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本科毕业后工作的那五年,很多人都入乡随俗地恋爱,结婚,生子,开始了稳定的日子。毕竟五年,从24-29岁,对女人来说,是人生中灿烂的时期,应该在这个闪亮的年纪里自由地恋爱,幸福地生活。但对于付欣然来说,生活似乎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说吾心安处便是吾乡,那么从大学起,她心就不知在何处了。她是河南人,高考时她却报了东北的一所大学,她似乎有一颗追逐远方的心,就那样莫名地,她无法控制。于是跟着内心,随着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的盲目和冲动,她去了东北。
在东北读大学的四年,她刻苦努力,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出晚归,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自习室。普通话不好,她就每天听新闻联播,跟着练;英语发音不标准,她就每天跟着复读机纠正。周末就跑出去做家教。用积极的词形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用正常的词形容就是单调乏味,一成不变。其实付欣然原本对大学生活是充满向往和幻想的,但现实情况却远非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和美好。她就读的是一个普通的本科学校。在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就宣读规程纪律,这着实让付欣然意外到哭笑不得。大学生活展开,她发现课余生活也贫乏的可怜。同学不是在宿舍里读小说睡大觉就是瞎扯开玩笑。学生会的活动似乎除了出板报就是检查晚自习出勤,就这么点作为的小集团还经常内部斗争不断,是非频出。这让付欣然非常失望。她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也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她读的是师范学校,男生是熊猫般稀少,她读的又是英语专业,男生更是小熊猫般罕见,仅有的几个歪瓜裂枣不是被漂亮女生相中了,就是阴气太重,所以付欣然也没有机会谈恋爱。她总觉得真正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可以有更热烈的事情发生,应该有那种可以投入激情的大的事件,但是什么都没有,大学四年甚至连场运动会都没有。付欣然有劲没处使的苦闷让她有溺水挣扎的感觉,唯一能抓住的东西就是专业知识,只有学习才让她心安,才让她觉得父母供她读书的辛苦没有白费。
于是大学四年,勤奋和努力成为了别人评价她的重要标签,但是等毕业时,她又傻眼了,因为她突然发现当老师根本不用学习这么好,那些平时不学习的歪瓜裂枣在找工作时相当有优势,哪怕四级没过学校都争着要,而她这种八级过了的也只不过如此。而且这时候她陷入了极度的惶恐之中,她一直觉得人生总有未知,而毕业回家乡当个高中老师是个如此确定而可知的事实。她不能接受。而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考研,进入名牌大学读研究生,感受无穷的未知,探索广阔的世界。但是考试结果下来,她以0。5分之差与厦门大学失之交臂。之所以选厦大,是因为那里很美。校门外海浪沙滩,校园里花团锦簇,干净,浪漫又不失温情,她真的喜欢那里。
现实的打击让她有一阵的怀疑和落寞,但是她很快调整好情绪,下定决心要再次考研,于是很随意地签了厦门附近的一所私立大学。在教学的前两年,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周围的同龄人开始恋爱,嫁人,她也想和其他人一样就这样工作和生活,但是她却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不安,她尝试过,她真的做不到。她无法从做饭中获得乐趣,也无法从与周围人的交流中获得快乐。她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出身农家,相貌平平,她真的毫无特别之处,但是一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莫名的不由自主的掉眼泪。
到了第三年她开始行动起来,工作之余就看书备考,直到工作的第五年她才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
回头望望,如果说很多人本科生活都是那样度过的,付欣然没有什么好抱怨或者后悔的。但是她工作的那五年,似乎只是为了追求内心而生活,她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那一段时光,那段最青春的时光。每当有人讲述坚持的故事时,她总会感动,也许就是在那五年里她比任何人都了解坚持的意义,更明白有所追求应该付出的代价,所以当刘君一告诉他初来北京的不易时,她是那么的感同身受,那么的能唤起她曾经无助而不易的无数个夜晚的感受。也是在那五年里,她养成了爱哭的毛病,所以当王晨曦告诉她找到男朋友时,她又想哭了。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内心去追求,会有很多的困惑和委屈,有很多的怀疑,自己的以及别人的,可又没有办法放弃,那种纠结和矛盾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而她体会的更深,所以她对别人的祝愿通常是心想事成,她也真心的为每一个心想事成的人而高兴,为王晨曦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