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庄街有个大力士叫李四聋子。这个人在陈正寅的心目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这把子力气是当时运送物品中不可或缺的。山里的路崎岖不平,要是有一段平路,都会感到是件奇怪的事。运货全靠驴驼担担,身背肩扛。在送货过程中,李四聋子起到了不能帮钱场,能帮人场的作用。他的生活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陈正寅那里。他也给别人扛活。不过运送货物更重要。只要有陈正寅的货要送。其他人家的活略得先停下来。这样的事情,大家当然都能理解。凡是能找的着李四聋子上门来扛活的,都觉得很荣耀,这可是个大人物。不把他当大爷伺候吧,可没有一个敢小瞧他的。李四聋子闲不着,浑身的力量不使出来,觉得不舒服。他的活略效率很高,所以人们都很尊敬他。有的时候他运送货物回来,难免有认为走得近的兄弟爷们们,向李四聋子套近乎,特别是年青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李四聋子这一回担了什么货。这一天碰上了货郎郭四。郭四这个人大家都认识,要说不认识郭四,说明你没到过穴庄街。本来郭四是山前边的人,但是他常住在穴庄街。郭四是久闯江湖,逢场作戏,说说笑笑,一副热心肠。他见了李四聋子,笑脸相迎,离老远就打招呼:“四叔,您吃饭了吗?”这句话在穴庄街这块地是个常用语,开口问候差不多都这么说。李四聋子呢?平时不太想搭理人,整天也没个笑摸样。好像谁都欠他钱似的。听见郭四不晌不夜的问这么一句,没好气的回答:“到什么时候了,还不吃饭,没话找话说呢?”郭四实际就是找话说:“是的,四叔,我真是找话说。我想问你,今天担的什么货?”不知怎么回事,穴庄街的年青人只要见了李四聋子。都会鬼使神差的向李四聋子问这句话,李四聋子呢?本来就很少说话。不能说一句值千金吧,反正说话对他来说似乎很困难。如今又问这句犯忌的话。就反口问郭四:“你说我担的什么货?”郭四已经察觉到李四聋子给自己较上劲了。也没有了耐心,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有意提高了嗓门,生怕别人听不着:“哎!不说拉倒,怨我,怨我。恕我多嘴,我这是吃饱了撑的。”李四聋子见郭四动了气,像是给郭四一个台阶下,爱搭不理的说:“我给你说,我担的是砖头。”郭四一听,马上反驳道:“四叔,你这是给二木匠拉的,从滕县百多里路担砖头?我说爷们……”李四聋子没等郭四把话说完立刻打断了:“月季花,还野麦。”郭四讨了个没趣,走开了。实际上李四聋子并不聋,就是平时不想搭理人,个头大了就显得有点愣。他可是个粗中有细的人物。从来不说自己担的是什么货。也许陈正寅向他作了安排。不能信口开河,得有保密意识。李四聋子非常守信用,在他身上没出过差错。是信得过的人。保密的事,他能做到。另外,陈正寅要是遇上紧急的事。到了关键的时候。李四聋子真能帮上忙,扛上一膀子,这都是实在人。李四聋子有个外号叫三十八。听起来是个数字,对极了,就是个数字。这数字里面有故事,三十八是三个十八的意思。早晨饭吃十八个煎饼,中午,晚上都吃十八个煎饼。三个十八是五十四。一个按二两,也是十斤多。汤菜权当是塞牙缝。此人的个头按现在的米尺量得有2米,不能少。一般的房门,都是低头进,低头出,明显高出去半截。长的魁梧到什么样子不需要再描述,是可想而知的。他的力量头有多大?事实来证明。光凭嘴说是另外一回事。当年,陈正寅从滕县向徐庄进货,是什么货不必介绍,反正是贵重的货物。走直路是从滕县城向东,经东沙河,艾湖,山亭,小山腰,狼山崆,摩天岭、旱河子、花山头到徐庄这是一百多华里的路。由于当年山亭已经让日本鬼子占据,得从桑村向南拐,经过庄里,小王庄、崖底、大王庄、陡山头、翻过山口,大荒到徐庄。这条路只少要多出十里路,还多翻了一个山口。就是这样的路。