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瑞和安心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刻骨铭心、荡气回肠了,可对于爱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的,我们时常做的事是被感动。他们的爱应该说是一种模式吧,一种理想的完美的模式,相信每个读者看过这本书都会想,我的他(她)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就好了,有完美的外形和对感情的执著,可现实中的他(她)不可能是唯美的,虽然杨瑞和安心也会有争执,但只是作为故事的真实的点缀罢了,我们留意的是他们如何的爱。生活中我们也会有爱,也会有浪漫,很温馨,但我们却很少留意,就像书中说到的,值得我们回忆的往往是我们己经失去的,只有失去了,才会觉得可贵。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很主观的,你感觉到了,它就是存在的,否则就是没有。结局给人一种不痛快的感觉,为什么要等待,为什么不安排杨瑞见到安心一面,哪怕是远远的、不经意的,哪怕是模模糊糊的看到安心一眼,总是觉得安心命悬一线,不如写到安心出走就结束的好。安排小雄的死也是为了让安心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工作之中,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是不是残酷了些?
我们敬仰崇高和伟大,但我们不想去做得那么祟高伟大,安心的人格升华得也真快,为什么放弃做普普通通的人,抛开心爱的人投身她的事业里,是为了麻痹自己吗?就像老潘的儿子说的那样,是不是那个┉┉安心爱杨瑞不可否认,但她最后还爱杨瑞吗?或者她追求的是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真实的人会那么洒脱吗?洒脱只是一种表象,别人看到的一种表象,她内心的结都打开了,真的大彻大悟了?
爱情,不应伴随着死亡
第一次拜读海岩的作品。
心浮气躁也许是现代人的通病吧,至少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对我来说己经是件奢侈的事了。曾经这样痴迷于一本书还是在中学时代,琼瑶阿姨曾经骗走我不少眼泪,今天想起不禁哑然失笑,就像多年后我也会笑自己今天如此被《玉观音》打动一样。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女主人公安心的出场很出乎我的意料,一个清纯的勤杂工,我怎么也不愿意把她和一个女警联系起来,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子改变了至少三个男人的命运。什么是红颜祸水,安心似乎给了最好的诊释。而这三人中,惟一幸存的也是最幸福的就是杨瑞了,从安心那个美妙的后踹腿开始,注定了这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我早己没了年少时的多愁善感,但当看到安心离开杨瑞时留给他的信还是忍不住落泪了,也许这就是爱情吧,它让杨瑞脱胎换骨了。
不只对主人公,海岩对王明浩、钟家兄妹、杨父、潘队长这些人物的刻画都很鲜活,尤其是对王明浩这个市井商人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王明浩说了两次一模一样的话,给我印象极深——英国王妃戴安娜牛X不牛X?名誉、地位、金钱,还有头衔爵位,什么都有了,这不挺好了吗,可她还不知足,她偏偏还想要爱情,那就得死!好事儿不能让你一人全占了,老天爷是最公平的。所以好多东西,你看着是好,其实没有是福!
冬日里,听着陈晓东的《比我幸福》来读《玉观音》,你会知道,爱是什么……
安心,让我不能安心。
看过之后,我哭了
喜欢这个故事,花了几天时间把这个故事看完。在一个人的房间,一杯花茶,然后静静地读这个故事,心情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变化。当看到最后男主角听《给你幸福》的时候,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下来,咸咸的。
喜欢海岩写作的风格,唯美而浪漫,而又不失写实。《玉观音》里男主角从一开始的花花公子变成最后坚守真爱成熟的男子,他的生活因为安心的出现而彻底改变了。最感人的情节我想应该在最后,当安心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伤心绝望的时候男主角安慰她,希望她能从中走出来。而安心最终因为觉得自己对己逝的一些事情无法释怀而离开了男主角。最后留下了那首歌《给我幸福》,而男主角也终于明白她喜欢这首歌的原因,她希望她真爱的人能比自己幸福。
海岩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在女主角安心身上埋下了很多伏笔。从男主角的视角里看她,从最初认为的清纯的少女到后来发现的一个有太多经历的缉毒女干警,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曾经把自己的情夫送上法庭的女人……对她的了解一层层的加深,对她的爱也一层层的加深了。安心的善良、坚韧、对事业的忠诚让他也开始改变了自己因为爱一个人而彻底地改变了自己,也变得成熟了起来。
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费我狼狈退出。
再痛也不说苦,爱不用抱歉来弥补。
请记得你要比我幸福,才值得我对自己残酷!
