式格局,城市区划功能固定安置的布局基本格式化,并延续到隋唐时期。这时的都城建筑强化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稳固性政治思维和防御性战略思想,以及城市繁荣的文化理念。

———秦汉都城的设计,出现城市建设的建筑规制,强调除要适应大城市经济生活功能性以外,还充分地体现政治上、礼制上的政教功能的考虑。同时,宫宛建筑也蓬勃发展。长安城的形制布局,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前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夫,一夫即一百亩)的规制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城市平面大体上近似于正方形,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

———三国两晋时期的都城,多利用汉时旧城改建而成,建筑思想以明确规范各城市功能区为主要特点。曹魏邺城宫城建筑集中于一区,分布在城市的中轴南北线上,城市建设构成以宫室为中心,布局上附会《考工记》“三朝”制的思想,于大朝太极殿之后又安排了常朝昭阳殿。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发展了城市的中轴线,这种方式被隋唐长安城所继承和发展。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都城建筑,主要贡献是将王城布局于居中偏北的位置,为我国王城建筑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都城建设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唐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形成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制度,主要建筑贯穿在主轴线上,宫廷前建有广场。宫城皇城以外按里坊制安排,划为108个里坊,街道形成棋盘式格局。这种里坊制经宋改街坊制后,一直是中国古代城市居民建筑的主要规划模式。人工引水入城和城市绿化建设使当时的长安成了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长安都城建设,不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建设有着长期、重大的影响,甚至波及到周边国家,如日本的平城京都就是仿效长安城建筑。

———北宋是中国商业文化的萌芽时期,城市规划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建设突破里坊制的限制,城区结构由里坊式向街坊式转变,形成街坊城市特色。

———元代都城,即元大都(今北京)是一座呈长方形的三重大城,周长30公里,共11座城门。城建布局从里到外由小、中、大三个方框组成,分别叫宫城、皇城、大城。

明清都城设计布局非常严密完整,外城包着内城,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每城都环绕着既宽又深的护城河,紫禁城成为层层拱卫的中心,皇帝的威严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宫廷广场环筑高达6米的朱红色宫墙,使进入宫城的文武百官自觉压抑和渺小,充分感受皇权的震慑作用。

北京古都城建筑

北京古称“燕京”,为燕、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都城。北京古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名字是“蓟”。在今北京房山地区有两个小国,一名“蓟”,一名“燕”,是周武王的诸侯分封国,此为北京建城之始。现在的北京是在明清两代北京都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明清北京都城又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的。古代都城的规划与建设都十分突出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北京都城建设,充分地证明了这一古城建筑的“金科玉律”。《周礼·考工记》提出的理想城市布局在几千年的城市建设中虽没有完整地付诸实践,但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建筑则基本依照周孔制度布局,是中国古代理想城市建筑的具体体现。金中都营建,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皇帝至高无上地位的思想,以“筑城以卫君”的观念,赋予古代“城邦”文明的真实内涵,从规模上超过金初都城上京,正是这种都城建筑文化的实际运用。金中都周围17.75公里,比金上京(城围22里)、辽燕京规模都大了许多。城区空间的扩大,现实上造就了都城皇宫居中建筑的条件,形成了以皇权为核心的城市建筑格局。金中都一改辽燕京皇城建筑于城西南和规模小的状态,将南城墙、西城墙、东城墙都进行扩展,使皇城居中而立。金中都宫城分左、中、右三路,中路有三大建筑群,自应天门向北,依次是大安门、大安殿、仁政门、仁政殿、昭明宫。金中都建筑以及它的布局对北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后世首都地位确定和都城布局都起了关键作用。如在应天门之南建千步廊,千步廊两侧有尚书六部和太庙,并在皇城建行宫园林等,这都成为后代都城建筑的规制依据。

元时,大都都城呈长方形三重大城,中门丽正门经皇城中门灵星门、宫城中门崇天门的连线为中心御道,是贯穿全城的中轴线。丽正门前建“栽”形宫廷广场,并继承金代“千步廊”(广场两侧建起由连檐通脊的廊,组成“栽”字形空间)广场建筑风格,把广场从宫城的前面推到皇城的前面。

同类推荐
  •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人类在最初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知道建筑房屋,仍然是与鸟兽混杂一起,或栖身在天然的洞穴中。《易·系辞》就有“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记载。从对石器时代人类穴居的遗址发掘来看,许多人类化石和石器都是在洞穴里发现的。如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和距今缘万年前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等。在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也都有类似的洞穴。
  • 山西老宅院