至于保护的人以及其他人员是怎么安排的,路途中的情报站有什么特别情况。是否还有其他的货物。货郎郭四都作了哪些事前侦查等等一切其他的事宜咱们都不提及。这回是陈正寅亲自出马押运。自己很松散,很随便的骑着个毛驴,带随从人员,走在了队伍的中间,都保持着距离,单说李四聋子,从滕县二百四十斤的货物上肩了。只在桑村换了个肩,一口气走到了徐庄,这可是个急行军。有人要问了,那他中间没吃十八个煎饼吗?问对了,他是什么也没吃。有的时候偶然有一顿不吃饭照样能过得去。凡是此种情况,事先都带有补救措施。李四聋子碰到这样的事情同样能坚持下来。中午不动锅,晚上一般多,下一顿当然得补过来。有人问了,那他今天吃的什么呢?李四聋子要是听得见又得反问你:“你说呢?”这一趟货物是非常紧急需要的。由于及时感到,还特意多给了李四聋子一些钱。当然是额外的。正常的脚力钱那是一分不少。要说担的什么货,李四聋子心里都有数,只是不说出口罢了。徐庄有一句方言叫做“知不道”用手比划都能明白,你说在军火市场上还能有什么货?陈正寅那里也不是天天都有多给钱的货运送。平时呢李四聋子就去打打零工。也叫扛活。这一回,东穴庄的李化伯,是个富农户,找到了李四聋子扛活。早晨起来就上地干活(徐庄这块地的庄户人家都是起五更,睡半夜。有句俗谚语“想把家里穷,睡到日头红。”谁要是太阳出来再起床,人家都笑话你是个懒汉。一般都是天一明就起床,到地里干活到太阳升起一竿子多高,也就是七、八点种的样子。回家吃早晨饭。农忙的时候都是带着煎饼,在下午1-3点钟歇晌吃煎饼,这顿煎饼吃完了。一直干到天黑,晚饭大都是掌灯时分。)李四聋子早晨收工回到了李化伯家,早晨饭吃了十八个煎饼。因为活略多中午一般不回家,得带煎饼省的来回跑路。试想谁家不忙,找打短工的?李四聋子是按老规矩又带了18个煎饼。李化伯的夫人出于一片好心说:“中午在外面,吃干煎饼又没有汤水,怎么能咽得到下去啊,今天下午早回来,出大力的话,时间长,受不了。我在家做好汤菜,等着四哥。”李化伯的夫人是徐庄的姑娘,是东头陈家陈永泰的妹妹,高个头,没有一米八也差了多少,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与李四聋子是邻居,有沾点远亲。说的是肺腑之言。守着长人不能说短话,这回是应验了。你看李四聋子,平时聋,这回没聋。他到是听着李化伯夫人的话里有话,好吗。你别寻思这十八个煎饼拐了弯。干脆守着他家人当场把这十八个煎饼又吃进了肚子里。担起了两腰粪筐(他自己有自带的专用大筐,从来不用扁担。他这一筐也够一般人两个人抬的。)他盘地头子,短距离叫劲,4。5百斤是个常事。出去担粪,回来担庄稼,不放空,都是这么干。太阳落山了,李四聋子回来了,大腰筐放到了山上的石屋子里。担了两大捆荆棵疙瘩(山上长的小灌木,根长成疙瘩,荆棵枝条开花,有蜜蜂采的荆花蜜就在这个荆棵上。)用一种镢头,镢头有个夹缝,能把疙瘩从石头缝里夹出来。是烧火的好柴火。因为柴捆大,到了大门口让门框押住了。这一押,家里的人进的进不去,出的出不来。惊动了夫人,一看此景,心里有了底,只因为自己说了一句短话造成这样的。隔着柴捆赶紧给坐在门口石台子上的李四聋子打招呼,四哥长,四哥短,四哥辛苦了。又赶紧招呼家人沏好茶水。(徐庄这块地,扛活的人是受到尊重的,吃饭都是扛活的吃完了家里人才能吃,最少是四个菜。两个热菜是必须的。另外两个凉菜都是些家常菜也称为配盘子菜。如咸鸡蛋,咸鸭蛋,咸鱼啦这些的。主要是够四个或者6个,成双。俗称这得有个4、6。至于酒嘛,是因人设事,可有可无。不是那么较真。每逢晚饭,酒还是要有的。徐庄历来有酒作坊。都是地方土特产,也不在乎。常言道:“钱买的身子,饭买的话。”饭食搞的好了,活略自然就干的多了。)这夫人又招呼着家人把柴捆打开,化整为零。通过这两捆荆棵疙瘩,证明这十八个煎饼也不是白吃的。要说农活这一套,耕、耩、耙、耧哪一样都是拿得起放的下。特别是耩地,山区地都是一小块,(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主家说是山上有七十二块地,该验工了。