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781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宗教建筑(2)

石窟,是印度早期佛教建筑“支提”式塔(即高僧的灵塔)与山窟合为一体的佛教建筑。“支提”式塔,是印度“窣堵坡”的建筑演进。早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德干高原上就已经出现阿旃陀石窟建筑。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云游印度时,就曾到过阿旃陀,这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将山与浮屠结合在一起,形成佛教建筑,是具有佛家意识基础的:(1)佛教有以须弥山为宇宙中心的信仰,因此开窟于山,修行于窟便有了神圣的象征意义。(2)山以偏远的客观,造就区别于世俗生活的出世和断人间烟火的苦修决心。在印度,石窟都是以“群”的方式出现,石窟群里以僧团为单位,有时一个石窟群里有几个僧团。一般一个僧团有数个居住窟、一个礼拜窟。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初始走的是一条游学之路,为了既给苦行的僧侣们提供一个避风遮雨的空间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为使教义和佛像能历朝过代让信徒顶礼膜拜,于是同样依照印度佛寺建造方式,依山开凿石洞为窟,沿崖刻经像为堂,架构最初的佛窟建筑形式。初时石窟建筑很小,没有集会讲经的讲堂,中国的僧侣也没有在石窟中苦修的传统,而是在洞窟的前面或旁边另建寺院,作为僧侣居住和集会的地方。原来,窟内后部的塔也发展为塔柱或中心柱。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后世佛教教徒们,有在山间开凿石窟、雕刻造像之风,至宋走入没落。

中国石窟寺建筑形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大月氏(今阿富汗),后来经大月氏传入中国,由于历代开凿延续不断,往往在一处形成若干窟群。目前的资料表明,中国石窟开凿最早年代约在公元4世纪前后,盛行于5~8世纪。现今发现最早的石窟寺建筑是新疆天山南麓明屋达格山壁上的克孜尔千佛洞。考古发现表明,石窟艺术传播路线是沿着古丝绸之路由新疆逐渐向东进行的,大约从魏晋开始逐渐传入中原,传入之后,很快就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相结合。石窟寺建筑生机蓬勃地在中土发展,但表现出与印度形制的不同。石窟寺建筑原理是以“减法”掏空或削减的方式来形成的一种建筑空间,是融石窟、雕刻、绘画三位于一体的宗教艺术形式。中国的僧人们在逐渐融会贯通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减法”作成“加法”,最后在窟前或旁边另建寺院,供僧侣住宿诵经。洞窟中一般只有佛、菩萨等雕像和壁画,以为拜佛之用,虽保存着石窟内静坐的“禅窟”痕迹,然僧人已经不去打坐,只是留些原始的遗意以为虔诚。中国佛教更注重以“礼佛拜像”等宗教活动为依据的宗教信仰,渐渐完成了从游学到住学的转变,使“佛殿”建筑从“佛理性”塔窟向“佛像性”殿堂发展,形成中国佛教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偶像性崇拜建筑文化,这也为以后的儒学书院和学堂式经学提供了许多借鉴意义。为了极大地张扬中国宗教信仰的世俗性意味,在石窟寺建筑的中国化过程中,将窟中“石刻”的“经义性”塔柱前移,演绎为殿中“木雕”的“偶像性”佛祖,石构建筑文化向木构建筑文化转化,冷酷说教文化向教诲文化转化。这些留存下来的石窟不仅是宗教文化的遗存,而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其实,窟与寺是两种建筑,窟是以石构建筑为主体,属于外来建筑文化体系;寺是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语言,体现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特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石窟前架构起中国的木建筑,将二者巧妙地合为一体。如在敦煌莫高窟的建筑中,我们依旧能够明显地看到这种中外合璧的形式。再后来,石窟建筑甚至于更向空间发展,形成中国山水文化的禅理:或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或摩崖雕刻满山壁,山寺一体,尘梵无分。如乐山大佛就是以一座山为佛体,然后架构寺庙。佛教石窟寺建筑以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想象力依山形就势开凿石窟,造像筑寺,弘扬佛法,也可谓是佛心良苦了。可惜,今天我们只看到“窟”而不能看到被风雨摧毁的“寺”了。

中国石窟艺术在漫长的1600多年的演进历程中,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大小数百座石窟寺建筑,尤其北魏和盛唐两个时代,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鼎盛时期。唐以后宋、元、明、清等历代因世俗商业活动的进程和充实,逐步取代宗教精神的深刻阐发,石窟寺建筑渐渐衰落。现存石窟寺建筑较多的省份有新疆、甘肃、山西、河南、四川、河北、山东、云南和辽宁等省。其中规模较大、最为著名的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整个人类世界的文化遗产。综观中国石窟寺建筑发展,中国佛教石窟艺术虽以印度佛窟建筑为其本源,但却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

