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赵匡胤是登上皇位了,也确确实实没有发生什么大得流血事件,但是这不代表以后也没有。当然现在这些都不重要,赵匡胤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宝座。赵匡胤也真正成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主人公。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好好审视一下这个人。
首先是性格问题,平心而论,虽然我不喜欢赵匡胤夺权的方式,不过争权夺利,不择手段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我必须承认赵匡胤是个不错的人,这一点和赵匡胤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首先出生的时候异象连生,在童年的时候又有天命护体,从马上摔下里毫发无伤,房子塌了也能提前跑出来,而且赵弘殷又就职于比较安全的禁军系统里,也能让一家人过上不错的生活,赵匡胤还习得了一身的好武艺。
在战乱频频的年代里,老赵家也一直没有发生过什么比较凄惨的事情。如此美好的童年,以及平和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自然不会塑造出一个极端性格的人,所以赵匡胤就性格而言虽然偶尔也会暴躁一下,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大度、宽容、和善的。这一点即使他当上皇帝后也并没有发生改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匡胤除了出门找工作那一年出了点苦之外,他的人生中并没有什么不好的经历。即使参军之后,先是遇到郭威,后来又遇到柴荣,也是一路顺风顺水,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比较顺利的经历也就给了大宋一个比较仁慈的开国之君,要是摊上朱元璋那凄惨的经历,估计赵匡胤也仁慈不起来。当然这并不是说赵匡胤的性格没有缺点,顺风顺水的经历固然让赵匡胤比较仁慈,但是没有经过艰苦的磨练和权力的交锋,赵匡胤行事在我个人看来就不够霸气,格局也不够,当一个都点检没有问题,当一个皇帝就显得略有不足了,因为仁慈在某些时候就叫做心软了。
第二个是身份问题。去掉那些立国不过百年的朝代,我们从汉朝开始数起,依次就是汉、晋、唐、宋、元(接近一百年了)、明、清。这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里,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一个人是职业军人出身。其中汉高祖刘邦是亭长或者农民,当然你也可以说成地痞流氓之类的,唐高祖李渊则是地地道道的贵族,元太祖和清太祖分别是各自民族的首领,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加和尚。每个人的身份各不相同,但是最后都是率领军队一步步在乱世中将天下打下来的,单单只有本身是职业军人的赵匡胤不是靠打下来的,而是靠抢来的。而且终赵匡胤一生,他都没有遇到那种需要赌上一切、拼个你死我活的对手。得来的太容易,往往就越胆怯于失去
这赵匡胤除了军人、皇帝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叫做“艺祖”。黄仁宇老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说中有这么几句话: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军功起家,即创立朝代之日,仍是现役的高级将领,这与北宋之注重技术,企图在中国历史里打开出路,不因袭前朝作风的趋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从《宋史》的本纪里看到赵匡胤幸造船务、观制造战舰、观水矶、阅炮车、视察练习水战、亲授医官黜其艺之不精者,前后不绝。他自己也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均是第一流能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将的身分亲自参加战斗,所以宋朝人也称之为“艺祖”。?也是,赵匡胤毕竟是军人出身,军人是最重视实际效果的一群人,他们才不管出身、来历这些没用的东西。
要说这人也是奇怪,越是抢来的就越不愿意让人知道是自己抢来的。其实这也没什么,抢来的就是抢来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估计是为封口,所以赵匡胤登基后就大肆的赏赐这场兵变的有功之臣了,石守信、王审琦这一帮子人全都升官了。值得一提的是唯一做出抵抗行为的韩通、和两个堵着陈桥门死活不让赵匡胤过得那俩城门官。之前韩通一大家子加亲信被杀的只剩一个还不记事的小屁孩子和几个女儿,不过好歹还给韩家留了后。虽然赵匡胤不想遇到抵抗,但是毕竟还是比较欣赏敢于抵抗以及忠心的人,便“赠韩通中书令,命以礼收葬。”那两个城门官因为恪尽职守,也跟着被升了官。