对,她那时就想到要从我们的爱情中退出了,她那时就己经决定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既是对她自己,也是对我。她信中说了对不起,但她此时就己经知道,爱是无法用一声抱歉来弥补的!
放心去追逐你的幸福,别管我愿不愿,孤不孤独,都别在乎,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
我再次哭了,脸上热泪纵横。在黑暗中我看到了安心凝视的眼睛,她用目光告诉我,让我一定要比她幸福。让我再也别找她了,再也别管她了,别管她孤不孤独,都别在乎!我用力地看着凝视的眼睛,用心地听着她遥远的心声,一遍一遍,如泣如诉,不断重复着那句殷勤的叮咛:……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
安心,平凡的安心我一辈子的安心!
1.她的历史虽然复杂,但清白。清白这两个字现在在我心里,有着特别珍贵的意义。
2.我把我不再起诉钟宁的决定跟安心说了,安心很平静,既不表示赞赏也不表示遗憾,只说,哦。
3.我主张在北京,就在我们现在的家里。这个家不仅是我们的居所,而且理所当然地,将成为我们的新房。而且,仔细想想,它还是我们爱情的诞生地。正是在这个小小的客厅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一个平生的不眠之夜,发掘了我们彼此的爱意。
4.她是一个能让男孩变成男人的女人,……可是,男人就必须要一个女人来改变吗?
5.我看到杨瑞和安心到南德去找潘队开介绍信时心里突然有个念头,安心会死!不知道这个念头对不对?
6.安心并没有如她的队长所期望的那样,被那位隐姓埋名最终献身的同行的事迹所打动。她平静地说:“队长,这样的人,我也敬佩,但我没法学他,我不想像他那样生活。我是个女人,我需要结婚,需要孩子,需要和一个爱我的人在一起,需要常常回家去看看我的父母,他们年纪大了我也要照顾他们。我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过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的生活。队长,您别要求我那么高了,我可能天生就做不了一个伟大的人,崇高的人。我想做的,只是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一个快快乐乐的人。能做到这样我就满足了,就够了。”——就是这一种平凡,感动了很多人!?为什么?
7.我和安心一样,对那位无名英雄的精神心怀崇敬,但崇敬不等于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生活。关于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伟大我们也做了望文生义的分析,认为崇高就是舍己为他,舍生取义;伟大就是建功立业,彰显于人,或虽无业绩彰显但其精神可以照耀他人。由此看来,崇高和伟大是大多数凡夫俗子的本性和能力无法企及的。但崇高和伟大并不因此而不存在,而没有价值,而不被向往,我们不就为那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而有一点感动么。我们尽管做不到,但我们感动。我们感动,就有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进行点滴的模仿,至少增加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奉献之心、博爱之心。在这个世界上,善良同情奉献博爱的心都是不能再少了,再少,这个世界就太不美好了。
8.祝福有许多种,心痛却尽在不言中。
9.我回来了,我站在南德清冷的雨中,我看到南勐山浮云游动,我走进火车站附近一家临街的杂货店,我拨了缉毒大队队长老潘的手机。——可安心死了!