其一,石窟建筑延续千余年,这是印度佛教石窟望尘莫及的;

其二,石窟建筑在地域的扩展上有自身的规律———以古代陆路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为传播途径;

其三,在发展规模和分布上具有宏大而广泛的特点;

其四,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一改印度单塔庙模式,发展为佛殿窟、大像窟、佛坛窟。

(二)中国石窟寺建筑形制

中国石窟寺建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量分布在中原、北方、西北和西南地区。长江下游少有石窟建筑遗存。石窟寺建筑依据时代、地域、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变迁,以及石质和功用的不同,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制:

1.洞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是提供给僧侣们绕塔做礼拜用的;

2.用于讲经说法的无中心柱佛殿窟(覆斗型石窟);

3.供给僧人生活起居和坐禅修行用的僧房窟;

4.窟内主尊为大型雕像的大像窟;

5.在窟内设立中心佛坛,上雕塑佛像、类似寺院殿堂的佛坛窟;

6.专门为坐禅修行而凿的小型禅窟(罗汉窟);

7.由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8.利用天然溶洞稍加修凿,窟内无摩崖造像的石窟;

9.利用崖面的自然走向而布局规划开凿出的摩崖造像窟。

二、中国石窟寺建筑发展特征

1.早期石窟建筑

早期石窟建筑虽源于印度,但与印度石窟相比较,又发生了变化。如西域龟兹石窟形制就功能性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礼拜窟的支提窟、大像窟、讲经窟;一类为生活窟的毗诃罗窟、禅窟、罗汉窟、仓库窟。印度石窟支提窟少,毗诃罗窟多;而龟兹石窟支提窟多,毗诃罗窟少;印度石窟主要用于僧人修行,龟兹石窟主要服务于信仰者拜佛。目的的不同,使佛窟建筑形式发生变化:龟兹石窟的支提窟有多种形式:中心柱型、方形平面带明窗中心柱型、方形平面无中心柱型、长方形纵券顶小型、长方形平面纵券顶带坛基型。龟兹石窟中最多的是中心柱型,中心柱窟一般有前室、主室、后室。前室绘天龙八部等护法神像,主室为长方形,在中心稍后的地方是上连窟顶的方柱,柱前开龛(有三面或四面开龛),龛中有佛。或不开龛,凿出柱基,上塑立佛。从敦煌石窟中心柱型、毗诃罗型、大佛窟、涅窟、覆斗型和背屏型六种类型,明显可以感觉到早期石窟建筑向佛窟建筑的过渡。

2.中期石窟建筑

中期石窟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石窟以塔柱为中心改为以佛像为中心:有柱,则佛在柱上;无柱有坛,则佛在坛上;无柱无坛,则佛在壁上或为壁前的塑像。从中心柱石窟到覆斗型石窟的演变,是从印度文化到汉窟文化的转变,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变印度佛教经典文化为偶像文化的转变。从形式逻辑上,可以看成敦煌中心柱型前室人字坡由外向里推进,覆盖全顶部形成覆斗顶,“人”字坡下面的殿堂或空间也随顶部由外向里推,把中心柱推向后壁直至消失,而佛像日趋伟大。并随着佛窟以像为中心的普及,将石窟与木结构寺庙建筑结合起来。5~8世纪,中国石窟寺建筑达到最盛时期,但同时也埋下中国石窟寺建筑逐渐走向衰落的伏笔。

3.晚期石窟建筑

从9~10世纪开始,石窟开凿渐趋向衰落,石窟形制大量模拟地上佛殿的情况日益显著,窟前接建木结构堂阁的做法极盛行。佛教文化也更为进入世俗境地,自11世纪以后,石窟开凿愈来愈少,至16世纪基本退出中国佛寺建筑体系。

三、中国石窟寺造像艺术特征

中国石窟寺造像艺术一般来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高潮时期: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各个朝代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风格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因佛教初入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较多带有印度因崖开凿的传统。前期(以北魏太和改制为界)造像,多呈磨光肉髻、隆鼻垂耳、方圆面型、大眼细眉、高鼻短颈、厚胸宽肩、衣纹贴肤(如从水中爬出一样,史称“曹衣出水”)的模式和双窟双塔一大碑的石窟建制,以及中国北方地区拙朴、粗犷、简括之特色。至南朝,因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和当时世人审美意趣的影响而重“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风格。后期造像多眉目疏朗,眼小唇薄,身体扁平,脖项细长。

