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24400000002

第2章 制度的起源与本质(2)

人们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经济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相联系,人们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向综合性发展。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认识,不仅需要运用数量分析的方法揭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也需要运用抽象的科学分析方法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同时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分析经济制度安排与经济活动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学研究的这一客观要求,在分析方法上需要把数量分析、机制分析、制度分析有机地综合起来。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分析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它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也有自身的局限。因此,不同的分析方法之间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结合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制度经济理论就是以制度分析为基础,着重研究经济制度与经济活动效率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制度的起源

要研究制度问题,首先要说明为什么会有制度?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的起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的性质、具体实现形式和微观层次的具体制度,如企业制度等。当然也涉及在经济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涉及的是以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层次的具体制度,是广义的制度。

以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是以以下的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的:

基本假设之一:生产是社会的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人的生产。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以社会生产的形式出现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个人只有在和其他人一起共同生产时,生产才能持续地进行。离开了其他人的孤立的个人是无法持续进行生产的。正因为生产是社会的生产,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发生经济关系,对这种经济关系作出的规范性安排就是制度。因此,从社会生产的基本假设出发,必然需要有一种制度来对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进行安排,使人们的生产活动能够在一定的经济关系规范下顺利地进行。

基本假设之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是存在着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人们在追求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时相互之间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所作出的规范性安排就是制度。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当然也就不需要制度。也就是说,只要在人们相互之间有利益矛盾和冲突,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来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因此,从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基本假设出发,必然需要有一种制度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做出安排,使社会生产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进行。

以上述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力发展自身的问题;二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问题。生产力发展的自身的问题,是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这是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明确地把研究对象定位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按照这一思路来研究制度的起源问题。关于马克思对制度起源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林岗教授等人对此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认为:“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出发,从生产力的发展导出了第一层次的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出发,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个层次的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等在内的上层建筑。”④很显然,他们把制度分为两个层次,即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第二个层次的制度是以第一层次的制度为基础的,因而探寻制度的起源,实际上是要说明第一层次的制度起源,也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起源。所以,研究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应该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制度问题的基本思路。马克思就是根据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揭示了制度的起源和制度发展变迁的规律。

首先,制度不是起源于人们的主观安排,而是人们在为维持生存的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即制度的起源在于人类维持生存的需要。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个人是没有能力与自然界抗衡以获得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因此,每一个个人要能够生存下去,必须要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原始部落进行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成果,只有部落的整体利益,没有个人的局部利益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特征。原始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或者说制度起源所表现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不是人们主观做出安排的结果,而是人们为维持生存自发形成的。这也是制度的起源与制度的发展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制度一旦形成以后,它的发展变化就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们主观做出安排的结果。

其次,制度的形成本身就构成了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制度一开始就与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制度的起源是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们要从自然界获得维持生存和实现发展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那么,制度的形成同时也就构成了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孤立的个人是无法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人们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规范下进行的。这样,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涉及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了人类为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对自然界进行的改造。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了人们在怎样的制度规范下进行生产活动。在人类的生产活动本身必然包含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来体现的。因此,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的主要内容是对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研究。

总之,马克思是以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为出发点来揭示制度的起源。一种制度一旦形成,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在原始社会中形成的制度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不带有强制性的约束,是每个个人出于维持生存的需要而自发地遵守的。

之所以是处于这种状况,究其根源来说,是因为在这一制度下人们的利益是共同的,没有个人的局部利益。在原始部落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为维持人们的生存和生产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因此,原始部落中的生产活动,一方面表现为人们以共同劳动的方式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共同利益下进行劳动。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自发形成的这种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是使人们能够生存下去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制度,不仅保证了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实现,而且也使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社会生产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有了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产品。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使原始共同体的解体具备了条件。因为在出现了剩余产品以后,由谁来占有这部分剩余产品,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个人、集团以至阶级,他们为了维护自己能够得到的既得利益,就凭借在资源占有和支配上具有的优势,通过国家这样的政权组织,建立起符合自己需要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也确立起相应的制度,以巩固和发展已经建立起来的经济制度。从而表现为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变迁。