扛活的怎么数都只有七十一块,临走了在自己的草帽子底下盖了一块。)当然这有点夸张,从这个故事上,说明了这块地不整齐,零零碎碎的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的。这样的地块用牲口都不够折腾的。李四聋子自己一个人可以拉耩子,又好又均,找他来扛活的,大多是相中了他耩地,庄户人家种地谁不是为了个收成!李化伯这个人对待李四聋子是非常尊重的,李化伯的为人很厚道。当然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这是相互的。李化伯也算的上是一个爱国的人士。有些称呼不是谁说是那就是的。得有事实根据。在抗日战争年代,抗日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都是民族的脊梁,民族之魂。枪一响就有伤亡,打仗难免有伤员。当时的伤员根本没有医院收治。都是在一个隐蔽的地方临时搭建一个医治点,称为野战医院。在费县石井西与徐庄的交界处,有个景山寺,就是个八路军的野战医院。医院设备之简陋,环境之差,不言而喻。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李化伯毅然把自己的独生女儿送到了医院当护士,钱呀,粮呀,家里有什么就往医院里拿什么。自己的独生女儿都来了,还有什么舍不得?后来把女儿嫁给了八路军战士。有人问李化伯和他的夫人说;您的独生女儿出去当八路,风风雨雨,可是个没准的事,您能放心吗?李化伯叹到:“哎!只要能打鬼子!我放心。跟着八路军,我放心。”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呼唤
本篇小说主要描写美丽端庄的主人公夏一雪与江涛在三十年前不期而遇的一段经历。当年,夏一雪的同事朱姐热心当介绍人,在一雪表示考虑一下的同时,朱姐的随军申请获批,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她把这件事托付给时任招待所副所长的秦建英,秦顿时产生了私念,表面上积极安排夏一雪与江涛见面,私下里却让自己的外甥黄卓来代替江涛与夏一雪见面。一雪因与江涛谋过面,但见面的却换成了黄卓,令夏很恼火,当面追问黄卓的来由。黄卓在搪塞不过的情况下说出了真相。一雪在追问中还得知当年自己父亲就是被黄卓的父亲黄家轩陷害致死,夏一雪赌气离去。一直等待结果的秦建英询问一雪对黄卓的印象时,一雪当即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秦尴尬至极,随之对一雪在工作上处处找茬,又把她的岗位进行了调换。不屈从于秦建英施加的种种压力的一雪赌气不辞而别。失去工作的一雪,生活陷入困境,情绪十分低落,这时,房东的儿子侯东走近了她,并给予她很多帮助,一雪和母亲深受感动,在没有征得一雪意见的同时,母亲当即将一雪的终身定下。一直等候消息的江涛,得知前去见面的人换成了同事黄卓,他非常不理解,便给夏一雪打去电话,不料接电话的人不是夏一雪,越发加重了他的疑惑与愤懑。黄卓前去与夏一雪见面的当晚,黄卓的父亲黄家轩前来给江涛当介绍人,他要把秦红介绍给他江涛,随后,时任黄窑公社书记的秦建国亲自找江涛谈话,拐弯抹角地谈到江涛与他的女儿谈恋爱之事,他显示一种宽宏的样子,实际上是给江涛施加压力。受制于秦建国管制下的黄窑中学难以逃脱他的掌控,在种种压力下,江涛不得不屈从他们的安排,和秦红最终结了婚。各自都已经成家的江涛和一雪虽然同在一个区域,但彼此不相往来,变成了十足的陌生人,他们对对方都产生着误解。三十年后的一天,已经退休在家的一夏无事去登山,偶遇江涛。江主动向她打招呼,躲闪不及的一雪只得应答,随后,两个人借助网络聊天的机会,把当年的情景各自进行了追忆,误会总算解除了,可他们已经进入了人生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