———唐代石窟艺术,因为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影响和佛教在唐朝更入民间的现状,已不满足一佛二菩萨,而是追求七尊佛、九尊佛、十一尊佛、甚至千佛万佛的多佛群像规模,风格更多地体现自然本性复苏、人生自信乐观、世俗生活享乐。造像体态丰腴壮实,表情亲切温和,衣袖宽大,飘逸有致,气派恢弘;结构上准确写实、生动逼真;精神上庄丽典雅、自信高洁。体现了中国不即不离、虽神却俗的宗教造像审美理想,代表着中国古典造型艺术的最高峰,完成了佛教从天国到俗世的中国化过程。道家自唐始也借鉴佛教石窟艺术形式凿窟塑像,但除形象上呈道家特征外,艺术手法与佛教石窟艺术几无不同。

———宋代,因为商业的繁华,市民经济意识逐渐出现,市侩哲学取得世俗社会的地位,反映在石窟造像艺术上的特点是,一则注重写实,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宗教意味渐渐淡化,少了神性,多了人性;二则人物形象纤细、清秀、潇洒和柔和。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遗产和宝库。据敦煌石窟所藏武则天时期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该石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因敦煌为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各代王公贵族都在此修建佛窟,至唐代武则天时,已有千余窟龛。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结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莫高窟现存年代最早的洞窟开凿于北凉(5世纪初),以后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各代,连续不断地开凿营建。莫高窟在艺术上不仅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还吸收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国古代艺术之长,堪称东、西方艺术合璧的经典。

莫高窟艺术高峰是唐代,唐窟建筑艺术无比精妙,并以详实的资料弥补了魏晋南北朝十六国晚期至中唐400年间建筑实物的缺憾。一些群体建筑也呈现出中国院落式布局。莫高窟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11身。莫高窟佛教彩塑形象在唐代已经世俗化,虽然表现的还是佛、菩萨、天王、力士、弟子、飞天等,但和现实人的思想感情十分接近。造像的形象准确,神气自然,衣纹流畅。

莫高窟最精彩的部分尤以精美的壁画而闻名,每个洞窟都是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宗教画有佛经故事和佛像两种,凌空起舞的飞天被公认为最美的形象。其中,北朝时期至隋的壁画主要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佛本生故事,宣扬忍辱负重及自我牺牲精神。到了隋唐时期,绘画以“经变”题材为主,主要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经变、法华经变、金刚经变、楞伽经变、报恩经变、斗法图、降魔变等,尤以宣扬“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变”最为突出。除此之外,还有描绘弥勒经变、华严经变、楞伽经变、思益梵天所问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的经变故事壁画。世俗生活画,以歌舞升平的场面代替了宗教荒山古洞的苦修苦练生活,强烈表现了唐代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部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金以及元、明。奉先寺,为龙门石窟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开凿修建的。寺中露天大龛主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盛唐佛教建筑雕刻文化艺术的代表。其身躯造型丰满健壮,雕像面部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雍容华贵,睿智端庄,仪表堂堂,是典雅的外貌与丰富内涵完美结合的杰作。其与两侧第子、胁侍菩萨、力士、天王等雕像,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三节中国道教建筑

一、中国道教建筑渊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46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是“人本”,即研究人如何在世界上存在,如何与自然、社会建立关系,以及人怎样才能健康地活着,甚至长生不老等等。道教的教义理论主要源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和“道乃万物本源”的宗旨,并吸收儒家、释家等众家理论,与佛、儒一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和精华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浓厚的民间性与兼容性。正是在这种基础上,道教才发展成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道教称修道、祀神、举行斋醮祈祷等宗教仪式及贮藏道教经典的地方,为宫、观、洞、庙、庵、祠、院、台等,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

同类推荐
  • 惟有园林

    惟有园林

    本书作者陈从周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园林艺术家。他以鉴赏的眼光,描述了我国江南江北一个个著名的园林,如西湖园林、怡园、随园、苏州园林、恭王府等等。此外,作者对建筑、山石、布局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可以对读者观赏园林假以指导。
  • 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本书介绍了莫干山别墅楼独特的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包括白云山馆、林海别墅、88号别墅、松月庐、郭沫若住过的雄庄、潘家园林等。
  • 土楼秘境

    土楼秘境

    这是土楼建筑史,这是风情民俗画,这是忧患沉思录。土楼,是闽西南乡村的一枚徽章-别在中国的胸前:土楼,是中国的一枚徽章,别在世界的胸前。
  •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

    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著作已有多部,角度不一,成果各异。本书则选择了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的角度,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园林人物为纲,对其园林实践、园林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与理论提升。
  • 天水古民居

    天水古民居

    古城是古民居的载体。天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建城历史久远、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距今约38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天水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居住活动。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天水地域即出现了先秦西垂邑。西垂即后来的西犬丘,汉西县故址,今秦州区东南一带。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秦州,七年复置,并将秦州州治及天水郡治俱由冀城(今甘肃甘谷县)迁至今天水城区的上郵城,从此开始,上郵城即今天水城区一直作为州、郡治所而成为陇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热门推荐
  • 怦然星动:王爷追妻路漫漫