不过有人升官就得有人倒霉,还比较好的就是那个追着韩通砍得王彦升,他倒是没有啥大事,之后还立了些功劳,只是赵匡胤所打算的不杀一人而取天下的壮举终归被他破坏了点,所以有点不爽他。“太祖以其夺杀韩通,终身不授节钺。”节钺代表的可是荣誉啊,也就是说他这辈子不管怎么努力都算是到头了。另外一个是就是次相王溥,毕竟这小老头在赵匡胤进城后的表现实在不如范质几人。赵匡胤登基后,范质、王溥、魏仁甫几人官职虽然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是他被赵匡义记恨上了,“及太宗即位,先命溥致仕,盖薄其为人也。”第三个则被赵匡胤本人记恨上了,就是那个很及时的拿出诏书的陶谷,虽说之后也算是一帆风顺,也作出了些不错的学问。结果确实“太祖由是薄其为人。”第四个也是城门官,就是赵匡胤带着大军绕了圈之后放赵匡胤进去那个城门官。这个人最倒霉,赵匡胤直接把他砍了。
我们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看看这四个人分别干了什么事。第一个人:城门官,若不是城门官放大军入城,赵匡胤要么打进城,要么放弃入城,或者等石守信这群人知道之后把城门官干掉后再给他开门。我想这三个选择,赵匡胤一个都不想要。第二个人:王彦升。这个人成功干掉了京城中唯一的抵抗者韩通,当然我想赵匡胤最满意的应该是王彦升把韩通控制住,但不是杀了。但是如果没有王彦升的话,也就意味着韩通会成功组织起抵抗,即使挡不住赵匡胤的大军,但是血染汴京城还是做得到的。要是这个韩通有点其他的想法,直接冲进皇宫,把柴宗训救出或者劫持出京城还是有希望的,那赵匡胤乐子就大了。
第三个人:王溥。这个人作用倒不是很大,就是首先以次相的身份拜见赵匡胤,承认其地位而已。就因为这个就被赵匡义鄙视了,那不知道赵匡义鄙不鄙视自己老哥和老爹。第四个人:陶谷。禅位现场,众目睽睽之下。赵匡胤兴冲冲的准备登基呢,下面一帮子大臣要么嘚瑟的准备接受封赏,要么无奈的准备接受这件事实。但是就在这时候,一群人开始浑身上下的摸来摸去,突然发现忘了写禅位诏书,总不能现写把。这时候要是没有陶谷拿出诏书的话,整个禅位大典就是一场活脱脱的闹剧,赵匡胤即使登上帝位,也会一辈子都觉得有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的嘲笑他。
可以说这四个人虽然只是四个小角色,但是完全可以说是赵匡胤登上帝位极其重要的四个环,将整件事情紧密的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赵匡胤顺利的登上帝位。但是这四个人却成了事后最不待见的四个人。如果我们的想法阴暗一些,假设这四个人其实都是赵匡胤自己安排的。好吧,其实我本来就觉得他们是赵匡胤事先安排好的。这四个人中,王彦升是因为残忍好杀破坏了赵匡胤的好戏所以不受待见,纯属自己祸害自己。剩下的三个人,则全都属于投机者,只是投机的方法和行为各有不同而已,而他们也是因此才不受待见的。
而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出,受封赏的有两类人,一类是赵匡胤的老班底,一直忠于赵匡胤。一类是忠于柴氏的,例如韩通和两个守门官。也就是说,赵匡胤作为一个帝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他的赏罚明显的向群臣传达出了他的第一个要求,他要的只是忠诚而已。只要你忠于我,那我就绝对不介意让你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王溥和陶谷两个文人他不好杀,但是城门官那个血淋淋的人头,则在告诫着所有人,这就是不忠的下场。
当然我们可以将之简单的解释为,谁都不喜欢不忠者,而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但是大家要记得,当一个人当上皇帝后,他就是皇权的奴隶,他的一切言行举止,我们都要先从皇帝的角度出发,怎么解读都不为过,而往往你会发现他们言行举止确实是有其他的意思的,就像我们总要小心翼翼的猜测领导的心思一样,皇上就是那个最终boss。尤其当这个人还是个不错的皇帝的时候,更要如此。
我想这一点也算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阴影吧,他自己自愿也好、被逼也好,终归是一种背叛的行为,登上了皇位。但是既然当上了皇帝,他就绝不会给别人机会,让别人再把自己或是自己的后代踢下皇位。而赵匡胤的这一心理可以用来解释他的很多行为。赵匡胤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其中一点,就是他完成了一次没有大规模冲突的政变。但是政变怎么可能不流血呢,即使当时没流,之后还是要流的。
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