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85200000035

第35章 陈文昭“极清廉”也有限

“这东平府府尹姓陈,双名文昭,乃河南人氏,极是个清廉的官”,武松落到他的手里,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而陈文昭,也确实称得上西门庆所处的那个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以至于“西门庆知道了,慌了手脚。陈文昭是个清廉官,不敢来打点他”。

且看陈文昭如何“清廉”。

陈文昭首先对下面送上来的申文认真研究,并且通过亲自提问案犯,作出自己的判断,还给予犯人申诉声冤的机会。这是清廉之官公正清廉品行的体现。

听了武松的申诉,陈文昭当即作出判断:“你不消多言,我已尽知了。”陈文昭胸有成竹,洞若观火,将此案定性为冤假错案,表现出陈文昭断案的能力和处事的果断,这是做一个为政清廉好官的必要素质。

陈文昭对此案如此处理:“因把司吏钱劳叫来,痛责二十板”,并斥道:“你那知县也不待做官,何故这等任情卖法!”司吏姓名“钱劳”,即“捞钱”,显然是个见利忘义之徒。陈文昭对他的痛打,也是对只知捞钱不知秉公办事的贪赃枉法官吏们的鞭挞。他还怒斥知县,直指其“任情卖法”,一派刚正不阿的清官风采,令人为之击节叫好。

就其刚正不阿的品性而言,陈文昭与武松应该算是一样的好汉。惺惺相惜,英雄敬英雄,于是便有了让读者又一次为之击节叫好之举。

他对属下说:“此人为兄报仇,误打死这李外传,也是个有义的烈汉,比故杀平人不同。”这四句话,为武松案件定性,为武松品行定性,它有四层含义:“为兄报仇”理所应当,“误打死人”情有可原,“有义烈汉”值得褒奖,“与故意杀人不同”应当开脱。言辞缜密严谨,掷地有声,斩钉截铁,不容置辩,清廉果断之清官形象跃然纸上。

陈文昭当即给武松换了轻罪枷,还下发文书,添提西门庆诸人。案情急转直下,武松似乎时来运转,柳暗花明,有了出头之日。

但就是这样一个“极清廉官”,在那个被贪腐尽染的官场中,在那个官官相护的黑暗社会里,在那个裙带关系纵横发达的体制下,很难做到真正的洁身自好,更难做到真正的不徇私情不枉法。

西门庆看陈文昭的路子走不通,就央求亲家,下书杨提督,转求蔡太师。“太师又恐怕伤了李知县名节”,密书陈文昭,免提西门庆。那陈文昭“又系蔡太师门生,又见杨提督乃是朝廷面前说得话的官,以此人情两尽,只把武松免死……充军”。

好一个“人情两尽”!放了真正的凶犯,又免了武松死罪,能送的人情都送了,能尽的职守也都尽了,清廉的官清醒地判了一个糊涂案。

设身处地想他的处境,理解中还是会多点同情和敬佩——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也算勉为其难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因为有此免死“轻判”,才有了武松日后的复仇。只是不知武松被免于一死时,是何心情,是把陈文昭当做恩人呢?还是当做仇家?

同类推荐
  • 鲁迅论集

    鲁迅论集

    本书为《鲁迅论集》,由陈鸣树所著。全书分为小说论稿、思想和艺术、杂文导读三大部分,主要收录了“论鲁迅小说与中国民主革命”、“论鲁迅小说的典型化”、“论鲁迅的智慧”、“鲁迅与拜伦”、“鲁迅:跨文化对话等文章。
  •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爱国: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奉献: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经委党组对大庆精神的概括,即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 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

    我们当然可以爱一个人爱到不要命,但是绝不能爱一个人爱到不要脸。五十七篇文章,来自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的亲人、同事、室友、同学、恋人等等,有爱恨情仇、柴米油盐、现实和梦想,充满人间烟火,是普通、平凡、真实的,同时又是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我们谈论或者不屑他们,我们羡慕或者嘲笑他们,同时,我们都是他们。暖小团的文章,简单粗暴、一阵见血、犀利、颠覆、有趣、精准、透彻、真诚。书中的数篇文章在韩寒监制的「一个」APP获得无数点赞,《致未来丈夫的一封信》、《致前任男友的一封信》等文章发表时都曾经刷新「一个」app文章点赞数量,成为当时的历史点赞第一名。
  • 慧卿随笔

    慧卿随笔

    时间,总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更会考验最暖的陪伴……日常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了丰富生活本身的内涵。人生就是一场相逢,又会在一次次遗忘中逝去。为了弥补天生愚笨的自己,害怕因自己大脑容量更新太快而容易遗忘生活之精彩瞬间,从小就养成了随时随地用笔记录的习惯。说不上好,但却能留存以往的特定记忆点滴。让每一次值得记忆的瞬间化作今后可以自我消化的提醒,不经意中用文字留下了印记,没有粉饰、质朴自然。
  •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诗精编(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自己之歌:惠特曼卷》是中外名家经典诗歌·惠特曼卷。作者惠特曼,收录了他的多篇抒情诗,主要内容包括:题诗、铭言集、我歌唱一个人的自身、在海上带有房舱的船里、幻象、开始我的研究、我听见美洲在歌唱、从巴门诺克开始、自己之歌、亚当的子孙、从被抑制的疼痛的河流德等作品。
热门推荐
  • 炎阳天