四、制度的本质

制度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制度是对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的一种规范性安排。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的本质反映的就是不同的人、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对于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同安排,又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率,因而制度在本质上解决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又是与经济效率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对制度本质的这一界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第一,一种制度是对不同的人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不同地位的一种确认,并且,这种确认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自从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阶层和阶级,他们在社会生产中就处于不同的地位。要使这种不同的地位能够保持下去,就要求有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当一种制度能够使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地位保持下去,那么,实际上也就规范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利益关系意味着他们对社会利益不同的支配权利,从而决定了他们能够得到不同份额的社会利益。如果不改变既定的制度,那么,不同利益集团的社会地位、经济关系、利益关系也不可能得到改变,社会利益的分配格局也不会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在本质上要解决的就是利益关系问题。

第二,任何一个集团、阶级的经济利益都要通过制度来保障。制度是由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的集团或阶级按照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建立起来的,并且要求社会其他的集团和阶级按照这一制度的要求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以及从中得到利益。从这一点来说,现实的制度体现的总是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的。这是从制度的性质层次上反映的经济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也会对现存的制度进行改变和调整,但这种改变和调整不会涉及制度性质的变化,而是在不改变基本性质的框架内,根据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其形式和局部内容的改变和调整,这在根本上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因为制度一方面规范了不同集团和阶级的经济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制度也会直接影响到效率问题。如果一种制度不能充分地体现出高效率,那么,最终也是不能保证制度主导者的经济利益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的改变和调整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经济利益。

第三,制度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一种制度所决定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又会直接影响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动力,进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率。这样,制度就通过经济利益、经济动力与经济效率联系在一起。制度的建立、调整和改变的目的要解决经济利益问题,与解决效率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制度的本质是经济利益问题,同时也是经济效率问题。或者说,经济效率问题是经济利益问题的延伸。在经济利益与经济效率这两者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利益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动力,经济动力直接影响经济效率,因此,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充分的动力,是否具有高的效率,其根源在于是否处理好了经济利益关系,是否建立了合理的制度。正是由于经济制度与经济利益、经济效率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所以在现实中,人们在解决经济利益关系和经济活动效率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把着力点放在制度的改革上。

马克思正是基于对制度本质的深刻认识,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于研究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要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力的问题,解决生产力问题的实质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重点,这是自然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二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的问题,生产是社会的生产,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进行,社会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在各种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问题,而制度就是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规范性安排。经济制度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生产力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手段,经济利益才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因此,只有透过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才能科学地认识经济活动的实质,进而深刻认识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科学地揭示了这一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制度,其本质差别是通过建立财产私有制度或财产公有制度,对于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作出不同的安排。从这一点来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最终要落实于对经济制度的研究,要回答应该建立怎样的经济制度(包括各个层次的经济制度),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充分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运行的高效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与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的是定性研究,是经济关系分析,而主要不是定量研究,不是经济变量分析。因为定量研究揭示的只是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定性研究才能揭示经济关系的本质。只有在对制度本质和与之相联系的分析方法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涵。

五、对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的基本认识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包括了关于“封建主义”与“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化:在封建羁绊中步履维艰、封建制度的覆灭和现代化的起飞、封建主义:新时期现代化的沉重包袱、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等。
  • 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与跨国企业

    经济发展、企业成长与跨国企业

    全书共分为六章。描述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综述了跨国企业理论;探讨了经济发展赶超性加快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积累和企业家能力提高的机制等内容。
  • 中国走向选择

    中国走向选择

    本书是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性著作,涉及通货紧缩、收入分配调整、股票市场、人民币的汇率、新经济、西部开发等热点话题。
  • 只计耕耘莫问收

