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山村野茶飘香四海
春修水利工作挺顺利,保洁费收取和新农合交费工作也开展正常,总之龙桥村委会的各项工作都在蒸蒸日上。龙桥村的村民们对村干部也越来越信任了。
赵耕耘的任期还有一个月,马上就要离开这青山绿水和淳朴热情的山民们了,他觉得有些感伤,时不时的一个人爬到山顶,远眺这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的美丽山村。
抬眼望去,四周山坡上生长着成片的绿茶,村姑们头戴斗笠背着竹筐正弯着腰辛勤的采茶;山脚下老水牛带着小水牛正悠闲的啃着青草;田地里的油菜花,耀眼的金黄色无限蔓延开来,淹没了田野村庄和房屋。
手机响了几声,赵耕耘看着眼前的美景,实在不想接电话,但是打电话的人也很执着,一直没有挂。他只好掏出手机接听了,是乡党政办打来了的,说县委组织部下了一份文件,文件上说第五批选派干部任期延长到今年九月份。
接完电话,赵耕耘心里挺高兴,拍了拍屁股上的泥土,哼着小调下山去了。下山时刚好遇到村里的种茶大户陈大姐,她笑着邀请赵耕耘去她家茶厂看看。俩人顺着山脚下的田埂走了二十多分钟,来到了她家茶厂。
茶厂不大,带院子和房屋也就贰佰多个平方,院子水泥地上整齐摆放着几十个堆满鲜茶叶的竹匾,房子里面两台全自动电热炒茶机正在全负荷旋转着,四处弥漫着新茶的清香。几个村姑穿着工作服,带着帽子口罩,双手不停的正在竹匾里挑捡选着叶片。
陈大姐泡了一杯新茶端了过来请赵耕耘品尝。赵耕耘喝了一口,茶水清甜甘润,还有一股淡淡的兰草花的清香。
赵耕耘哒了一下嘴说:什么茶这么好喝,比我以往喝的茶香多了。
陈大姐笑着说:这是咱们山里的野茶,你要觉得好,我装一盒送给你,赵耕耘说,送就免了,多少钱一斤,我买一些。
陈大姐说:这茶平时卖四佰元一斤,你买的话,按成本价给你,三佰元一斤。
赵耕耘觉得这茶的确很不错,让陈大姐给他称了两斤。说来也巧,过了几天,赵耕耘一个在上海发展的老同学打电话说想到山里来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赵耕耘把从陈大姐家买的野茶拿出来招待客人,老同学喝了茶后赞不绝口,说这种茶在上海至少要卖到八佰元一斤,他自已每年为了做业务,至少要买五万元新茶送给客户。赵耕耘把山里的茶叶价格跟他一说,老同学当时就掏出贰万元,请他帮助买个五十斤。
这个老同学把茶叶买回去后,没过几天又打话过来,说有几个老板喝了他买的茶叶,都要过来买,让赵耕耘帮助再准备贰佰多斤野茶。赵耕耘又去找了陈大姐,她一听还要买这么多野茶,挺高兴的,但是又犯起了愁,她自家的野茶数量有限,冰柜里最多还有七八十斤。她要是找别人调货的话,同行之间是冤家,肯定价格不便宜。不过山里人够义气,她答应就是不赚钱也要帮忙备齐贰佰斤货。
过了几日,那位老同学带着人过来了,还真气派,六部清一色的宝马X6轿车,齐刷刷的停在龙桥村委会门口,引的村民都过来看热闹。寒暄过后,十几个人在赵耕耘的带领下,走路去陈大姐家买茶叶。
这些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人,看着路两边美丽的山景,呼吸着山里清晰的空气,感觉好开心,一路上有说有笑,连夸这儿的环境好。很快就走到了陈大家姐,大家闻着满院的茶香,看着新茶的制作过程,都很是新奇。陈大姐把准备好的几大箱野茶搬了出来,让大家检验,客人们都很识货,抓出茶叶捧在手心一闻,都说就是这个香味,每人泡了一杯品尝过后,把大把的现金掏了出来,称货买单。
陈大姐做做了这一大票生意,挺高兴的,邀请大家到她家里去吃中饭,看来陈大姐早有准备,到她家里时,她女儿已经烧了一桌子好菜。陈大姐丈夫见客人来了,拿着香烟过来散给大家抽,看来还真是有心,居然是中华香烟,山里人平时来客最好也就是二十块钱一包的黑松,今天准备了中华香烟,看来今天真的是把赵耕耘和这般外乡人当成贵客在待。
赵耕耘觉得有些过意不去,连说着给他家添麻烦了,客人们入席坐定,吃着鲜香味美的农家菜,喝着地道的野杨梅酒,嚼着香喷喷的大灶锅巴,一个个眉开眼笑。边喝酒,赵耕耘边开始宣传自已的村庄起来,大家听的也是直点头,表示有机会,可以考虑下一步在这里投资生态农业产业。
赵耕耘心里清楚,龙桥村要搞生态农业或是乡村旅游业,目前最大的限制是整个进乡道路太陕长,只有等到县城到乡里的快速通道正式贯通的那一天,才能真正迎来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