    怦然星动:王爷追妻路漫漫

    她,夜璃,原是21世纪金牌杀手,最后却死在了自己最亲密的姐妹手中。一朝魂穿,她夜璃居然成了夜王府中最懦弱的大小姐。什么?敢说姑奶奶我胆小怕事?我TMD就爱扮猪吃老虎,让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什么?说我丑得人神共愤?姑奶奶我分分钟卸下朴素的装扮,露出那惊为天人的一面。等等,某个无耻的登徒子为毛翻窗进姑奶奶我的屋里。“小璃儿,本王饿了,想吃你。”某男一脸幽怨地望着眼前的佳人。某女俏脸一红“你你你,你无耻!”“本王自然只对你无耻。”某男一本正经地掐着某女身前的一团肉。【有兴趣看的美人们可以加QQ群:371721538】
  • 异世永安

    异世永安

    穿越而来,莫名被他囚禁在扶摇阁中,莫名被噩梦缠身,本以为躺在他怀里,便能够酣然入睡,却不料,他是她的另一场噩梦。十指缠欢,原是金玉良缘,却不料一纸休书,从此步步生怨。朝堂之争,他亲手喂她喝下堕胎药;沙场之战,她亲手刺了他一刀。“璟风,我来了,从此,再无人拆散我们……”
  • 不可言状的战争

    不可言状的战争

    凌言平凡的人生从他在一盗版贩子手里买了一张碟之后便永远的离他远去。他稀里糊涂的变成了一只“天使”,稀里糊涂的加入了拯救世界的大军中,稀里糊涂的开始在各个不同的世界做着名为拯救世界实则槽点满满的事情。但是灵言并不高兴。原因很多,比如拯救世界却没人感激、拯救世界却没有工资、拯救世界却没有后宫等等,不过,最让她不高兴的还是为什么她是一只奶和为什么她是一只奶以及为什么她是一只奶这三件事情。
  • 易烊千玺其实你很幸福

    易烊千玺其实你很幸福

    作为一个千纸鹤竹音没有想过与他有交集,对于他的期望就只是十年之约是能见到他就够了。上天却给了她一个爱他的机会,希望未来的千嫂能够像竹音那样对待千玺吧。一个卑微善良却总是长不大的公主。至于听到了世界上最动听的话:“如果长不大,就重新做回小孩重新长大。”我们依旧年少,依旧轻狂,但心是诚的,感情是真的。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用陪伴让你长大,你就会永远爱他。
  • 红颜妖娆一世

    红颜妖娆一世

    前世的她淡漠。上天再给她一次重生的机会,她发誓将活得逍遥自在,不求名留青史,只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生!可是,男神太多,究竟谁才是她一生的救赎,一生的良人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奔向遥远的天堂

    奔向遥远的天堂

    宇宙演绎着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长卷,人类追寻着极乐世界的梦想.由于暗能量的变化,使R球的轨道突变,三年后文明面临毁灭。R球人用无形态超光速飞船,到遥远的高文明的星球取经。经历了黑洞的险情,进行了一场星球大战。最后,宇航员取回了科技经,带回了外星配偶,将R球变成一个大飞船,飞到一个适宜的宇宙环境。H人入侵Y星球,用驱星术,驱使小星球撞毁了Y星的文明;用洗脑术,使Y星人不战自降,成为服帖的奴隶.R、X、Y、Z星联合成东宇联盟。研究驱星术、洗脑术、转形术。派出舰队,用科幻作家想象不到的战争手段,攻克H星,改造H人。东盟舰队在返航途中,误入暗流险成肉酱。脱险后意外地发现了Com星,人类梦想追寻的无限和谐的天堂.
  • 自然发现大百科(中国学生成长知识丛书)

    自然发现大百科(中国学生成长知识丛书)

    无论是浩瀚的宇宙、神奇的自然界,还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活,都充满了种种奇妙而有趣的现象。《中国学生成长知识丛书》共分为十五册,分别介绍了“ 宇宙”“动物”“植物”“人类”“科学”等内容,引导青少年不断地去探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 运势大师

    运势大师

    运气令人琢磨不透,很难领略其中的奥妙,对运势敏感的你是否能进入梦境大陆,在这个以运气为生的大陆里,你又能得到多长时间的居住权利呢?
  • 一世双人:我的磨人筱娇妻

    一世双人:我的磨人筱娇妻

    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却喜欢另一个他一次偶然的车祸她失忆了成就了这段婚姻······
  • 大宝鉴

    大宝鉴

    跌入人生谷底的少年许东偶得异能,能看到珍宝所发出来的“宝气”,从此鉴宝寻宝,能人所不能!珠有光,宝有气,人生就是一出美女与财富混杂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