杨瑞——无耻男人之典范
说实在的,不喜欢这个故事!海岩的小说常在一个残酷的背景下置人一段浪漫奇情,问题是他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除了那一段感情,其余部分都真实,都很“现实主义”,惟独贯穿全篇的主体感情故事不真实,他常常将两个生活背景、人生阅历、思想境界差异极大的人拉扯在一起,我的感觉是这样的两个人之间更适合产生情欲,是“异性相吸”,这种激情很容易消逝,所以海岩笔下的“爱情”总难以激起我太多的共鸣。
必须承认,海岩的笔法很细腻,他设计情节的能力也很强。一波三折,悬念迭起,这一部若拍成电视剧肯定也很吸引人。女主角当然是可爱的,虽历经生活磨难仍旧对人世充满希望与爱心。她惟一的毛病是过于“以貌取人”。——她怎么可以仅凭一张漂亮脸蛋就爱上一个男人?而且吃一堑居然不长一智,实在令我奇怪。在北京,“曾经沧海”、经历过生死关的安心,我认为她的出路有两条一是特立独行,独立承担人世的风雨——她有这个能力;二是遇到一位真正值得她信赖、依靠,能够包容她、与她同甘共苦的男子汉,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她凭什么就会爱上那个大学刚毕业、傍着个富姐儿、见识浅薄、人品低劣的小白脸?
而那男主角,天下有几个男人能像他那样无耻?且看那小子怎样无耻——
一边心安理得地花着一个女人的钱,一边却理直气壮地追求另一个女人,还自以为都是别人负他,他自己没有什么可检讨之处——真大有曹孟德“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的气势。钟家兄妹设局害他,我觉得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虽然我知道从法律上说钟家兄妹的做法欠妥,但从感情上,我的同情绝对在钟宁这一边!我觉得钟宁的毛病比那小子要少得多,她只不过是特殊的身份、环境造成她有点儿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但总体上还是个行为正常的北京姑娘,她的朋友新婚旅游,她如此周到,说明她极重义气;她对杨瑞那混蛋也不乏真情,后来的“报复”行为也只不过是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说明那混小子对她的伤害有多么大。而那混蛋对人家姑娘无半点真情,干嘛要跟人家做出一副谈恋爱的架势?他若是真心愿意跟人家一起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同甘共苦,也还算是个事,可他凭什么以为上天赐予他一副好皮囊,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把周围的人当人待?
他一开始接近安心,极其心术不正,只是为了“搞定”一个处女,以增加自己情场战绩的“战利品”——真让我恶心!我最看不上眼的就是在个人操守方面“双重标准”的男人,偏偏那小子就是!如果他是主动舍弃富贵,追求真爱,我还要为他的终于觉悟喝彩!但显然不是,他最终离开钟家只不过被人扫地出门,并非主动选择,主动与被动在这里有着本质区别。
他离开钟家以后“怒气冲冲”去找安心兴师问罪,而对人家的处境漠不关心,毫无歉意,可见其多么自私、卑劣。就算安心有孩子,那也是在遇到他之前发生的事,他有什么权利,有哪门子资格去质问人家?对于他后来就因为听了女主角的故事,突然“从良”,变得像个好人样,我认为这是全篇最不合理处,显得过于突兀,令人难以置信。后来安心走后,他对贝贝的态度,说明这小子根本就没多大长进,他有什么理由又连累、伤害一个无辜的姑娘?比起老潘、铁军来,这混蛋根本就不是个男人!建议男同胞开除他的男性户籍,免得这种人给广大男同胞丢脸;更提醒女同胞们擦亮眼睛,千万别被“小白脸”的一张俏脸和甜言蜜语所迷惑而“引狼人室”——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爱情”,你就惨了。
怎一个“真”字了得
海岩的小说随着电视剧《永不瞑目》的热播,同样愈发红火起来。我就是在电视剧的汹涌澎湃推动之下,看了他的《永不瞑目》和《你的生命如此多情》。尤其是第二部,我“一气呵成”,现在对着计算机屏幕,眼前还直冒金星。
海岩的文字也许并不能说是成熟,创意也谈不上新奇独特,说白了,就是老套的风花雪月。可是我却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为什么?我努力地回想着刚刚看完的文章,到底是什么与众不同吸引着我?还是海岩自己的一句话给了我答案:“每一个女人,不管看上去多么冷漠无情,但在心灵深处,都会幻想一位翩翩少年,刻骨铭心地爱你,为你舍弃一切,带你浪迹天涯┉┉这永远是让女人最心动的情节。”就是这句话,让我悴然心动,为之一往情深,而小说本身的其他缺陷,比如情节的过于戏剧化,写作技巧的过于单一,通通可以忽略。
现实生活中,竞争残酷的社会把每个人都脱了一层皮,原来的“真”或是荡然无存,或是不敢表露。尤其是男人,纵使是真爱,又怎么能够谈得上“舍弃”。也许这就是生活,爱情也是社会的爱情,是带有其他痕迹的。可女人心底,还是奢望着惊天动地的浪漫,向往着纯粹的爱。海岩的小说给出了这个幻想的模式,男主人公的率真和任性和爱起来的不顾一切蛮不讲理,最终都能打动成熟人世的女主人公。
海岩经常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讲故事,他的男主人公全然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棱角,像是个当代小龙女,纯真、执著、热烈。人们往往说女性比男性更多的保留了一份真,而海岩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赋予身形高大的男性孩子般的童真,这的确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都说是男人喜欢女人有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有谁知女人梦想男人有天使思维,阿波罗身型。说到底,怎一个“真”字了得!
