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500000057

第57章 太子危机

张敖王位被废其实并不冤,他能从烫手的王位解脱出来,也是一件好事。异姓诸侯中,以他的才能,废黜是早晚的事。现在被废,还能捞个侯爷做做,再晚一点,恐怕想留个全尸都难。

只能说,刘邦坏心办成了好事,若以为他在为张敖未雨绸缪,那就太抬举刘邦的人品了。

他所做的一切,可以理解为父爱!

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太子刘盈排行老二,是吕后所生,虽说刘盈有着刚毅果敢的父母,也许因为小时候被刘邦那一脚踹出了后遗症,刘盈身上并没有刚毅果敢的基因,在刘邦的印象中,自己的这个儿子很仁弱,一点也不像自己,再则,刘盈的生母吕后因为年老色衰失宠。所以,刘邦并不喜欢太子。

皇帝不喜欢太子,这会造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平常百姓家,父亲不喜欢某个儿子,并不少见,因此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无非就是分家产的时候,分的少一点多一点而已。可要是在皇家,这就是大问题,太子作为国家继承人,追随的人自然成群结队,如果皇帝不喜欢太子,那么就有可能要改立,而改立说得轻松,但真要动起来,那可绝不轻松。动作激烈点,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事件也是常有的事。

这件事情,皇帝做起来,他也不容易。把话说透点,其实,废立太子的背后,还是权力的角逐。

改立太子这个念头在刘邦的脑子里并非一天两天了,当然,这个念头的形成跟一个女人的努力有关系。

一个美丽无比歌艺双绝的女人。

她是刘邦一生最宠爱的女人--戚夫人。

戚夫人除了能讨刘邦欢心外,也很争气,她给刘邦生了第三个儿子,现任的赵王刘如意。随着刘如意一天天的长大,刘邦发现在这个儿子身上,有很多自己的影子,比如聪明调皮捣蛋不循规蹈矩,这不就是少年时的刘邦么?

父亲都喜欢像自己的儿子。

亲属也罢,朋友也罢,都能适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刘如意虽然封为赵王,刘邦还是把他留在了身边,倾心的培养,努力的栽培。

在他的心里,这个儿子才是未来的储君。

刘邦的偏宠助长了戚夫人的气焰,也加深了吕后的恐惧。

戚夫人与吕后的较量在后宫中已经趋于白热化。

如果说,朝堂是男人的战场,那么,后宫便是女人的战场。

而女人的战场,同样的血腥与残酷。

吕后的前半生,并不幸福。

一个家境优越的小姐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男人。没有几年,刘邦又落草为寇,她整天活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好不容易,刘邦混成了一方诸侯,可她却成了俘虏,过着有一天没一天的生活,等与丈夫团聚后,却豁然发现,她的丈夫已经不仅仅属于她一个人,他的身边美女无数,佳丽成群,而令她最伤感的是,她的丈夫迷恋上了别的女人,而她则日日夜夜受着冷落的煎熬,她很无奈,她很孤独,她甚至绝望,所幸的是,她还有一双可爱孝顺的儿女,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们。可是,即便这样,还有人要来抢,抢走她最后的一切,抢走她的明天!

她的每一天都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与恐惧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她宁愿选择夫妻恩爱,男耕女织的恬淡生活。

可惜,永远不能回到过去。

她的内心在巨大的煎熬中,终于变得异常的残忍与扭曲。

她发誓如果有一天,她还活着,她一定会让抢走她丈夫的女人生不如死。

没有人生下来就很残忍,而残忍往往是悲剧的开端。

戚夫人始终只是个单纯的女人,她是个幸福的女人,她集万千宠爱于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而且老天待她不薄,还给了她未来的希望。如果后宫中只有她一个女人,她,刘邦和他们的儿子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三口之家。

看着儿子一点点的长大,戚夫人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开始憧憬着儿子的未来,她开始谋划着儿子的未来。

她希望她的儿子不仅仅是王,她希望他能成为未来的天子,给她带来无尚的光荣。

她不停地向刘邦吹着耳边风。

即便是再坚定的男人,也经不住心爱的女人三番五次的诉求。他开始思虑换太子的办法。

刘邦知道改立太子,事关重大,如果不小心处理,必然引起朝局的大震荡,而这是刘邦最不愿意看到的。

他开始在众多大臣面前毫无保留的表现出对刘如意的宠爱,对刘盈的不满,让支持太子的大臣们自己去揣摩,扭转对太子的态度,转而投向赵王。

但他低估了那些大臣们,买他的帐的人不多!