    山西老宅院

    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山西老宅院的崛起、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宅院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及风俗民情和时代特征。山西老宅院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本书让我们对大院文化有了更深入、完整的了解。
  • 闽赣万重山:向莆铁路建设纪实

    闽赣万重山:向莆铁路建设纪实

    本书共收集各类稿件79篇,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再现了向莆铁路建设历经的重大事件,以及建设者同地方政府、沿线群众风雨同舟、鱼水相融的往事。
  • 地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探索

    地市级公立医院管理探索

    出于改革的谨慎,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未有实质性的统一的措施安排,但“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必然对公立医院产生深刻影响。
热门推荐
  • 如果星星留不住

    如果星星留不住

    大概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爱而不得,所以才能在遇见下一个的时候分外珍惜。我曾经爱过一个人,记得的部分只知道很痛很痛,到如今已经都模糊了。后来我明白有的人只是天空中的星星,即使你再努力,依然会弄丢或混淆,但是天空中还有一颗星星,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弄丢或混淆的,你只需要看着它,它就会跟着你。
  • 云念萧

    云念萧

    她是一个身分不明的妖?他是一个身分不凡的人?不同身分的他们又会檫出怎样的火花?几世轮回,都应各种原因有缘而无分。前世三生石下,她与他相约与子携手白头偕老,今世他们记忆全无。他们是否能冲破重重阻碍走到最后,女孩的爱情让人心疼,男孩的朦胧让人心碎。他俩这世能否打破命运的潘多拉魔盒而在一起呢?“轩哥哥,我喜欢你,我要嫁给你!”“不行!”“那我娶你?”“………”“不说话就算你同意了。娘子!”
  • 武道玄途

    武道玄途

    大千世界,强者无数。有武者一拳开山裂河,毁天灭地。有玄士一剑千里灭敌,斩其首级。赵浩本是一介王府仆役,却不甘就此沉沦,立志要成为这世间的至强者。武者之路,何其艰苦。玄士之途,何其渺茫。众生皆苦,万相本无。我意已绝,何惧险途!
  • 加藤君的忧郁

    加藤君的忧郁

    二次元已经没有生存的余地,而然中二的种子却在三次元发芽。吾又将带领猴子猴孙一起,拯救二次元。那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大雪纷飞,没有人类的踪影,但却在这惨白的雪地上,不时飘过一道道白影。忆悠~忆悠~一阵阵尖锐的妇女的呼喊声在山谷回荡着,回荡着。就这样二次元被解救了,人类(宅男宅女)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以上都是瞎扯,竟然主题,海波历险记。呸,是加藤历险记。好像题目这样叫来着。
  • 最强学霸君

    最强学霸君

    海誓山盟变成一种玩笑,谁许谁天荒地老,谁守护谁亿万年华?经历了漫长的黑夜之后,我终于醒了过来。
  • 快穿之统哥哥大银你好啊

    快穿之统哥哥大银你好啊

    苏果儿是b市的一家夜总会一个妈妈,主要任务就是伺候夜云大美女,可是却不小心被一个无良小奸商系统打包卖给他家哥哥~~什么!!每个界面攻略的都是同一个人??系统你别跑!!!!
  • 校园才子佳人

    校园才子佳人

    青春校园的纯洁爱情,穿越时空的幻想曲目!请大家走进校园才子佳人一起欣赏!
  • TFBOYS遥不可及

    TFBOYS遥不可及

    我带上纯白的耳机,静静地听着那些音符缓缓流出......眼泪,不争气地落下来,想着曾经牛敌我许下的承诺。你说过:“长大后你一定会成为我最美的新娘。”是不是一切,都得卷土重来?也许我错了,我不该爱上你。但是我,甘之如饴......
  • 欧阳修文集3

    欧阳修文集3

    本书为欧阳修的诗、词、文精选集。其中收录了:古诗三十八首、古诗二十首、古诗二十四首、律诗六十首、律诗五十七首、律诗五十六首、赋五首等。
  • 独家盛宠:总裁的绝宠小娇妻

    独家盛宠:总裁的绝宠小娇妻

    她,杂志社小员工却有完美的身材和漂亮的脸蛋,一直过着平静而简单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喝醉酒闯进了他的车内,从此,噩梦降临……他,年纪轻轻成为了MX集团CEO腹黑心狠手辣,当他看见闯入车内的小白兔,邪魅一笑,一个计划在心头产生,既然你闯进了我的生活,就由不得你了……从此,他把她往骨子里宠。一段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故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