这个名字魅力无穷
现代人己经习惯勾心斗角的生活,女人也跟男人一样争强好胜,不想输去属于自己的半边天。这种尔虞我诈的生活过久了,女人们都快忘了浪漫的本性。有时夜深人静,背着一身伤痛,也会寻思,这样辛苦地追寻到底是为了什么?虽说,现在不是遵从“三从四德”的年代了,但女人们终究还是女人。天性中,温柔爱幻想的基因总还存在,对浪漫也没有抵抗力。
“每一个女人,不管看上去多么冷漠无情,但在心灵深处,都会幻想一位翩翩少年,刻骨铭心地爱你,为你舍弃一切,带你浪迹天涯……这永远是让女人最心动的情节。”这句话,怕是说到很多女人心底里去了。
那种还有着纯真笑容的男生恐怕己经为数不多,可以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了。在纯真逝去的年代,这所剩无几的还可称之为“可爱”的男生如何不受女人喜欢?特别是如今这些跟男人们一样坚强的女人!纵然这些男生可能不太适应目前形势,但,女人一旦有了真爱,好像不会去管这些世俗的理由了。不管勾起的是母爱还是情爱,我想,现在的女人对这类男生恐怕没有多少免疫力!言人:若霜。
海岩,这个名字一早就存在,但是我并不知道。从1995那年,我知道了这个名字。“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从此我爱上了他,“吕月月”,这本书的女主角,海岩把她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人的自私,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女人的脆弱,女人的矛盾……“海岩”这个魅力无穷的名字从此在我的心里,烙下了痕迹。当他的名字逐渐在我的心里沉淀的时候,“永不瞑目”又抛起了一阵,“海潮”。是的,正是因为这个的作者是“海岩”所以我爱上了“永不瞑目”。我们90年代的新新人类,也许不记得80年代时,海岩的第一本成名作《便衣警察》,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死于青春》这一系列小说抛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海潮”,以《永不瞑目》为最。
海岩,这个名字力大无穷,魅力无穷,让我们这一代骄骄女得到了极好的启发,他的书不只青年人喜欢,中年人也喜欢,甚至老年人也喜欢,可见之影响力。海岩,魅力四射的名字!
一个并不浪漫的爱情故事
书评;全国8家卫星台同步播出一部国产电视连续剧,这在中国电视史上还是头一回。夸张一点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水不瞑目》的上演引起的轰动有点像一场地震。小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一个新鲜的角度,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个重大题材,拓宽了缉毒小说的视野,使读者不论是阅读本书还是收看影片都会获得心灵上的感悟,认识上的提高,精神上的愉悦。
网友ellen:
我是先在网上看了小说以后,再看了电视台的重播的。看字儿时,恨死了公安局那帮人,包括欧庆春。再看电视,人物都滋润多了,我还是恨欧庆春,是她毁了肖童。肖童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就是欧庆春,是那么无论是吸毒,与欧阳兰兰有了孩子还是死,他是为他的信念而死。他说欧阳兰兰没有是非观念,头脑简单,他还不是一样单纯得让人心碎,心疼。我最搞不懂的是:她最后又将角膜移植,难道感情是可以无限转移的吗?她到最后对肖童到底是什么感情?