他决定找个合适的机会在廷议时抛出来,做一番试探。

刘邦决定廷议废太子的事情,传到了吕后的耳里。

吕后陷入了极度的惊恐之中。她已经在刘邦那里失宠,如果连太子地位都不保,那么她将彻底地一无所有。

不,不行!要反击!吕后在惊恐之中镇定了下来。

她开始暗中活动,动员一切力量保护太子,她四处拉拢大臣,为太子做羽翼。

令她欣慰的是,朝中重臣都倒向了太子一边。

高祖十年(公元前198年),刘邦在朝堂上正式抛出改立太子的提议。

群臣经过短暂的沉默后,朝堂上就像炸了锅。

重臣们的态度很明确,他们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根基,不能换。当然,支持废太子的臣子虽然不是重臣,但也不在少数。

见重臣元老们多数反对,刘邦的脸色变得铁青,一时之间不好发作。

大臣们各持己见,顿时势同水火般地开始争执起来,偌大的朝堂人声鼎沸,性格粗野的人竟然又开始推搡起来,看到这情形,刘邦彷佛又回到了当初礼仪不整的年头。

这时候,御史大夫周昌跳出来一声大喝,顿时安静了下来。群臣盯着周昌,等着他开口。大家都知道周昌这个人,平时言语不多,却是一个敢于与皇帝争执的诤臣。他要认定的事情,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他也会力争到底,毫不退让,经常争得面红脖子粗舌头打结,他也不改立场。

而且他主管监察,百官对他都是又敬又怕,萧何陈平等人也要给他几分薄面。

刘邦更是对他既忌惮又尊重。

但周昌有个毛病,这个毛病无所谓好坏,但却鬼使神差的发挥了一次作用,他的毛病是话说得太急,他会口吃。

百官中的老二出来发话了,大家自然得听听他的高见,于是,原本喧嚣的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周昌见百官争执不休,本就心中着急,一急就口吃起来,他说道:臣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他这一结巴,两句话说得十分费劲,再加上脸红耳赤的,顿时把大家给逗乐了,突然,殿内一阵哄堂大笑。

这么一乐,争执引起的不快立马就烟消云散。刘邦见这么多人反对,恐怕一时之间也无法决议,还是从长计议为好。

此事暂时作罢。

在东厢的神经极度紧张的吕后总算松了口气。朝议结束后,吕后截住周昌,也顾不得皇后身份,跪谢周昌。

吕后这一跪是出自真心的,她的处境如此恶劣!周昌能当庭以“不奉诏”的来拼死谏诤,化解这一次危局,受一次跪也不为过!要不是他,太子就换人了,太子一换,接下来后位也一定难保。

吕后是个能屈能伸的女人。

周昌并非太子党,他之所以力保太子,是从一个大臣的良知出发的,在他眼里,更换太子无疑会动摇国家根本,况且太子并无大的过错,说换就换,那就失了法度。

后宫中,吕后与戚夫人的角逐已是人所皆知。

刘邦虽然站在戚夫人一端的,他心里十分清楚吕后的心机远不是戚夫人所能比,一旦自己百年之后,吕后掌了权,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下场,那就难说了!

可是,除了立刘如意为太子,他实在想不到有什么好办法保护他们母子,又不便跟支持太子的重臣明说,所以不免唉声叹气,忧虑重重。

刘邦的心思被年轻的符玺御史赵尧看了出来,他细细一琢磨,想到了一个既能迎合上意,又能升官发财的一石二鸟之计。

他奏请刘邦道:陛下,您所忧虑的,为臣明白,只需为赵王安排一个被吕后,太子及群臣忌惮的国相,赵王便能安然无恙!

有道理!爱卿可有推荐人选?刘邦眼睛一亮。

御史大夫周昌大人!

刘邦听后一拍大腿,对赵尧赞赏有加。

很快,刘邦也不管乐意不乐意,下诏封周昌为赵国相,辅佐赵王,赵尧进谏有功,升任御史大夫一职。

这么一来,周昌等于说被无缘无故贬了官,但刘邦为了儿子,也顾不得许多了,谁叫你当臣子呢?给你发工钱,就得任劳任怨干活!