    只计耕耘莫问收

    本书收录了厉以宁先生四年来发表于各报刊杂志,以及在大学演讲、讲话(记录稿)的文章共计42篇。2012年前后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厉以宁对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自身暴露出的重大问题的提醒与解决思路。他认为改革已进入核心领域,改革的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型与政府放权。2014年前后的文章,着重反映了厉以宁关于“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理论的酝酿与成熟的过程,这个理论代表了厉以宁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他“非均衡”理论与“股份制改革”主张的合理发展。这个理论深入地触及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也更具体地探讨了其在各个经济领域、行业的改革通路和方案。
  • 三维信用论

    三维信用论

    信用问题多面且复杂,存在很多认知的盲区。三维信用论是吴氏信用理论的核心。吴氏信用理论把道德精神与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不同层面的信用紧密结合,创新定义了信用、剖析与量化了信用、探索分析了信用与经济增长及社会管理的关系,初步搭建了独树一帜、较为完整系统的现代信用理论体系。其框架包括信用资本论、三维信用构成论、信用资本定价论、信用规模与结构及效率论、经济信用化论、信用供求论信用产业链理论、社会信用体系认识论、政府信用监管论、三大征信中心论与多维信用评级论。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入侵电影世界

    入侵电影世界

    意外的得到了一个系统,纵横在电影与动漫的世界中。
  • 哦,原来是路人甲啊

    哦,原来是路人甲啊

    种田?我只是路人甲,宅斗?我只是路人甲。修仙?你继续,我只是个围观的路人甲!
  • 重生之明镇天下

    重生之明镇天下

    蒙古帝国,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已经步入暮年。苛政、贪官、繁重的赋税已经使得这个帝国摇摇欲坠。。。。。被压迫的人纷纷揭竿而起,原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他,来到了这个乱世。。。。。
  • 遗落的幸福之转身爱上你

    遗落的幸福之转身爱上你

    请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会枉费我的狼狈付出,我只是希望你幸福而已,只要你能够找到你的幸福。可是两个人的幸福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
  • 废材:逆天五小姐

    废材:逆天五小姐

    她21世纪的第一杀手冷月。却不想应为朋友送的一件礼物。竟然她穿越了。当冷月睁开眼时,她成了玄灵大陆的废材五小姐——幕雪琪!!听说废材五小姐,父亲不疼,母亲不爱,还被自己家的人欺负。穿越前,二姐强抢她的未婚夫,忍!被家族驱逐,忍!被人欺负,忍!就因为她是什么都不会的废材五小姐!现在,冷月冷笑,若姐现在还是废物,那世界上就没有天才了!父亲不疼?母亲不爱?没事,他们不配做父母!抢未婚夫?没事,渣男一个,姐不要,姐让渣男变太监!家族驱逐?没事,姐还不稀罕!被人欺负?没事,姐分分钟让姐的神兽大军压死你!神级丹药?姐当糖豆吃。神级武器?姐一天换一件。姐的后宫?美男众多,天才众多。
  • 田园医妃太逍遥

    田园医妃太逍遥

    甘心穿越成了离水村里一个7岁农家小萝莉。这个萝莉不跟爹姓却跟着娘姓,家里奶奶极度讨厌自己,每天晚上都有一个神秘人来教自己医术?真相浮出水面,不是亲生?但那又怎么样?家里虽然贫穷,可她可以凭借双手带领着他们勤劳致富奔小康!靠医术救人赚钱卖地买山盖房子、摆脱极品奶奶、找回自己的亲爹,顺便养成一个夫君玩玩,养成什么的她最喜欢了!谁知绵阳夫君居然怒了:“该死的,你的眼里只能有我一个男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夏之审判

    夏之审判

    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案子让夏致接触到了这个世界的核心部分,神秘的'G’,迷雾重重的身世,夏致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呢?
  • 法医老公请放过

    法医老公请放过

    他玩世不恭她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那一年夏天他对她一见钟情对她展开默默无声的追求她离开那天他一个人在他们相遇的地方坐了好久悲痛欲绝再次相遇她视他为陌生人他不以为然重新开始一场浪漫追爱史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