    炎阳天

    云幻起幻灭,风无影无踪。少年曾抬头问天:“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受人欺辱,一辈子做个奴才?”……天没有回答他,于是他屠了他所在的家族165口人。又问了天:“你觉得我是不是有点弑杀了?”终于,天回答他了。一道雷霆眨眼而逝!他死了?不,他站起来了。山巅之上,他拖着被雷劈没死,但残废了的身体。指着下方大地说了一句话:“今后就由我来决定你的毁灭和重生吧!”
  • 骑马与砍杀群雄着陆

    骑马与砍杀群雄着陆

    虐人不解散。群英新事我的人!!!!!!!!!!!!!!!!!!!!!!!!!!!!!!!!!!!!!!!
  • 小花仙之新的一页

    小花仙之新的一页

    夏安安,夏香雪,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
  • 亚特兰蒂斯的启示

    亚特兰蒂斯的启示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很微小的一个存在,犹如漂浮在太空中的一颗尘埃;而人类中的“我”或“你”也只是几十亿分之一的存在。可以想想46亿年以来,地球上的生命不停的在奋斗,在挣扎,在做美梦。经过一次又一次沧海桑田的变更,人们最后只是留下了给后人的无限猜想的空间。本批人类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才开始文字记录,4600年前才开始穿衣服,但是在大西洋的海底发现了1.1万年前的精致铜器;还有另外发现的2万年前的铁钉,3万年前的壁画,4万年前的牛羊骨骸化石中的子弹穿过的痕迹……科学家推测,人类的文明不止一次,地球上的生命也不止一次,大洪水,大爆炸,大灾难的侵袭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在地球;因此……
  • 田园竹香

    田园竹香

    穿越成一个不受家人待见的农家女孩。李竹表示,灵泉我有,致富在手。极品们,你们过得不好便是晴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替身皇后:暴君请走开

    替身皇后:暴君请走开

    她穿越到了这个陌生的朝代,成为了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屁孩。她被他所救,为了报答他,答应他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甚至死。“这次的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可明白?”他望向远方,眼神冰冷。“眉儿明白。”她垂下头,捏紧了拳头。为了当年的承诺,她成了一名即将远嫁他国公主的替身,她真的好不甘心。她想尽一切办法得到皇帝的心,却不小心将自己的心丢在那里。她望着皇帝冷峻的面孔,一时间有些犹豫。她到底要不要杀了他?许是柳眉儿的目光过于炙热,穆清羽竟看了过来,目光虽浅却带有淡淡的宠溺。两人对视了好一会儿,穆清羽低下头笑了笑,噙住她的嘴唇,缠绵转侧。算了,杀了他我还有什么呢?柳眉儿闭上眼睛,一滴泪从眼角滑落。
  • 农家小甜田:无良相公快松口

    农家小甜田:无良相公快松口

    苏月柔,现代农学院博士,整天和土地庄稼打交道,在男朋友和闺蜜的背叛之后,去外地考察却不幸遇到泥石流,却意外到了这个不知道的朝代,家徒四壁,一堆极品亲戚,还好有一个疼爱自己的父母和哥哥,没关系,这不是正好有我的发挥之地吗?带着家人打造粮食帝国,赶走极品亲戚,招个上门女婿,日子照样过得红红火火。
  • 山野的月色

    山野的月色

    《山野的月色》是“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系列之一。《山野的月色》收录了黄忠龙多年来创作发表的散文作品,内容包括《瓦房的天空》、《乡村戏台》 、《老堡子》、《老作坊》、《老井》、《粮食》、 《灰骡子》、《补丁》、《统销粮》、《土屋》、《 手推车》、《购货证》、《老广播》等。
  • 人脉的诡计

    人脉的诡计

    人脉的积累是长年累月的,是一种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要刻意定时完成的项目。不管是一条人脉,或是由人脉伸展出去的人脉,都需要长期的付出与关怀,这样才能在看似不经意间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本书结合中国人际交往中的世故人情与现实中求人办事的客观需求,涵盖了有关人脉经营、场景应用、交友策略、拓展圈子等方方面面的人脉常识和经验。
  •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

    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

    本书校正了认知科学中的这种褊狭,它为人类经验的自发和反思的维度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精妙的理解瓦雷拉、汤普森和罗施认为:只有在科学的心智与经验的心智之间达成一种共识,我们才能更完整地理解认知 为了创造这种共识,他们在认知科学与佛教心理学之间开展了一场对话,并把这个对话置于同现象学和心理分析等其他传统的关系中。