为了更益于理解赵尧升官事件,我们先来了解下御史府这个官僚系统。

御史这个部门是执掌监察的,他们是垂直单位,即全国的分支机构不受当地政府管理,而直接由御史台管理,主要职能上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检察院。但那时候,他们的职权可比检察院大多了。

御史府的主管领导即为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御史大夫除了执掌监察,也参与朝政,所谓“议大政,必下丞相御史”。御史大夫职能上是副丞相,也可以这么理解,御史大夫就相当于现在兼任最高人民监察长的第一副总理,御史大夫作为朝廷的二把手,还有一个优势,很多丞相都是先当御史大夫,再升丞相。

御史系统的第二个梯队为御史丞和御史中丞,所以俗称“二大夫”,“亚长”,因为御史大夫要辅佐丞相处理政务,所以监察的执行实际上由“二大夫”完成的,。

第三梯队的御史一般有几种:侍御史,符玺御史,绣衣御史,部刺史等。

侍御史外号柱下史,之所以会得到这个外号,是因为侍御史在朝会时总是站在殿柱下。你别看侍御史秩六百石,但能做这种官,绝不容易,要做侍御史,一则必须得是某方面的专家,比如掌管奏章、律令、文书、档案、宫禁图书以及地方上计簿籍,甚至法律,像精于算术,律法,历法的张苍就曾担任过这种职务。二则必须深得皇帝信任,皇帝不信任,学问再好也是白搭。所以说,侍御史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符玺御史,也就是赵尧担任的职务,顾名思义即是帮皇帝执掌玉玺、兵符,属于皇帝的近臣。官阶虽小,但因为经常要陪在皇帝身边拿大印,盖章,所以前途远大。

绣衣御史不常设,主要用于刺探情报,镇压老百姓起义的,相当于密探。

部刺史则是中央派出到地方的监督员,秋冬到所属郡国巡察,当时人称为行部,刺史通过行部以了解下情,岁终则赴京师奏事,他们的职责除了监察地方外,特殊时期还可以领兵作战,负责开凿水渠,向朝廷推荐人才,虽然官阶不高,但在地方上却威风八面,油水很足。地方官员都不敢惹这些中央派来的大爷。武帝时,部刺史以六条问事向皇帝负责,权力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刺史权力日益增大,在东汉末年最终演化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或军阀。

当然,汉初的监察机构不止御史府,丞相府内也有监察系统,地方郡国皆有独立的监察系统,只是不属于御史府管辖。

年轻的赵尧凭借着一时的聪明一跃成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有一句话讲,聪明反被聪明误。

刘邦好端端地挨声叹气,那些个元老重臣会看不出个中原因么?

赵尧这个小年轻都能看得出来,这些官场的老狐狸,也自然心知肚明,他们之所以不闻不问,是因为他们考虑得更深,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中却隐藏着极大的厉害关系,万一站错队伍,那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刘邦的本意是保赵王,保赵王不是件坏事,可问题上你保了赵王甚至替他说了话就等于得罪了吕后太子,太子是什么人?将来的国君!吕后是什么人?将来的皇太后!别看现在他们娘俩一副失势的样子,等刘邦归了天,万一这娘俩记仇,那还有得混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好当没看见,即便到时候刘邦怪罪起来,也有个托词,这是你刘邦的家事,为臣不能管!

年轻的赵尧忏悔进去了,他出了个不错的注意,他的确聪明,但他太嫩了。

富贵险中求,这是赵尧的为官理念。

这个看似巨额的奖赏其实也把赵尧推向了火炕。如果把官场比作火炉,那么越到中心区温度越高。

没有水平,即便进入到中心区,粉身碎骨也是迟早的事。

赵尧就显然还不够级别,当看炉火的人换成吕后的时候,他的好运也就到头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一死,吕后就开始秋后算账了,她撤了赵尧的官,夺了他的食邑,让他卷铺盖滚蛋了。

周昌虽然不乐意出差,但他之所以能得到朝廷上上下下的尊重,决不是偶然的。他的谏言往往不顾他人面子,但好就好在,他从来对事不对人。当初他在廷议中旗帜鲜明地反对把刘如意立为太子,已经很是得罪刘如意,那么对刘如意的事情,应该是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刘邦令他去保护刘如意,他却最终接受了这项任务。而且,以他的个性,必定会全心全意地保护好赵王。

这就是周昌的性格,跟他的哥哥周苛一样大义凛然,光明磊落。

尽管大臣元老们的态度出乎刘邦的意料,但刘邦却仍然没有放弃改立太子的念头,当刘邦再一次表示要廷议改立太子的时候,吕后真的急了,情急之下,她想起了当朝第一谋士张良,她赶忙派吕泽去请张良出谋划策。