网友飘雪:
如果说爱情是这部剧作的主题,那么我不明白的是欧庆春到底爱的是肖童还是胡新民的影子,但无论怎么说,我觉得肖童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牺牲品,是工具。
网友第二宇宙:
肖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成熟了自己,在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因为他面对的毕竟还有肚子里的孩子,在欧阳兰兰面前他确实是一个罪人,他利用了她。
网友追日说:肖童的爱情可能有些幼稚,真的,与那些我水远无法学成的成熟不同,他不像欧庆春那么理智,那么有心计,李春强口口声声说肖童需要爱国主义教育,其实,他所谓的爱国,所谓的正义,只是一种工作的本能,为了薪水,为了地位追求而必须保持的一种本能,他对肖童表现的高姿态,只是为了在庆春面前控制肖童,以及后来肖童退学后,他的种种表现,无一不表现出一副小人嘴脸,庆春竟还会对这种人有好感,真不值肖童付出那么多感情。庆春起初结识肖童,也是因为肖童移植了她未婚夫胡新民的角膜,她对肖童的感情始终无法摆脱胡新民的影子,她完全知道当卧底对肖童可能的后果,却依然对他做一种消极的鼓励,他希望胡新民可以死得瞑目,结果却是肖童永不瞑目,直到肖童牺牲,她不必面对活生生的肖童而产生那种因欺骗引发的内疚,才敢稍稍释放自己的感情——谁知她究竟是怀念胡新民还是肖童,可能我的看法有些偏激,但肖童真的是永不瞑目。
网友老虎说:
当我最初看这部电视剧时,我只觉得这是一部挺好看的电视剧,并没有被它感动,但当我知道结果后,我觉得这样一个结果太使我不能接受了,于是我急切地跑到书店去买了一本书细细来读,读完后使我改变了看法,肖童他必须死,不然他无法面对欧阳兰兰,因为她身体里有他的骨肉,欧阳兰兰对他是真心的,而他与欧阳兰兰交往只是为了利用她;他也无法面对欧庆春,因为他欺骗了她。肖童只有死了,这一切才能解决;如果肖童活着,他将无法处理他与这两个女人的关系,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结果,更能使这个故事让人们深深的思考。
网友原来如此说:
永片我看得不多,总的感觉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这话不假,但在该片的背景下真的可能有那样的爱情吗?值得怀疑。一个毒贩的女儿,是在怎样一个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难道她仅仅只是像一个富家公主一般任性?难以让人相信。欧庆春本来就是在利用肖童,如果说后来她对肖童有了爱,那么她又真的为肖童做过些什么呢?如果说片中的三个主人翁都动了真情并且都是善良的,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犯罪和打击犯罪的背景作为故事的基础呢?当然这题材很合观众的口味,但在是与非的原则上故事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这会让相当一部分人感到迷茫的。到底是爱情重要还是别的?罪恶就是穿上美丽的衣服但它依然是罪恶,这一点水远是不变的。
我看肖童之死
发言人:秋风莱
我觉得剧情进展的确有点平缓,至少是后面我所看的几集是这样的。但这片可贵之处就在于对剧中人物情感的刻画以及整个情感氛围的塑造比较成功,当然也不是每个人物都是成功的,这也不必责备求全。以至于使这片所要表现的主旨——缉毒肃毒,反而黯淡了。剧终时肖童的死看似无谓其实必然,肖童在见欧庆春那晚就下了死的决心,所以才说了今生无缘那句话,在火车站遭遇欧阳兰兰时,他是自己走上去,以求解脱的。他口里对欧阳兰兰说的那句我们没有听见的话,应该是“你杀了我吧”。我想,“死”使肖童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勇敢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以死来偿还欧阳兰兰对他的爱,欧阳兰兰最终应该可以感到一丝安慰,虽然至死她也是恨他的。只有死,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新的肖童,更为丰满和可接受的肖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