张良本欲一心修道,不过问皇帝的家事,但耐不住吕泽的三叩五请,他便给吕后出了一计,而正是这一计策最终让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稳住了太子的位置。

张良建议太子去请来‘商山四皓’做老师。

所谓的商山四皓,就是四个白发斑斑的老头,叫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这四个老头可不一般,不仅学富五车,而且品德高尚,在当时,属于大师级的人物,非常出名且受人推崇。

因为天下闻名,让刘邦特别的仰慕。汉朝建立后,刘邦想尽办法想把他们请到朝中做官,可这四人却婉言相拒。

然而,刘邦没有做到的事,刘盈却做到了。商山四皓在刘盈的诚恳邀请下,答应出山,做太子的宾客。

后来,刘盈的身旁就经常多出四个面色慈祥,一脸慧光,须发尽白的老人,有了这四个人,太子的形象刹那之间变得光芒万丈。在一次宫宴上,刘邦也感到了太子的光芒,他看到坐在太子身后的四位老人,惊问道:这是何方高人?

太子平和地说道:商山四皓!

刘邦更是大呼惊奇,忙端着酒杯向老人致敬道:朕以前请你们,怎么都请不到?奈何却让太子给做到了?

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盛情难却,便做了太子的宾客。

一席话,让刘邦不免有丝惭愧。

他轻叹了口气,自嘲的摇了摇头。

四皓离去的时候,刘邦叫来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无奈地说道:爱妃,你看,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了,朕也无法撼动啊。

听到刘邦无能为力的哀叹,戚夫人顿时悲从中来,泪水像断线的珠子般,止不住落了下来。刘邦见爱妃如此难过,心中也不好受,他握着戚夫人的手说道:“爱妃,给朕跳一段楚舞吧,朕给你和楚歌。”戚夫人唯唯遵命,这是他们发泄心中悲伤之情的唯一办法,从战乱不息的过去,再到歌舞升平的现在,歌舞成了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慰藉的灵药。

戚夫人带着一股悲伤,舞动起她那婀娜的身段,边舞边流泪,她仿佛看到了她和她的爱子的未来正在离她远去,远去…

刘邦看着戚夫人的舞姿,有感而发,他仿佛回到他与她相遇相逢的村庄,她仿佛回到了与她恩恩爱爱的每一天。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刘邦反复吟唱,戚夫人更是悲戚痛苦,乃至瘫坐在地上。

刘邦心中难过极了,只是现在,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自己心爱的女人。他到现在才明白即便贵为皇帝,也有不能做到的事情!

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只能默默地发誓,有生之年一定会好好的待她爱她,以后…

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眼神一片迷茫,口中喃喃自语。

以后…悲乎?喜乎?

同类推荐
  • 铸晋

    铸晋

    简介:永兴元年八王之乱动摇江山,匈奴、鲜卑、羯、羌、氐趁势而起,铁骑横扫中原,司马家规避江南,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公元366年,少年秦虎不幸来到这个乱世。面对如此悲惨之景,他是随波逐流,还是奋勇向前。看他寒门庶子如何突破世家门阀的重重,重铸中华之魂,一揽江山与美人。
  • 丰臣往事

    丰臣往事

    庆长四年(1599)丰臣政权黯淡了下来庆长八年(1603)丰臣的天下摇摇欲坠庆长十五年(1610)丰臣家逐渐进入了生死存亡的一念之间大坂那宽大雄伟的城墙,深暗无比七颗耀眼的将星,守护着它的仅存光芒...露と落ち露と消へえにし我が身かな浪速のことは梦の又梦丰臣秀吉(1532~1598)
  • 三国最强匪王

    三国最强匪王

    穿越汉末本想做一超级大官泡尽天下美女但却意外杀人走投无路之下上山为匪。却看他如何翻云覆雨,颠倒乾坤,步步走上巅峰。
  • 权倾天下

    权倾天下

    后主刘禅被迫迁到魏都洛阳,一日权臣司马昭请他赴宴,极尽戏耍,由此引出“乐不思蜀”典故。回到后宫之后,因伤心哭倒于地,头痛欲裂,精神恍惚,差点被人夺舍。后经努力,基本守住一丝清明,与对方,来自现代的府兵,被枪决的吴仁义(无仁义)展开殊死搏斗。数载之后,两个魂魄既斗争又联合,各取所长,终于搞出了一些奇异光怪,歪打正着之下,收拾了权臣司马氏,恢复了大汉王朝的辉煌。
  • 黄袍我加身

    黄袍我加身

    “天地闭,贤人隐,王者不作而乱贼盈天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铤而走险,虽夷虏犹尊亲也;急则生变,虽骨肉犹仇敌也。”魂飞千年,生逢乱世,重生成为后周太祖郭威三子郭信的私生子,誓要扫平乱世,踏灭胡虏,无卖地求荣,无岁币议和,无靖康之耻,无崖山之殇……
热门推荐
  • 霸气少男PK清纯少女

    霸气少男PK清纯少女

    霸气的精英会会长奇奇怪怪的爱上一个平凡的单纯,善良的少女。
  • 阴曹鬼官

    阴曹鬼官

    阴曹大乱,阎王不知所踪,百万鬼王作乱,无数鬼差争夺阎罗之位。酆都大帝、十八层地狱鬼王、各路鬼枭···为了躲避战乱,一个小小的鬼官来到了地球,开始了他的旅途。
  • 超级杀手在都市

    超级杀手在都市

    皇天,杀手界的一代传说,但他竟然退出杀手界,只为找不到工作?还是什么?但他却得到的上古一族族长的传承,看杀手皇天如何闯荡都市,美丽女总裁,古灵精怪的小萝莉,娇媚黑道大姐大,那都不是事。希望大家支持,谢谢本群群号:301450209
  • 命中注定:非鹿不可

    命中注定:非鹿不可

    “你是谁,怎么可能会在我们宿舍?”某鹿说道。“我叫张依曦……”某曦还没说完就被打断。“张依曦?张艺兴?”当某鹿听到张依曦这个名字,第一反应便是张艺兴。或许就是这个名字,让他更加的想要了解她,而她却一步一步走进他的心。“张依曦,你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因为张艺兴是我哥啊!”
  • TFBOYS之我不后悔爱过你

    TFBOYS之我不后悔爱过你

    这本书如果有雷同再此抱歉三位女主去重庆玩,但碰见了三位男生哞哞的创生了爱请
  • 你在桃花彼岸

    你在桃花彼岸

    【本文不入v,日更到底,欢迎跳坑】一朝青涩心事,五年孤寂等待,等来的却是一个异母兄妹的宣判,惊恐,绝望,屈辱,最终选择重生,待到一切真相大白,他终于能揽她入怀护她安好时,她却转身牵了另一个男孩的手。他是她心底的一抹水墨画,却也敌不过流年的冲刷;他不恨他们相遇得太早,只恨他归来得太迟。(漱漱的第一篇文,纯爱暖伤,结局he,已写至尾声,会一直坚持更新,小伙伴们放心跳坑吧(*^__^*))
  • 九行侠

    九行侠

    一个外星生命的魂魄偶然间进入了地球,并且进入了一个刚刚死去的中国小孩体内,于是这个孩子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 再忙也要去旅行

    再忙也要去旅行

    本人是一个背包客、一个上班族。业余我把所有的休息时间,或是请假的时间去旅行,刚开始跟一些户外群出行,后来越走越远,开始独自旅行。每次旅游行都会写日志,每旅行一次或是一天算是一章,不定期更新,本人文采一般,不会写景点介绍、攻略、指南。也不会特意的夸某一个个景区有多好,故意贬低一个景点有多差。我只是在用我最朴实无华的文字来记录我每次旅行的真实过程与精彩。我的个人网站:www.lizhonghua.cn,读者交流QQ群:522462642
  • 极品茅山小天师

    极品茅山小天师

    南毛北马西康中的康家天师——康小余带着破解天命九缺的使命来到都市。然后,他便开始专治各种不服,专好英雄救美,将各色美女包括女鬼女妖尽收麾下。至于什么双面背生鬼、百首咒怨鬼、双子恶婴、日本鬼将,华夏鬼王则开始各种倒霉,各种悲催。新书,超级花和尚闯西游上传,喜欢的去支持
  • 异界穿越地球修真记

    异界穿越地球修真记

    一个修炼界百年难得一见的废材于逃命中得到一座小巧玲珑的宝塔,穿越到了地球,从此走向世俗的顶层、修真的巅峰。以身证道,修补规则,引入鸿蒙,恢复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